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倒毒散 |
漢語拼音 | dao zha long |
英文名 | Root of Spiny Raspberry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針刺懸鉤子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針刺懸鉤子 匍匐灌木,高達3m。枝圓柱形,幼時被柔毛,常具較稠密的直立皮刺。奇數(shù)羽狀復葉;葉柄長2-6cm,頂生小葉柄長0.5-1cm,側(cè)生小葉近無柄,與葉軸均被柔毛,并有稀疏小刺和腺毛;托葉線形,有柔毛;小葉常5-7枚,稀3或9枚,卵形或三角狀卵形,2-5cm,寬1-3cm,先端急尖,頂生小葉常漸尖,基部圓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在脈上有柔毛,邊緣具尖銳重鋸齒或缺刻狀重鋸齒,頂生小葉常羽狀分裂;▋尚裕瑔紊2-4朵成傘房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直徑1-2cm;花萼外面具柔毛和腺毛,密被直立針刺;雄蕊多數(shù),直立,長短不等;雌蕊多數(shù),基部具疏柔毛。果實近球形,紅色,直徑1-1.5cm;ㄆ4-5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200-3300m的山坡林下、林緣及河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抖掉泥土,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涼 |
歸經(jīng) | 肺;肝經(jīng) |
功效 | 解毒療瘡,活血止痛,止汗,止帶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活血藥 |
主治 | 瘡瘍腫毒,瘰疬,腰腿痛,帶下,盜汗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ubus pungens Camb.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