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竹果、竹紅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
漢語拼音 | zhu sha r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 |
動植物形態(tài) | 子座近半球形。新鮮時粉紅色或淺肉色,較松柔,干后變?yōu)榛尹S色或紅褐色,較堅硬,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喙?fàn)钔黄,?nèi)部粉紅色至深紅色,直徑0.7-1.5(-2)cm。子囊殼單列,埋生于子座的外圍,殼壁透明無色,子囊殼(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細(xì)長,(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右旋扭曲,(270-310)μm×(8-10)μm,透明無色至微黃色,成熟后斷裂成段,每段長20-30μm。側(cè)絲稍長于子囊,頂端略膨大。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箭竹的節(jié)間或近節(jié)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可采,采摘后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子座近半球形,直徑0.7-1.8cm,灰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喙?fàn)钔黄稹Y|(zhì)較堅硬。斷面棕褐色。 2.顯微鑒別 子座橫切面略呈扇形。子囊殼單列,瓶形,直徑500-700μm,殼壁無色,內(nèi)有多數(shù)子囊及側(cè)絲。子囊長300-450μm,直徑15-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扭曲成麻花狀,約與子囊等長,成熟后斷裂成段。側(cè)絲略長于子囊。子座其他部位為棕褐色菌絲。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竹砂仁含5%D-甘露醇(D-mannitol),竹紅菌素(hypocrellin)A、B,過氧竹紅菌素(peroxyhpocrellin),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和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1)取子座橫切面,置紫外燈下觀察,子囊殼部位顯藍(lán)色熒光,其余部位顯棕紅色熒光,滴加稀堿液后,菌絲變?yōu)榫G色,熒光消失。 (2)本品乙醇浸出液顯鮮紅色,在465nm處有最大吸收峰。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澀;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解毒止癢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除濕藥;解毒止癢藥 |
主治 | 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外陰白斑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浸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Stroma Hypocrell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Hypocrella bambusae(Berk.et Br.)Sacc. |
科屬分類 | 肉座菌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