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神奇得讓人驚訝的中醫(yī)故事
    

岐黃密室:神奇得讓人驚訝的中醫(yī)故事

神奇得讓人驚訝的中醫(yī)故事
  
    我們的中醫(yī)藥,是幾億人經過五千年的實踐證明了的。著名的醫(yī)書《傷寒論》從唐朝到現(xiàn)在也有兩千多年,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是經過總結的相當科學的醫(yī)書。--金庸

    之所以在講到醫(yī)學的時候先把洋人的牢騷和幾段戲謔的文字抬出來,是因為平素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庸醫(yī)總是比較多。但這一點絲毫影響不了中醫(yī)的偉大與玄奧。事實上也是這樣,最了不起的事物往往并不總是可以輕見。

    中國古代的名醫(yī)眾多,醫(yī)學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極不發(fā)達的時代,百姓與名醫(yī)的接觸幾率也就少了許多。不管如何,扁、華佗、孫思邈、錢乙、李時珍……這些偉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掛在中國文明的重要部位,讓人發(fā)出無盡的追思。

    下面所記述的是信手拈來的幾個故事,與浩瀚的神奇中醫(yī)相比,不過是滄海之一粟。

    用藥如用兵

    對于用兵,許多人認為是軍事家的事情,與平民無關。尤其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這一點越發(fā)明顯。然而,在兵荒馬亂的古代社會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百姓茶余飯后更多的談資便是戰(zhàn)場上的生殺成敗。這一點在醫(yī)學界也有體現(xiàn)。背著藥箱的醫(yī)生同時背著被醫(yī)者的生命,因此,他儼然戰(zhàn)場上的將軍,可以很自豪地說上一句:“用藥如用兵”。

    說來真是形象得緊,身體染了病灶,如同被敵人覬覦已久的領土暫時被敵人占據,用兵用得好,可以恢復領土主權,用兵用不好,不僅收不回領土,還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甚至,領土盡失。對生命體而言,自然是該壽終正寢了。

    清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中對于“用藥如用兵”有著很精彩的闡釋——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榮為充,而毒藥則以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zhàn)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傅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巖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fā)者,必防其并,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向尊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憂可以勝眾,使前后不相救,而勢自衰;數(shù)病而合治之,則并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tǒng),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陣有方,此又可更仆數(shù)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今天看來,這篇短小的論述依然有著非常強烈的可借鑒意義。甚至可以稱之為中醫(yī)用藥的典范!肮湃撕梅痴撸赜衅婕,猶之好戰(zhàn)勝者,必有奇殃!边@句話是對魏晉時期服食以求長生者的總結。事實上也是如此,大量靠吃藥乞求長生不老的人最終暴斃。就好像經常無端挑起戰(zhàn)爭的人,最終很難有好的結局。如今的電視廣告上,各種補藥鋪天蓋地襲來,試問,身體如何能夠消受得了?

    中醫(yī)非常講究因人施藥!叭舴蛱撔爸w,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贝嗽瓌t中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中最偉大的“和”的精神。逢事不可過,用藥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讓病人得到恰當?shù)闹委,才可能保證立于不敗之地。

    能起死回生的小小銀針

    針灸療法如同幾年前流行一時的刮痧療法一樣,為大多數(shù)西人所不理解——一根小小的銀針,扎在身上就能治病,這究竟是為什么?

    針灸療法的基礎是中醫(yī)經絡學說。按中醫(yī)古籍的說法,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它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臟腑聯(lián)系的網絡。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經絡好比一棵樹的枝干,而針灸的穴位,就分布在這棵樹的各條枝干上。中國對針灸術的發(fā)明,其意義不亞于口耳相傳的四大發(fā)明。中醫(yī)第一部經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系統(tǒng)的針灸理論。兩千年前的《八十一難經》中寫著,用針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代中醫(yī)總結出的四總穴歌,至今被奉若圭臬——“面口合谷收、頭項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只要扎對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應部位的疼痛即可針到病除。西晉名醫(yī)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中記載的可行針的穴位就有349個,已經非常完善。

    為了使學生掌握針灸穴位經絡循行方向,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繪成針灸腧穴圖。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針灸穴位圖進一步發(fā)展,一般繪成正面、背面和側面三種,有的圖還帶有彩色,以標記不同的經絡走向,易于辨認。唐代的太醫(yī)官在教學時,基本上就是先在針灸腧穴圖上講解,然后再在人身上實習、具體操作。然而,針灸腧穴畢竟還是繪在紙上的平面圖,估計有時也不容易弄得準確,這是通過唐代十分發(fā)達的醫(yī)學教育之后,人們得出的一個結論。

    直到宋朝,才出現(xiàn)了仿人體塑造而成的針灸銅人。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詔命翰林醫(yī)官王惟一制造了兩具針灸銅人,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同時以黃蠟封涂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水。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取穴不準,針不能刺入。

