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的光譜范圍為400~100nm。紫外線在日光中雖只占1%,但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自然界物理因子,是各種生物維持正常新陳代謝所不可缺少的。在醫(yī)學上已廣泛應用人工紫外線。根據(jù)1932年第二屆理療和光生物學大會的建議,將紫外線光譜分為三個波段:
長波紫外線(UVA):波長400~320nm,其生物學作用較弱,有明顯的色素沉著作用,引起紅斑反應的作用很弱,可引起一些物質(熒光素鈉、四環(huán)素、硫酸奎寧、血卟啉、綠膿桿菌的綠膿素和某些霉菌產(chǎn)生的物質等)產(chǎn)生熒光反應。還可引起光毒反應和光變態(tài)反應等。
中波紫外線(UVB):波長320~275nm,是紫外線生物學效應最活躍部分。紅斑反應的作用很強,能使維生素D原轉化為維生素D,促進上皮細胞生長和黑色素產(chǎn)生以及抑制變態(tài)反應等作用。
短波紫外線(UVC):波長275~180nm,紅斑反應的作用明顯,對細菌和病毒有明顯殺滅和抑制作用。
紫外線的各種生物學作用都有一定的光譜特點,從而可描繪出一定的曲線,即紫外線生物學作用的光譜曲線(圖8.4.1)。
Ⅰ紫外線殺菌作用曲線:在短波部分,殺菌作用最強的部分為250~260nm,而接近可見光線的長波紫外線幾乎無殺菌作用。
Ⅱ 紫外線的維生素D形成作用曲線:也有峰值,波長位于280nm。
Ⅲ紫外線的紅斑形成曲線: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位于波長297nm,第二個高峰位于波長250~260nm。虛線為色素形成作用曲線表明其作用最強的部分在長波紫外線的范圍內。
圖8.4.1 紫外線生物學作用的光譜曲線 Ⅰ-殺菌作用曲線 Ⅱ-維生素Dm.bhskgw.cn/shiti/形成作用曲線 Ⅲ-皮膚紅斑形成作用曲線 Ⅳ-色素形成作用曲線 |
紫外線的生物學作用很復雜,包括對酶系統(tǒng)、活性遞質、原生質膜、細胞代謝、機體免疫功能和遺傳物質等的直接和間接的作用。這是因為這部分光線的光子的能量最大,能對原子的電子層產(chǎn)生作用,使原子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而處于激發(fā)態(tài),或使某些化學鍵斷開,或使某些共價分子發(fā)生均裂而形成自由基等。由于紫外線照射能引起一系列的光學反應,因此能產(chǎn)生復雜的生物學效應。
(一)產(chǎn)生紅斑反應
1. 紫外線紅斑性質和組織學變化
紫外線照射皮膚或粘膜后,經(jīng)2~6小時的潛伏期,局部出現(xiàn)界限清楚的紅斑。由于照射劑量不同,紅斑反應強度也不同。弱紅斑持續(xù)十余小時,強紅斑可持續(xù)數(shù)日,紅斑消退后,皮膚可有脫屑現(xiàn)象和遺留色素沉著。
紫外線紅斑是一種非特異性急性炎癥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乳頭層毛細血管擴張,毛細血管數(shù)量增多,血管內充滿紅細胞和白細胞,內皮間隙增寬,通透性增強,白細胞游出,皮膚水腫。表皮棘細胞層中有發(fā)生變性的細胞,胞漿呈均質性,著色較深,核皺縮,著色亦較深。在變性細胞的周圍有小泡形成,在小泡周圍積聚大量白細胞。表皮中出現(xiàn)角化不良細胞,即曬斑細胞。皮膚紅斑消失后,滲出過程停止,水腫消退,整個表皮增厚,角質層增厚脫離。紫外線照射引起皮膚組織的明顯變化。中、短波紫外線引起表皮的變化比真皮的變化明顯,而長波紫外線則能引起真皮的明顯變化。
紫外線照射的特點是能引起表皮各層細胞的顯著變化。在部分上皮細胞變性、脫落的同時,伴隨表皮細胞增殖和更新過程加速,基底細胞中分裂細胞明顯增多,黑色素復合體也增多。紫外線對結締組織的作用只有用大劑量才可發(fā)生。
2. 紫外線紅斑反應的機理
紫外線照射皮膚,大部分被表皮所吸收而發(fā)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引起蛋白分子變性分解,促進皮膚前列腺素合成,從而產(chǎn)生多種活性遞質。實驗證明,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后,局部皮膚中的組胺,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1、E2、D2、F2α和6-OXO-F1d的濃度明顯升高。組胺和前列腺素為細胞的內源性炎性遞質,因此,紫外線紅斑反應部分地是由組胺和前列腺素作遞質。
紫外線照射后,皮膚內的自由基增加。已知自由基損傷類脂膜,使溶酶體膜不穩(wěn)定,隨之溶酶體內多種酶釋放。已證明,在紫外線照射后18小時,皮膚抽吸水皰液中的乳酸脫氫酶和磷酸二酯Ⅰ等的濃度明顯升高,這將影響皮膚組織的代謝。
紫外線紅斑發(fā)生的機理除與體液因素有關外,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也有重要意義。當神經(jīng)損傷、神經(jīng)炎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時,紅斑反應明顯減弱。
3. 影響紫外線敏感性的因素
(1)人體不同部位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不同,其基本規(guī)律是:軀干>上肢>下肢;屈側>伸側;四肢近端>遠端。所以胸腹部最敏感,而手背腳背部皮膚很不敏感,需用大劑量才能引起紅斑反應。(表8.4.1)
