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根塵老師講《四圣心源》 連載
    

四圣心源:根塵老師講《四圣心源》 連載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1/26 11:34 編輯 m.bhskgw.cn/sanji/

                                                       20101213根塵不偶老師講《四圣心源》一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錦-雙子座 熊 無所住 校對:山上月

    從今天開始,跟大家一起學習《四圣心源》。前段時間,隨著《四圣心源》兩個版本陸續(xù)出版,中醫(yī)藥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兩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吧,可能會有不少朋友陸陸續(xù)續(xù)都看到了這本書,開始學習黃元御先生的一些學術思想。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經常跟我咨詢,說《四圣心源》這本書,看了之后感覺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夠學以致用,感覺書很好,但是卻不知道怎么去用。希望能夠把這本《四圣心源》再講一講,講得能夠學以致用,不能光看著好看呀。實實在在的講,我覺得我個人的水平,還不夠資格來給大家講《四圣心源》。這是經典著作,水平比我們的水平要高得多呀。所以想來想去,還是接受大家的邀請。我也不敢說給大家講,咱就是一起再來學習一遍,互通有無,共同進步。以我個人的學習體會,作為一個主要的交流內容,向大家匯報一下,講得不對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評,多指正。

    因為《四圣心源》這本書,它這個理論很圓融,講的比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東西可能跟具體的、實際的臨床,我們遇到的情況呢有一些距離,它相當于是理論化,或者是,稍微有點抽象化了。實際上,黃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東西給我們抽出來了,總結出來了,所以,當我們在臨床上碰到一個具體的疾病的時候,往往抓不住重點。不知道該怎么用《四圣心源》這個理論指導來處理,還不能做到很好地學以致用,初學者大部分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這一次咱們大家一塊把《四圣心源》再學習一遍,目的是能夠把黃元御先生的心血,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這套理論具體化、形象化。跟我們的臨床具體的一些病癥能夠結合起來,能夠讓我們用《四圣心源》這個理論指導我們的臨床,達到學以致用。如果學得好的話,還可以舉一反三,靈活貫通。

    那么,黃元御先生《四圣心源》這本書,內容其實并不多,我講的跟大家一塊學習,咱們怎么去學。我就先把我講的思路跟大家匯報一下。我也沒打算照著這本書逐句逐句的去講,因為這樣也就有點形象化,有點走形式了,沒有多大的意思。黃元御寫書是一個形式,它的精髓是來闡述中醫(yī)的核心理論,所以我想,咱們還是在原書內容的基礎上按照黃元御寫書的順序,講它的主要精髓,它講的什么意思,它講的這個意思我們在臨床上怎么去用。大概是想用按這個方式跟大家學習溝通,不會去講這句話什么意思,這個字什么意思,這種形式可能會比較少,盡量不會用這種形式來跟大家講。如果大家看書的時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字句,那么,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的《黃元御醫(yī)學全書》,是麻瑞亭老師和孫洽熙老師,兩位老前輩,精心校對出版的。里面對一些常見的字句、疑難的字句、里面的引文、一些比較難懂的地方,都做了比較詳細的注解、闡述,都很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查一查。就是在這個字詞的層面上,遇到一些困難呢,去看中醫(yī)藥出版社全書里面的注解就可以,基本上就可以解決問題,咱們不是領著單純的念書,我們主要的目的還是學以致用,所以,咱們主要是一起來學習《四圣心源》的理論精神,學習怎么去運用這個東西。

    今天正好有點事,時間也晚了點,所以,咱們今天就講一個概說,本來是想講《天人解》,后來我想先把《四圣心源》總體的情況,溝通一下,便于我們更好的掌握全書的內容,這樣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咱們今天不是講書的哪一部分的具體內容,就是把整本書做一個概述,簡單的溝通一下。

    那么,今晚上我大概想跟大家交流三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就是黃元御先生的生平簡介,我們看黃元御先生的書,要對黃元御先生的生平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尊師重道,這是起碼的禮貌;其次,我們了解一下黃元御這本書是如何寫成,寫成之后版本沿革是怎么流傳下來的,我們也了解一下。今晚的重點內容是講《四圣心源》的結構體系,它的理論結構是什么樣子的。黃元御把核心理念都放到《四圣心源》這本書里面來講,它說的什么意思。那么今晚上把這三方面的內容作為主要的交流的內容來互相學習一下。

    首先,講一下黃元御先生的生平,黃元御先生他老家是山東的,山東濰坊昌邑人,說起來和我是老鄉(xiāng),我也是濰坊人。那么黃元御先生他的家庭在當地也算是一個名門望族,是一個家境比較好的這么一家,而且他祖上一直有當官的,既是書香門第,又是達官貴人這種家庭。他的祖上有一位老先生叫黃福的,他這位老祖宗是明朝的一品官員,在明朝他從一個小官最后做到一品大員,做到太子少保,就是輔佐太子的老師,做到戶部尚書,明朝戶部尚書。戶部是掌管財政、稅收,這種有實權的大官,像現在國務院掌管經濟的副總理一樣,很高級的官員。黃元御的家族有一個比較好的條件,給他傳承,一個很好的生長、學習的環(huán)境,相對比較優(yōu)越一些。因為黃福老先生為官很清正,為國家盡心盡力,是明初的一個官員,輔佐了五任皇帝,歷任五代皇帝。一個很有才能、又非常鞠躬盡瘁這么一個官員,他的這種為人做事的風氣在他的家族一直流傳下來,所以黃氏家族出了不少官員,那么到了黃元御這一代呢,黃元御是兄弟三人,弟兄三個。黃元御排行老三,老小,所以他的兩個哥哥,家里取的名都是希望他們品德高尚,兩個哥哥一個叫德淳,一個叫德潤。黃元御的名字,實際上元御是他的字,他的名叫黃玉路,玉是玉石的玉,路是馬路的路。黃家的家族,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品質和晶瑩透亮的玉一樣;品德柔潤、為人清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一些氣質,所以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的時候有這方面的意思,他的名字是他爺爺給取的。房間廣播里面,黃元御名玉璐,帶個王字旁是錯的,他沒有王字旁,就是馬路的路,就是原名。

    黃元御在這么一個家庭里面面,有這個很好的書香門第的門風,他有很多書可以看,從小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那么這個號呢?是他自己取的號了,黃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為什么叫號研農?就是研天為農,就是希望自己在筆墨文章里去耕耘,是這個意思。就是實際還是文人報國啊,文化人的一些抱負,代表了他的胸懷。黃元御他很聰明,在他這個《昌邑縣志》里面說黃元御“少有奇才,世推為國器”,就是大家覺得這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很有才華,過目不忘,聰穎過人,說這孩子以后可以成為國家棟梁,所以黃元御自己很有抱負,他也希望自己以后長大了可以報效國家,干出一番事業(yè),就是也很有想法,希望走仕途。

    但是很不幸的是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一生,黃元御是1705年出生,到1734年他虛歲30,三十而立,這一年是改變黃元御一生方向的最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他不小心染上了眼疾,眼睛生病了,有眼病,這就找大夫看,結果正好碰上了幾個用他的話說就是庸醫(yī),庸醫(yī)誤人,眼睛不但沒有治好,治瞎了,最后的結果導致左目失明,那么關于他這一段生病、治病,最后庸醫(yī)誤治導致失明的這段經歷,他是痛心疾苦,他在他的著作里面是經?梢钥吹剑枪⒐⒂趹,對這段經歷是耿耿于懷,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素靈微蘊》里面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對于這個眼病誤治導致他這個左目失明而且整個身體,因為用了很多寒涼藥,身體中土的陽氣也受到了比較重的打擊,所以體質也遠遠不如以前,這樣的話,他即使再想去走仕途這條路也沒有這個精力,也沒有這個資格,五官不端正難以為官,仕途走不通,所以他這也是沒辦法,后來就放棄仕途轉向醫(yī)學,考究靈蘭之秘,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所以黃元御他這一生的事業(yè)是從他30歲左目失明開始的,真正的開始走向醫(yī)學,是從這一年。我們很多人學醫(yī)的時候、接受中醫(yī)的時候是在30歲以前,比黃元御要早,黃元御是30歲才被迫轉向醫(yī)學,都能有這么大的成就,我記得當年孫思邈學醫(yī)的時候好像也是從30歲開始學的,也是成為一代大醫(yī),所以這個學醫(yī)有時候不在早晚,而在于你是不是用心去學,是不是學對了,找對了方向。

    黃元御剛開始學醫(yī)的時候啊,他有一個堂哥也是一個當大夫的,就指點他說你可以先看看《傷寒論》,先看《傷寒》,所以他這個學醫(yī)是從《傷寒》開始看起的,因為黃元御他本身的文化基礎很好,諸子百家啊尤其這個歷史,史書他看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很深厚,所以咱們有一句話說:傳統(tǒng)文化基礎好的話學醫(yī)這個小菜一碟,很容易。所以他學習《傷寒論》很有心得,很快就能找出感覺來,他看了好多傷寒各家注釋,感覺都說的辭不達意或者沒有說透,沒有說到這個真正的問題上,那么后來他就自己去悟這個傷寒到底說的什么意思,那么看了三年之后,他把這個《傷寒》歷代注家啊也看的差不多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他都不滿意,覺得都沒有把傷寒講透,那么他自己去琢磨,這有一天晚上呢靜夜沉思的時候想著想著就睡著了然后做了一個夢,一下子把傷寒給想通了,恍然解矣,一下子就理解了,通透了。所以他講“三年憂思,一朝而解”,學了三年《傷寒論》才明白《傷寒》到底說什么,說的什么意思,才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

