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名醫(yī)談用方體會和訣竅------金壽山運用甘麥大棗湯的經(jīng)驗
    

傷寒雜病:名醫(yī)談用方體會和訣竅------金壽山運用甘麥大棗湯的經(jīng)驗

甘麥大棗湯是《金匱要略》治“婦人臟躁”的方劑。后世醫(yī)家擴大了其適應(yīng)范圍。在葉天士醫(yī)案中記載最多,常用于煩、驚、悸、怯和痙厥等病。
金壽山老師上承先賢,在臨床治療雜病時,常將此方施于失眠、焦慮、坐立不安、心悸、局部抽搐或全身痙厥以及諸證莫可名狀的病人。金老認為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安心神、緩肝急、柔潤滋養(yǎng)。方中的淮小麥伍大棗養(yǎng)心安神;甘、麥、大棗三藥皆性味甘平!秲(nèi)經(jīng)》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此方又可緩肝之急;且甘草、大棗健脾補中,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氣血旺,心肝皆可得其滋養(yǎng)。
金老常說:甘麥大棗湯的適應(yīng)證,主要為“緊張”兩字。其所謂“緊張”有兩種含義:一是心神不安,精神緊張憂慮,情緒急躁,或見失眠、心悸;二是肝苦急,有些病人可見局部抽搐或全身陣發(fā)痙厥等肌肉緊張的癥狀。金老多根據(jù)具體病情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
現(xiàn)舉醫(yī)案五則于下。
案1.梁某,男,53歲,干部。岳陽醫(yī)院門診號80/99460。1980年12月2日初診。失眠兩年余,每夜僅入睡2小時。心悸,耳鳴,口苦,大便干結(jié),伴有肛裂出血、肛周濕疹。舌嫩紅,苔中黃膩,脈弦細。心神不寧,濕熱留戀。治擬養(yǎng)心安神,清化濕熱。
處方:甘草5克,淮小麥30克,白石英15克,柏子仁(研)12克,茯苓12克,生地榆9克,炒黃芩9克,丹參12克,朱燈芯5扎,大棗7枚。7劑。  
12月9日二診:服上方后,睡眠改善,口苦減,大便調(diào),然起頭痛。脈細緩,苔薄膩。
處方:前方加棗仁粉(吞)6克,川芎9克,知母6克,7劑。
12月19日三診:睡眠大為改善,每夜已可睡5小時。頭痛、口苦均減,肛裂未愈。脈細,舌胖。予12月9日方,地榆加至12克,加當歸1O克。
案2.朱某,女,50歲,干部。岳陽醫(yī)院虛證?崎T診號00180。1980年10月17日初診。近三月來心神不寧,坐立不安,夜不能寐;乏力,頭暈,納差;服氯丙嗪后減輕,但仍煩躁,悲觀,大便干結(jié)。月經(jīng)未凈,經(jīng)期紊亂。脈弦,苔白膩。治以化痰潤燥。
處方:炙甘草5克,淮小麥30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炙遠志5克,石菖蒲4.5克,白金丸(分吞)4. 5克,白芍15克,大棗7枚,指迷茯苓丸(包煎)30克,7劑。
10月24日二診:服上方兩劑后,矢氣多。5劑后,情緒能控制,精神較前好些,但仍不能看書用腦。昨起西藥已全部停服。口干,納差。膩苔已化,但舌紅開裂,脈滑。月經(jīng)已凈,大便隔日一行。治予養(yǎng)陰潤燥。
處方:炙甘草5克,淮小麥30克,生地3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枸杞子12克,石斛12克,生白芍20克,生麥芽1 5克,茯苓12克,白石英(先煎)15克,大棗7枚,7劑。
10月31日三診:躁動已控制,但時有心悸,口干,大便干結(jié)。舌紅,脈細滑數(shù)。治從原法。予10月24日方去茯苓加谷芽15克,火麻仁(研)1O克。7劑。