與皮膚不同,由于粘膜無角質層與棘細胞層,故在紫外線照射后產(chǎn)生的組胺類物質少。又因粘膜的血管豐富,易隨循環(huán)將組胺類物質消散,故粘膜出現(xiàn)紅斑快、消失快。
(2)生理因素
年齡與紫外線敏感性的關系:新生兒和老年人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低,2歲以內的幼兒和處于青春發(fā)動期的青年對紫外線的敏感性較高。據(jù)觀察:2個月到1歲的幼兒對紫外線最敏感。
關于性別與紫外線敏感性的關系:國內多數(shù)報告認為男性較女性敏感。據(jù)我國不同地區(qū)的觀察,一致得出結論,男女對紫外線敏感性的差別不大。婦女在經(jīng)期、經(jīng)前期或妊娠期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和升高,經(jīng)后期則敏感性降低。
皮膚顏色的黑、白及其程度的深淺對紫外線敏感性影響不大,重要的是皮膚經(jīng)常受到日光照射的情況,常在室外勞動、運動、鍛煉的農(nóng)民、學生、戰(zhàn)士,因皮膚常受日光中的紫外線的照射,故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低;常做室內工作、坑道作業(yè)、礦井勞動的人員對紫外線較敏感。此外,不同民族或不同著裝習慣等也可影響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
[附]表8.4.1 不同部位皮膚對紫外線敏感性的比值
報告單位 | 腹部 | 胸部 | 頸部 | 背部 | 腰部 | 上臂內側 | 大腿內側 | 大腿外側 | 手背 | 足背 | 備注 |
湯崗子礦泉理療醫(yī)院 | 1.9 | 1 | 1.7 | 1.1 | 1.2 | 2.8 | 2.8 | 1.9 | 122.8 | 106 | 春季 |
北京友誼醫(yī)院 | 1 | 1.4 | 2.6 | 1.7 | 2.6 | 1 | 2.5 | 2.4 | 7 | 4 | |
廣州軍區(qū)總醫(yī)院 | 1 | 0.8 | 1.5 | 1 | 1.2 | 1.2 | 1.8 | 1.8 | 8 | 12 | |
七醫(yī)大(重慶) | 1 | 2 | 1 | 1 | 3 | 3 | 6 | ||||
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 | 1 | 1.1 | 0.7 | 1 | 1.57 | 1.51 | 1.66 | 135 | 157 | 2-3月 | |
四醫(yī)大(西安) | 1 | 0.8 | 0.7 | 0.97 | 2.3 | 1.85 | 1.6 | 秋季 |
高級神經(jīng)興奮性增強者敏感性升高,抑制過程增強者敏感性降低。
體質衰弱,在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后處于高度疲倦狀態(tài)時敏感性降低。
登高山后,由于機體生理狀況的改變,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升高。
在不同季節(jié)、由于機體受日光中紫外線照射的自然條件的變化,以及機體功能(基礎代謝的強度、內分泌功能等)的某些變化,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也有波動。一般認為:在春季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最高,在夏季最低,在秋冬逐漸升高。
(3)病理因素
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患病的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發(fā)生改變,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阿狄森氏病、痛風、高血壓、肝膽疾患(血中膽紅質升高者)、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期)、感染性多發(fā)關節(jié)炎、活動性肺結核、白血病、惡性貧血、食物中毒、光性皮炎、濕疹、夏季水泡病、雷諾病、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多發(fā)性硬化(椎體損傷側)等病癥多數(shù)患者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可在不同程度的升高。
糙皮病、皮硬化癥、重癥凍瘡、急性重度傳染病(如傷寒、痢疾等)慢性傳染病后全身衰竭、丹毒、氣性壞疸、廣泛的軟組織損傷、慢性小腿潰瘍、慢性化膿性傷口,由于營養(yǎng)不良而致皮膚干燥等病癥的患者全身或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對戰(zhàn)傷的觀察常發(fā)現(xiàn),在斷離神經(jīng)分布區(qū)內紅斑反應減弱、當神經(jīng)尚未完全斷離時,紅斑反應增強。正中神經(jīng)及坐骨神經(jīng)損傷時紅斑減弱的程度比其它神經(jīng)損傷時更為明顯。上臂神經(jīng)-血管從損傷時紅斑反應減竭。
在臨床工作中,已將測定紫外線紅斑反應做為判斷機體生理和病理狀況的客觀指標,以協(xié)助診斷。
(4)藥物的影響
碘制劑,磺胺制劑,四環(huán)素,強力霉素,灰黃霉素,保太松,吡制劑,水楊酸,奎寧,螢光素,鉍制劑,非那根,冬眠靈,痛痙寧,氯磺丙脲,吖啶,甲基多巴,雙氫克尿塞,芳基磺酰脲(D860),炔諾酮類等藥物長期的,大劑量的采用可使皮膚的紫外線敏感性升高。