    針灸銅人慢慢成了后來經絡腧穴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具。明清等朝陸續(xù)制作了不少這樣的銅人。清政府令吳謙等人編撰《醫(yī)宗金鑒》,為鼓勵主編者,曾鑄若干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這批針灸銅人現(xiàn)在上海中醫(yī)學院醫(yī)史博物館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狀,高46厘米、實心,表面有經絡腧穴,但造型欠勻。中國歷史博物館亦藏有一具針灸銅人,高178厘米,為晚清制造。

    中醫(yī)針灸療法治療好的病人不計其數(shù),小小的銀針也因此被稱為“起死回生針”。

    柳枝接骨

    中醫(yī)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自然與人是和諧的,中醫(yī)的經絡學說、陰陽學說、中草藥的運用等等無一不是來自于對自然界的大悟。

    然而,直接把自然界的不相干的物種拿來接到斷裂的人體上,聽起來還是有些玄之又玄。

    在傅青主《金針度世》一書中就有關于柳枝接骨的記載:把剝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間打通成骨腔狀,然后放在兩段碎骨頭的切面中間,代替被切除的骨頭,在安放時,木棒的兩端和骨頭的兩個切面都要涂上熱的生雞血,再把一種能生長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縫好,在接合部位上敷上接血膏,夾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

    植入骨中的柳枝,會漸漸被鈣化,成為骨骼。

    自然的植物成為人體組織的延伸,可謂是上帝的造化了。

    藥王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隋唐時人。有《千金方》傳世。民間流傳的關于他的神奇故事不勝枚舉。

    有一次,孫思邈行醫(yī)途中,遇到四個人抬著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著哭得淚人似的老婆婆。孫思邈定睛細看,發(fā)現(xiàn)從棺材的底縫里滴出幾滴鮮血,便趕緊上前擋棺詢問詳情。原來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難產剛死不久,胎兒仍在孕婦的肚子里。孫思邈聽罷尋思:這個產婦可能還有救。于是,請求抬棺材的人趕緊撬開棺蓋。只見產婦面色蠟黃,伸手摸脈竟發(fā)現(xiàn)還有微弱的跳動。他趕緊取出隨身攜帶的銀針,選準穴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針手法,加大力度。過了一會兒,“死去”的產婦竟然奇跡般地睜開了雙眼,蘇醒過來,同時腹中的胎兒也生出來了,發(fā)出一聲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見孫思邈一針救了兩條性命,倒頭便拜,四個抬棺的也長跪不起。從此,孫思邈能起死回生的聲名傳開了,被人稱為“活神仙”。

    錢乙自治

    《宋史·方技》記載,北宋大醫(yī)學家、“兒科之圣”錢乙,醫(yī)術高超,但性情倔強。中年之后,他得了怪病,久治不愈。但還是堅持按自己的意念來治療。后來病情加劇,他嘆息著說:“這種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內臟,就會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辈痪盟终f:“我可以把病轉移到手腳上去。”于是自己制作藥劑,日夜飲用。他的左手和左腳便突然間卷曲不能伸展了。他高興地說:“可以了!”他的親朋好友到東山去采到了比斗還大的茯苓,他就按醫(yī)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這樣他雖然半邊手足偏廢不能用,但卻骨節(jié)堅強和健康人一樣。后來他以有病為理由,辭官回家,再也沒有出過門。

    錢乙處方用藥時并不拘泥于某一師某一門。他什么書都讀,對于古人的醫(yī)療方法也不拘泥、固執(zhí)。他治病就像帶兵打仗一樣,經常安全地越過險要地帶,故意暫時放縱敵人然后一舉全殲,但結果又與醫(yī)理吻合。他特別精通《本草》等書,分辨其中失誤和遺缺的地方。有人找到奇怪罕見的藥物,拿去問他,他總能說出該藥的生長過程、形貌特點、名稱和形狀方面與其他藥的區(qū)別。把他說的拿回去與書對照,都能吻合。

    晚年,他的癱瘓癥狀有所加劇,他知道自己治不好了,便把親戚們找來告別,換好了衣服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就這樣去世了。他活了82歲。

    雞鴨魚肉皆可入藥

    在我國古代眾多的養(yǎng)生家中,有這么一個流派,他們既不主張呼吸吐納,運動鍛煉,也不主張悅意琴棋,服食藥餌,他們提倡食療。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陳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盧和等,但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shù)唐代的著名醫(yī)藥學家孟詵了。

    孟詵生于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歲。他從年輕時就喜好醫(yī)藥,后來更精研食療與養(yǎng)生術,他曾對人說:“若能保身養(yǎng)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备鶕约簬资甑膶嵺`經驗,他搜集了241種兼具醫(yī)療作用與營養(yǎng)價值的食品,編成了我國第一部食療學的專著《食療本草》。

