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論
太陽證,脈浮緊無汗,名傷寒,宜麻黃湯。脈浮緩自汗,名傷風(fēng),宜桂枝湯。
陽明證,不惡風(fēng)寒,自汗,脈長,宜白虎湯,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氣湯。
少陽證,脈弦,宜柴胡湯。
太陰證同前脈沉細(xì),宜四逆,浮宜桂枝湯。
少陰證,脈沉實,宜大承氣,脈細(xì)沉遲宜四逆湯。身涼脈沉細(xì)而虛,宜m.bhskgw.cn/Article/瀉心湯。身熱而煩躁,二便自利,脈浮洪無力,按之全無,宜附子瀉心湯。吐瀉不渴,脈微弱,宜理中湯?识}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脈沉發(fā)熱當(dāng)汗,宜麻黃細(xì)辛附子湯。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溫之。
厥陰證,脈俱微沉實,按之有力,宜下。無力,宜溫。
劉論
表證宜麻黃湯發(fā)之。內(nèi)證之外者,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漬形以為汗,里證根據(jù)方加大黃下之。
腎外證,脈浮,前方加姜附。內(nèi)證泄利,后方加同。
肝外證,面青,脈弦,前方加羌活、防風(fēng)。內(nèi)證便秘淋溲,沉弦后方加同。
心外證,面赤,脈浮洪,前方加石膏、黃芩。內(nèi)證煩心心痛而噦,脈沉,后方加同。
肺外證,面白,嚏悲,脈浮而澀,前方加桂姜。內(nèi)證喘咳,脈沉,后方加同。
脾外證,面黃,善噫,脈浮緩,前方加白術(shù)、防己。內(nèi)證腹?jié)M,脈沉,后方加同。
羌活湯 治一切傷寒及兩感。出劉。
羌活 防風(fēng) 川芎 甘草 地黃 黃芩(各一兩) 白術(shù)(二兩) 細(xì)辛(二錢五分)
如身熱加石膏四錢,腹?jié)M加芍藥三錢,寒熱加柴胡一兩、半夏五錢,心下痞加枳實一錢,里證加大黃三錢,邪盡止之。
大羌活湯 治同上方。出李。
防風(fēng) 羌活 川芎 甘草 黃芩 細(xì)辛 獨活 蒼術(shù) 防己 白術(shù) 黃連(各一錢) 知母地黃(各三錢) 白芷(陽明加之)
雙解散 混治。出劉張。
春夏不服麻黃 秋冬不服桂枝夏不服青龍 冬不服白虎
桂枝湯 解肌和衛(wèi)也,治太陽中風(fēng)自汗浮桂枝(君也,風(fēng)yin于內(nèi),平以辛) 芍藥 甘草(臣也,酸收甘緩) 姜棗(使也,辛散甘緩) 各三錢此方,西北可常行之,惟江淮間冬春可行之。自春末夏至前用,加黃芩,謂之陽旦湯,夏至后,加芩二錢半、知母半兩、石膏一兩。若病患素虛寒,不必加減。
加芍藥一兩,治腹痛下后脈浮。
加大黃,治大實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風(fēng)濕身疼,又治汗漏不止。
加干姜治已汗、已下,又寒熱往來。
加栝蔞、葛根,治有汗柔 。
加麻黃二錢、杏仁十二枚,治寒熱往來,名桂麻各半湯。
加麻黃二分、石膏三錢,治寒熱往來,脈微弱,不可汗,名桂枝三越婢一湯。
加濃樸、杏仁,治喘惡風(fēng)無汗,表也。
去芍藥,治下后,脈促胸滿。
麻黃湯 治寒邪。
麻黃(君也,三錢散寒) 桂枝(臣也,二錢解肌) 甘草(佐也,一錢,寒傷榮,榮主肝,肝苦急,以甘緩之) 杏仁(使也,利氣,二十個)
加知母(一錢五分) 石膏(三錢m.bhskgw.cn/zhicheng/) 治夏至前后無汗熱病。
加杏仁五十枚、麻黃半兩、甘草二錢、石膏八錢半,治喘。
加麻黃、薏苡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十枚,治風(fēng)濕相搏身疼。
加麻黃細(xì)辛二錢、附子十枚,治少陽證脈沉。
加芍藥、葛根、姜棗,治剛 無汗,名葛根麻黃湯。
解肌湯 治春溫,又治疫。
葛根(二錢) 麻黃(三錢) 桂枝 甘草(一錢) 芍藥 黃芩(二錢) 棗同煎。
升麻 葛根 甘草 芍藥(各等分)
又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 葛根(一兩)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二錢)湯,治喘汗出里也。又治誤下協(xié)熱利不止。
陽毒升麻
大青龍湯 治風(fēng)寒兩傷,寒脈浮緊中風(fēng)證,風(fēng)脈浮緩傷寒證是也。