一些麻醉劑,鈣制劑,溴制劑,胰島素,硫代硫酸鈉等藥物可降低皮膚的紫外線敏感性。
4. 紫外線生物劑量
由于紫外線敏感性有明顯個體差異,所以用生物劑量作為紫外線治療照射的劑量單位。所謂一個生物劑量也就是最小紅斑量(MED),即紫外線燈管在一定距離內(常用50厘米),垂直照射下引起最弱紅斑反應(閾紅斑反應)所需的照射時間。
5. 紫外線紅斑的分級
由于紫外線劑量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紅斑反應。紫外線紅斑的分級及其指征列表(表8.4.2)如下:
表8.4.2 紫外線紅斑分級
紅斑等級 | 生物量 | 紅斑顏色及持續(xù)時間 | 自覺癥狀 | 皮膚脫屑 | 色素沉著 |
亞紅斑 | 1以下 | 無紅斑反應 | 無 | 無 | 無 |
閾紅斑 | 1 | 微紅,12小時內消退 | 較大面積照射時可有輕微的灼熱感 | 無 | 無 |
弱紅斑量(一級紅斑量) | 2-4 | 淡紅,界限明顯,12小時左右消退 | 灼熱感、癢感、偶有微痛 | 輕微 | 無(數(shù)次照射后可有輕微色素沉著) |
中紅斑(二級紅斑量) | 5-6 | 鮮紅,界限很明顯,可出現(xiàn)皮膚微腫,2-3日內消退 | 刺疼明顯的灼熱感 | 輕度 | 輕度 |
強紅斑(三級紅斑量) | 7-10 | 暗紅,皮膚水腫,4-5日后逐漸消退 | 較重度的刺疼和灼熱感,可有全身性反應 | 明顯脫屑 | 明顯 |
超強紅斑(四級紅斑量) | 10以上 | 暗紅,水腫并發(fā)水泡,持續(xù)5-7天后逐漸消退 | 重度刺疼及灼熱感,可有全身性反應 | 表皮大片脫落 | 明顯 |
(二)色素沉著
紫外線大劑量照射或小劑量多次照射,可使局部皮膚產(chǎn)生色素沉著,變成黑色。長波紫外線的色素沉著作用強,短波紫外線的色素沉著作用弱。色素沉著作用最強的長波紫外線的波長范圍分別為:360~380nm,320~400nm,315~400nm。
皮膚色素形成的原理因紫外線的波長不同而分以下兩種:
長波紫外線照射后數(shù)分鐘內,在表皮基底細胞的原生質中酪氨酸的中間代謝產(chǎn)物二羥苯丙氨酸在多帕氧化酶作用下形成黑色素,照后約一小時達高峰;其次是紫外線照后黑色素顆粒分散移動,分散后的黑色素顏色較分散前色深,這是一種后作用,在照后至少數(shù)天才達最高峰。
波長較短的紫外線(波長短于315nm,380~310nm)可刺激表皮的黑色素細胞產(chǎn)生新的黑色互,這種反應在照后48小時開始,十數(shù)天后漸達高峰。
(三)促進維生素D生成
維生素D的化學本質是類固醇衍生物,有維生素D2和D3兩種。維生素D2又稱鈣化醇,它是由麥角固醇經(jīng)紫外線照射而轉變生成的;維生素D3又稱膽鈣化醇,它是由7-脫氫膽固醇經(jīng)紫外線照射而轉變生成(圖15-9)。
圖15-9 維生素D2和D3的生成
兩種維生素D具有同樣的生理作用。人體主要從動物性食品中獲取一定量的維生素D3而植物中的麥角固醇除非經(jīng)過紫外線照射轉變?yōu)榫S生素D2,否則很難被人體吸收利用。然而,正常人所需要的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7-脫氫膽固醇的轉變。7-脫氫膽固醇存在于皮膚內,它可由膽固醇脫氫產(chǎn)生,也可直接由乙酰COA合成。人體每日可合成維生素D3200~400國際單位(1國際單位=0.052微克維生素D3),因此只要適當接受陽光照射,即可滿足生理需要。維生素D3或D2的生理活性低,它們必須在體內經(jīng)過肝細胞和腎臟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的羥化酶系的一系列羥化,生成25-羥維生素D3(25-OH·D3)和1.25-二羥維生素D3(1.25-(OH)2·D3)才能成為活性高的維生素D。
(四)抑制變態(tài)反應
紅斑量紫外線照射,有抑制第Ⅰ型和第Ⅳ型變態(tài)反應的作用。第Ⅰ型變態(tài)反應同肥大細胞和嗜鹼粒細胞脫粒釋放大量組胺等活性遞質有關。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在皮膚內產(chǎn)生的組胺同細胞膜上H2和H1受體發(fā)生特異性結合,使細胞膜上的腺苷酸環(huán)化酶被激活和鳥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受抑制,因而胞漿cAMP含量增加和cGMP含量降低,肥大細胞和嗜鹼粒細胞的胞膜和胞質趨于穩(wěn)定,嗜鹼顆粒脫失減少,組胺等遞質的釋放也減少。
前列腺素和腎上腺素、氨茶鹼一樣都是屬于刺激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的物質,也有使cAMP濃度升高的作用。前列腺素和免疫應答反應有密切關系,其中特別是PGE2則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因此,紫外線的脫敏作用,可能還同紫外線照射皮膚內多種前列腺素含明顯升高有關。
實驗證明,中波紫外線照射在抑制接觸性過敏反應的作用。如果將白鼠或豚鼠等動物背部用UVB照射一次,5天后,在腹部用三硝基氯苯(TNCB)涂抹進行致敏,7天后再用小劑量TNCB涂抹耳部,激發(fā)變態(tài)反應,24小時觀察耳部腫脹情況,則可發(fā)現(xiàn)該動物耳部腫脹程度遠比未經(jīng)紫外線照射動物的減輕。
(五)光敏反應
光敏反應(Photosensitivity)包括光毒反應(Phototoxicity)和光變態(tài)反應(Photoallergy)兩大類。
