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48歲。成都某廠家屬。
【病史】患頭痛,眩暈約十年。1971年3月,病情逐漸加重,經(jīng);璧梗^暈如天旋地轉(zhuǎn),并發(fā)展到頭項及四肢僵直,俯仰伸屈不利,身覺麻木,一年中有半載臥床不起。1974年6月專程赴西安某軍醫(yī)院,經(jīng)內(nèi)科、骨科、神經(jīng)內(nèi)科和神經(jīng)外科檢查,確診為“腦血管硬化”及“美尼爾氏綜合癥”。后轉(zhuǎn)回成都,病情未見好轉(zhuǎn)。同年11月前來就診。
【初診】已臥床不起,神志不清,心悸氣喘,呼吸困難,頭劇痛頻繁,自覺似鐵箍緊束,昏眩甚則如天地旋游。頭項強硬,手足厥冷,全身浮腫,不欲食,三天來只略進少許流質(zhì)。兩手麻木,感覺遲鈍,小便短少,大便先秘后溏。經(jīng)期紊亂,每月三、四次,色暗黑,血塊甚多。面色蒼白,眼胞雙顴浮聃,,眼圈烏黑,舌質(zhì)暗淡,苔白滑濁膩,脈微細。此證屬太少二陰,脾腎陽虛日甚,已成虛勞。法宜調(diào)陰陽,利氣化,’逐水飲,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予湯主之。
處方
桂枝10克 生姜60克 甘草30克 大棗30克 麻黃10克 遼細辛6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三劑
【二診】上方服三劑,神志漸清,頭劇痛減,可半臥于床,原方再服八劑。
【三診】身腫、手麻稍有好轉(zhuǎn),神志已清;仍頭痛眩暈。肢體尚覺沉重,稍動則氣喘心累。苔膩稍減,病有轉(zhuǎn)機;唯陽氣虛弱,陰寒凝滯已深。方藥雖對證,力嫌不足。原方附子加重至120克;另加干姜、炮姜各60克,以增強溫經(jīng)散寒,祛臟腑痼冷之效。
連進十劑,頭痛、眩暈著減,可起床稍事活動。原方附子減至60克,去干姜、生姜,再服十劑。
【四診】頭痛止,尚有輕度眩暈。活動稍久,略有心悸氣喘。浮腫已不明顯,頭項及四肢強直感消失,四肢漸溫,食納增加,諸證顯著好轉(zhuǎn)。但痼疾日久,脾腎陽虛已甚,須進而溫中健脾,扶陽補腎,兼顧陰陽,擬理中湯加味緩服。
處方
黨參30克 干姜30克 炒白術(shù)20克 炙甘草2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茯苓20克 菟m.bhskgw.cn/yaoshi/絲子30克 枸杞20克 鹿角膠30克(烊) 龜板膠30克(烊)www.med126.com 上肉桂12克(沖服)
服上方月余病愈。1979年12月25日追訪:患者談到治病經(jīng)過,精神振奮,五年來病未復發(fā),并承擔全部家務勞動,身體如常。
【按語】此例遷延日久,病情復雜,釀致沉疴,而出現(xiàn)多種衰弱證候,故病屬虛勞。按六經(jīng)辨證,其手足厥冷,心悸神靡,食不下而自利,舌淡苔白,實為太陰、少陰同病,一派陰氣彌漫。進而剖析,頭目昏眩,痛如緊捆;全身浮腫,上肢麻木不仁;自利稀溏。此為陰氣上騰,陽氣下陷,陰陽相隔,氣血無所統(tǒng)制,水飲搏于氣,壅滯于周身,《金匱要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原主“氣分,心下堅……水飲所作”。尤怡注:“氣分者,謂寒氣乘陽氣之虛而病于氣也”。
“不直攻其氣,而以辛甘溫藥行陽以化氣”。工藤球卿云:曾用此湯治多種氣血虛損壞病,每獲奇效……。據(jù)金匱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故擬用此方也(《方函口訣》引)。今變通用于本例,以寒氣乘陽之虛而病于氣之理,溫養(yǎng)營衛(wèi),行陽化氣,助陽化飲,發(fā)散寒邪,諸證自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