    書中記載了許多常見的食療品,如,雞:光粉諸石為末,和飯與雞食之,后取雞食之,甚補益。人毒熱發(fā),可取三顆雞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黃雌雞,補丈夫陽氣,治冷氣。……鴨:主補中益氣、消食。消十二種蟲。白鴨肉補虛。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惟)多發(fā)痼疾。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羊奶:補肺腎之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蘿卜:服之令人白凈肌細。茶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柿子: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xù)經脈氣。干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黑豆:令人長生,又益陽道(增強性功能)。

    在孟詵的食療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無所不包,真可謂品種齊全,琳瑯滿目。正所謂“藥補不如食補”。

    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臨床試驗

    公元8世紀初,唐代本草學家陳藏器寫的《本草拾遺》中所記載的動物實驗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藥理實驗。這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

    所謂動物藥理實驗,是指為了弄清藥物的性能,用動物進行試驗。

    《本草拾遺》中載:“赤銅屑主折瘍,能焊入骨,凡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傷處,六畜死后取骨視之,猶有焊痕,可驗。”這說明骨骼的復原和連接,可以用銅來治療使其早日愈合。然而,這次動物實驗不是有意識的,只是在受傷的六畜死后,作了解剖才發(fā)現(xiàn)的。

    真正有目的在動物身上做臨床藥理實驗的,那就是宋代寇宗爽在1116年做的實驗了。他在《本草衍義》中寫道:“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后遂飛去。今人(以之治)打撲損。”胡雁的翅膀折斷了,然后進行試驗,這就是現(xiàn)代藥理試驗用的模型。給折翅胡雁喂飼自然銅,雁骨傷愈后,就展翅高飛了。然后又把這成功的試驗結果應用到臨床,給骨折病人服用治療。

    現(xiàn)代科學實驗已經證明,銅元素是骨骼中制造骨質的成骨細胞內必不可少的物質。實驗還進一步表明,骨折后骨痂的形成過程也需要有銅元素參加。經過分析,在骨痂中的銅,含量比正常骨要高得多。銅離子進入血液后,變成有氧化酶活性的血清銅蛋白,它對體內的銅有著運輸和調節(jié)的作用。銅對骨痂的形成,起著觸媒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自然銅接骨之功,與銅屑同,不可誣也”,又說“自然銅接骨之后,不可常服”。說明過多的銅元素對人體會有害處。

到了明清時代,用動物做藥理試驗就很普遍了。李時珍甚至用自己的身體進行試驗,服用較大量的洋金花(即曼陀羅花)對人體的麻醉作用進行驗證,顯而易見,用動物做試驗則成為一種潮流。

    懸絲診脈

    在我國古典小說和傳統(tǒng)戲曲里,常有太醫(yī)為皇帝的后妃們“懸絲診脈”的情節(jié)。具體方法是:后妃和太醫(yī)各居一室,由太監(jiān)或宮女將一根紅絲線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線的另一端

    交給太醫(yī)把按,通過絲線辨別病情。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宮廷禮制,以防亂了宮闈。

    傳說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孫氏系從民間召來,不是有職銜的太醫(yī)院的御醫(yī),太監(jiān)就有意試他,先后把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腳和鸚鵡腿上,結果都被孫氏識破,最后才把絲線系在娘娘腕上。孫思邈診得脈象,知是滯產,便開出一劑藥方,娘娘遂順利分娩。同行問其竅門,孫思邈笑而不答。

    吳承恩《西游記》中有孫猴子給朱紫國國王懸絲診脈的故事。畢竟是神話傳說,不足為信;蛘哒f,大略只有孫猴子這樣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這神奇的本領。

    那么,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懸絲診脈之事?病人的脈象能否通過絲線傳導給醫(yī)生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人在1968年請教過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舊時北京四大名醫(yī)之一,曾給清廷皇室內眷看過病。他介紹說,這懸絲診脈可說是亦真亦假。所謂真者,確曾有其事;所謂假者,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原來,大凡后妃們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jiān)介紹病情,太醫(yī)也總是詳細地詢問這些情況,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癥狀、病程等。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有時太醫(yī)還要給太監(jiān)送些禮物。當這一切問完之后,太醫(yī)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懸絲診脈時,太醫(yī)必須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藥不當而招禍。

    由此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其事,但只不過是一種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如果太醫(y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會看好后妃們的病。(李陽泉)

    選自《中國文明的秘密檔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李陽泉著。
-----------我知道有人憑脈可知道你的血壓、你的血糖、你有否有婚外戀······
-----------有人憑脈可知道你的血壓、你的血糖、你有否有婚外戀······???
太可怕了
我決不讓他把脈
-----------這不稀奇,我就會,
-----------簡單多說兩句!
-----------可惜現(xiàn)在的雞鴨魚肉物受到飼料的侵害,其藥用價值已大打折扣。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