1.光毒反應,呋喃香豆素類、煤焦、四環(huán)素族和汞制等藥物與紫外線照射同時應用,可增強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產(chǎn)生較強的皮膚反應,臨床上用以提高紫外線治療某些皮膚病的療效。例如銀屑病患者口服8-甲氧補骨脂素后1~2小時,用長波紫外線照射,使DNA形成鏈間光加成物,表皮細胞DNA復制受抑制,延長細胞增殖周期。這類反應與免疫反應無關,需要較大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后才能發(fā)生。
2. 光變態(tài)反應少數(shù)人單受日光(或人工紫外線)照射,或同時有已知外源光敏劑存在時,可能發(fā)生日光蕁麻疹或接觸性光過敏性皮炎。此類光敏反應與免疫反應有密切關系,已知外源光敏劑主要有鹵化水楊酰苯胺、氯丙嗪和六氯酚、血卟啉類及葉綠素類。引起光變態(tài)反應的抗原或是由于光的照射而發(fā)生變化的皮膚蛋白或核酸,或是由于外源光敏劑吸收光能發(fā)生變化并同蛋白載體一起形成。引起光變態(tài)反應的光波域主要有長波紫外線的稱圍。
(六)殺菌作用
波長在300nm以下的紫外線有明顯殺菌作用,而殺菌作用最強的為253~260nm。細菌或病毒的蛋白質和核酸能強烈吸收相應波長的紫外線,而使蛋白質發(fā)生變性離解,核酸中形成胸腺嘧啶二聚體,DNA結構和功能受損害,從而導致細菌和病毒的死亡。
(七)熒光反應
許多熒光物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產(chǎn)生一定顏色的可見光。根據(jù)所的主的熒光,臨床上有一定診斷意義。例如,血卟啉在UVA照射下產(chǎn)生桔紅色熒光,花斑癬呈金黃色熒光,發(fā)癬呈鮮明的蘭綠色熒光,四環(huán)素呈黃色熒光等。臨床上可利用它檢測瘤組織和某些皮膚病。
根據(jù)不同的治療目的可用不同的紫外線照射劑量,達到不同的紅斑反應。一次照射的面積和總照射次數(shù)亦不相同。一般常用的照射方法有以下兩種:
(一)紅斑量紫外線照射法及其治療作用和臨床應用
1.按不同治療目的采用不同強度的紅斑量開始照射,以后根據(jù)皮膚反應和病情適當增加劑量(約為前量的30%~50%),以達到經(jīng)常保持紅斑反應為目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如肉芽組織新鮮,并將長滿傷口,需要促進上皮生長時,重復照射時反而要進行減量。此法用于局部照射治療,每次照射面積一般在400~600cm2以內,每日或隔日1次,4~6次為一療程。
2. 治療作用
(1)增強防衛(wèi)功能當機體受到超過生理水平的刺激時,就要動員防衛(wèi)功能。紅斑劑量的紫外線照射是一種較強的刺激,故可以起到動員機體防衛(wèi)功能的作用。紫外線照射后產(chǎn)生組胺、類組胺等生物學高活性物質,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可作用到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垂體-腎上腺系統(tǒng),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強全身性的適應和防衛(wèi)功能。在紅部位可加強皮膚的障壁功能,因而可提高對各種不良刺激的抵抗力。
(2)抗炎作用紅斑劑量紫外線照射首先可加強紅斑部位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加強新陳代謝,使組織溫度升高,進一步動員皮膚內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功能,增加抗體的生成,提高組織細胞活性,加強巨噬細胞的吞噬機能,使白細胞數(shù)量增加,且吞噬機能加強。近年關于紫外線治療肺炎作用機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紫外線照射可穩(wěn)定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內溶酶體的膜,提高其抵抗力,可加強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中核酸的合成,從而提高吞噬成分和淋巴成分的抗炎性能。臨床實踐證明: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對肌肉和神經(jīng)的風濕性炎癥,或較淺在的、急、慢性化膿性炎癥有良好的療效。心臟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急性炎癥時,活動性肺結核時,加劇病灶的反應對該器官和整個機體不利,故不宜進行大面積紅斑量紫外線照射。
(3)加速組織再生強紅斑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細胞分解產(chǎn)物(如:氨基酸、嘌呤、核糖核酸、組胺等)可刺激成血管細胞和結締組織細胞的成長,同時還可作為受損細胞的營養(yǎng)物質;弱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可加強核酸的合成和加速細胞的分裂;中等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后約3小時內DNA的合成和細胞分裂明顯受到抑制,在數(shù)小時或1日內周復正常,隨后出現(xiàn)DNA合成和細胞分裂的加速階段,于2-3日內達高峰,以后逐漸恢復;由于紫外線紅斑加強血液供給,提高血管壁的滲透性。故有利于血中營養(yǎng)物質進入損傷的組織內。改善細胞的再生條件。因此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可加速組織再生,增強組織的反應性,加速傷口愈合。
