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多生吳地,故名吳茱萸。 |
產地 | 吳茱萸所在有之,江浙、蜀漢尤多。 |
生境 | |
性味 | 氣味辛溫,有小毒。 |
歸經 | |
藥物形態(tài) | 木高丈余,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紅紫細花,七八月結實累累成簇,似椒子而無核,嫩時微黃,熟則深紫,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九月九日采,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陰干,陳久者良,滾水泡一二次,去其毒氣用之。 |
質量鑒定 | |
主治 |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
配伍應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山茱萸、吳茱萸咸稟木火之氣。稟火氣,故主溫中。稟木氣,故主下氣。中焦溫而逆氣下,則痛自止矣。濕血痹者,濕傷肌腠,致充膚熱肉之血凝泣為痹。少陽炎熱之氣,行于肌腠,肝主沖任之血,淡滲皮膚,則濕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風邪者,言濕痹可除,而風邪亦可逐也。氣味辛溫,故開腠理。腠理開,則肺病之咳逆,皮膚之寒熱皆治矣。 |
全文 | 吳茱萸 氣味辛溫,有小毒。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 (吳茱萸所在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余,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紅紫細花,七八月結實累累成簇,似椒子而無核,嫩時微黃,熟則深紫,多生吳地,故名吳茱萸。九月九日采,陰干,陳久者良,滾水泡一二次,去其毒氣用之。) 山茱萸、吳茱萸咸稟木火之氣。稟火氣,故主溫中。稟木氣,故主下氣。中焦溫而逆氣下,則痛自止矣。濕血痹者,濕傷肌腠,致充膚熱肉之血凝泣為痹。少陽炎熱之氣,行于肌腠,肝主沖任之血,淡滲皮膚,則濕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風邪者,言濕痹可除,而風邪亦可逐也。氣味辛溫,故開腠理。腠理開,則肺病之咳逆,皮膚之寒熱皆治矣。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