   但是黃元御他這個人做學問很認真,他沒有說淺嘗輒止,一有小得就沾沾自喜,他沒有這樣,他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傷寒論》,已經領悟透了,但是他覺得這還不是根源,他覺得張仲景寫出《傷寒論》來必然有他自己的學術根源,所以他就追本溯源,又往上找,看這個《傷寒》是根據什么寫出來的,源頭在哪里?源頭就是《內經》《素問》《靈樞》,《難經》這些,所以從傷寒呢,學了三年《傷寒》之后他又開始往源頭學習,又去學習《內經》,學習《素問》、《靈樞》、《難經》,他又去研究這個源頭,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去來學習中醫(yī),實際上也是自己對《傷寒》的這個理解這種領悟,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他實際上是從源頭去找一種認可,那么通過《內經》、通過《難經》這些經典著作的這個學習,最后他覺得可以對自己的領悟做一個肯定的這個評價了,那這個時候他才敢去著書留世。

    你看黃元御30歲開始學中醫(yī),學了三年,33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小有所成,已經把《傷寒》給學透了,他都沒敢去著書立說啊而是繼續(xù)學習,直到36歲的時候,到了他本命年,他又把這個《內經》、《難經》這些中醫(yī)經典又學了三年,對自己的這個學習心得有了一個肯定的評價,這個時候他才敢著書立說。這時候他寫的第一本書,他一生當中的第一本書是什么呢,就是《素靈微蘊》,咱們在這個《黃元御醫(yī)書十一種》當中有這個《素靈微蘊》這本書,這本書也是一本小書,前面主要講一些這個醫(yī)學理論,后面是一些醫(yī)案。這是黃元御的第一本著作,小試牛刀,把自己這個一些心得體會都和自己的案例,先簡單的總結了一下。那么他這個《素靈微蘊》一成稿之后,流傳出去引起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這個不得了,這一代大家出世了,評價很高;也有些人認為這是無所事事,現在這個寫書有什么用啊,還不如出去開個藥鋪掙點錢去。黃元御針對這個種種傳言,他沒有動搖,而是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杝元》賦,記載這件事情,表明自己的立場說我啊不會去做這些沽名釣譽的事,我只是做學問,不會為名利所動。

    大家想想,黃元御這一生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成就,這個與他這個最初的發(fā)心,跟他的初衷是密切相關的。假設他學醫(yī)僅僅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當然他也不需要靠行醫(yī)養(yǎng)家糊口。如果他靠行醫(yī)來牟利來發(fā)財,那么我想他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成就,正因為最初的發(fā)心就是不為名利,只為學術,只是為了中醫(yī)學術的傳承,所以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都放在了對中醫(yī)的體悟研究上。全部都放在了著書寫作上,他這一生嘔心瀝血。

    剛才講到黃元御之所以有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發(fā)心很好,不為名利所動,所以他這短短一生能有這么多的著作留世。那么黃元御在他的第一本書《素靈微蘊》成書之后,他就繼續(xù)學習,繼續(xù)去學習張仲景的《金匱》,學完了《傷寒》學《金匱》——《金匱要略》,然后在隨后的幾年時間,他是一邊到江南到南方去游歷,跟游學一樣,去了很多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借這個機會,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這幾年的游學啊,黃元御自己研究《傷寒》,研究《金匱》,心得越來越成體系的時候,對中醫(yī)這些經典著作,《內經》這些也有了比較好的領悟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可以去注解《傷寒》和《金匱》了,他認為《傷寒》流傳千載,沒有人能夠很好的理解和很好的注解,所以他想這個事情我應該把它講清楚,流傳下去,不能再一直這么稀里糊涂的傳下去,所以他這個時候,從三十歲開始學醫(yī),三十六歲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一直到四十四歲十幾年的時間,他才開始寫他的第二本醫(yī)學著作,那么第二本他寫的是《傷寒懸解》。

    《傷寒懸解》他三個月寫成。《傷寒懸解》一本書很厚,大概有二十幾萬字,那個時候你想他既沒有電腦,也沒有鋼筆圓珠筆,全是毛筆寫,用買筆寫字,三個月寫二十幾萬字,大家想想,這個工作量非常大,所以這就是嘔心瀝血,披肝瀝膽,你這么來形容都不過分!這么一部巨著,幾個月時間把它寫成,如果沒有前面十幾年的沉淀啊,不可能一下子寫成。所以黃元御講自己寫《傷寒懸解》序言,原文我既不清了,意思是“十年憂思,三月而定”,就說我學習體會領悟了十幾年,我三個月的時間就把它寫出來了,把它總結表達出來。寫完《傷寒懸解》,接著就寫《金匱要略》。這兩本都是巨著,大部頭的書,都是在這一年寫成。這就是厚積薄發(fā),在把這個《傷寒懸解》和《金匱懸解》懸解完畢,什么叫做懸解,懸解就是很獨特的見解,或者說他這個見解,認為他自己的這個解釋非常的高明,可以說是超出前人的水平,說到了問題的實質,就是這個解釋,所以他的很多著作都是懸解,懸解就是把所有的疑問都去掉,把問題的實質給講出來,講得很透徹,所以從這個書名上咱們可以看出,黃元御是很自負的。他不是說自大、自夸,他是有這個堅實的根基的,是有功力的,有本錢來自負的,那么黃元御把《傷寒》、《金匱》,注解完畢之后,他感覺得醫(yī)學的源頭實際上是很圓融的、很完美的,單純對《傷寒》和《金匱》的注解,不能很好的表達他領悟的這些東西,照著這個就像照貓畫虎一樣,還是解說前人的東西。要受到《傷寒》、《金匱》的文字形式的約束,還是不能按照他的心意把醫(yī)學理論很好地表達出來,第二年他四十五歲那年開始著手寫《四圣心源》,目的是他想把自己領悟到的中醫(yī)理論體系,這個源頭,醫(yī)學的源頭是什么?他的核心是什么?是個什么結構?實質是什么?盡管《內經》、《傷寒》、《金匱》都已經做了很好的說明解釋,但是文字都是解釋的工具,它不是中醫(yī)的實質。他認為這個還是不夠簡潔完美,他想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描述一下,這就是他寫《四圣心源》的動機,是他的一個方向。所以大家看,張琦在《四圣心源》后序里,稱贊黃元御這個《四圣心源》是諸書之匯集,就是說《四圣心源》這本書在黃元御所有的著作里面是功力最高的、水平最高的一本書,這不是夸夸其談,這是一個很中肯的評價。

    我們從黃元御寫書的順序也能體會出來,他先寫《素靈微蘊》。《素靈微蘊》是他對醫(yī)學一個初步的體會,是初稿,一些東西已經成型了,但是表達的還不是很完美!秱畱医狻泛汀督饏T懸解》,只是在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講述他自己的見解,這種表達方式仍然不符合黃元御的心意,沒有更直觀更直接的表述出來。所以這個時候,他才打算寫《四圣心源》,所以我們說《四圣心源》這本書不是黃元御自己拍拍腦袋自己想了想就寫出來了,他不是這樣的,他是黃元御在對這個經典中醫(yī)理論有了十幾年的深刻體會,有了自己非常真切的體悟,并且他認為對經典中醫(yī)理論的核心體系,如何去表述、如何去表達,他認為目前還沒有一個最簡潔、最完美的理論體,連《傷寒論》、《金匱》甚至《內經》,他認為都過于繁瑣,所以他想把這些經典的東西,把他的核心簡化、抽出來,用他自己的話講,他想自己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沒有人做這件事情,他是不得已而已,那么《四圣心源》這本書的著作這本著作不象《傷寒懸解》、《金匱懸解》那樣一氣呵成,它很坎坷,好幾年才寫完。

    剛開始寫了個頭,寫了一個框架,后來有事就輟筆了,停寫了,出去江南巡視了,跟著乾隆皇帝回駕侍醫(yī),所以耽誤了很多時間,直到最后等他48歲的時候,已經三四年過去了,那么他把《四圣心源》雜病的部分都寫完了,其他部分也都寫得差不多了,覺得還不是很完美,最后寫成了《天人解》這本書才算正式寫完。所以我們看《四圣心源》的寫書過程,我們看書的時候看的第一章是《天人解》,實際上他寫書的時候《天人解》是最后寫成的,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黃元御感覺怎樣才能把醫(yī)學理論核心更好地表達出來,單純靠一個一個的疾病來解釋,還是流于泛泛,所以最后他把所有的東西又重新概括了一下,都概括在《天人解》中,就是把最基礎的核心理論,總結成《天人解》,放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黃元御本人對《天人解》這一章的重視,它是最后寫成的,而放在書的第一部第一章,正中之正,這就是基礎中的基礎。

    那么我們前面把黃元御本人的生平,以及他著作的簡要情況做了一個介紹。黃元御寫完《四圣心源》之后后面還有一些書,后面的書其實有點勉為其難,因為他年齡慢慢也大了,精力也慢慢差了,以后有些書都是他學生幫著他寫的。他口述,學生代寫,象他后面寫的《道德懸解》、對《靈樞》、《素問》的《懸解》、《周易懸解》,還有他最后的兩本藥解——《長沙藥解》、《玉楸藥解》,這些都是為了求全,他希望自己的醫(yī)學體系能夠非常全面地傳承下來,核心其實還是《四圣心源》。等他寫他最后一本《玉楸堂稿》,《玉楸堂稿》主要是記述他的一些日常的文稿,包括醫(yī)案,比較雜的一本書,現在沒有正式流傳、出版。《昌邑本記》據說現在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流傳版本,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看到,黃元御他是中年之后才開始他主要著作的寫作。他是有比較深的沉淀、有比較好的積累。黃元御他自己對《四圣心源》這本書也頗為得意,所以我們看《四圣心源》的時候,經常看到他,不說指點江山,對歷代名醫(yī)都是指指點點,很不客氣,沒把他們放在眼里。確實,以他的高度和水平,他覺得所謂的很多名醫(yī)實際上還是有很多的缺陷,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可能黃元御因為受庸醫(yī)誤治而有些偏激,用詞是有些偏激,但是至少他敢這么說,在書里敢這么很不客氣地指點前人的錯誤,說明他是有底氣,有相當的資格,有這個功力,要不然你沒有資格說。