(4)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紫外線紅斑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有人以優(yōu)勢法則解釋這一作用的原理,即在一定部位造成強紅斑反應,通過反射機制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形成新的優(yōu)勢灶,由于負誘導可減弱另一部位的疼痛性質的病理優(yōu)勢灶。
在一定的脊髓節(jié)段部位,以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如領區(qū)中等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可調節(jié)與該節(jié)段相關的植物神經(jīng)的功能,進而影響其所支配器官的營養(yǎng)和功能,并可反射性地調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
紫外線紅斑對交感神經(jīng)節(jié)有“封閉”作用,即當其興奮性升高時,以局部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可降低其興奮性。
(5)治療皮膚病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對些皮膚病有明顯治療效果,其中特別對玫瑰糠疹、帶狀皰疹、花斑癬、毛囊炎和膿皰性皮炎等的療效,尤為顯著。對神經(jīng)性皮炎、濕疹、體癬、銀屑病、圓形脫發(fā)和白癜瘋等也有一定療效。這是由于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對皮膚組織有強烈的作用,引起皮膚組織一系列組織形態(tài)學和組織化學的變化。
(6)脫敏作用如上所述,紅斑量紫外線照射,有抑制第Ⅰ型和第Ⅱ型變態(tài)反應的作用,其作用波段主要為中波紫外線。臨床上可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皮膚搔癢癥、接觸性皮炎等。
(7)影響胃腸等器官的功能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后,可使局部組織的組胺類物質含量增加2~10倍,通過神經(jīng)-體液機制可使胃的分泌功能增強2倍左右,胃的酸度提高100%~60%。另報告:亞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可加強胃的分泌,而紅斑量紫外線照射可減弱胃的分泌,故原理能不僅從體液方面解釋,必須考慮有關的神經(jīng)生理法則。此外,紫外線紅斑可加強腸蠕動和子宮收縮。
(8)加強藥物作用對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用紅斑量紫外線局部照射,可提高水楊酸鈉的療效。作用原理如下:水楊酸鈉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靠其組織內分解出的水楊酸,為此,組織內必須有足夠的CO2和鈉結合才能使水楊酸分解出來。在正常情況下,組織內CO2的含為6%左右,不足以產(chǎn)生這種反應,只有當炎癥組織內CO2的含量達到17.5%以上時方能產(chǎn)生此反應,因此在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時,水楊酸鈉才有明顯的抗風濕作用。對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用紅斑量紫外線照射使患部產(chǎn)生非特異性炎癥,增加組織內CO2的含量,有利于水楊酸鈉的分解,可提高藥物療效。
由于紅斑量紫外線照射的部位血管的滲透性增加,血液循環(huán)改善,故靜脈注入染料后,在紅斑反應部位沉積較多,因此以紅斑量紫外線照射患部,可以使藥物較多地集中在病灶部位。
紫外線紅斑的治療作用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在統(tǒng)一的機體內還有互相加強的“協(xié)同作用”,為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注意一個基本前題:即紫外線照射的方法和劑量以及藥物的選擇和劑量必須適當。
(9)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近年在動物實驗和臨床工作中證明:以中等紅斑量紫外線交替照射腰背部兩側腎上腺區(qū)可促進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和腎上腺皮質的功能正;瑥亩岣邫C體的反應性,有利于一些病理進程的解除。這種照射方法已用于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炎、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
3. 紅斑量紫外線局部照射法的適應證
(1)急性化膿性炎癥較淺表的軟組織炎癥,如癤、癰、急性蜂窩組織炎,急性乳腺炎,丹毒、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管炎,急性靜脈炎,以及某些非化膿性急性炎癥,如肌炎,腱鞘炎,關節(jié)炎以及耳鼻喉科、口腔科化膿性炎癥等。
