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黃疸
    

景岳全書:黃疸

經(jīng)義《經(jīng)脈篇》曰∶腎所生病為黃膽!队駲C真藏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時之時,可汗而發(fā)也;或痹不止,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弗治,肝傳之脾,病曰脾風,發(fā)癉,腹中熱,煩心出黃!镀饺藲庀笳摗吩弧媚纭

經(jīng)義

《經(jīng)脈篇》曰∶腎所生病為黃膽。

《玉機真藏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時之時,可汗而發(fā)也;或痹不止,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弗治,肝傳之脾,病曰脾風,發(fā)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平人氣象論》曰∶溺黃赤,安臥者,黃膽。已食如饑者,胃疸。目黃者,曰黃膽。

《論疾診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賓按∶此二條,凡已食如饑者,即陽黃之證;安臥,脈小,不嗜食者,即陰黃之證也。

《通評虛實論》曰∶黃膽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論證(共七條)

黃膽一證,古人多言為濕熱,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盡之。而不知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fā)黃,曰膽黃也。知此四者,則黃膽之證,無余義矣。丹溪曰∶疸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豈果皆如 曲,悉可謂之濕熱耶?弗足憑也,愚列如下。

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然其證必有身熱,有煩渴,或躁擾不寧,或消谷善饑,或小水熱痛赤澀,或大便秘結,其脈必洪滑有力。此證不拘表里,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nèi)傷,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氣尚強,脾胃無損,而濕熱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濕熱去而黃自退,治此者本無難也。

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蓋氣不生血,所以血敗,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凡病黃膽,而絕無陽證陽脈者,便是陰黃。陰黃之病,何以致然?蓋必以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于外。其為病也,必喜靜而惡動,喜暗而畏明。凡神思困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息無力等證,悉皆陽虛之候。此與濕熱發(fā)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且此證最多,若或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云黃膽同是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

表邪發(fā)黃,即傷寒證也。凡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有黃證;或表邪不解,自表傳里,而濕熱郁于陽明者,亦有黃證。表邪未解者,必發(fā)熱身痛,脈浮少汗,宜從汗散;濕熱內(nèi)郁者,必煩熱,脈緩滑,多汗,宜從分消清利。若陽明實邪內(nèi)郁,而痞結脹滿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熱,則自無不愈。

膽黃證,凡大驚大恐,及斗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野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或禍害之慮,恐怖不已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太學生魏準者,因惶懼而死,舉體皆青,時人以為膽破,即此之類。又嘗見有斗毆之后,日漸病黃者,因傷膽而然,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凡此數(shù)證,皆因傷膽,蓋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經(jīng)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義猶此也。且膽附于肝,主少陽春生之氣,有生則生,無生則死。故經(jīng)曰∶凡十一藏,皆取決于膽者,正以膽中生氣,為萬化之元也。若此諸證,皆以膽傷,膽傷則生氣敗,生氣既敗,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當察其傷之微甚,速救其本,猶可挽回,而煉石補天之權,則操之醫(yī)之明者。

黃膽大法,古有五疸之辯∶曰黃汗,曰黃膽,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勞疸?傊,汗出染衣,色如檗汁者,曰黃汗;身面眼目黃如金色,小便黃而無汗者,曰黃膽;因飲食傷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傷濕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傷陰而得者,曰女勞疸。雖其名目如此,然總不出陰陽二證,大多陽證多實,陰證多虛,虛實弗失,得其要矣。

黃膽難治證∶凡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膨,形如煙熏,搖頭直視,環(huán)口黎黑,油汗發(fā)黃,久之變黑者,皆難治。

論治(共五條)

一、陽黃證,多以脾濕不流,郁熱所致,必須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則溺自清,溺清則黃自退。輕者,宜茵陳飲、大厘清飲、梔子柏皮湯之類主之。若閉結熱甚,小便不利,腹?jié)M者,宜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之類主之。

陰黃證,多由內(nèi)傷不足,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但宜調(diào)補心脾腎之虛,以培血氣,血氣復則黃必盡退。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壽脾煎、溫胃飲之類,皆心脾之要藥也。

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飲、理陰煎,及左歸、右歸、六味回陽等飲,皆陰中之陽虛者所宜也。若元氣虛不至甚,而兼多寒濕者,則以五苓散、四苓散,或茵陳五苓散之屬加減用之亦可。

