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滯下之病,即今之赤白痢疾者是也。治此者,當(dāng)審貧富而別病機。貧人之婦,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濕、風(fēng)、火之氣而傷于脾胃。脾胃既傷,而又內(nèi)傷飲食勞倦,不能克化,致令積滯而成滯下。富家婦女,盡是膏粱之變,兼受外邪,內(nèi)傷生冷濕熱之邪而成滯下。古人云∶無積不成痢者,此也。凡滯下多生于秋后,何也?脾胃久傷,飲食之積至夏秋之間,復(fù)感暑濕之邪,觸動而作。其始,腹痛洞瀉,瀉后里急后重,欲去不去,欲下不下,故曰滯下。今概云痢,世俗之稱也。其證或紅或白,或紅白雜下,甚者一日一夜常行百度。其始作者,若是貧家,不論虛實,當(dāng)先用神術(shù)散,發(fā)散外感、六yin之邪氣,次服感應(yīng)丸、承氣湯之類,逐其內(nèi)邪。內(nèi)邪既去,再服平胃、五苓之類,調(diào)和中氣,未有不效者也。若是富室,當(dāng)先用感應(yīng)丸、木香檳榔丸、山楂神曲麥芽湯之類,消導(dǎo)積滯,次用香連丸、黃連解毒湯,五苓散之類調(diào)和中氣,亦未有不安者也。惟妊娠之婦,不可峻下,比之常婦,減藥之半而下之,亦無傷于胎孕也。若不微下,其積不去,而痢終莫能止,此又量人之虛實輕重而施之可也。
凡滯下,曾通利消導(dǎo)數(shù)次,久不已者,此為氣虛滑脫。經(jīng)曰∶下者舉之,滑者澀之。此時當(dāng)以升提固澀之劑,如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固腸丸之類,無不速效。醫(yī)者以此推治,大人、小兒,亦無逾于此也。
神術(shù)散 治貧婦外感之邪,復(fù)傷脾胃作痢,及傷寒頭痛,項背拘急,m.bhskgw.cn/yishi/鼻流清涕,先用此發(fā)散。
蒼術(shù)(半斤) 本 川芎(各三兩) 羌活(二兩) 甘草 細辛(各八錢)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二片、蔥一根,煎七分,稍熱服,要取微汗。
六神丸 治赤白痢疾。
神曲 麥芽 茯苓 黃連(赤者加倍) 廣木香 枳殼(炒。各等分)
為細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白兼下,甘草干姜湯下。急用時,不暇丸,煎湯空心服亦可,名六神湯。
感應(yīng)丸、承氣湯并治滯下,積宿一服,不愈再一服,必愈。其不愈者,用和氣分利藥。
(方見前滯下門。)
香連丸、胃苓湯、固腸丸、斗門散(并見前門。)
調(diào)中湯 治滯下,以兼通利消導(dǎo),但似瀉非瀉,似痢非痢宜此。
葛根 黃芩 白術(shù) 桔梗 本 赤芍藥 白芍藥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參香散 治男婦小兒陰陽不和,冷熱相搏,積痢赤白,日夜無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水瀉腸鳴,久久注下,冷氣積滯,并可治之。
罌粟殼(制) 陳皮 粉草(各一兩) 濃樸(制,半兩) 青皮 白姜(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陳米飲調(diào)下。忌生冷油膩、酒面炙爆。
豆蔻餅 治赤白痢疾,臍腹疼痛,水瀉腸鳴,久而不愈,虛寒下脫。
罌粟殼(制) 白芍藥 黃 (二錢) 陳皮 青皮 木香 訶子 肉豆蔻(煨)人參(各錢半) 羌活 當(dāng)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水一盞,煎八分,空心溫服。
石蓮子散 治噤口痢如神。
上為細末,分作三服,不拘時陳米飲調(diào)下。
三黃熟艾湯 治傷寒四、五日后,大下熱痢,諸藥不效,宜此。
黃芩 黃柏 黃連(各一錢) 熟艾(一圓,核桃大m.bhskgw.cn/zhuyuan/小)
上水盞半,棗一枚,煎八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