    那么下面咱們把《四圣心源》這本書主要的理論體系,也是我們今天晚上交流的一個重點,大概地講一下。剛才說了,《四圣心源》這本書是黃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代表了他的頂峰之作,是他所有的醫(yī)學體悟、理論體系的一個匯總,集大成者。那么《四圣心源》這本書,它的理論體系簡單地講就是一氣周流。如果詳細一點來說,就是黃元御一直強調本氣為病,他在寫《傷寒懸解》的時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寫《傷寒懸解》、《傷寒說意》,他就認為外邪和自身的正氣這是相對而言,對于疾病來講,真正引起疾病的還是自身正氣、本氣為主,外邪是助緣、誘因而已!秲冉洝防锩嬷v“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就是他的理論基礎,就是他立論的根源。所以他講所有的疾病,他闡述對疾病的認識,他的立方,他的方意,全都是站在本氣為病的根基上,所有的論點都是從自身正氣,本氣為病的角度來論述的,這是他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么本氣,就是自身的正氣,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模式呢?我們經常講的一氣周流,土樞四象。中氣為樞紐,左升右降一轉,轉起來了,成為一氣,這就是理論體系。那么他這個理論體系結構模型實際上來源于《內經》里面“天人合一”的這種觀念。所以他為什么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講的是《天人解》,我們知道《天人解》是黃元御好幾年之后最后寫成的,為什么他放在第一章,就是來講明白講清楚《四圣心源》這本書的理論體系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闡述的。那么人主要是人自身的正氣,所以他講病、論病、治病都是從自身正氣的角度出發(fā),而對外在邪氣的闡述相對少一些,不是沒有,不以這個為重點。所以他所有的用藥、觀點都是偏于溫陽,反對苦寒,所以也有人認為黃元御屬于目前所講的“火神派”,實際上是不一樣的。黃元御本身他是一個很圓融的大家,他即不是推崇溫陽,也不是推崇溫病派的苦寒傷陽,他是講究運轉中土,流通一氣,他是從這個角度講的,只不過人體的一氣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陽氣,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這股陽氣,不能過用苦寒。在保護好這股陽氣的基礎上,這股陽氣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溫通的藥,也有涼降的藥,滋陰助陽是并重的,并不單純偏向哪一方面。所以他這個理論非常地圓融,或者你說他中庸也好,很完美,沒有偏頗。

    很多人反映,說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時候效果還不錯,有時候沒有效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對《四圣心源》這個理論體系了解地還不夠透徹。因為黃元御主要是從本氣為病、從自身正氣這個角度來寫的這本書,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調節(jié)自身正氣的。但是有時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結比較重的病,邪氣比較重,需要我們去邪氣的時候,你單純去扶正氣,有時候病確實好得比較慢,或者你甚至看不到效果。這并不是說黃元御講錯了,而是我們對黃元御的東西沒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我們臨床上需要先去邪氣,但是去邪氣的同時我們也始終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氣還是在按黃元御的這個體系運轉著,你時刻要保護好它。去邪氣的前提是在正氣能夠支撐的基礎上去邪氣,一旦邪氣去得差不多了,馬上就要轉過來輔助正氣,一旦輔助正氣,那就是黃元御這一套東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見影。

    講到這里我順便講一個小案例。有一個老人,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她一直便秘,這個老太太一直沒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齡大了,經常是一個多星期排不出大便來,很痛苦。去醫(yī)院檢查,醫(yī)院說你這個宿便,都在腸子里面,自己下不來了,說如果再不處理就成腸梗阻了,建議還是手術治療比較好。因為這個老太太的子女都很孝順,說八十多歲的老人了,再做手術的話,為這么個事做手術,很不值得呀,能不能下來手術臺還不一定,太受罪了。所以呢,碰巧她這個兒子,買了我這個《臨證辨象》這本書,他看到書里有一個小方子,就是我在講中土為病的時候有一個調理中焦的一個小方子,是鮮、白寇、甘草,很簡單的三味藥。她兒子認為老太太就是年齡大了中土運轉無力,這就是根源,所以無力排便,就說先試試,就用這個扶助正氣的小方子先試試,結果買了幾包藥,因為藥量很小,就只有兩三味藥,總共只花了幾塊錢。買回來就給老太太煮了讓她慢慢喝,一天喝一付,量很小。這樣喝了幾天呢,這個老太太感覺這個肚子慢慢的動起來了,最后說是到廁所去,很快就拉出來了,就跟石頭掉下來一樣,聲音很大呀,而且從此之后,這個老太太慢慢的便秘這個毛病就好轉了,不再有那么嚴重的便秘了。講這個小案例,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在給大家講《證癥辨象》的時候,也沒說這個小方子還能治便秘,我也不知道,讀者自己靈活運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就從臨床的一個角度,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案例,再一次證明了黃元御先生的本氣為病,從自身正氣的角度來闡述病機闡述醫(yī)學理論是很高明的,直接講述的是問題的根源。

    所以我們臨床治病,無非就是虛實正邪這兩端。我們要知道,我們用的任何藥物,不管是扶正的藥物還是驅邪的藥物,實際它取效的根本就在于你本身還有正氣,如果本身正氣不行了,用上扶正的藥也吸收不了,用驅邪的藥邪氣也排不出來;只不過就是我們在正氣尚可的情況下,本身正氣還可以,這個時候我們選擇是先驅邪還是先扶正,這是有技巧的,我們臨床的很多療效,感覺療效不好的時候,要去思考,是我們驅邪的藥物選的不對還是次序搞錯了?有的需要先驅邪,有的可能需要先扶正,可能次序不對,用的方向不對,但是任何時候都離不開黃元御老先生他講的本氣為病這個基礎,這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連這個根本都把握不住,所以我們說包括用驅邪藥物的時候,一定要順著一氣周流的方向找一個最佳的契入點,用這個驅邪的藥物才能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這樣咱們在臨床上才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今天晚上事情耽誤的比較多,只跟大家算是閑聊一樣,先把《四圣心源》概論性的東西跟大家先交流一遍,主要是講了講《四圣心源》的理論體系、它的特點,特點主要是從本氣為病的角度來講來論述的,這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我們治療的一個根本。他的結構體系就是中土樞軸著升降運轉,演化為左升的木氣和右降的金氣,左升右降回旋一周,形成一氣周流。這是他的結構體系,簡單的講就是這樣。那么我們在這個結構的基礎上,根據病人正氣的虛實,或者先扶正或者先驅邪,都是圍繞著這個體系結構來運用、來治療。那么,所有的問題,基本上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當然,醫(yī)學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有很多問題實際上是醫(yī)學之外的問題,不是中醫(yī)自身單純就可以解決的。但是至少在醫(yī)學這個范圍之內的問題,黃元御先生的一氣周流,《四圣心源》講的這個理論體系,應該會解決絕大部分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時間差不多了,今天晚上就跟大家交流這么多。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再溝通一下。我就先講這么多。 剛才問的這個問題呢,可能是大家最關心或是普遍感受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既然黃元御先生這個理論這么完美,應該什么病都可以治好呀,為什么《四圣心源》中的一些方子有時候用起來一點效果也沒有?我覺得我的辨癥沒有什么大的差錯呀?這甚至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不像經方,有時候看準了用上馬上就好了立竿見影,很多人有這個疑問。所以,很多人這就算是一個門檻一樣,一直沒有邁過去。那我剛才跟大家交流的時候講了,說黃元御寫書的時候,主要是從自身正氣的角度來闡述這個理論模型,講天人合一這個體系。他對臨床具體疾病的論述主要也是從自身正氣的角度去講的。

    打個比方說,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受涼感冒咱們知道張仲景常用的方子——麻黃湯。外感傷寒,麻黃湯解表發(fā)汗就好了,但是從黃元御的角度來講,他認為外感傷寒是有根基的呀,如果你本身正氣足夠強,可能不會得這個傷寒,正因為你中陽比較虛,土氣比較虛,正氣比較弱,所以你才受涼了沒有抵抗住寒氣,得了風寒感冒。所以黃元御覺得治療風寒感冒用他的理論來講啊,他就認為不要忘了健中土,要把這個中土運轉開,中土土氣強了,自己能升發(fā)了,自己就好了,他是這個意思。那么要是按照他這個思路,外感風寒感冒不用麻黃湯治療,用理中湯,用黃芽湯來治療,有沒有效果呢,從臨床上去驗證,應該是沒有效果,是不是黃元御說的就是錯的呢?不是這樣的。打個比方說,如果是一個體質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風寒感冒,陽氣很虛,直接用麻黃湯的話,可能把很虛的陽氣全都散掉了,可能會引起陽脫,可能會出現陽脫危癥,是治不好的。這個時候,黃元御講的這一點,他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這個時候你必須要顧及到他的中土。這時候你要運轉中焦的藥,把中土守住,慢慢轉起來,這個感冒慢慢就好了。這種情況比較少,這樣的案例大家可能碰到的比較少,但是一旦真的碰到一個了,你就知道黃元御觀點的重要性了。我們平常在治病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忽視了這么一個最基本的基礎,就是我們用藥的基礎就是病人的這個正氣,中焦這個土氣,還能轉得動。沒有這個作為基礎,什么藥都是白搭。就像在石頭上用藥一樣,沒有任何用處。所以當我們看到經方一劑已,一劑見效,經方奇效如神的時候,不要去迷信經方。要去想想為什么有這么好的效果,并不單純是這個藥、這個經方好,而是病人本身這個體質還能夠耐受這個經方的藥力,他還能夠支持經方在這里發(fā)揮作用,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我們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想當然的認為任何一個病人來了之后,他的正氣就能夠支撐我的任何藥物,病越重,我用的藥就應該越多,這是錯誤的。我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例子。

