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Dian nan mu jiang zi
|
傣藥名 | 沙臘比罕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樟科植物滇南木姜子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滇南木姜子 Litsea garrettii Gamble
常綠喬木,高4~12m。小枝褐色,纖細(xì),幼時(shí)有淡黃色柔毛。頂芽卵圓形,外被黃褐色短柔毛。葉互生,長橢圓形,長8~16cm,寬3.6~6cm,先端長漸尖或略為鐮刀狀漸尖,基部楔形,革質(zhì),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具銹色絨毛,后毛漸脫落至近無毛,羽狀脈,側(cè)脈每邊6~8條,近葉緣處呈弧形彎曲連接,中脈纖細(xì),初時(shí)在葉上面沿中脈有毛;葉柄長1~2cm,被銹色絨毛。傘彩花序4~8,生于長1.5~4cm的短枝上成為總狀花序;花序梗長8~10mm,被柔毛;苞片4,卵形;每一傘形花序有雄花5朵,花梗長6~8mm,花被裂片6,黃色,長圓形,長5mm,先端鈍,外面被絲狀毛,能育雄蕊9,花絲有毛,腺體腎形,細(xì)小,有柄,退化雌蕊細(xì)小,無毛;雌花較雄花小,花被裂片長2~3mm,退化雄蕊9~12,有毛,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粗面彎曲,柱頭盾狀。果長圓形,長l~1.5cm,直徑5~6mm,先端有尖頭,成熟時(shí)黑色;果托杯狀,深約3mm,直徑6mm;果梗長6~8mm,稍增粗。花期10~11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750~2000m的闊葉林、灌木叢中。分布于云南勐海、景洪。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微苦,性溫。入水、風(fēng)塔。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膽退黃,殺蟲止癢,消腫止痛,祛風(fēng)除濕。
|
主治 | 主治“攏接辦接咪”(脾腫痛,脅痛),“攏案答勒”(黃疸),“兵洞破”(黃水瘡),“攏麻想多烘”(皮膚紅疹瘙癢),“麻想蘭”(纏腰火丹),“阻傷”(跌打損傷),“攏梅蘭申”(風(fēng)寒濕痹證,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泡酒,30g。外用:適量,磨汁或浸酒擦。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