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u niu xi
|
傣藥名 | 懷哦龍
|
別名 | 牙快伍
|
中藥材基原 | 為莧科植物粗毛牛膝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粗毛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 1.又名:土牛膝《中國植物志》,倒扣草《嶺南采藥錄》。 一年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約lm。莖多分枝,披散,圓柱形,紫紅色,常有黃褐色縱行紋理,節(jié)明顯而膨大,幼枝呈四方形,有縱棱,青綠色或紫紅色,被白色短毛,老則漸次脫落。葉對生,長圓狀倒卵形至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10cm,寬1~4cm,先端漸尖,基部狹,全緣,兩面密被伏生毛茸。穗狀花序頂生,延伸,長4~15cm,花綠色,長約4mm,芽時直立,開放后緊貼花軸;小蒼片2枚,錐尖,堅挺,通常較萼略短,基部兩側膜質,透明;雄蕊5枚,丁字藥,花絲紫紅色,退化雄蕊睫毛狀,圍于子房四周;子房倒圓錐形,花柱單一,柱頭不裂。蒴果細小,長圓形,宿萼包著不露出,淺褐色,長約3mm,倒生于花軸上。花期夏秋至到年春季。
生于海拔1200~2400m的河邊、荒地陰濕處。分布于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根呈多圓柱形,長6~10cm,直徑2~5mm,略彎曲。表面灰棕色,有細淺的縱皺紋。質堅硬,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淡灰青色至灰白色。味淡無臭。
|
化學成分 | 根含蛻皮甾醇酮(ecdysterone)[1],根和技中含土牛膝堿(achyranthlne)[2]。
|
藥理作用 |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從土牛膝全草提取的兩種生物堿混合物能使麻醉犬心臟收縮力加強,血壓上升,呼吸短暫地興奮[1]。土牛膝種子的皂苷混合物,能加強離體蛙心、豚鼠心和在位兔心的收縮力;也能增強衰弱心臟的張力和衰弱乳頭肌的收縮力,其增強心收縮力的作用比洋地黃快,但作用時間較短[2]。以土牛膝皂苷灌流大鼠離體心臟,可增強磷酸化酶alpha的活性,但對總磷酸化酶的活性無影響[3]。
2.抗生育作用 土牛膝的苯或氯仿提取物,對小鼠有80%~100%的避孕作用[4]。一次給予家兔50mg/kg的本品苯提取物,顯示100%的墮胎作用[5]。本品甲醇提取物對大鼠妊娠的抑制率為60%,丙酮提取物對大鼠胚胎植入的抑制率為50%[6]。在卵巢切除的未成熟雌性大鼠,土牛膝地上部分的正丁醇提取物在抗生育劑量時,顯示雌激素樣作用,可使子宮增重,有營養(yǎng)子宮的作用[7]。
3.抗菌作用 土牛膝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痢疾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8]。土牛膝粉與鋅制成散劑,其0.5%的混懸劑對黃曲霉素、絮狀表皮癬菌和五膏樣小孢子菌等有殺菌作用[9]。從土牛膝嫩桿粉提取的精油,能抑制曲霉菌菌絲體的生長[10]。
4.其他作用 土牛膝的兩種生物堿混合物能桔抗各種物質所致腸管和子宮平滑肌痙攣,對大鼠尚有輕度抗利尿作用[1]。土牛膝提取物每日100mg/kg連續(xù)5d,對腹水型肉瘤S180無抑制生長作用[11]。
|
性味 | 味甜、微酸,性平。入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祛風利水,活血止痛。
|
主治 | 主治“四塔”不足所致“多溫多約,賀來,攏栽線栽歪,冒米想”(體弱多病,自汗,心慌心悸,乏力),“攏泵檔多”(全身水腫,尿少),“攏沙龍接火”(咽喉腫痛),“納勒冒沙么,納勒蒿來列哦毫”(月經(jīng)不調,帶下量多,惡臭),“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割魯了先哈嘎蘭”(產(chǎn)后肢體麻木)。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
|
注意事項 | 服用過量時傷及風塔而導致氣喘無力。
|
附方 | 1.治“多溫多約,賀來,攏栽線栽歪,冒米想”土牛膝10g,小土牛膝10g。煎湯內服。(景洪市傣醫(yī)波為三驗方)
2.治“攏泵檔多”土牛膝10g,野蘆谷根15g,車前草15g,倒心盾翅藤20g。煎湯內服。(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3.治“攏沙龍接火”土牛膝10g,甜菜根20g,玉米軸20g。煎服。
4.治“納勒冒沙么,納勒嵩來列哦毫”,“攏梅蘭申”土牛膝10g,紅花10g,蘇木10g,云南五味子藤10g,寬筋藤10g。煎場內服。(3.4方出自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香驗方)
5.治“割魯了先哈嘎蘭”土牛膝根60g,紅花丹6g,土茯苓15g,鮮野牡丹根60g,胡椒3g,小公雞1只。將小公雞宰殺除去羽毛和內臟,切成塊狀,與余藥相混,同蒸lh,服食雞肉及湯汁。(德宏州傣醫(yī)肖波嫩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Banerji A,et a1.Phytochemistry,1971,10(9):2225
[2]Prakosh A O.Int J Crude Duruy Res,1986,24(1):19
藥理
[1]Kapoor V K,et a1.Ind J Pharm,1967,29(10):285
[2]Gupta S S,et al.Ind J Med Res,1972,60(3):462
[3]RarnAk,et a1.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1971,15(3):107
[4]裴森岳,等.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5,7(5):286
[5]Pakrashi A,et a1.Indan J Exp Bol,1977,15(10):856
[6]Prakosh A O.Int J CrudeUurug Res,1986,24(1):19
[7]Wadhwa V,et a1.Planta Med,1986,(3):231
[8]零陵地區(qū)衛(wèi)生防疫站,等湖南醫(yī)藥雜志,1974,(4):50;(5):49
[9]Khosa R L,et a1.C A,1974,80:19501n
[10]Misra T.Phytochemistry,1992,31(5):1811
[11]系川秀治,等生藥學雜志(日),1979,33(2):95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