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藥 >> 正文:麻黃 -維藥查康達藥物說明書
    

麻黃

  
漢語拼音
Ma huang
維藥名
查康達
別名
胡木《回回藥方三十六卷》,艾米蘇合、索米 開力巴《藥物之園》。
考證
《保健藥園》載:“是一種小灌木的全草;高l~5尺,多枝,莖枝細長圓柱形,有節(jié),粗如筷子大小,節(jié)中有空,質硬,有多分小枝,葉;全株味微辛澀,果實紅色,如胡豆大小,干化時棕褐色;根木質而硬。多生長在砂石地!备鶕鲜鼍S吾爾醫(yī)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代維吾爾醫(yī)所用麻黃一致。
中藥材基原
為麻黃科植物木賊麻黃干燥草質莖。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木賊麻黃 Ephedra equisetina Bunge 直立小灌木,高80~150cm。老莖較粗壯,徑l~3cm,樹皮粗糙,灰褐色,上部多分枝;中上部莖枝一般粗3~4mm,小枝對生或輪生,具節(jié),微被白粉霜,是灰綠色或藍綠色,節(jié)間長l~3.5(一般1.5~2.5)cm,粗約lmm,具細淺而不明顯的縱槽紋。葉膜質鞘狀,生于節(jié)上,長約2mm,近3/4合生,上部2裂,裂片鈍三角形。雄球花單生或3~4枚簇生于葉腋,無;蚓叨坦#研沃联M卵形,長3~4mm,苞片3~5對,基部約1/3合生,假花被近圓形,雄蕊6~8枚,花絲合生,微外露,花藥多為2室;雌球花常2枚對生葉腋,窄卵形或近狹菱形,苞片3對,菱形或卵狀菱形,上部2對較大僅基部合生,最內1對較小基部約2/3合生,珠被管長達2mm,彎曲。雌球花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長卵形或卵圓形,長8~10 mm,直徑4~5mm。種子通常1粒,長橢圓形,長約6mm,徑2.5~3mm,棕褐色;ㄆ6~7月,果期8~9月。 喜生于礫質山坡、山脊及山間谷地海拔1200~1500m處。分布于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新疆等地;國外前蘇聯中亞地區(qū)亦有分布。 附注:麻黃科EPhedraceae麻黃屬EPhedra植物,維醫(yī)藥用的主要還有以下兩種。①中麻黃 E.intermedia Schrenk ex C.A.Mey.②膜果麻黃E.przewalsrii Stapf。
栽培與養(yǎng)殖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較干燥氣候,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砂質壤土、砂上、壤土均可生長,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黏土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及分株繁殖。種子繁殖:應采取成熟飽滿的種子,條播或穴播。條播開淺溝,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種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澆水,約經15d出苗,不需間苗,應注意土除草。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進行,將植株挖出,根據株叢大小,每株叢可分成5~10株,選擇高燥的地塊,作成平壟,開溝,行距30m,按株距30cm栽植,裁后覆土至根芽,將土壓實后澆水。 田間管理 苗期和生長初期適當澆水,苗高6~8cm后,返青前每1hm2施廄肥22500~30000kg。
采收加工
8~10月間割取部分綠色莖枝,或連根拔起,去凈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時,再曬干。放置干燥通風處,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藥用。
藥材鑒別
莖枝細長圓柱形,有節(jié),表面具細的縱向紋理,發(fā)綠色、綠色至黃綠色;在節(jié)上生有膜質鞘狀的退化葉,基部灰棕紅色,上部灰白色。斷面纖維性,外圍黃綠色,中心部黃棕色至暗紅色。氣特異微芳香,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1)莖橫切面 木賊麻黃:呈類圓形,邊緣有16~24突起棱脊。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外壁增厚,并被淺黃棕色角質層;在棱脊間凹處有內陷氣孔1~3個,但以2個者為多;下皮纖維束位于每個棱脊的下方;皮層纖維束成不規(guī)則散在;柱鞘纖維呈條狀新月形在韌皮部篩管群外側;韌皮都細胞碎;木質部較廣,連續(xù)成環(huán);髓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較大,含紅棕色塊狀物;無或偶見環(huán)髓纖維。 (2)粉末特征 呈黃綠色至黃棕色。3種麻黃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共同特點是:表皮碎片,呈類方形或長方形,外壁附有微小粒狀結晶;氣孔特異,呈啞鈴形或似電話筒狀;導管為螺紋、孔紋或網狀具緣孔紋;草酸鈣砂晶存在于表皮細胞、纖維壁上及皮層薄壁細胞中;皮層細胞呈類圓形或長方形,含有晶體,色素塊紅棕色。 理化鑒別 取3種麻黃粉末各2g,分別加甲醇15ml,振搖后浸漬2h,濾過,三者濾液均為黃綠色略帶猩紅色溶液,并供下述試驗。 (1)紫外光譜 分別取3種麻黃濾液適量,并分別各加甲醇稀釋后,以島津UV一200型紫外光譜儀,進行紫外光譜掃描,木賊麻黃、中麻黃和膜果麻黃分別各自在波長267nm、268nm,276nm有明顯吸收。 (2)薄層層析 薄層板:硅膠G(青島海洋化工廠)以0.5%CMC水溶液調和制板,自然干燥24h后備用;點樣:分別以微量吸管點樣5μk;展開劑:正丁醒-甲醇-甲酸(15:5:1),展距11cm;顯色劑:0.3%茚三酮,加熱至顯色均顯粉紅色斑點。 (3)分別取3種麻黃剩余液,置蒸發(fā)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后各加稀鹽酸2ml,溶解殘渣,濾過,濾液則各分2份:①加入0.5%硫酸銅試液1滴,加10%氫化鈉調至微堿過量,即顯銅鉻鹽的紫色,如向溶液中加2~3ml乙醚,振搖后待放置分層,則醚層仍為紫色,水層顯藍色。②加入碘化鉍鉀則生成棕紅色沉淀。