    有一個腎病的患者,病情比較重,所以有個朋友給他治療,給他用的藥剛開始量還比較小,發(fā)現效果不明顯,慢慢的把藥量加大,藥量越大,他得用這個化痰、利濕、溫通,按說路子也是對的,藥量越大最后發(fā)現效果越差。后來我跟他講,我說久病體虛這個患者身體比較差,你把所有的藥量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變,結果這個人這個病慢慢就好了,慢慢就好轉起來了。所以我們說黃元御這套理論體系,它的重要性,在于他看到了問題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氣還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氣它在周流的時候還能夠接受藥物的引導,還能夠承受藥物的作用。所以黃元御講的時候主要是講了正氣,從正氣的角度來講,他沒有講過多的講驅邪這一塊,他主要是從扶正的角度講的。要是從臨床的效果來講,《四圣心源》本身的原方,確實效果不好。

    我基本上不用《四圣心源》的原方,這是很客觀的事情。但并不是說原方用了效果不好,他就是胡說八道,就沒有意義,不是這樣的,他是講出了問題的關鍵。我們用經方的同時,要注重溫其根本。所以,就像我剛才講的麻黃湯,麻黃湯里面的麻黃、杏仁、桂枝、甘草,甘草這一味藥算是固中焦的,按黃元御的理論來講,這是固中焦的一味藥。那么這一味藥,如果碰到體質很壯的小伙子,風寒外感很重,這味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黃、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相反碰到一個體質比較弱的,那么麻黃的量就不能超過甘草的量,甘草必須得用。體質比較好的可用麻黃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體質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殘的,麻黃都不能用了,麻黃可能改成蘇葉,改成薄荷,改成荊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還不行,還需要加點人參,這就變了,千變萬化,經方并不是說不能變,經方也不是說拿到哪里都合適,經方也有它的適用范圍。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在哪里呢?在正氣這里,你的正氣是強是弱,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就在那里。就這個問題,我可能羅嗦的比較多,就是跟大家講,不要因為黃元御《四圣心源》里面這個方子好像用著沒效果,不如經方的效果好,就有所懷疑,不要這么去想。當我們把黃元御講的這一套理論理解透了的時候,把這個正氣的重要性理解透了,再去用經方,用《傷寒論》的經方,用張仲景的經方,你就會更加的圓融,所有的經方都可以靈活的變通,而不僅僅是機械的加減。我這樣的解釋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的了,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里。


-----------請問有語音嗎?
-----------又看到了根塵不偶老師的文章受益匪淺!我就是看了老師的《臨證辨象》才知道有個民間中醫(yī)網,通過在網上近一年的學習自覺得中醫(yī)水平有很大提高,謝謝老師了!
-----------期待后面的講解,前不久牙齦疼,用了黃芩石膏湯,兩劑即愈。只是不太清楚一錢到底多少克,多少水煎成半杯。請樓主指教一下。
-----------根塵老師目前每周一晚上8點在YY語音(頻道號:29955583)講《四圣心源》,由于春節(jié)臨近暫停課,到2011年2月14日正式復課。
-----------
月朗風清 發(fā)表于 2011/1/19 16:46
期待后面的講解,前不久牙齦疼,用了黃芩石膏湯,兩劑即愈。只是不太清楚一錢到底多少克,多少水煎成半杯。 ...

我也是用黃芩石膏湯,基本2劑愈,療效很好。我是按3克抓藥。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1/26 11:32 編輯 www.med126.com

