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白側(cè)耳、圓葉蕺菜 |
漢語拼音 | bai zhu bi ko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三白草科植物白苞裸蒴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白苞裸蒴 多年生匍匐無毛草本,長達(dá)70cm。葉互生,紙質(zhì),無腺點(diǎn);葉柄短于或等于葉片長度;葉片腎狀心形或闊卵狀腎形,長4-8cm,寬4-10cm,先端闊短尖,基部具2深耳,全緣,基出脈5-7條,網(wǎng)脈明顯。托葉膜質(zhì),長約2cm,基部擴(kuò)大抱莖?偁罨ㄐ蚺c葉對生,花序柄略長于或等于花序長度;花下具倒 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的苞片,長約3mm,最下部的3-4片特大,白色,葉狀,長1.2-1.8cm,寬0.8-1.2cm,無花被;雄蕊6,花藥長圓形,縱裂,略短于花絲;子房下位,倒錐形,心皮4,花柱線形,外彎而不卷。果實(shí)含種子多數(shù);ㄆ2-6月,果期6-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陰處、路旁及水溝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集,洗去泥沙,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微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水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利水藥 |
主治 | 肺癰;濕熱帶下;白濁;小便不利;瘡癤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品15-30g;干品9g,或燉肉服。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ymnotheca involucrata pei. |
科屬分類 | 三白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