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Nan sha shen
|
蒙藥名 | 洪胡-其其格
|
別名 | 魯圖得-道爾吉-山巴,查干-魯圖得道爾吉
|
考證 | 本品載于《無誤蒙藥鑒》。內稱:“查干-魯圖得道爾吉生于山麓向陽處,葉同上(指哈爾-魯圖得道爾吉),但被微毛;花白色,狀如甘露壺,有乳液!辈⒏街参飯D1幅。上述植物形態(tài)及附圖特征與南沙參相似,故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及臨床沿用經驗,認定魯圖得-道爾吉-山巴即洪胡-其其格(南沙參)。
|
中藥材基原 | 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沙參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輪葉沙參 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ch.
多年生草本,高50~90cm。莖直立,單一,不分枝,無毛或近無毛。莖生葉4~5片輪生,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狹倒卵形、倒披針形、披針形、條狀披針形或條形,長2.5~7cm,寬0.3~2cm,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葉緣中上部具鋸齒,下部全緣,兩面近無毛或被疏短柔毛,無柄或近無柄。圓錐花序,長達20cm,分枝輪生;花下垂,花梗長3~5mm;小苞片細條形;萼裂片5,絲狀鉆形,長1.2~2mm,全緣;花冠藍色,口部微縊縮呈壇狀,長6~9mm,5淺裂;雄蕊5,常稍伸出,花絲下部加寬,邊緣有密柔毛;花盤短筒狀,長約2mm;花往明顯伸出,長達1.5cm,被短毛,柱頭3裂。葫果倒卵狀球形,長約5mm;ㄆ7~8月,果期9月。
生于河灘草甸、山地林緣、固定沙丘間草甸。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及陜西、四川、貴州等地。
2.沙參 Adenophora stricta Miq.
多年生草本,莖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長柔毛;~心形,大而具長柄;莖生葉無柄,或僅下部的葉有極短而帶翅的柄;葉片橢圓形、狹卵形,基部楔形,頂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兩面疏生短毛或長硬毛,或近于無毛,長3~11cm,寬1.5~5cm。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總狀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極狹的圓錐花序,極少具長分枝而成圓錐花序的;花梗長不足5mm;花萼常被短柔毛或粒狀毛,少數無毛,簡部常倒卵狀,少數為倒卵狀圓錐形;花冠寬鐘狀,藍色或紫色,外面無毛或有硬毛,裂片5,三角狀卵形;花盤短筒狀,無毛;雄蕊5,花絲下部擴大成片狀,花藥細長;雌蕊花柱常略長于花冠,柱頭3裂,子房下位,3室。蒴果橢圓狀球形,極少為橢圓狀,長6~10mm。種子多數,棕黃色,稍扁,有1條棱,長約1.5mm。花、果期8~10月。
多生于低山草叢中和巖石縫內,也有生于海拔600~700m的草地或1000~3000m的開闊山坡及林內。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雖耐干旱,但在生長期中也需要適量水分,幼苗時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當年播種的沙參,一般不開花結實,需至翌年6月開花,花期6~9月,9月種子成熟。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分春播與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1月上凍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45000~60000kg。整地后,作畦寬1m,按行距4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土1~1.5cm,稍鎮(zhèn)壓,澆水,并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播種子約2星期后出苗。冬播種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cm左右間苗1次,高10~15cm時定苗,每隔10~15cm留壯苗1棵。為防止倒伏,在生長期間,可結合施肥進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壯,以后除每年植株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還需在5、7、9月各追肥1次,以人畜糞為主。在植株高45cm時,及時打頂,控制植株高度,減少養(yǎng)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長。
病蟲害防 治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蟲害有蚜蟲、地老虎等為害。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泥土,趁新鮮時刮去外皮,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沙參 根圓柱形或圓錐形,有的彎曲或扭曲,少數2~3分枝,長8~27cm,直徑1~4.3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較粗糙,有不規(guī)則扭曲的皺紋,上部有細密橫紋,凹陷處常有殘留棕褐色栓皮。頂端蘆頭(根莖)單個,稀多個,長2~7cm,四周具多數半月形莖痕,呈盤節(jié)狀。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類白色,多裂隙,較松泡。氣微,味微甘、苦。
(2)輪葉沙參 根圓柱形,少2分枝,長5.5~14cm,直徑0.5~2cm。表面無縱皺,上部具環(huán)紋。折斷面不平坦,白色,中空。
均以粗細均勻、肥壯、色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1)沙參(未去皮)落皮層由木栓石細胞和木栓層組成。木栓石細胞1~3環(huán),每環(huán)1列細胞,細胞長方形,外壁增厚4~45μm,側壁常增厚呈倒“U”字形,有的外壁呈脊狀增厚突入胞腔內;木栓細胞2~4環(huán),每環(huán)3~7列細胞。皮層窄,可見狹長的乳汁管。中柱三生構造明顯,次生構造略偏心;近中央的三生維管束與次生維管束相嵌排列;形成層和額外形成層呈斷續(xù)的弧狀;三生維管束的木質部束常短寬,單束或分叉;射線明顯,常擠壓破碎。本品乳汁管常與篩管群伴生;菊糖僅見在少數導管或導管附近薄壁細胞中。
(2)輪葉沙參 木栓石細胞1~8環(huán),每環(huán)厚1~2列細胞。木栓細胞厚3~7列細胞。乳汁管稀少,多聚集在篩管群附近。菊糖結晶多,存在于韌皮部。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1,置水浴中加熱10min,濾過。取濾液2m1,加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沿試管壁緩緩加入硫酸0.5m1,兩液接界處即顯紫紅色環(huán)。(檢查糖類)另取濾液2m1,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5滴,置水浴中加熱5min,生成紅棕色氧化亞銅沉淀。(檢查糖類)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60ml回流提取4h,回收氯仿后,殘渣以lml氯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β-谷甾酸及β-谷甾醇棕桐酸酯各lmg,加氯仿lml溶解作為對照液。分別吸取上述供試液和對照液各lμ1,點于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氯仿-苯(9:1)展開至1/2處,吹干,再以氯仿-苯(7:3)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液,110℃加熱5min。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液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辛、澀,性涼。效銳、軟。
1.《無誤蒙藥鑒》:“味苦、辛、澀,性涼!
2.《蒙藥學》:“味辛、澀,性涼!
3.《醫(yī)療手冊》:“味甘,性平。”
|
功效 | 核協(xié)日烏素,消腫,舒筋。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江佩芬,等.中國中藥雜志,1990,15(8):486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