        20101220根塵老師講《四圣心源》二
  整理:希望 土匪進村  月射寒江  江南  貓熊  校對:山上月

    上一次講課有一部分內容沒有講全,今天做一個補充。就是《四圣心源》的流傳及演革,今天在這里說一說。上次講的是對黃元御先生的生平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知道黃元御先生寫《四圣心源》這本書費了很大的心血,是學醫(yī)學了十幾年以后,30歲開始學醫(yī),45歲開始寫《四圣心源》,一直到四十八九歲才最后成稿成書,寫得非常親苦、非常慎重,所以說是傾盡自己的心血寫出了這么一本書。拋棄了自己所有的名利,只為了把醫(yī)學傳承下來,這是上次講的黃元御先生他寫這本書的一個大概的過程,以及他當時的這個心態(tài)。另一方面我們也談了《四圣心源》這本書,它的主要的學術特點和理論體系,它主要是從本氣為病,人體自身的正氣。相當于從現在醫(yī)學上來講,這是從生理的角度來寫的,從本氣為病的角度來講,他的理論結構模式就是一氣周流,他講的土樞四象這么一個結構體系。關于《四圣心源》這個版本演革這個補上。
    我們知道黃元御先生本身壽命不是很長,五十多歲就已經去世了,不是說他不會調理自己的身體,而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用來寫書了。在他36歲,寫第一本書《素靈微蘊》 開始,一直到44歲,這么長的時間,八、九年他一直在把自己對中醫(yī)的理解、對中醫(yī)的思考,一直在默默的去構思、去深化、去完善他的這個結構體系。當他覺得差不多的時候,他一年之內,他寫《傷寒懸解》《金匱懸解》,都是幾個月就寫出來了,長篇巨著。如果不是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也不可能會一蹴而就。《傷寒懸解》、《金匱懸解》都寫完之后,然后才開始著手把這個傳承的、經典的東西完變成自己的語言、變成自己的體會,以《四圣心源》這本書寫出來。從《四圣心源》成書時間來看,這本書在黃元御45歲到49見之間這段時間寫出來的。黃元御這一生當中著作很多,后面有藥解,有《長沙藥解》、《玉揪藥解》,對《內經》的《素問》、《靈樞》的懸解,對《難經》的懸解,還有《周易》 、《道德經》,他都有自己的著作,還有他平時的《玉揪堂稿》,其它的書都是在人生的最后幾年里寫完的。大家想一想,幾年的時間寫成這么多大部頭型的著作,那時是用毛筆小楷在紙上寫,這個工作量比起我們現在電腦上打字要辛苦得多。所以說他人生的最后幾年,他的精力都是放在寫作上,把自己的東西,把對中醫(yī)的認識、理解全部流傳下來?梢赃@么說,他不光是忘我地寫作,他是不要命地寫作,這也就是為什么黃元御先生為什么這么早早的過世,并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僅僅是受了一場驚嚇,然后大病不起。實際上是他把自己的生命都融進他的著作當中去了。
    所以有時候看黃元御先生的序,他的很多著作,后人給他書作的序,我們能感受大家對黃元御先生的敬重。拿《四圣心源》來講,黃元御先生在他48歲的時候才把最后《天人解》這一篇寫完,《四圣心源》算是成書了。當然他的序寫得更晚,49歲才寫的序,49歲這年是1754年。他這個書寫完之后,都是他的手稿,沒有正式印刷出版,只能是他的學生,或者喜歡的人傳抄一下。隨著時間的流逝,幾年之后,黃元御就過世了,《四圣心源》這本書,他的手稿,傳抄的人越來越少,就接近失傳了。好在有一位對《四圣心源》功不可沒一位先生,他的名字就叫陽湖張琦。陽湖是哪里,沒有具體的考證,大致查了一下,大概就是在江蘇省常州一帶(沒有具體的考證)因為黃元御先生寫書的時候,寫《四圣心源》的時候幾次南下,所以他的書稿留在南方應該是很正常的。張琦先生感慨:學醫(yī)的人古往今來,這么多,真正能夠明徹醫(yī)理,能夠把經典中醫(yī)的精髓領悟傳承下來的,他認為只有黃元御一人而已。他對黃元御先生的評價非常高,所以他認為黃元御先生的著作不能失傳了,必須要好好刻印流通,幫助黃元御先生把他這個學術發(fā)揚光大。張琦先生就認真地校對,校刻了他所能夠收藏、見到的黃元御先生的所有著作,他刻了好幾本。像《傷寒》、《金匱》全都刻了下來,包括《素靈微蘊》,《素靈微蘊》 是他第一本著作,《傷寒懸解》、《長沙藥解》,沒有《金匱》!端氖バ脑础纺,張琦認為黃元御先生《四圣心源》,有一句是這樣評價的:長沙而后,一火薪傳,非自尊也。張仲景之后,唯一的傳人,能夠能解經典中醫(yī)能夠理解《傷寒》精髓思想的,只有黃元御一個人。雖然說得可能是有點過譽,因為后代醫(yī)家,經典中醫(yī)學得很好的也有很多,但是像黃元御先生這樣高屋建瓴,從源頭,從一個很高的理論高度,來理解得非常明徹,闡述得非常清晰,確實也不多。
    黃元御確實也很清高,認為自己前無古人,張琦說黃元御不是自尊,人家確實有這個水平,確實是難得的醫(yī)學著作。尤其是《四圣心源》,是諸書之匯集,黃元御幾本書里面,《四圣心源》是學術頂峰,最好的一本,是極大成者。所以張琦把《四圣心源》用木板雕刻了下來,應該是本板雕刻,木板印刷,很辛苦的,這也是《四圣心源》第一次流通。目前存世的版本,我們目前能見到的版本,張琦用木板刻的《四圣心源》已經失傳了。只有他這個序在后人翻刻的這個版本里留了下來,我們才知道是張琦先生第一次把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刻錄、流通,這是在《四圣心源》傳播流通中的第一位功臣——陽湖張琦。陽湖張琦是什么時候刻的呢?他是1832年,黃元御這本書成本時間是1754年。大家想想這中間隔了將近80年時間,快一個世紀了。隔了這么多年,如果再不刻的話,真的有可能就失傳了,所以如果沒有張琦先生的刻錄流通,我們今天就有可能看不到《四圣心源》了。
    所以張琦的這一次刻印,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刻印流通,對黃元御先生學術思想的保留、流傳,功德太大了。張琦刻印的《四圣心源》流通之后,看得人就多了,其中有兄弟兩人,丹徒人趙克宣、趙克宜,趙家兄弟倆是怎么看到這本書的呢?是因為他們的老父親年齡大了,突然病情加重,群醫(yī)束手,沒有辦法了,后來一朋友送一本書,一看就是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認為《四圣心源》講得這個醫(yī)理非常通透、圓融。如果按照黃元御的中醫(yī)理論來給他老爸治病的話,應該還有一線希望,所以這兄弟兩人是現學現賣,抓緊時間,一邊看著《四圣心源》,一邊按著黃元御書中的方法,按照黃元御先生的理論給他老爸治病。但還是晚了一步,這本書來得還是晚了一步,來得太晚了,老父親沒有來得及治愈就去世了。這件事情對這兩個兄弟的打擊非常大,趙家兄弟都很孝順,至孝之子。所以,為人子女,對父母不但是要養(yǎng)老,父母有疾病要能為父母解決問題,為父母診疾去痛,結果自己沒有做好,所以這兄弟倆很后悔自己沒有把中醫(yī)學好。這兄弟倆感概到,知道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這本書是濟世良書,如果這本書翻版、刻印、流通,傳播得更廣一些,那么就有可能讓天下更多的父母可能是免遭失去治療機會這樣的痛苦。他們是從一個子女孝敬父母的角度,給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一個非?隙ǚ浅8叩脑u價,兄弟兩人決定把《四圣心源》再次刻印流通。這是張琦刻印《四圣心源》10年之后了,是1842年。張琦先生的書一刻出來,馬上就流傳開了,有了比較好的效果。趙克宣趙克宜議兄弟倆再次翻版,那么,這一次呢,翻板的量,印的量可能就比較多了。
    目前,我們能看到《四圣心源》最早的版本,就是丹徒趙克宜和趙克宣兄弟倆刻的這個《四圣心源》的版本。那么丹徒是哪呢?丹徒是江蘇晉江,一個地區(qū)。剛才我們知道張琦是江蘇陽湖常州一帶,都在江蘇省內,常州和鎮(zhèn)江離得不是很遠。所以,趙克宜和趙克宣呢,有可能很方便地拿到張琦最初刻印的《四圣心源》的版本。我們知道《四圣心源》的流傳,從黃元御手稿的完成,過了80年,然后張琦第一次刻印流通,從此開始《四圣心源》慢慢地傳播開。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最好的版本,流傳在世的就是康熙之后十年趙克宜和趙克宣兄弟倆,他們刻的叫趙本,《四圣心源》最好的版本就是趙本。我們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的書,它的底本就是趙本;我們人民軍醫(yī)出版社、我們民間中醫(yī)網友自己校對的呢,我們沒有趙本,趙本太珍稀,珍貴了,我們沒有這個趙本,所以我們是拿著清末的一個集成本做的校對,以趙本,以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的《四圣心源》做了一個校對的版本做了一個認真的校對。那從趙本之后,趙克宜和趙克宣之后呢,《四圣心源》慢慢地就流通開了,量很大。以后陸陸續(xù)續(xù)就有很多的版本。今天的《四圣心源》,大家一看都很喜歡。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很直接,又非常的有效。所以翻印,流通的版式很多,有很多的版本。在清末的時候就有《黃氏醫(yī)書八種》,黃元御先生的書大家收集得就越來越全了。康乾的時候只收集了四本,后來清末較流通的就有八本,就是《黃氏醫(yī)書八本》。石印本,石印的話,流通量就更廣了。
    我們到九十年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西安的麻瑞亭老先生、孫洽熙老先生,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的一個統(tǒng)一的古籍整理的課題,就是把比較有價值的古代醫(yī)書整理出來。這個時候就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比較好的版本,原版。加上比較認真的校對,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我們才把黃元御先生的書,目前能夠找到的書,一共11種全部集中在一塊出版,就是我們能夠買到的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的《黃元御醫(yī)書大全》一共十一種。一開始是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按《黃元御醫(yī)書十一種》名字出的繁體豎排版本,后來中醫(yī)藥出版社又出了簡體橫排的版本。流通就更廣了,所以黃元御先生從版本傳承來看呢,應該不會再失傳了。因為這個大部頭,全書個頭太大。大家學習黃元御的熱情提高,大家都希望有單行本,我們現在也能買到兩本單行本,都是2010年出版的。一個是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單行本,是孫洽熙老師主校的;另一個是人民軍醫(yī)出版社的《四圣心源》,是我和民間中醫(yī)的很多網友一塊集體校對。我們也是做了很多認真校對的工作,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底本。
    當然,現在我們軍醫(yī)的這部《四圣心源》還是有一些錯誤,其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錯誤。在《四圣心源》序言里面,黃元御先生的自序,其中有一句話是黃元御先生自序里面第一段里面其中最后一句,前半部分其中有一句話是“五月刪定《傷寒》,七月筆削《金匱》,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有這么一句話,是黃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自序里面的一句話“八月修瘟疫痘疹”,瘟疫的“瘟”,我們校對的時候是我疏忽了,目前印刷的這個字是錯的。這個瘟疫的“瘟”這個字是病字旁,里面是溫暖的溫一半,這個字是錯的,正確的字就是溫暖的“溫“,三點水的“溫”,而不是病字旁的“瘟”。溫疫痘疹四種病的一種,溫病、疫病,痘病,疹病。當時,正文我校對的比較認真,校對了好幾遍。序呢,就看了兩遍,就疏忽了,就沒有校對出來,所以現在這個字是錯的,其他的還沒有發(fā)現明顯的錯誤。如果大家買的是軍醫(yī)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就把《四圣心源》自序里面前半部分的一句話“八月修瘟疫痘疹”的“瘟”改成溫暖的“溫”就對了。這是一個錯誤,跟大家說一下。
    那我們今天把《四圣心源》的傳承說了一下,我們能看到《四圣心源》也是很不容易。包括我們的書,百分之百沒有錯誤也是很難。我們當時校對《四圣心源》的時候。老實跟大家講,我校對《四圣心源》,我校對了大概十遍左右吧,實際不止十遍,有記載的應該是十遍。即使這樣也還是有一些小的錯誤。中醫(yī)藥出版社里面,他剛開始的版本也是有一些細細碎碎的錯誤,后來他也是重新改版,又重新印的。后來我就沒再細看,大家現在看到的兩本《四圣心源》單行本,錯誤應該不多了,校書是個很累人的一件事情。就說我們光看到書,只是一個最基礎的資料、最原始的資料,關鍵是我們要去學,學書的內容,要去學以致用。大家如果都把書學好了,這本書就可以不要,不需要再去看書了。
    那么,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正式講《四圣心源》這本書的內容,前面是把傳承講了一下。
今天講《四圣心源•卷一》,第一部分《天人解》。從我們講《四圣心源》的成書寫作過程的時候就說過了,黃元御當時寫《四圣心源》呢,是先寫的《雜病》,寫內外百病。最后才寫的《天人解》。大家如果有《四圣心源》這本書,不管你是買的書,還是電子版的書,可以先打到目錄這部分,看下目錄?茨夸浀脑挘端氖バ脑础芬还卜质,這十卷其中,前四卷就是屬于基礎理論的部分。后六卷,屬于具體的疾病:其中,五六七卷這三卷是雜病;上中下,他分成了三部分;從第八卷呢,它講的是七竅,五官;第九卷講的是中醫(yī)外科,瘡瘍;第十卷《婦人解》,女性的經、帶、胎、產講這個,基本上是講內外婦科,以內科雜病為主。