(2)傷口及慢性潰瘍
(3)急性風濕關節(jié)炎,肌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4)各種神經(jīng)痛,神經(jīng)炎,神經(jīng)根炎及胃腸分泌功能紊亂。
(5)哮喘性支氣管炎,慢性m.bhskgw.cn/jianyan/支氣管炎,迂延性肺炎等。
(6)皮膚病如玫瑰糠疹,膿皰性皮炎,白癜風、脫發(fā)等。
(7)皮下瘀血斑。
(二)無紅斑量紫外照射法及其治療作用和臨床應用
1. 方法用亞紅斑量(少于一個生物量)開始照射。如1/8~1/2生物量開始,隔次或每隔2次增1/4~1/2生物量,達3~5個生物量為止,每日1次,20~24次為一個療程。多用于全身照射。照射距離采用100cm。紫外線全身照射的劑量進度可分三種。即基本進度、緩慢進度和加速進度。一般多采用基本進度,對體弱和敏感性升高者,可用緩慢進度,對體質好者可用加速進度。(見表8.4.4,表8.4.5)
2. 治療作用
(1)生成維生素D,預防和治療佝僂病和骨軟化癥
當人體長期缺乏陽光照射時,由于紫外線的作用不足,體內維生素D含量減少,因而腸對鈣、磷的吸收降低,食物中大量的鈣和磷被排出體外。另一方面,為維持內各器官的功能血中必須保持一定量的鈣和磷,因此必須從體內含有這些物質的組織中攝取,從而造成一些組織器官,特別是骨組織含鈣量的減少,以致發(fā)生病變,在小兒患佝僂病,在成人,尤其是孕婦,則患軟骨病。成人骨質缺鈣時易骨折或易患骨髓炎。牙齒缺乏鈣質時易生齲齒。由于缺鈣,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易產(chǎn)生滲出性反應,故易患傷風、感冒或其他合并癥。機體缺乏鈣時,對結核桿菌的抵抗力下降,結核病已愈者易復發(fā),未愈者鈣化速度減慢。
維生素D又是神經(jīng)的營養(yǎng)物質,是對大腦皮質的功能和氧化還原過程有重大影響的因子。當維生素D顯著缺乏時,神經(jīng)細胞的呼吸功能降低,氧化還原過程減弱,因此可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另一方面,機體缺鈣時中樞神經(jīng)呈病理性的興奮性升高,從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腦力勞動效率下降。
維生素D3是人體重要免疫調節(jié)劑。
為防治人體接受紫外線的不足,維生素D缺乏,體內鈣、磷代謝失調,以及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一些病變,紫外線照射是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
(2)加強免疫功能作用
免疫系統(tǒng)是機體的一個復雜的適應系統(tǒng),免疫反應是機體抵御抗原物質的侵襲,以維持體內免疫功能相對穩(wěn)定,是機體和環(huán)境統(tǒng)一的一種表現(xiàn),陽光中的紫外線經(jīng)常作用于人體,對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若機體長期缺乏紫外線照射,可致免疫功能低下,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減弱,故易患各種傳染病,如皮膚化膿性癥、感冒、流感、肺結核、氣管炎、肺炎等,因此為了保證機體正常的免疫機能,經(jīng)常的紫外線照射是必不可少的外界條件。
紫外線照射可使皮膚的殺菌力增強,血中各種體液免疫成分的含量增多,活性加強,白細胞吞噬機能加強。紫外線照射可加強抗體的生成,加速抗體的蓄積;可使血清中凝集素含量升高,而且降低較慢,若在接種前照射則這種效果更加明顯。實驗證明:紫外線照射可加強補體的活性,如用1/5或1/5生物量紫外線照射家兔,可使其血清補體滴度明顯升高,在二周內升高到最高值并保持二周久。
紫外線照射可加強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巨噬細胞能吞噬、消化、清除異物外,還參與免疫反應,它能把抗原或抗原的信息傳遞給淋巴細胞,從而促進抗體的生成。
不同波長的紫外線照射機體都可加強免疫功能,但長波紫外線照射比全光譜紫外線照射的效果更好;中波和長波紫外線照射較短波紫外線照射對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作用更強。陽光中的紫外線以含長波紫外線為主,故陽光照射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3. 無紅斑量紫外線照射法的適應證紫外線照射不足者,維生素D缺乏癥引起體內鈣磷代謝失調的患者,如佝僂病、老年人、體弱,長期臥床骨質疏松患者;流感、傷風感冒,妊娠期缺乏維生素D,滲出性素質,營養(yǎng)不良。
1、概論
光量子血液療法(The method of QuantumHemotherapy)屬于物理治療學范疇。該療法在消毒抗凝條件下抽取病人少量靜脈血(每公斤體重3-5ml),必要時也可用獻血員同型靜脈血,經(jīng)體外在特制的光量子血療儀中進行紫外線照射,充氧等處理后立即回輸病人體內以治療疾病。迄今,常用的紫外線光量子血液療法的光輻射波譜是360~240nm紫外線波段,稱紫外線照射血液療法(Ultraviolet Irradiation of the Blood UIB)。后來,有人在照射血液同時給予充氧后回輸病人體內故稱紫外線照射充氧自血回輸療法(Auto transfusion of UV-Irradiated Oxygenated Blood AUIOB)(Аутотрансфизииулътрафилетово- Оьлученой кррви,Ауфок)。又有稱它謂UBIO療法(UV-BloodIrradiation of oxygenation)。
