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芭蕉楊
|
漢語拼音 |
tian mu mu jiang zi
|
英文名 |
Fruit of Tianmu Mountain Litse, Tianmushan Litse
|
藥材基原 |
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果實(shí)、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天目木姜子,落葉喬木,高達(dá)20m。葉互生,闊倒卵形、菱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9-20cm,寬6-13cm,先端鈍尖或圓,基部稍耳形,全緣,厚紙質(zhì),葉脈紅棕色,側(cè)脈7-9對,兩面脈上均有短柔毛,老時上面漸變光滑;葉柄長3-7cm;▎涡,雌雄異株,先葉開放,每5-8朵成傘形花序;總苞8片,闊卵形,外面有絹狀毛;花被黃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藥4室,內(nèi)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頂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圓形,熟時黑色,長約1.5cm;ㄆ3-4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安徽、浙江。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1000m的向陽山坡和山谷雜木林內(nèi)。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果實(shí)9-10月采摘,曬干。根皮全年均可采,洗凈泥土,要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果實(shí)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1.5cm,直徑約1.2cm。表面黑色或紫黑色,頂端鈍圓,基部可見杯狀宿存的花被,直徑約1.5cm,黃棕或?qū)幘G色。果梗長約1.3cm。外皮薄,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內(nèi)含種子1粒。氣香,味辛涼。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油50.7%,內(nèi)含月桂酸(lauric acid)34.6%,癸酸(capric acid)26.7%,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14.5%,油酸(oleic acid)8.3%,亞油酸(linole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2.5%,十四碳麻酸(tetradecenoic acid)2.4%,棕櫚酸(palmitic acid)1.5%,亞麻酸(linolenic acid)0.5%,硬脂酸(stearic acid)0.3%,辛酸(caprylic acid)0.2%,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微量。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溫;辛
|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殺蟲
|
功效分類 |
驅(qū)蟲藥;活血藥
|
主治 |
絳蟲病;蟯蟲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2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皮、果實(shí):治寸白蟲,葉:治傷筋。
|
考證 |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Litseae Auricul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itsea auriaulata Chien et Cheng
|
科屬分類 |
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