    前面的四卷理論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書的精華、理論,是基礎的基礎。第二卷是《六氣解》,講五運六氣的。第三卷是《脈法解》,講脈法,臨床診病,第四卷講的是《勞傷解》,《勞傷解》實際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礎。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礎的話,《勞傷解》就是病理基礎,都是基礎性的東西。所以《四圣心源》整體的內容結構是這樣的。那么當年黃元御把雜病,包括后面的七竅,瘡瘍,婦人,這些內外婦科的疾病都解釋完了,都寫完了;然后又把運氣、脈法、勞傷等基礎性的東西也寫完了。他覺得還意猶未盡,這本書還沒有完工。所以最后又加了一個《天人解》,以成全書,他認為現在這本書終于可以成書了,算是寫完了。所以他最后寫成的《天人解》放到書的最前面,作為一本書的統(tǒng)領,這本書的靈魂就在《天人解》這里。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的《天人解》,可以這么講,你把《天人解》領會透了,再把《勞傷解》領會透了!短烊私狻废喈斢谥v生理,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講一氣周流,《勞傷解》是從人體自身的小的范圍里講一氣周流,范圍小,或者說一個生理,一個病理,把這兩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話,后面的具體疾病的講解,你不看都沒有問題。我們講解的重點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勞傷解》,后面具體的雜病我們講的可能相對粗略一些。學醫(yī),咱們讀書、做學問主要是學他的精髓,不是單純的研究他的文字,那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看《四圣心源》這本書,關于文字上面的注解,文字上的一些問題呢,今天我不去講這些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前輩麻瑞亭老師、孫洽熙老師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的全書里面都已經做了一些必要的也比較詳細的注解。需要大家去查閱的東西他都提前給你查好了,都給你注解出來了。大家如果手頭有這本書,只要你碰見不理解的字詞,一般他都有注解,看一下就可以。基礎的文字方面的東西,就不作為重點來講。主要是講醫(yī)理和學術思想。
黃元御寫《四圣心源》,他每一卷之前都有一個簡短的引文或者小小的序也好。打個比方說,《天人解》,打開書看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剛開始他有一段,不是正文,有段引文。他講,我是什么原因,為什么要寫,寫這一點有什么意義。這么一段小小說明性的文字,咱暫且把它叫做引文吧,正文前面一段小小的引文,那么《四圣心源•天人解》的引文,大家可以看一下前面這幾句:“昔在黃帝,咨于岐伯,作《內經》以究天人之奧。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那么你看,通過這簡短的引文啊,咱就知道,黃元御先生《天人解》的主體,主要想說個什么問題呢,就是講天人合一,通過這一篇,讓大家來學習天人合一的精髓,所以這一篇是從天講到人,天人合一,他的模式,他怎么合的啊,合在一起是什么形的啊,什么結構。
    主要是講這個,這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這也是《四圣心源》這本書他的靈魂所在,我們知道《內經》里面它講究天人合一。所以黃元御他這《四圣心源》并不是說自己杜撰的一個理論,他在寫第一本書:《素靈微蘊》的時候,其實已經有《四圣心源》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沒有《四圣心源》里面寫的這么詳細,結構體系這么清晰、這么有條理,已經有這個意思了。當時他讀《傷寒》,三年就悟透了,當時為什么沒有寫《四圣心源》呢。他就是想,我雖然悟透了,但到底符合不符合天道,符不符合古圣經典,所以他要去求證。拿出那么多年的時間來去學習《內經》,學習這些經典,去到源頭上去求證,最后發(fā)現自己的理解跟古人,跟經典是完全一樣的,是合于天道的。所以他才敢著書留說,所以說《四圣心源》,《天人解》他這個高度是很高的,跟中醫(yī)的經典:《內經》,《傷寒》,《難經》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為什么叫《四圣心源》啊,四圣就是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先圣!端氖バ脑础肪褪前阉麄兊男难^承流傳下來了,我這《四圣心源》就是源于古圣先賢啊,不是我自己閉門造車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黃元御他講了自己理論的源頭,是有傳承的,不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只不過他變了一個說法,把非常深奧不容易理解的醫(yī)學理論,用一個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形式給表達出來,這一點,黃元御應該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件事?梢钥吹剑跁,不僅在《四圣心源》,以及《傷寒》、《金匱》這幾本書里面經常看到他對歷代中醫(yī)指指點點,甚至有的是,點名大罵,所以說他這個理論高度在這兒,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自負,確實有他的真東西在這兒。
    那我們看《天人解》前面的引文呢,除了講他對每一卷主要內容做一些介紹性的內容以外,有很多是黃元御寫書時的心情表達,表達一些當時寫書時的情懷。像下面這一段,我就不念了,就是說經典著作,后人都理解不了,理解都是錯誤的,沒人能夠很好地學習繼承,為老百姓解決病痛,他很痛心,所以他才寫出《天人解》來,希望能夠解救老百姓于病痛的深淵,能夠讓醫(yī)學傳承興旺。這是他的初衷,里面有他的愿望,也有他的很多悲天憫人或者說無奈的心情吧。因為他自己也是因為受到庸醫(yī)的誤治導致左目的失明,所以他一直對此耿耿于懷。很多引文里面對自己這種心情的表達比較多,所以以后我們對引文不做重點來講,大家自己看一下就行了。有人可能覺得看得不習慣,沒準覺得黃元御在發(fā)牢騷,實際上也可以這么講,是在發(fā)牢騷。但是呢,人都是有感情的,黃元御盡管是一代大家,他也有思想的人,有感觸的人。牢騷多一點就多一點吧,咱主要是學習他的醫(yī)學理論。至于他其他方面的東西,了解一下就可以,自己看一下就可以。
    主要是看下面的正文。那么他首先講的是什么呢,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的,第一小節(jié)講的是陰陽變化,我們《四圣心源》怎么講呢。我也一直在想,這個怎么樣跟大家把這個東西學習的,一個是學習的比較輕松,不要把學習搞得很累。再一個是把里面精神學起來,所以咱不是照著一句話一句話去講,我就想一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整體內容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這樣大家學起來有所幫助的話,也就達到我們一起學習的目的了。
    那么《天人解》的第一小節(jié)《陰陽變化》,咱們看這一節(jié),這一節(jié)講了什么呢,這一節(jié)講了《四圣心源》這一本書這個的理論模型——土樞四象。講了這個理論模型,這一小節(jié),就是畫龍點睛的一節(jié),全書最重要的一節(jié)。那么他講這個陰陽,這一小節(jié)的題目叫《陰陽變化》,實際上他講的是一氣周流,看這一節(jié)的中間這一部分有一句話,叫做: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所以他講的是一氣的變化規(guī)律,天人合一是從一個什么層次上合一?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和人合為一體了。有些人就不理解,天在上面,我人站在地上,它怎么跟天合在一塊,這么說的話,天人合一確實也合不了,所以我們要理解,它是在不同的層次上,什么層次上可以達到天人合一呢?是在氣的層次上,是在無形之氣,不是在咱們身體這個層次。身體這個層次它是分開的,所以他首先講了陰陽變化的時候,他講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那么這一句話,就是講了我們天人合一,是從一個什么層面,是從一氣的層面,一起就是無形之氣,天地之間無形之氣。《內經》里面講: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這是講的陰陽升降的問題,他是從這個大的天象來講,說這一氣它是有升降的。那么這個一氣升降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就是輕則浮升,濁則沉降,這實際上是《內經》里面講的,《內經》里面的原文,應該是: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跟黃元御講的“清則浮升,濁則沉降”這個意思是一樣的。黃元御他講的這每一句話,一方面他是源于經典,源于中醫(yī)的源頭;另一方面他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是客觀評述天地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那么天地之間的一股氣,它在升降沉浮之間,就會產生陰陽變化。什么叫陰,什么叫陽,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接著黃元御就提出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了,我們不要把陰陽理解成兩個相對的東西,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有人說陽氣就是熱的,陰氣就是涼的,這么說也不能完全錯,這么就理解的有點死板了。我們要知道這天地,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之間這股氣,它始終是在動的,是在變化的。用黃元御的理論來講它是在周流的,所以所有的陰和陽都是動態(tài)的,都是時刻都在變化的,所以從這個動態(tài)的角度來講,最準確的描述就是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概括來講,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陽;凡是偏降的、偏收的,這就是陰。所以陰陽它是兩種態(tài)勢,是兩種運動的趨勢,我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陽,陽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不是一個不變的狀態(tài),不是一個不變的東西,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陰也是這樣的,什么叫陰啊,陰就是往下走,往里收,這種趨勢,這叫陰。它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它們不是兩個不變的狀態(tài),兩個不變的東西。
    那么這陰和陽,是兩種變化的狀態(tài)。是什么在變化,一氣的變化,天地之間的一氣在變化,人體的一氣也在變化。那么,這一氣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在不停的演變,一會兒稱為陰,一會兒成為陽,都是這一股氣。就像一個人一樣,白天醒了出來上班去了,晚上回家睡覺,還是你這個人,白天你就是活動的,晚上睡著不動了,就是這個意思。不管它是陰還是陽,它都是這一氣,都是人體的一氣,都是天地間的一氣。那么這一氣,源頭在哪里,這一氣,一氣從哪里來的呢? 清濁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這就是土生萬物,我們把這股氣,陰陽升降不停變化,不停地升降浮沉,這股氣的源頭在哪里,在中間啊,這就是土氣,我們都講土生萬物嘛。你看地球上的土地養(yǎng)育了萬物,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么人體也是這樣的。
    人體對應脾胃,人體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餓得慌啊,中土這股氣是中氣,在里面循環(huán),升降浮沉,循環(huán)往復,就形成了一體自身的一氣周流。所以這個中氣,只是從位置上來講它屬于中氣,還是這一氣,還是人體這一氣,只不過說呢,一氣的源頭在中間,是在脾胃這一塊對人體來講。那么這股氣,中土這股氣,它往上升就成了生發(fā)之氣,往下降就成了斂降之氣。我們根據它升降的不同,它在變化,根據它變化的不同,給它取了幾個名字。中土這一股氣,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這就是講,這股氣,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往上升,這股氣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陽熱之氣,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氣,由中氣——平和之氣變成了火熱之氣。如果往下降,就由這股平和的中氣變成寒涼之氣。
    把他升降的過程再細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還沒升上去給它取個名字叫木氣。木氣是生發(fā)之氣,它生發(fā)的力度很大,很有勁,就像一個小伙子,生發(fā)之氣很強盛,但木氣是偏溫的,還不熱,有股生氣。到了火氣,已經大熱,像到了夏天一樣。木氣呢,像春天。化火之后,再慢慢往上升,越來越熱,成了熱氣,名字就叫火氣。然后這股火熱之氣慢慢降下來,慢慢又變涼,變涼這股氣就叫金氣。這股金氣慢慢繼續(xù)往下降就變成了寒涼一股氣,就叫水氣。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實際上還是這股氣,它只不過是升上去就成為一股溫熱之氣,降下來就成為寒涼之氣,它在變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實際上還是這一股氣在變化,所以黃元御先生接下來就解釋水火金木這四象,不過就是陰陽的升降,陰陽升降不過就是中間這一股氣的浮沉。分開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來說不過就是陰陽,再合起來說不過就是中氣,一股氣而已。那么這個模型就是中醫(yī)或者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的東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這個模型去解釋,這就像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似的。
