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硅酸鹽類礦石,分
青礞石與
金礞石兩種。青礞石為綠泥石片巖,應用較廣;金礞石為
云母片巖。我國凡有云母礦山處均產,以四川產為佳。青礞石生于變質區(qū)域變質基中酸堿性浸入巖及火成巖、偉晶巖中,是中酸性火成巖的主要造巖礦物之一。味甘、咸,性平。歸肺、肝經。功效下氣消痰、平肝鎮(zhèn)驚。臨床用名礞石。
《本草綱目》:青礞石氣平味咸,其性下行,陰也,沉也,乃厥陰經之藥。肝經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風熱諸病,故宜此藥重墜。制以
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證自除。湯衡《嬰孩寶鑒》,言其乃治驚利痰之圣藥。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糝之,痰即隨水而下,則其沉墜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氣弱脾虛者,不宜久服。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驚之類,皆宜佐以
木香。而王隱君則謂痰為百病,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丹溪云:一老人忽病目
盲,乃大虛證,一醫(yī)與礞石藥服之,至夜而死。吁!此乃盲醫(yī)虛虛之過,礞石豈殺人者乎!況目盲之病,與礞石并不相干。
治積痰驚癇,
咳嗽喘急。
得
焰消,能利濕熱痰積從大腸而出。熱盛皮膚生瘡,一利即愈。
《本草經疏》:礞石稟石中剛猛之性,體重而降。能消一切
積聚痰結。其味辛咸,氣平無毒。辛主散結,咸主軟堅,重主墜下,故《本經》所主諸證,皆出一貫也。今世又以之治小兒驚痰喘急。入滾痰丸治諸痰怪證。
簡誤:礞石消積滯,墜痰涎,誠為要藥。然而攻擊太過,性得沉墜,凡積滯癥結,脾胃壯實者可用,虛弱者忌之。小兒驚痰食積,實熱初發(fā)者可用,虛寒久病者忌之。如王隱君所制滾痰丸,謂百病皆生于痰,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殊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于脾胃不能運化,積滯生痰,或多食酒面濕熱之物,以致膠固稠粘,咯唾難出者,用之豁痰利竅,除熱泄結,應如桴鼓。由于陰虛火炎,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或
發(fā)熱聲啞,痰血雜出者,如誤投之,則陰氣愈虛,陽火反熾,痰熱未退而脾胃先為之敗矣。可見前人立方,不能無敝。是在后人善于簡擇耳。
《本草蒙筌》:力能墜痰,滾痰丸必用;功亦消食,積食方常如。匪醫(yī)小兒,亦治男婦。
《本草乘雅》:石以量言。蓋水谷入胃,受盛轉輸者量也。設僅受不輸,致陰凝至堅,及營衛(wèi)陰陽,血氣津沫,咸泣不流矣。所謂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即驚、癇、咳喘,亦從口受,經云:咳嗽喘急、驚。白脈之至也喘而浮。厥、癇,有積氣在胸中也。蒙石功力,發(fā)蒙府藏之元氣,使之踴躍而出。
《藥性解》:青礞石,味辛甘,性平,有毒,入肺、大腸、胃三經。主蕩滌宿痰,消磨食積。
按:礞石辛宜于肺、甘宜于胃。大腸者,肺家傳送之官也,故都入之。大損元氣,不可漫用。
《景岳全書》:味微甘微咸,其性下行,降也,陰也,乃肝脾之藥。此藥重墜,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故能消宿食癥積頑痰,治驚癇咳嗽喘急!秾氳b》言礞石為治痰利驚之圣藥,若吐痰在水上,以石抹摻之,痰即隨水而下,則其沉墜之性可知。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然性非胃家所好。而王隱君謂痰為百病母,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是以實痰堅積,乃其所宜。然久病痰多者,必因脾虛。人但知滾痰丸可以治痰,而不知虛痰服此,則百無一生矣。
《本草備要》:重,瀉痰。
甘咸有毒,體重沉墜。色青入肝,制以硝石,能平肝下氣,為治驚利痰之圣藥。吐痰水上,以石末滲之,痰即隨下。王隱君有
礞石滾痰丸,能治百病,礞石、焰硝各二兩,煅研水飛凈一兩,
大黃酒蒸八兩,
黃芩酒洗八兩,
沉香五錢,為末水丸,量虛實服。時珍曰: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諸痰。礞石重墜,硝性疏快,使痰積通利,諸癥自除,氣弱脾虛者禁用。
《本經逢原》:辛咸平,無毒。色青者入肝力勝,色黃者兼脾次之。
青礞石,厥陰之藥,其性下行,治風木太過,挾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膈上,變生風熱諸病,故宜此藥重墜以下泄之,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證自除矣。今人以王隱君滾痰丸,通治諸痰怪證,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殊為未妥。不知痰因脾胃不能運化,積滯而生,膠固稠粘者,誠為合劑。設因陰虛火炎,煎熬津液,凝結成痰,如誤投之,則陰氣愈虛,陽火彌熾,痰熱未除,而脾胃先為之敗矣。況乎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得之,泄利不止,禍不旋踵。若小兒多變慢脾風證,每致不救,可不慎歟?