麻黃(君也,六錢,散寒。) 桂枝(臣也,二錢,祛風(fēng)。) 甘草(二錢) 杏仁(四十枚,甘苦助之佐麻黃也。) 姜棗(辛甘合之佐桂枝也。) 石膏(使也,使榮衛(wèi)之氣俱和而又專達肌表者也。)
上一服止,若再服汗多則亡陽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也,大青龍不可誤服,誤服則厥逆。
小青龍湯 治風(fēng)寒兩傷,加之心下有水氣,乃除表里之邪耳。
麻黃(君也,發(fā)散表之風(fēng)寒。) 芍藥 五味(佐也,寒飲傷肺咳逆而喘以酸收肺逆也。)干姜 細(xì)辛 半夏(辛熱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以辛潤之,以熱散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收邭庠镆玻槭V根苦寒潤燥也,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水入腸間則利下,不可攻表,芫花下水,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噎者水寒與虛,麻黃非宜,附熱溫氣辛散寒,若小便不利、小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泄逆氣。
大承氣湯 治邪結(jié)入胃,又治陽明少陽合病自利,治久痢熱利腹脹。
枳實(君也,十枚,苦寒潰堅破結(jié)為之主。) 大黃(使) 濃樸(臣也,苦濕泄?jié)M除燥。)芒硝(佐以治熱。)
桃仁承氣湯 治蓄血。
桃仁(五十枚) 桂枝 芒硝 甘草(六錢) 大黃(一兩三錢)
大柴胡湯 治春溫。
柴胡(君也) 黃芩(臣也) 芍藥(佐也,苦酸涌瀉為陰) 枳實(佐也,苦寒泄實折熱也)大黃(使也) 半夏 姜棗(辛散甘緩)
小柴胡湯 治春溫?zé)岫鄧I曰胎。
柴胡(君也) 黃芩(臣也) 人參 甘草(佐也,甘平也。邪氣傳里,里氣則不治,甘以緩之,以扶正氣而復(fù)之。) 半夏(佐也,以辛散之。)
若胃中熱而不嘔,去半夏、參,加栝蔞根,不嘔無逆氣,故去半夏;人參恐助熱,亦去之;栝蔞根苦寒,以通胸中郁熱。若渴者,燥也,去半夏,加人參生津、栝蔞根潤也。
若痛,中痛寒也,去黃芩加芍藥。
若脅下痞硬,去棗,加牡蠣以咸軟堅也。
若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以行水也。
若不渴,外有微熱,表也。去人參,加桂,治表也。
若咳者,去人參、姜、棗,加五味子、干姜,甘補。逆氣,故去參、棗,五味酸收,干姜散寒也。
四逆散 治少陰四肢厥逆。
柴胡 芍藥 枳實 甘草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
嗽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
梔子豉湯 治心下懊 ,及吐汗下后,胸滿虛煩不眠;又治白胎,又治勞復(fù)。
梔子 豆豉若下之后熱不去,加干姜。
下后腹脹,加濃樸、枳實。
若勞復(fù),加枳殼。
若發(fā)黃外熱,加柏皮、甘草。
若時行大熱虛煩,加生地黃、石膏、柴胡、升麻,名梔子升麻湯。
瓜蒂散 吐胸滿鬲實。
亡血家忌。
大陷胸湯 治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jié),不得分解,壅于心下,硬痛。
甘遂(君也,一字,苦寒泄熱破結(jié)。) 芒硝(臣也,八錢,咸寒泄熱軟堅。) 大黃(使也。)
大陷胸丸
大黃(半兩) 葶藶 芒硝 杏仁(七錢) 甘遂(丸如彈不下再服) 蜜水下一丸。
小陷胸湯 治前證按之痛。
黃連(三錢) 半夏(八錢) 栝蔞仁(二個)
本方加枳實、茯苓。
枳梗湯 治胸滿不利。
桔梗 枳殼 水二鐘,煎八分服。
瀉心湯 治虛痞,邪留心下謂之痞,留于胸中謂之結(jié)胸。
大黃(一兩) 黃芩 黃連(二錢半)
若胸滿而軟加半夏。
若胸滿惡寒自汗,加附子。
若胸滿下之尤痞,加甘草、干姜、人參。
以上并去大黃。
旋復(fù)代赭湯 治吐汗下后痞而噫氣不除。
旋復(fù)花 甘草(一兩) 人參(六錢) 代赭石(三錢) 半夏(八錢) 姜棗
濃樸湯 治腹脹滿。
濃樸(四錢) 半夏(二錢) 甘草 人參(各五分)
十棗湯 治痞硬引脅。
芫花 大戟 甘遂(四錢) 棗(十個) 同煎。
茵陳湯 治熱極發(fā)黃。
茵陳(君也,苦酸寒泄熱主也。) 梔子(臣也,苦寒入心。) 大黃(使也。)