    那么這個理論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這個規(guī)律。下面黃元御就從一年四季的角度把這個四象闡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這個層面上,講了一下這個四象是怎么變的。一年春天時,萬物生發(fā),氣溫慢慢回暖,這就是木氣生發(fā)。而夏天時,天氣炎熱,慢慢的這股火熱之氣升極而收,慢慢的就變成秋天了;到了秋天,這股氣就涼爽下來了,慢慢的萬物開始藏起來了,這就是秋天的金氣;到了冬天萬物收藏,天寒地凍,收藏之氣就成了水氣。這股氣是中土之氣,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氣。如果從這個四運之時,那么在六月,陽歷來講就是七月,相當于是夏秋之交,濕氣,相當于我們說這個桑拿天,濕氣最重的時候,那是中氣。土樞四象,四運五行,這就是黃遠御先生從他理解的土樞四象的角度來講的五行。我們學中醫(yī)都想學這個五行,木火土金水,實際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個名詞,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土位于中間,土氣斡旋,升降變化出這個木火金水。它是一個整體,所以說這個五行非得說是五條路,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整體。所以這一節(jié)黃元御先生主要是從他個人的理解,從他理解的高度跟我們講的這個中醫(yī),五行理論。
    它是一個什么模型呢,就是我們所說的土樞四像,中間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氣;然后中土這一氣,升降變化,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寒,熱,溫,涼,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四象,取個名字叫木,火,金,土。這個模型,這個理論結構我們在這個軍醫(yī)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頁,還有這個封底都有一個圖,上面就是黃元御先生講的土樞四像的模式圖。中間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變?yōu)槟净鹬畾,戊土右轉變?yōu)榻鹚畾猓麄一氣不停的周流,有這么一個圖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給加上兩句話,左邊那句話是“陰升為陽”,右邊那句話是“陽降為陰”。這兩句話很多人念的時候不會念,左邊那句話要從下往上念,按著它周流的那個方向去念,右邊那句話是從上往下念,有些人不會念以為這兩句話寫錯了,這兩句話沒寫錯。這個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式圖,它是用一個非常簡潔,統(tǒng)一的模式來闡釋中醫(yī)理論這個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氣周流這個概念。它更多地是講中氣的升降盈縮,一氣周流這么一個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它從天人合一這么個角度,它是在很多層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體來講合于人體的五臟,脾胃在中土,肝氣屬木,心氣屬火,肺氣屬金,腎氣屬水,它就和五臟聯系在一塊了,這是從人體的角度來講。后面我們會經常提到關于人體這個土樞四象這個模式,是我們用的比較多的這么一個層面。其他層面呢,黃元御先生在這個一年四季這個層面講了土樞四像這個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學習了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寫了這個《圓運動的古中醫(yī)》里。他也講,也是在一年四季,結合二十四個節(jié)氣講得更細一些,也是講土樞四象。四象論,土樞四象,從一年,年周期的層面講了講他這個結構,跟這個是一樣的。那么其他的結構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層次,也有。你比方說我們如果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個個朝代的中氣,興衰中氣,它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當然我不是很懂歷史,大家熟悉歷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這句話說的對不對,他都是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另外從運氣的角度來講,運氣呢,運氣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個輪回,它這個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來講的,從這個比較大的角度來講。如果從一個小的角度,從一個植物的生長,到它的衰老,也是有這么一個土樞四象有這么一個過程。各種動物也有,小到一個細胞,如果學西醫(yī)的,學細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會發(fā)現細胞的生理也是符合這個土樞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這個變化規(guī)律。只不過西醫(yī),他沒有這種意識,它可能是更多地從這個電解質、質子泵,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實際上研究它的一些規(guī)律。你要是把這些資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過一些初步的學習,了解了一下,也確實符合這個黃元御講的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
    《陰陽變化》這一節(jié)講了全書的理論結構模式,主要是講這個東西。它是根據《內經》天人合一的角度,從天人合一的層面來闡述整個天地這一氣,它的自然客觀的運動規(guī)律。所有的這一氣,不管它是天地之間的一氣,還是人體的一氣,還是某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的一氣,它的變化規(guī)律都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環(huán)往復,變化不已,都是這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就是我們以后治病,用藥,理論根源就在這兒。所以這個模式一定要牢牢的記住,要深刻的去體會、去理解它的真實含義。怎么用我說一下,我們這里講的是土樞四象,是五行。實際上這個一氣的變化,它是連續(xù)的,它并不是像四個臺階一樣,一下從水到了木,從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這樣的,它是慢慢的變化,是一個的連續(xù)的過程,所以給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實際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實際上沒有水火金木,也沒有中土,都是一氣,渾然一體的一氣在連續(xù)周流不已。只不過在不同的地方狀態(tài)不太一樣,就是說一氣周流這個變化,你看我在書上畫圖的時候,畫的是這個圓啊,沒有畫成一步步的,圓就是這樣連續(xù)的很均勻地在變化,所以我們把他分成四步,我們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們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細很細。
    但是這個大象,有代表意義的,有轉折點的就只有這四象。比方說這個中土它要升了,剛剛升起的時候是水氣,水中之火,這個水氣升到什么時候成為木氣。這個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它是一個慢慢的過程。如果從一天的角度來講,半夜子時,子時陽動,這就是水氣開始動了,開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點鐘的時候,這個時候太陽升起來了,天氣就開始轉暖了啊,這就是成了木氣啊,這是從一天的角度。你說從半夜一點是水氣,到早上八點是木氣,這中間三、四點是什么氣,它是連續(xù)的。大家要知道這四象就跟拐點一樣,到木氣的時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氣之前可能天還沒亮,它是一個拐點。但是,它的變化是連續(xù)的。假設從溫度的角度來講,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陽出來的時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連續(xù)變化。對于一氣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們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顯不一樣的狀態(tài),有四象。實際上我們也知道實際這四象是連在一塊的,不是截然分開的,連續(xù)變化,不管是四象還是一象都是一氣周流變化而已,這個變化是連續(xù)均勻的,很圓融地存在在,那么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后來給大家講脈法的時候,就會給大家講到連續(xù)性對學習脈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機械地認為只有這么四象,中間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個東西,你看這中醫(yī)也就可能學到死胡同去了,不是這樣的。這只是大概講了這么一個模式,用土樞四象這個模型來概括、來描述這個變化的過程。而真正的變化過程就是一氣在不停的周流,很圓融地在周流,不停的變化。陰升為陽,陽降為陰,中土斡旋,是這么一個過程,并沒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這么四塊,它不能叫四塊東西連在一起,它是一個整體,這一點要和大家交流清楚。這樣的話有一個什么好處呢,我們對這個模型、對這個一氣周流就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我們在摸脈的時候,我們在用藥的時候,我們在診斷疾病的時候,直接看到的是這一氣,不是看的土樞四象,不是看的五個東西,看的是一個東西。
    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輛車,一會兒跑的快,一會兒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輛車在跑,你一會兒就看花眼了。我們講的這個五行,土樞四象就相當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個東西在跑,它就是一氣在轉,是一個東西,只是轉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這么一個概念,有了這么一個模式,我們在去下一步學習的時候,就簡單很多,就輕松很多。你就想著我就站在一個高高的立交橋上,看馬路上跑的汽車,我就只看到一輛車,愿意看寶馬看寶馬、愿意看奔馳看奔馳,一看就一輛車,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著它,這樣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準,你知道該怎么處理它。所以這一點,是《四圣心源》這一本書最重要的一點,它講了天地之間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清升濁降。
    那么這個清升濁降這個過程,黃元御先生把它總結成土樞四象這個模式。這一股氣由中土出發(fā),升則為木火降則為金水,中土作為它作為一氣的相當于是后天的來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維持著這一氣的周流,這是他講的一氣周流這個模式。講得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呢,它是連續(xù)、圓融、渾然一體的這么個模式,不是分成五塊。并且這個模式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所有的這個變化的東西事物都適用這個規(guī)律。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驗證一下,看有沒有這個規(guī)律。大家學的時候要學靈活,學以致用,你現在就可以拿著這個理論去用,去判斷。一個人一生的運程,他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更多的我講是要從氣的這層次去判斷,不要從有形的這個形體去判斷。氣這個層次就是一個無形的變化規(guī)律相當于是,這個氣對人體而言是正氣,對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氣。所以,我說《天人解》主要是從生理的角度來講一些基礎理論,因為《四圣心源》這本書的理論核心就是這個一氣周流,所以《陰陽變化》這一小節(jié)主要是講了這個模型。我們今天就主要講這個理論模型,講這一小節(jié),別的不講。
