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外臺(tái)》卷六引《刪繁方》。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而短氣。
|
制備方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用量 | 初服20丸,加至30丸,清白飲送下,日2次。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下焦真陽(yáng)虧損,則胸中大氣不布,而致血澀不調(diào),瘀滯腹內(nèi),故需辛溫攻補(bǔ)兼施,方克有濟(jì)。蓋參、耆、甘草不得厚樸、杏仁之宣散則滯而不行;芎、歸、地黃不得姜、桂之破結(jié),則瘀而不化;茯苓一味,不獨(dú)治畜血喜忘,并守五臟正氣也。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