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蒼條魚鱉、臥龍草、馬牙齒、三百棒、石豇豆、回陽生、金扁擔、金挖耳、手指背、石菜葉
|
漢語拼音 |
ya she yu bi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水龍骨科植物石蕨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3-9cm。根莖細長,橫生,密被披針形鱗片,長漸尖,基部盾狀著生,邊緣有細齒。葉遠生;葉片革質(zhì),基部被卵形鱗片,并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根莖,線形,寬1.5-3.5mm,先端鈍尖,邊緣強度反卷;葉片兩面被星狀毛,上面通常早落;葉脈網(wǎng)狀,網(wǎng)脈內(nèi)無內(nèi)藏小脈。孢子囊群線形,沿中脈兩側(cè)各成1行,初時為反卷的葉邊覆蓋,成熟時擠開葉邊,露出孢子囊群。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中南及山西、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石壁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雜質(zhì),洗凈,鮮用或曬干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濕;明目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利濕藥;明目藥
|
主治 |
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羞明;小兒驚風;小便不利;婦女帶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Gies.)Ching[Nephobolus angustissimum(Bak.)Gies.]
|
科屬分類 |
水龍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