    那么強調的重點就是,一個就是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存在的層次是在氣的層次,不是其他的層次。無形之氣,所有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氣,氣聚而有形,是《內經》講的。我們看到所謂有形的東西,都是無形之氣演變而來的。所以內因決定變化的規(guī)律,現在科學研究很多東西,他研究的原子、電子、分子、基因,他們也在找這個源頭。但是他還是沒有找到這個真正的源頭,真正的源頭是什么,是看不見的一氣,你就是研究到電子、研究到原子,它還是這個有形的東西。所以現在科學的有些東西,看著貌似很高深,實際上他離事物的源頭還差得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直接從無形之氣這個高度,這個高度已經遠遠超過目前一般科學的高度了,所以它對很多事物概況出來的規(guī)律,應該說是層面更高一些,更科學一些。
所以我們學得這個一氣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還有身體的變化規(guī)律,它是從這個氣,從無形之氣,從一氣的這個層面來研究的。我們知道他這個理論的高度在哪,在一氣這個高度,在一氣這個層面上,這是第一,要學習的第一點,這個要搞清楚。第二點就是,一氣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氣——中氣,升降周流,升則化火,降則化水,升降往復,不停變化,從而形成一氣周流,它的變化規(guī)律、變化模式就是這樣的。用土樞四象,用五種象五個狀態(tài)來簡單概括這種變化規(guī)律,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個階段,本質還是一體的,是一個連續(xù)的渾然一體的周流變化。
    在各個層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層面上,一天的層面上,在一個人的層面上,在歷史的層面上,什么時候都是存在這種規(guī)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用fo法的角度來講,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這種成住壞空的這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實際上也是土樞四象的模式,也是這個規(guī)律,是一樣的。所以,黃元御提出的一氣周流的模式,他是從中醫(yī)的經典理論里面提煉出來的,用自己的體會把它很精練很通俗地表達出來,便于我們這后人來學習,但它適用的范圍并不僅僅是醫(yī)學是中醫(yī),它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適用于天地之道。大家知道,如果我們學了《四圣心源》這個一氣周流學了半天,只知道用它來看病,那就是說你領會的還不夠好,不是最好,這個《四圣心源》學好了應該什么都可以學好。只要你有這個能力,你是這塊人才,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今天晚上就交流這么多,剩下還有一點時間大家如果還有什么問題我們互相探討一下。
    看到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問題,咱們一起再討論一下,看一下。光生朋友提了幾個問題,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她是對黃元御講這個《陰陽變化》這一節(jié),對陰陽的定義提出了一些質疑。那么接觸過周易的都知道,易有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動就既沒有陰也沒有陽,一動同時就有靜,一動就陰陽同時出來了,不是說動的話只有陽沒有陰,一動的話陰陽同時就出來了,因為有動必然就相對有靜,是相對的。她問的是為什么一氣含陰陽,氣含陰陽是什么,沒有說清楚,問了這么個問題。
    這個一氣跟周易中講的太極有點像啊,氣含陰陽,剛才我講陰陽是兩種變化,它不是兩個東西。那么氣含陰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從中氣變化、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講呢,氣含陰陽實際上指一氣的變化,它包含了陰和陽這兩種變化趨勢,可以這么理解。那為什么一氣會內含陰陽,就是它還說沒有動的時候,還是一氣的時候,為什么說含著陰陽呢,為什么有陰陽這個東西?剛開始說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這實際上就是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東西,如果大家有自己的靜坐的經驗的話,有時候能體會到這個狀態(tài),太極的狀態(tài),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一氣相當于停止運轉,不周流了。我們知道這個生命,它是一氣周流的一個過程,一氣周流一旦停止,生命就終止了。但正因為一氣有一個周流有一個變化,所以它就有這個生老病死,不可能長生不老。所以古人,尤其是道家,他想求長生,怎么辦?他就要逆天而行,因為天地之道是陰升為陽,陽降為陰,是在周流往復,循環(huán)而動,有變化就有生長化收藏,就有生老病死,就沒有永恒。要想永恒,要想長生不老,只有達到一個狀態(tài)沒有變化了,沒有生化就沒有破壞,就沒有生死,就可以永恒了。
    所以在《內經》的第一篇,大家可以去看,《上古天真論》里面,講上古有真人、上古至人、上古圣人、上古賢人。不同層次的古代先賢,他們修行的境界在不同的層次,他們有不同的自己的境界。其中有個真人的層次,可以壽同天地,無有絕時。一個人的壽命能同天地一樣長久了,那么肯定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了。他只有達到一種先天太極的那種狀態(tài),沒有生化,所以道家的修煉講究什么呢?講究煉氣化精,煉精還神,煉神還虛,我憑記憶講一下,也不知道準不準。我研究得也不是很深,就是說他把我們外在的氣血精氣,慢慢地通過靜坐這樣的或是一些練功的方式,把人外在的精氣神循環(huán)往復變化的東西慢慢地收斂,往回收,讓他不動,慢慢的化成無形的元神,最后可能就是回復到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人他就可以沒有生死,長生不老,是這個意思。
    那么這里講的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這里講的一氣呢,應該是講的從太極的這個狀態(tài),這個一氣應該是太極狀態(tài)的那個一氣。我們如果從這個先天后天的角度來講,太極之上是先天,太極之下就是后天了,從fo法的角度來講,可能就是人的心念一動,心念不動,如如不動,如一的時候,也是沒有陰陽。一氣混茫,實際就是渾然一體,是這個意思。一旦心念一動,一旦一氣開始周流,陰陽自然跟著就出來了。那么這個陰陽就是一氣它動的兩個不同的趨勢,陰陽實際上是一氣的從后天角度來講一氣的這種變化。所以光生說中陰陽產生了升降浮沉,這句話本身是錯的,不是陰陽產生了升降浮沉,而是說升降浮沉,一氣的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我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陰陽,是這個意思。陰陽本身它不會產生升降浮沉,本來也沒有陰陽這兩個東西,我們在學黃元御這個《四圣心源》的時候,千萬不要死于句架,不要執(zhí)著于字面的意思,應該去理解他講的真正的含義。光生提的這個問題,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也非常好,咱們正好一塊討論一下,把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深化一下。因為黃元御寫書很講究對稱,很講究文字的優(yōu)美,往往把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說的反而比較啰嗦,難免有些朋友可能會在這方面有些被誤導,這是有可能的。所以咱們去讀書的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也是很對的,一定要去好好理解他的真正的含義。不要去較真這個字面意思,那樣可能就出不來了,學中醫(yī)還是要靈活一些。這個問題就是一氣和陰陽的關系,先說到這里。
    貓熊這個朋友說一氣周流的原始動力是什么,是什么讓他動起來的?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這個,我們簡單來講,這可能牽扯到火神派所謂的“元陽”了,下焦元陽腎中的那個元陽,這是一氣周流的原始動力。一氣周流不是始于中焦嗎?中土斡旋、升降了產生了這一氣,那么他的原動力為什么在下焦?為什么是下焦元陽?因為咱們講,一氣周流從本質上講屬于后天的東西,是太極狀態(tài)之后,心念一動,一氣就開始周流,也出現了陰陽的變化。而太極之前呢,這所有的一切,這些變化都是藏起來的,相當于凝固不動。那都屬于先天的東西,先天不動,什么都沒有,但是,它卻包含著后天所有的一切,后天所有的變化,都是來源于先天。所以我們講下焦這個元陽相當于是先天向后天輸送能力、輸送信息的一個通道一樣,一個源頭一樣。沒有先天這種源頭,后天的變化也沒有了根源。為什么火神派治療很多疾病,效果很好呢?他是從源頭來治病。所以很多情況是適用的,但是用的不好呢,也會有很大的弊端。這個下焦元陽嚴格來講還是屬于后天的一些東西,只不過從后天的角度來講他已經很接近太極之前真正的先天了。所以我們把下焦元陽稱作先天,中土脾胃稱作后天,這也是相對而言的。相對來講,中土脾胃是后天,下焦腎中元陽是先天,實際嚴格來說他都是后天的東西。真正先天的東西是太極之前的了,太極狀態(tài),那是先天。正因為腎中元陽很接近太極,因為他主收藏,藏而不動,所以把它叫做根源,它的原動力就在這里。火神派就是因為看重了這一點,所以這就是有時候一招靈,這一招也可以治好多病,而且以后我們也會講到火神派的一些東西,跟《四圣心源》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qū)別?我們如何去用?火神派的理論也很好,我們不是完全否定他,但是要合理的運用,不是說跟救命稻草一樣,哪個地方都用這一招,那也不行。正在比較完整的結構體系,還是《四圣心源》講的這個一氣周流。所以說一氣周流的源頭在下焦元陽,就在這兒。這個問題說到這里,看看還有什么問題。
    還有一些比較零碎的問題,就不一一解答了,好吧,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因為以后,還有很多機會可以交流,其他的問題,今天主要講一氣周流的模式,而主要回答跟一氣周流相關的一些問題,其他的問題暫時先不回答了好不好?流金河又提了一個問題說是左右具體怎么理解,是自身的左右還是看過去的左右?左右的參照物是什么?
這個左右跟一氣周流的它的層面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我們剛才講一氣周流的模式,它在很多層面都存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從一年的角度來說它的存在形式是春夏秋冬,從一天的角度來講它的存在形式是早中晚夜,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人體上面可能就是脾胃、肝肺、心腎,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所以你看左右它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層面就有不同的左右。那么左右在人體上來講是什么,人體也有很多不同的層面啊。從大的器官來講,從大的身體來講,那左邊自身子左邊為左,自身的右邊為右,這個也是對的。你要從經絡巡行來講,肝經就是左邊,肺經就是右邊,那肝經左右都有,肺經也是左右都有,這樣講的話就是所謂的左路。一氣周流講到的左右我們用左路和右路來表示,這個左路就是既在你的身體左邊也在在你的身體右邊,他只要是肝經就屬于左路,那肝經對稱的左右都有啊;只要是肺經都屬于右路,左右也都有啊,不是單純在左邊,不是單純在右邊。要是從一個細胞的角度來講,一個細胞也有升降,那身體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左右了,所以這個左右大家不要理解得太機械。左右就像剛才講的陰陽一樣,它只是一種運動趨勢。它不是講的具體某個地方,這個左右這個陰陽這個升降,講的是趨勢,是一種運動的方向,是一種態(tài)勢。這個態(tài)勢隨著它在不同的層次上,它表現在不同的地方,它不是固定的在哪個地方就是左,哪個地方就是右。 它不是一個地方,是兩種不同的趨勢。在不同的層面上,可能會表現在不同的地方,是這個意思,這個大家要搞清楚,我們這個問題就也回答完了。今天大家提的問題都非常好,因為不提問題我有時候也不知道該講什么,這樣跟大家一交流,就會有些東西能講的稍微多一些。愛讀中醫(yī)問了我一個私人問題,問我今年有多少歲了。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三十六歲,可能跟大家很多朋友可能差不了太多吧,中醫(yī)愛好者很多都是二三十歲的,可能比一部分朋友大一些,也可能比一部分朋友小一些。時間也不早了,咱就都下課吧,早點休息。


-----------請問,哪里可以下載講課的錄音呢?
-----------我看過黃元御的徒孫的醫(yī)案,很不錯,我想黃氏棄前醫(yī)們的成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難能可貴
-----------可以發(fā)語音的。謝謝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