白虎湯 治熱甚于外,又中外俱熱,內(nèi)不得泄,外不得散。
知母(君也,苦寒。) 石膏(臣也,助) 甘草 粳米(使也,以甘緩之。)
白虎為大寒之劑,立秋后不可服,服之則噦逆成虛損矣。
治秋時行,加蒼術(shù)。
治風(fēng)濕自汗,亦加蒼術(shù)。
治 中暑、治 治白胎澀者,加人參。
五苓散 克伐腎邪,治發(fā)黃、霍亂,通行津液。
茯苓(君也) 豬苓(臣也) 白術(shù)(佐也,脾惡寒,水飲內(nèi)蓄,脾氣不治,以甘助之。)澤瀉(使下也,導(dǎo)溺。) 桂(辛熱,水蓄不行則腎氣燥,以辛潤之,以熱散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水結(jié)胸。
茯苓甘草湯 治水飲為悸。
理中丸 治脾胃。
人參(君也。) 白術(shù)(臣也,脾惡濕,甘勝濕。) 甘草(佐也,甘補) 干姜(使也,辛熱,胃惡寒。)
若臍下筑動者,腎氣動也,去白術(shù),加桂。術(shù)甘滯氣,桂辛散腎氣。
若吐多,加生姜,去白術(shù),術(shù)甘壅,姜散逆氣。
若下多,加術(shù),術(shù)勝濕。
若悸者,飲也。加茯苓。
渴欲水者,加術(shù)生津。
腹痛加參補之。
寒多,加干姜。
腹?jié)M,去術(shù),加附。術(shù)令人中滿,附辛散滿。
四逆湯 治陰寒脈沉。
甘草(君也六錢) 干姜(臣也半兩逐寒) 附(使也一錢溫經(jīng))
水二升,取四合,去滓,分二服。
茱萸 生姜(半兩) 人參(一錢)
真武湯 治停飲而咳,水飲內(nèi)寒相合者。又治振;又治水在心下,外帶表。
茯苓(君也。) 白術(shù)(臣也,脾有水則不治。) 芍藥 生姜(濕yin所勝,佐以酸辛。) 附子(使也,散濕溫經(jīng)。)
若咳者,加五味、干姜、細(xì)辛,水寒射肺,酸收辛散。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藥,加干姜,酸泄辛散寒也。
嘔者去附子,加生姜。附補氣,姜散氣也。
建中湯 治熱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脈遲澀;治腹痛;又治虛煩;又治悸。
膠飴(君也,甘溫。) 甘草(臣也) 桂(佐也,辛散也。) 芍藥(佐也,酸收也,泄也。)姜棗(使也,建脾胃)
脾約丸 脾約則小便數(shù)大便硬,約,胃強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虛弱,津液約縮而不舒布也。
杏仁(潤燥也) 枳實(散結(jié)也) 芍藥(酸苦泄也) 濃樸(散脾也) 麻仁 大黃(使也)
抵當(dāng)湯 治蓄血。
水蛭(君也,咸寒,咸勝血。) 虻蟲(臣也,苦寒,苦走血。) 桃仁(佐也,血聚則肝氣散。) 大黃(使也。) 水煎一服。
麻黃 人參 黃芩(各一兩) 芍藥 桂 防己 甘草 川芎 防風(fēng) 附
前胡 旋復(fù)花(各一兩) 半夏(五錢) 細(xì)辛 甘草(各二錢) 荊芥穗(一兩半) 赤茯苓(六錢半)
葳蕤湯 治冬熱病,咽痛,赤疹。又治風(fēng)濕自汗。
葳蕤(一錢) 麻黃 白薇 羌活 杏仁 青木香 甘草(各一錢半) 石膏(二錢半)葛根(五錢) 川芎(一錢半) 作三服。
甘桔湯 治咽痛。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湯 治腹?jié)M自利。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黃芩 芍藥 甘草 棗
黃連(二錢) 陳皮 枳實 麻黃 杏仁 濃樸 甘草 葛(各一錢半)
黃連阿膠湯 治心煩不得臥。
黃連(一兩三錢) 黃芩(三錢) 芍藥(六錢) 阿膠(一兩) 雞子黃(八分三個) 先煎,后入黃柏。
上和勻作三服。
豬膚湯 治少陰胸滿而煩。
豬黑皮(五兩) 煎至半,加蜜(三) 米粉(二)分三。
酸棗仁(一升) 甘草(二錢) 知母(五錢) 麥門冬(三錢) 茯苓
桃仁湯 治狐惑。
黃連犀角湯
黃連(五錢) 烏梅(七個) 木香(一錢) 犀角(一兩,無亦升麻代。)
百合知母湯 治汗吐下后,寒不寒,熱不熱,行不能,坐不安也。
百合(三個) 知母(半兩)
百合地黃湯
壞證 謂傷寒,又感風(fēng)寒暑濕火燥,或經(jīng)汗吐下溫針,仍不解,宜知母麻黃湯、鱉甲散。
知母麻黃湯
知母(三錢) 麻黃 甘草 芍藥 黃芩 桂枝(半兩)
鱉甲 升麻 前胡 黃芩 烏梅 犀角 枳實(半兩) 地黃(一兩) 甘草(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