據(jù)記載1902年制成了第一臺紫外線照射血液儀問世,靜脈血后回輸成功。1982年Hancock和Knott用經(jīng)紫外線照射過的血液回輸治愈一例瀕于死亡的產(chǎn)褥感染溶血性鏈球菌膿敗血癥患者。并用鏈球菌培養(yǎng)物注入狗靜脈行UBI療法后未產(chǎn)生敗血癥。隨后,該療法在美國和歐洲及蘇聯(lián)迅速普及推廣,用于治療細菌和病毒性感染疾病,并取得良好療效。1958年瑞士學者Wehrhi提出了“血源性氧化療法”的概念,即將在體外經(jīng)抗凝的靜脈血液進行紫外線照射同時,予以充分的充氧,血液由暗紅色變?yōu)轷r紅色后立即回輸給病人,如此提高了這一療法的療效,擴大了適應范圍。但自抗菌素問世后,這一療法逐漸被抗菌素取代。近十余年來,由于抗菌素耐藥菌珠的傳播,和對病毒感染缺乏有效措施及抗菌素的毒副作用等原因,UBIO療法又重新引起國際醫(yī)學界的重視,并擴大應用范圍,深入研究作用機理,在美國雖未再用UBIO治療感染性疾病,但根據(jù)實驗研究又提出紫外線照射血液成分輸入可預防輸血免疫及其引起的難治狀態(tài)。
在國內1986年在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血庫首先研制產(chǎn)生了第一臺國產(chǎn)紫外線血液照射回輸儀,栗氏等首先報告了UBIO治療腦病取得明顯療效的經(jīng)驗,為某些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此后該療法在國內迅速得到推廣。
2.治療作用
UBIO療法對多種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其作用機理已涉及到光物理學,光化學,光生物學,光生物化學和免疫學等多學科的范疇,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增強機體免疫機能和殺滅微生物作用:有關感染免疫研究發(fā)現(xiàn),UBIO可使血液中白細胞數(shù)正化,噬菌能力增強,使T淋巴細胞增至204%,T活性淋巴細胞增加170%,調理數(shù)增加78%。嗜堿性及嗜中性粒細胞數(shù)上升。不僅具有明顯的殺菌作用,還能滅活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在人體內產(chǎn)生的毒素;激活免疫系統(tǒng),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此外,它還有平衡體液免疫的效能,可使IgG升高,IgA和IgM相應降低,激活補體系統(tǒng),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的其它復合物。紫外線照射血液后其殺菌作用最顯著的波段在300nm以下,其中波長254-259nm的UVC段與微生物內核酸的吸收光譜相符,細菌和病毒的核酸中的嘌呤和嘧啶對波長260nm的UVC吸收最強;波長254nm的紫外線主要被核蛋白吸收后分解變性而致細菌或病毒死亡;波長280nm-320nm的紫外線的殺菌作用則與其破壞細菌細胞的蛋白質結構有關。紫外線還有抑制細菌或病毒內的許多酶的活性等作用。
(2)提高血紅蛋白的氧飽和度,增強組織對氧和能量的利用。UBIO能促進患者體內紅細胞生成加快,體積增大,氧合能力加大,于照射3-5分鐘即達最大值,并可持續(xù)30天。紫外線照射和充氧1分鐘,相當于血液在空氣中氧合20-30小時。UBIO后,血液內可能產(chǎn)生某些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質,激活酶原和未起作用的酶,改善組織和氧化還原反應,以增強組織對氧和能量的利用。
(3)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huán),UBIO使血液嗜堿性粒細胞上升明顯,提高了血液中游離肝素水平,使紅細胞聚集性降低,變形能力增強,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液粘度下降,有利于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huán)的改善。動物實驗證明UBIO可增加大鼠缺血腦組織rCBF,減輕腦水腫,調節(jié)腦血管的功能狀態(tài)。急性腦梗塞患者用UBIO治療后,頸部血流及腦組織的rCBF及CBF均明顯增加。有人認為UBIO是迄今為止矯正血液流變學障礙的最佳方法之一。
(4)改善血液物質代謝和血管壁狀態(tài)。UBIO可以降低血糖,尿酸,膽紅質,乳酸及丙酮酸等物質;可降低血漿中脂質過氧化產(chǎn)物丙二醛(MDA)和血栓素B2(TXB2)的水平,提高血漿和紅細胞SOD活性以及血漿6-keto-PGF1(6酮前列腺素F1)水平,增強體內抗氧化酶活性,消除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和中分子等血中代謝產(chǎn)物,減輕了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由于UBIO使紅細胞數(shù)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活性降低,從而使血管壁狀態(tài)得到改善,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5)預防輸血免疫及其難治狀態(tài)。由于輸血液制品后可導致輸入細胞上的同種抗原對受血者的免疫效應,當受血者再次接觸這種抗時逐漸發(fā)展成為輸血難治狀態(tài)。紫外線照射特別UBIO可破壞白細胞,也就是破壞輸血細胞中抗原表達細胞的活力,這正是預防同種免疫及其難治狀態(tài)的關鍵。研究證明UV照射可滅活Ⅰ樹突狀細胞,使宿主無排異反應。
