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寒,無毒。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清燥渴而除熱汗,解狂熱而止煩喘,住鼻衄而除墜頭痛而解肌,息火灼而平癰,療金瘡而通乳,理咽痛而止渴。汗而渴者宜服之。
傷寒發(fā)m.bhskgw.cn狂,逾垣上屋,同黃連為末,甘草湯下。(驗(yàn)方第一。)
小兒丹毒,水合服。(第二。)
喘嗽熱盛,用二兩,甘草半兩,姜、蜜湯分服。(第三。)
痰熱喘嗽,痰涌如泉,為末,參湯下。脈浮洪滑。(第四。)
小兒吐瀉色黃,同甘草為末,水下。(第五。)
乳汁不下,水煎頻服。(第六。)
油傷火灼,水合敷之。(第七。)
金瘡出血,同松香干摻。(第八。)
瘡口不斂, 紅二兩,黃丹半兩,為末摻之。(第九。)
刀瘡傷濕潰爛,用一兩,黃丹二錢為末,洗后敷之,甚者加龍骨、兒茶。(第十。)
白虎湯 知母 石膏 大米 炙草治汗渴內(nèi)熱,脈滑而厥。(諸方第一。)
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 桂枝 白芍 細(xì)辛 五味 半夏 甘草 干姜 石膏治咳而上氣,煩躁而喘,又治肺脹脈浮者。(第二。)www.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