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雞波、鷓鴣菜。 |
漢語拼音 | hai m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楝科植物老虎楝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老虎楝 喬木,高5-10m。小枝被黃色柔毛,有少數(shù)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25-36cm,稀達50cm,總軸被毛,具棱角;小葉7,小葉柄長4-8mm,頂生小葉柄長達2cm;葉對生,披針形至卵狀長圓形,長5-14cm,寬2.7-4.5(-7)cm,先端漸尖,基部鈍而偏斜,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蒼白色,常被疏的黃色柔毛,脈上尤密;側(cè)脈7-10對,近邊緣彎拱連接,網(wǎng)脈在下面明顯;ㄐ,兩性,圓錐花序腋生,略短于葉;花白色;花萼鐘狀,4-5裂;花瓣4-5,長圓形;花藥10,生于雄蕊筒頂端2齒間;子房近球形,2-3室,無毛。蒴果近球形,有柄,長約2cm,寬約1.5cm,光滑無毛,成熟時2瓣開裂。種子有白色假種皮;ㄆ4-6月和10-11月,果熟期5月和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及次生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挖,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涼;有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咽;祛風除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利咽藥;祛風除濕藥 |
主治 | 咽喉炎;扁桃體炎;風濕痹痛;胃氣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richilia connaroides(Wight et Arn.)Bentv.[Heppea trijugaRoxb.;Zanthoxylom connaroides Wightet Arn.] |
科屬分類 | 楝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