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基礎學科 > 人體寄生蟲學 > 正文:華支睪吸蟲
    

華支睪吸蟲

  中華分支睪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簡稱華支睪吸蟲,又稱肝吸蟲。成蟲寄生于肝的膽管內,可引起華支睪吸蟲病(clonorchiasis),又稱肝吸蟲病。本蟲于1874年首次在加爾各答一華僑的肝管內發(fā)現。曾于湖北江陵縣先后在西漢古尸和戰(zhàn)國楚墓古尸查見此種蟲卵,證明華支睪吸蟲病在我國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歷史。

  形態(tài)

  成蟲(圖14-7)體形狹長,背腹扁平,前端尖細,后端略鈍,體表無棘。蟲體大小一般為10~25mm×3~5mm?谖P略大于腹吸盤,后者位于蟲體前端1/5處。消化道的前部有口、咽及短的食管,然后分叉為兩腸支伸至蟲體后端。睪丸前后排列于蟲體后端1/3處,呈分支狀,從睪丸各發(fā)出一支輸出管,約有蟲體的中部會合為輸精管,向前逐漸膨大形成儲精囊。儲精囊接射精管開口于生殖腔。無陰莖和陰莖袋。卵巢邊緣分葉,位于睪丸之前,受精囊在睪丸和卵巢之間,呈橢圓形。營氏管細長,彎曲,開口于蟲體背面。卵黃腺濾泡狀,分布于蟲體兩側,從腹吸盤向下延至受精囊水平。輸卵管的遠端為卵模,周圍為梅氏腺。子宮從卵模開始盤繞而上,開口于腹吸盤前緣的生殖腔。

  卵在近子宮前端已漸成熟,排出的卵呈黃褐色,內有成熟的毛蚴。卵甚小,平均為29×17µm,形狀似芝麻,一端較窄且有蓋,蓋周圍的卵殼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狀突起(圖14-7、14-8)。

  生活史

  成蟲寄生于人或哺乳動物的膽管內。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混于糞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體消化道孵出毛蚴,穿過腸壁在螺體內發(fā)育,經歷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個階段。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類,則侵入魚體內肌肉等組織發(fā)育為囊蚴。終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魚而被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腸內脫囊。一般認為脫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動的逆方向移行,經膽總管至肝膽管,

圖14-7 華支睪吸蟲成蟲與蟲卵

  也可經血管或穿過腸壁經腹腔進入肝膽管內,通常在感染后1個月左右,發(fā)育為成蟲(圖14-9)。成蟲在人體的壽命尚缺準確數據,一般認為有的可長達20~30年。

  本蟲對宿主的特異性要求并不嚴格。終宿主除肉食哺乳類動物外,在、豚鼠等食草動物也能正常發(fā)育。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的種類很多,在我國至少有3科8種,常見的有紋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長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赤豆螺(傅氏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等。對第二中間宿主的選擇更不強,國內已證實的淡水魚宿主有12科39屬68種。但從華支睪吸蟲流行病學的角度看,養(yǎng)殖的淡水鯉科魚類,如白鯇(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黑鯇(青魚)(Mylopharyngodon aethiops)、鳊魚(Hypophthalnichthys  molitrix)、大頭魚(H.nobilis)、土鯪魚(Labeo collaris及 L.kontius)鯉魚(Cyprinus carpio)等特別重要。野生小型魚類如麥穗魚(Pseudorosbora  parva)感染率較高,尚有克氏鰷魚(Hemiculter kneri)等小魚與傳播兒童華支睪吸蟲病有關。在臺灣省日月潭地區(qū),上述兩種小魚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達100%(Chen等.,1980)草魚、鯽魚的感染率也很高。除淡水魚外,淡水蝦如細足米蝦(Caridna nilotica gracilipes)、巨掌沼蝦(Macrobrachium superbum)等可有囊蚴寄生;甚至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尾蚴在螺體內也可發(fā)育為囊蚴。囊蚴寄生的部位,大部分在第二中間宿主的肌肉,但在魚鱗和蝦的甲殼表面也有發(fā)現(圖14-9)。

圖14-8 華支睪吸蟲卵掃描電鏡圖(許世鍔供圖)

 

[1] [2] [3]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