3.治療方法
UBIO療法有三個主要步驟組成
(1)采血(或抽血):在嚴密消毒情況下抽取患者自身適量靜脈血,成人每次200ml,小兒按每次每公斤體重2-4ml,嬰幼兒約30-50ml,裝入無菌血袋內,袋內裝有抽血總量1/5-1/4的2.5%枸椽酸鈉抗凝劑,邊抽邊輕搖血袋使之充分與抗凝劑混和。
(2)血液由血袋流入石英玻璃罐內,將它置于UBIO治療儀內,進行紫外線照射,劑量一般為10個生物量或10J/cm2。照射同時充氧流量為5立升/min,10分鐘。
(3)照射畢將血液回輸入原無菌血袋后,再經(jīng)原抽血輸液器經(jīng)靜脈回輸給患者。按病人情況調整輸血速度。
全過程必須確保無菌操作,嚴防污染。所用紫外線波長為240nm-360nm,國內有的儀器采用280-577nm,每日或隔日照射一次,5-10次為一療程,最多可連續(xù)治療20余次。全套輸液器除石英玻璃罐外均為一次性用品,石英玻璃罐每次用后須用滅菌、滅病毒及清潔劑徹底處理清洗后高壓消毒。
4.主要適應證與禁忌證
(1)細菌和病毒感染性疾。喝畿浗M織化膿性感染,急性腹膜炎,急性手術后肺炎及肺膿腫,感染中毒性休克,敗血癥等。
(2)急慢性腦病及其后遺癥:如急性感染性中毒性腦病,一氧化碳中毒性腦病,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炎,腦脊髓外傷及其后遺癥,腦梗塞腦出血恢復期等。
(3)缺血性心臟病,四肢動脈供血不足等。
(4)其他:肺心病,胃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銀屑病及五官科某些疾病。
禁忌證:
(1)日曬。2)血卟啉病(3)著色性干皮病(4)Fanconi綜合癥(5)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6)凝血機制障礙有出血傾向者(7)嚴重過敏者(8)嚴重心功能不全者應慎重(9)禁忌與某些藥物并用(如氨卞青霉素等)。
5. 不良反應
(1)少數(shù)病人偶有短時輕微發(fā)熱、發(fā)冷、口干、舌燥,嗜睡及輕度頭昏等,但很快消退。可能與輸血輸液器清洗不徹底有關。
(2)采用異體血液治療時可有蕁麻疹發(fā)生。
(3)據(jù)國內外報道及本科實驗研究,UBIO法采用目前劑量尚未見對細胞遺傳毒理學,免疫和體細胞致突、致畸變化。
6. 注意事項
(1)嚴格執(zhí)行適應證、禁忌證
(2)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及操作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輸血輸液規(guī)定,完全杜絕輸錯血的事故。
(3)切實做到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菌操作技術,嚴防交叉感染和污染。采用血袋用前嚴格檢查有無裂隙和漏水,漏氣;袋內抗凝劑是否合用,所用血袋,輸血膠管和輸血針頭等均應一次性使用。石英玻璃罐清潔消毒徹底等以保安全。
(4)治前對病人作好解釋和心理治療。
(5)對某些中毒病人或小孩、體弱者,可用無配血禁忌的同血型獻血員鮮血代替。
7. 展望和尚待解決的問題
(1)UBIO療法適應證還會擴大。眾多疾病的急性期和慢性期恢復期的康復治療有良好苗頭。
(2)可能用于疾病預防或保健。
(3)作用機理有待嚴格深入研究。
(4)波譜,劑量,治療、間隔時間等亟待研究優(yōu)化。輸液用具必須向一次性用品改進。目前石英罐的消毒,徹底清洗等問題亟待研究改進。
(郭友池)
[附]處方舉例
(1)紫外線局部照射紅腫區(qū)周圍2厘米
距離:50cm,8+2→12生物劑量,隔日1次,共3次。
適應證 急性組織蜂窩炎
(2)紫外線照射兩手背部
距離:50cm,20+5→40生物劑量,每日1次共5次。
適應證 凍瘡(三度)
(3)紫外線穴位照射
第一組:身柱、肺俞(雙)、膏盲(雙)、列缺(雙);
第二組:膻中、中府(雙)、俞府(雙)、尺澤(雙);
距離:50cm,4+1→6生物劑量,兩組交替照射,隔日1次,共6次。
適應證 慢性氣管炎
(4)紫外線照射,多孔法,胸、背、腰、腹四區(qū)交替進行。
距離:50cm,3+1→4生物劑量,隔2日照射1區(qū),共8次。
適應證 小兒營養(yǎng)不良
(5)紫外線照射雙上肢和雙下肢,交替進行
距離:50cm,1/2+1/2→4生物劑量,每日照射一次,共16次。
適應證 多發(fā)性末稍神經(jīng)炎
(6)紫外線照射乳腺區(qū)
距離50cm,2+1/2→生物劑量,隔日1次,共5次。
適應證 產(chǎn)后缺乳
(7)紫外線照射病變區(qū)及周圍2厘米和相應的脊神經(jīng)根部。
距離:50cm,8+2→12生物劑量,隔日1次,共3次。
適應證 帶狀皰疹
(8)紫外線照射眼部(眼瞼閉合)
距離:50cm,0.5、0.75、1.0生物劑量,每日1次,共3次。
適應證 麥粒腫
(9)水冷式紫外線燈照射中耳部
采用耳道導子,5+1→10生物劑量,每日1次,共6次。
適應證 中耳炎
(10)水冷式紫外線燈照射咽部
采用咽導子,4+1→8生物劑量,隔日1次,共5次。
適應證 慢性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