傷寒發(fā)黃,凡表邪未清,而濕熱又盛者,其證必表里兼見,治宜雙解,以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主之。若內(nèi)熱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濕熱內(nèi)實脹閉等證,而外無表邪者,宜茵陳蒿湯主之。若因內(nèi)傷勞倦,致染傷寒者,亦多有發(fā)黃之證。但察其本無濕熱實邪等證,即當以陰黃之法調(diào)補治之;蛴煤箜n 和法亦可。若但知攻邪,則未有不敗。故孫真人曰∶黃膽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 湯,此即補虛散邪之法也。外傷寒門別有正條,所當并察。

膽黃證,皆因傷膽而然,膽既受傷,則臟氣之損敗可知,使非修緝培補,則必至決裂。故凡遇此等證候,務宜大用甘溫,速救元氣。然必察其所因之本,或兼酸以收其散亡,或兼澀以固其虛脫,或兼重以鎮(zhèn)其失守之神魂,或與開道利害以釋其不解之疑畏。凡諸用藥,大都宜同陰黃證治法,當必有得生者。若治此證,而再加克伐、分利,則真如壓卵矣。

治黃之法,本當清濕利小便,然亦多有不宜利者,說詳濕證門論治條中。

述古(共五條)

《金匱要略》曰∶趺陽脈緊而數(shù),數(shù)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fā),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 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fā)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夫病酒黃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黃膽者,腹?jié)M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脈沉者,先下之。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師曰∶病黃膽,發(fā)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fā)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fā)熱,面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fā)黃。黃膽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fā)于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fā)熱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酒黃疸,心中懊 ,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 湯主之。黃膽病,茵陳五苓散主之。黃膽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黃膽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韓 和云∶病患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飲水漿,脾土為陰濕所加,與邪熱相會發(fā)黃,此陰黃也。當以溫藥治之。如兩手脈沉細遲,肢體逆冷,皮膚有粟起,或嘔吐,舌上有苔,遍身發(fā)黃,煩躁,欲于泥水中臥,小便赤少,皆陰候也。故陰黃多以熱湯溫之,或陽漬布搭其胸腹,或以湯盛瓢中,坐于臍下熨之。其病愈者,曾治趙顯宗病傷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藥太過致發(fā)黃,其脈沉細遲無力,皮膚涼,發(fā)躁,欲于泥中臥,喘嘔,小便赤澀。先投茵陳橘皮湯,喘嘔止。次服小茵陳湯半劑。脈微出,不欲于泥中臥。次日,又吸茵陳附子湯半劑,四肢發(fā)熱,小便二三升,當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錄。

凡傷寒病黃,每遇太陽或太陰司天之歲,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蓋辰戌太陽寒水司天,水來犯土;丑未太陰濕土司天,土氣不足,即脾胃虛弱,亦水來侵犯,多變此證也。

《略例》云∶內(nèi)傷勞役,飲食失節(jié),中州變寒之病生黃者。非傷寒壞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也。

劉宗濃曰∶按一身盡痛而黃者,濕勝在表也;不痛者,病在里也;干燥者,熱勝也。故后證皆有表里之分。東垣云∶傷寒當汗不汗,即生黃,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里,宜滲利之。在半表里,宜和解之。在里者,宜急下之。若以上諸證,及《略例》云男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www.med126.com小建中湯;若黃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宜小半夏湯,皆不必拘于茵陳也。

徐東皋曰∶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及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憎寒發(fā)熱,小便濁,皆為虛甚,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強服涼藥通利,以致脾氣虛弱,腎水枯涸,必至危篤。

黃膽論列方

四苓散(和一八七) 五苓散(和一八二) 小建中湯(補二二) 五福飲(新補六) 茵陳飲(新寒八) 大建中湯(補二四)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m.bhskgw.cn/wszg/茵陳五苓散(和一八五)理中湯(熱一) 理陰煎(新熱三) 茵陳橘皮湯(熱一三二) 溫胃飲(新熱五) 壽脾煎(新熱十六) 茵陳附子湯(熱百三十)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柴苓湯(和一九二) 柴芩散(新散十) 梔子柏皮湯(寒二三) 大厘清飲(新寒五)茵陳蒿湯(攻三一) 梔子大黃湯(攻十五) 小半夏湯(和八) 四君子湯(補一) 大黃硝石湯(攻十四) 小茵陳湯(熱一三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桂枝加黃 湯(散十)

論外備用方

養(yǎng)勞湯(和三五四 虛勞疸) 加減五苓散(和一八三) 茵陳四逆湯(熱十九 陰黃汗)綠礬丸(和三五五 黃胖) 甘露飲(寒十 濕熱) 犀角地黃湯(寒七九 血熱) 茵陳湯(寒一二八 濕熱) 火府丹(寒百二十 消渴) 茯苓滲濕湯(寒一二九 濕熱) 柴胡茵陳五苓散(和一八六 傷寒、濕熱)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