《本草求真》:[批]除肝膈上熱痰。
礞石專入肝。稟石中剛猛之性,沉墜下降,味辛而咸,色青氣平。功專入肝平木下氣,為治驚利痰要藥。喻嘉言曰:驚風二字,乃古人妄鑿空談,不知小兒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臟腑血脈,俱未克長,陽則有余,陰則不足,故易于生熱,熱甚則生風生驚,亦所恒有,后人不解,遂以為奇特之病。且謂此病有八候,以其搖頭手動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而立目斜亂搐搦之名;以其脊強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張之名。相傳既久,不知妄造,遇此等癥,無不以為奇特,而不知小兒腠理不密,易于
感冒風寒,病則筋脈牽強,因筋脈牽強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色,而用金石等藥鎮(zhèn)墜外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間有體堅癥輕得愈者,又詫為再造奇功。遂致各守專門,雖日殺數(shù)兒,而不知其罪矣。蓋風木太過,脾土受制,氣不運化,積氣生痰,壅塞膈上,變生風熱,治宜用此重墜下泄,則風木氣平,而痰積自除。今人以王隱君滾痰丸用礞石,通治諸般痰怪癥,殊為未是。滾痰丸:礞石、焰硝各二兩,煅研水飛凈一兩,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不知痰因熱盛,風木挾熱而脾不運,故爾痰積如膠如漆,用止誠為合劑。如其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服此泄利不止。小兒服之,多成慢癥,以致束手待斃,可不慎歟。
《得配本草》:甘、咸,平。入足厥陰經氣分。平肝下氣,除結熱,治驚癇、積痰。
得
薄荷自然汁,生蜜調下,治急驚痰熱。慢驚脾虛者,木香湯蜜調下。配大黃末,除橫結之痰;與
赤石脂,療積痰久痢。
脾虛氣弱、發(fā)熱聲啞、痰血夾雜者禁用。
礞石燥可除濕,老痰卻非所宜。但諸藥下過,滑潤痰滯,而隱伏之處未必能到。惟此性橫而悍,其于腸胃曲折倚伏之處,無不迅掃其根,使穢濁膩滯之痰,不得稍留胃底,故此品有滾痰之名。然痰之滯,有自虛不能潤,氣虛不能送。因之粘滯胃府,托宿腸中,關門之內竟作貯痰之器。如用礞石降之,則痰因燥而愈澀。氣因降而益衰。終將凝結于中而莫解,烏可不審。
《本草分經》:甘,咸。重墜。入肝。能平肝下氣,為治頑痰結癖之神藥。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目前對其研究報道極少。主要表現(xiàn)為其所含大量的Fe3+、Fe2+、Al3+、Mn2+及少量Mg2+、SiO23-等離子對機體的作用,如可促進陽離子交換,產生吸附作用,達到化痰利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