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藍花地丁、紫花地丁、鬼點
燈、綠花草、六月綠花草、龍膽地丁、米布帶、小龍膽、細蛇藥、蘭桃
花、千線花
|
漢語拼音 |
shi long d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龍膽科植物鱗葉龍膽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細弱小草本,高3-8cm。莖黃綠色或紫紅色,分枝多,鋪散,斜升,全株被腺毛;~呈蓮座狀,在花期枯萎,宿存,葉片倒卵形,長約1cm,寬約5mm;莖生葉小,外反,對生,無柄;葉片倒卵形至圓形,長約7mm,寬約5mm,先端急尖帶短尖頭,基部漸狹,兩面均被白色細柔毛。花多數(shù)單生于分枝的頂端;花萼鐘形,長約5mm,先端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尖銳,裂齒間收縮;花冠鐘形,淡藍色或白色,長8-10mm,5裂,褶全緣或2裂,較花冠裂片短;雄蕊著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寬橢圓形,花柱短,柱頭2裂,外反。蒴果倒卵形,長3.5-5.5mm,有柄,果先端有齒狀翅.兩側(cè)邊緣有狹翅,基部漸狹收縮成柄,柄長達8mm。種子黑褐色,表面具白色光亮的細網(wǎng)紋;ㄆ4-7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除西藏自治區(qū)外)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10-4200m的向陽山坡干草原、河灘、路邊灌叢及高山草甸。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末、夏初采收開花的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全草卷曲。根細小,棕色。莖纖細,近四棱形,多分枝,表面及黃色或黃綠色,密被短腺毛;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色。葉對生,基部合生成筒而抱莖;脫落或破碎,完整葉呈倒卵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反卷,具芒刺,邊緣軟骨質(zhì),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質(zhì)脆,易碎。單花頂生;花萼鐘狀,5裂,裂片卵形,先端有芒刺,花冠鐘狀,長約8mm,裂片5,卵形,先端銳尖,褶三角形,淡黃色。氣微,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性寒
|
歸經(jīng) |
肺;肝;心經(jīng)
|
功效 |
解毒消癰;清熱利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疔瘡癤腫;瘰疬;無名腫毒;蛇咬傷;腸癰;目赤腫痛;黃疸;白帶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外用:
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癰疽已潰及虛寒者忌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涼解毒。治一切惡瘡,疔腫,瘰疬,無名腫毒及火眼。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Gnetianae Squarros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Gentiana squarrosa Ledeb.
|
科屬分類 |
龍膽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