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蠡實、荔實、馬楝子、馬蓮子、馬帚子 |
漢語拼音 | ma lin zi |
英文名 | Chinese Iris Seed, Seed of Chinese Small Iris |
藥材基原 | 為鳶尾科植物馬藺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馬藺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木質化,粗壯,斜升,近地面有大量呈纖維狀的老葉葉鞘。須根粗長,黃白色。葉簇生,堅韌,近于直立;葉片條形,長40-50cm,寬4-6mm,先端漸尖,全緣,基部套褶;無中脈,具多數(shù)平行脈;ㄇo先端具苞片2-3片,內有2-4花;花梗長3-6cm;花淺藍色、藍色、藍紫色,花直徑5-6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長3-4.5cm,直徑1-1.4cm,花柱分枝扁平,拱曲,先端2裂。葫果長圓柱狀,長4-6.3cm,直徑1-1.3cm,有明顯的6條縱棱,先端具喙。種子為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黑褐色;ㄆ5-7月,果期6-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荒地、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8-9月果熟時采收,將果實割下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種子呈不規(guī)則多面體,長約5mm,寬3-4mm。表面紅棕色至黑棕色,略有細皺紋,基部有淺色種臍,先端有合點,略突起,質堅硬不易碎裂。切斷面胚乳發(fā)達,灰白色,角質,胚位于種臍的一端,白色,細小彎曲。氣微弱,味淡。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1列排列整齊的長方形細胞,壁厚,內含深棕色塊狀物,外壁被有厚角質層,其下為6-7列皺縮的頹廢薄壁細胞,最內為3-4列排列整齊的棕色扁平細胞。外胚乳為2列薄壁細胞,內胚乳形大,壁厚,胞腔內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
中藥化學成分 | 種皮含馬藺子甲、乙、丙素(pallasonA、B、C),羽扁豆烯-3-酮(lupene-3-one),白樺脂醇(betu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植物蠟(phytowax)。 種仁油含脂肪酸(fatty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軟脂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癸酸(capric acid)。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理化鑒別 取0.5g的種皮粉末,用乙醚冷浸過夜,濾過,分成2份,作以下試驗:①取乙醚1ml蒸干,加乙酰醋酸乙酯0.1g、氨和乙醇等量混合液3ml,混合后呈灰紫色后變紅黃色。(醌類反應)②薄層色譜:取上述浸取液為供試液。另取馬藺子甲素、丙素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點于同一氧化鋁層析板上,用石油醚(60-90℃)-乙醚(6:4)展開劑展開,展距18cm。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處,顯相同顏色斑點。用氨熏后,馬藺子甲素變棕色,丙素不變色。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揀凈雜質,篩去灰屑,搗碎或武火炒至鼓起為度!毒V目》: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醋拌炒之。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避孕作用:小鼠口服馬藺子醇浸膏具有抗生育、抗著床作用。種皮有效,種仁則無作用。家兔連續(xù)服用5天,并無抗排卵作用;幼兔連續(xù)腹腔注射7天,無黃體酮樣作用,幼兔子宮內膜處于增殖期。 2.馬藺子甲素5mg/kg腹腔注射,對正常小鼠或荷瘤(U14)小鼠DNCB致敏引起的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均有促進作用。 |
藥理學 | 小鼠灌服馬藺子醇浸膏50g生藥/kg,死亡1/10,灌服100g生藥/kg,全部死亡。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配茵陳,使清熱利濕退黃作用增強。配大黃,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作用增強。配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痹止痛力量倍增。配生地黃,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增強。配射干,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作用增強。 |
藥性 | 甘;平 |
歸經(jīng) | 肝;胃;脾;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血定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涼血藥 |
主治 | 黃疸;淋濁;小便不利;腸癰;蟲積;虐疾;風濕痛;喉痹;牙痛;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瘡腫;瘰疬;疝氣;痔瘡;燙傷;蛇傷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 |
用藥禁忌 | 1.《別錄》:多服令人溏泄。 2.《得配本草》:燥熱者禁用。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正義》:馬藺子,《本經(jīng)》言其平,而《別錄》言其溫。以其能治寒疝也,故蘇頌且有大溫之目。然又主喉痹腫痛,及沙石熱淋等證,必非大溫之品,所以韓保異又謂之寒。實則此物能泄降結氣,疏通經(jīng)絡,純以下泄通達為主,不系乎寒溫二氣之作用。 2.《本經(jīng)》主皮膚寒熱,風寒濕痹,即宣通脈絡之功也;其主胃中熱結,及《別錄》之止煩滿、利二便,花葉之去白蟲、治喉痹,即泄降結滯之效也。且皆有清熱利濕之意,以滑泄用事,則非溫熱之品可知。即后人以治疝氣腹痛,亦以疏通為義,非用具溫。 3.《日華》又稱其止鼻衄吐血,消酒毒,治黃疸,消瘡癤,殺蕈毒,敷蛇蟲咬,并治月經(jīng)不止、崩中帶下。頤謂月事淋漓,崩中帶下,惟間有濕熱為病可以疏泄者,然虛而不固者為多,《日華》之說太嫌籠統(tǒng),不可概投。瀕湖謂治小腹疝痛;ㄈ~主癰疽惡瘡,無一非清熱泄化之意?傊茰,是其專長,有余之癥宜之,而虛寒者非其治也。 4.《本經(jīng)》: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 5.《別錄》: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 6.《唐本草》:療金瘡血內流、癰腫等病有效。 7.《日華子本草》:治婦人血氣煩悶,產(chǎn)后血運并經(jīng)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腫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敷蛇蟲咬,殺蕈毒。 8.《綱目》:治小腹疝痛、腹內冷積、水痢諸病。 9.《醫(yī)林纂要》:破血,軟堅。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
藥物應用鑒別 | 白鮮皮與馬藺子皆有清熱利濕,祛濕通痹之效。所不同點為:白鮮皮兼有入肌肉,通血脈,利關節(jié)的作用,可用治風痹與濕痹兼有熱象之證。而馬藺子兼有解毒消腫,涼血止血之效。適用于癰腫,崩漏,吐衄之證。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Semen Irid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lsch.)Koidz. |
科屬分類 | 鳶尾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