化學成分
3種麻黃均含左、右旋麻黃堿門,(1,d-EPhed-rine),左旋甲基麻黃堿(l-N-methylephedrine),右旋甲基偽麻黃堿(d-pseudomethyl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黃堿(l-nor-ephedrine),右旋去甲基偽麻黃堿(d-nor-pseudoephedrine),以及麻黃根堿(ephedradine)A、B、C,木賊麻黃和中麻黃還含麻黃(口惡)唑酮(ephedroxane)等生物堿。麻黃還含麻黃多糖A、B、C、D、E。揮發(fā)油也是麻黃重要有效成分,油中主要成分為4-松醇(4-terPineol)。其他尚含有鞣質類、黃酮類和有機酸等[1]。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  麻黃水或醇捐物,有抑制與I型變態(tài)反應有關的嗜堿細胞和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化學介質的作用。麻黃水、酵提取物與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有劑量依賴性拮抗關系,麻黃提取物效果與β-受體興奮劑異丙腎上腺素的效果相似,提示麻黃水、醇提取物的抗變態(tài)反應的效果,可能是通過β-受體介導而發(fā)揮作用的。
2.對平滑肌的作用  本品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較腎上腺素弱但較持久,低濃度的麻黃堿與偽麻黃堿能引起支氣管擴張;能使腸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動,延緩胃腸道內容物的推進與排空;對動物子宮表現為興奮,對人則為抑制,可緩解月經痛;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約肌張力增加;麻黃堿使排尿次數減少,大量可產生尿潴留。
3.對心血管作用  麻黃堿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在整體情況下由于血壓升高,反射地興奮迷走神經,抵消了它對心臟作用,故心率變化不大;麻黃揮發(fā)油對蟾蜍心臟呈抑制作用。麻黃堿使冠狀動脈、腦、肌肉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使腎、脾、皮膚和黏膜血管收縮,血流量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上升。
4.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作用  麻黃堿比腎上腺素興奮作用為強較大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而引起失眠、神經過敏、不安和震顫等癥狀,對呼吸中樞和血管中樞也有興奮作用。麻黃揮發(fā)油對表現為先興奮而后抑制;一定量的麻黃堿能對抗麻黃揮發(fā)油引起的小鎮(zhèn)靜作用。
5.解熱作用  麻黃揮發(fā)油對人工致熱的兔有解熱作用;麻黃揮發(fā)油及松油醒對正常小鼠體溫有降溫作用,尤以后者更明顯;兩者對人有中等發(fā)牙作用。
6.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麻黃煎劑對黃色葡萄球菌、甲種鏈球菌、乙種鏈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痢疾及傷寒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黃揮發(fā)油及麻黃煎劑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拮抗作用。
7.毒性  麻黃水提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650mg/kg;揮發(fā)油為1.35ml/kg[1]。
炮制方法
性味
二級干、一級寒,味微苦澀。 《保健藥園》:“平。有人認為一級寒、二級干!
功效
生干生寒,清熱平喘、止咳,燥濕止汗,補臟升氣,止瀉,愈創(chuàng)。
主治
主治濕熱性或血液質性疾病,如熱性哮喘、咳嗽、感冒、炎,濕性自汗、盜汗、腹瀉不止,臟虛疝氣,各種瘡瘍等。 《藥物之園》:“燥濕止瀉,滋補內臟,消除疼痛,阻止腦部乃孜來毒液串于眼部和其他器官,肥體生輝,止血生肌等;痢疾腹瀉,內臟虛弱,如心虛、肝虛,疝氣痛、膀胱痛、腎痛,乃改來感冒,如哮喘、咳嗽,體瘦面黃,創(chuàng)瘍出血日久不愈等!
用法用量
內服:5~10g,外用:適量?扇胩菨{劑、湯劑、散劑、敷劑、傷粉等。
注意事項
代用藥
附方
制劑
買提布合 艾米蘇合 湯 麻黃、無花果適量。浸泡在適量水中,用溫火煎至剩下2/3時離火即可。功能平喘止咳,滋補內臟,肥體生輝。主治乃孜來感冒,如哮喘、咳嗽,內臟虛弱,如心虛,肝虛,體瘦面黃等。內服,每日2次,每次根據病情服用適量。(《藥物之園》)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798
藥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798
維藥名出處
《藥物之園》
參考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