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水楊梅、地椒、頭暈藥、藍(lán)布正、路邊 香、卜地香、鳳凰窩、換骨丹、南布正、毛通經(jīng)、虎掌葉、小益母、香雞歸、老蛇騷、路邊黃、烏骨雞、草水楊梅、中華水楊梅、五氣朝陽草、大仙鶴草、大路邊黃、頭暈草、大瘡藥、龍須草、瘦狗還陽、蘿卜解、蝴蝶菜、水白菜、小兒驚風(fēng)草、草本水楊梅、黃梅球、南水楊梅。 |
漢語拼音 | rou mao shui yang mei |
英文名 | Chinese Avens,all-grass of Aleppo Avens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柔毛路邊青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柔毛路邊青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須根簇生。莖直立,被黃色短柔毛及粗硬毛;~為大頭羽狀復(fù)葉,通常有小葉1-2對(duì),其余例生小葉呈附片狀,連葉柄長5-20cm;葉柄被粗硬毛及短柔毛;頂生小葉最大,卵形或?qū)捖研,淺裂或不裂,長3-8cm,寬5-9cm,先端圓鈍,基部闊心形或?qū)捫ㄐ,邊緣有粗大圓鈍或急尖鋸齒,兩面綠色,被稀疏糙優(yōu)毛,下部莖生葉3小葉,上部莖生葉為單葉,3淺裂;莖生葉托葉草質(zhì),邊緣有不規(guī)則粗大鋸齒。花兩性;花序疏散,頂生數(shù)朵,花梗密被粗硬毛及短柔毛;花直徑1.5-1.8cm;萼片三角狀卵形,副萼片狹小,比萼片短,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盤在萼筒上部;雌蕊多數(shù),彼此分離;花柱絲狀,項(xiàng)生,柱頭細(xì)小,上部扭曲,成熟后自彎曲處脫落;心皮多數(shù)。聚合果卵球形,瘦果被長硬毛,花柱宿存,部分光滑,先端有小鉤,果托被長硬毛;、果期5-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新疆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2300m的山坡草地、田邊、河邊、灌叢及疏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全草,切碎,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水楊梅甙(gein),酚性葡萄糖甙及糖類(sugars)等地。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寒 |
歸經(jīng) | 脾;腎;肝經(jīng) |
功效 | 補(bǔ)脾平肝;活血消腫 |
功效分類 | 補(bǔ)益藥 |
主治 | 頭暈?zāi)垦;小兒驚風(fēng);陽痿;遺精;虛勞咳嗽;風(fēng)濕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瘍腫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云南中草藥》:健脾,補(bǔ)腎,解毒。治食滯腹瀉,腎虛腰痛,貧血,乳腺炎,瘡毒。 2.《陜西中草藥》:祛風(fēng)除濕,散瘀消腫,消炎止痛,鎮(zhèn)痙。治腰腿痛,跌打損傷,乳癰,咽痛、扁桃體炎,癰疽瘡瘍,瘰疬,痢疾,崩漏,白帶,小兒驚風(fēng)。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Geum japonicum Thub.var.chinense F.Bole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