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丹溪方1347年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陳皮30g,半夏(湯泡,去皮臍) 30g,神曲(炒) 30g,茯苓30g,白術(shù)60g,香附子(不要烘曬) 45g,針砂(醋炒紅)45g,苦參(炒) 15g,黃連(炒)15g,甘草9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脾虛不運(yùn),濕熱積滯內(nèi)蘊(yùn),腹部脹滿,大便溏薄,兩足浮腫,或黃胖面腫。
|
制備方法 |
上為末,醋、水各200ml,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70-80丸,白術(shù)18g,陳皮3g,生姜1片煎湯送下。病輕者服此丸180-210g,小便長(zhǎng);病甚者服500g,小便始長(zhǎn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肝硬化腹水應(yīng)用生白術(shù)、生香附、半夏、陳皮、茯苓、川連、苦參、商陸、神曲、甘草、針砂。腹水多加桑皮,大腹皮;黃疸加茵陳,川柏;濕熱甚加知母,黃柏,車前子;血瘀者加茜草、參三七;肝虛甚加香砂六君或黨參。日1劑水煎服。肝硬化腹水45例,男39例,女6例;最小22歲,最大65歲;肝炎史最短者1年,最長(zhǎng)者22年。結(jié)果:服藥1-1O月;顯效19例,有效2O例,無(wú)效6例;總有效率為86.6%。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