1 1月7日四診:無躁動,但夜寐不安,口干,納差,乏力。脈弦滑,舌紅,開裂,苔干。治當滋陰和胃。
處方:炙甘草5克,淮小麥.30克,鮮生地30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石斛12克,生白芍10克,火麻仁(研)10克,丹參12克,谷麥芽各10克,陳皮6克,白石英(先煎)15克,大棗7枚,14劑。
11月28日五診:精神爽朗,情緒穩(wěn)定,唯夜眠夢多,納欠佳,大便不暢。脈弦細,舌胖中心剝。治以原法。予11月7日方去鮮生地,加制川軍4.5克,大腹皮10克。7劑。
案3.郭某,女,57歲,退休工人。岳陽醫(yī)院門診號76/13147。1978年5月9日初診。右腿陣發(fā)抽掣,面部肌肉膶動,全身陣發(fā)觸電樣感覺,反復(fù)發(fā)作已十年。發(fā)時心情焦急,大便偏干。脈弦細,舌淡中剝。此屬血虛生風,筋脈失養(yǎng)。治以滋陰潤燥,養(yǎng)血柔肝。
處方:炙甘草4.5克,淮小麥30克,炒白芍15克,紫石英《先煎》12克,枸杞子9克,石決明(先煎)15克,鉤藤(后下)12克,桑寄生15克,雞血藤15克,枳殼4.5克,童子益母草15克,大棗5枚,7劑。
5月16日二診:服藥后焦慮感已除,右下肢抽掣尚作,胸悶,時有泛惡,口干欲飲,大便干結(jié)。脈弦細,舌淡中剝。治從原法。予5月9日方去枸杞子、石決明、童子益母草,加火麻仁(研)9克,丹參9克,女貞子9克,龍骨(先煎)15克,牡蠣(先煎)30克,炒白芍加至30克,14劑。
5月30日三診:諸癥較減,脈細,舌紅中剝。治從原方出人:淮小麥30克,炙甘草4.5克,大棗5枚,炒白芍30克,紫石英(先煎)12克,丹參9克,雞血藤15克,鉤藤(后下)12克,枳殼9克,fo手9克,7劑。
6月6剛囚診:抽搐未止,脈細,舌紅中剝。再予原法出人:淮小麥30克,炙甘草6克,大棗3枚,炒白芍15克,阿膠(烊沖)9克,丹參12克,雞血藤1 5克、鉤藤(后下)12克,夏枯草9克,生牡蠣(先煎)30克,7劑。
6月13日五診:服上方后大好,抽搐已止。脈細,舌紅中剝已減。于6月6日方,大棗加至5枚。10劑。
案4.王某,男,42歲,工人。岳陽醫(yī)院門診號80/98168。1981年4月17日初診。1980年11月15日一12月25日曾因“病毒性心肌炎”住院。診前十天患感冒,初診時感冒雖愈,但心悸明顯,動則加重,伴胸悶、氣急。經(jīng)心電圖檢查:頻發(fā)房性早搏10次/分以上。脈弦細無力結(jié)代。治以養(yǎng)心復(fù)脈化痰。
處方:炙甘草6克,淮小麥30克,大棗5枚,赤白芍各1O克,白石英15克,丹參12克,瓜蔞皮12克,朱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遠志5克。14劑。
5月8日二診:心悸、氣急、胸悶減而未已,動則轉(zhuǎn)甚,伴下肢酸痛。復(fù)查心電圖:房性早搏,偶發(fā)0-1次/分。脈細,偶有結(jié)代,苔薄。治從原法。予上方,加獨活9克,牛膝12克。7劑。
5月15日三診:平時已無心悸,勞累后氣急、胸悶,偶見,早搏。大便暢,夜夢多。脈弦,苔薄滑。治從原法。予上方加棗仁粉(吞)6克。7劑。
案5.吳某,男,20歲,學生。岳陽醫(yī)院門診號73/26723。1980年9月9日初診。1972年開始陣發(fā)喉中痰鳴,出現(xiàn)眨眼等動作,逐漸手足抽動,日間發(fā)作,入夜消失。腦電圖提示為癲癇。手足易出汗。脈弦,苔薄膩。治擬緩急鎮(zhèn)攝。
處方:淮小麥30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炒白芍15克,白石英(先煎)12克,太子參1 5克,女貞子10克,桂枝.6克,龍骨(先煎)1 5克,生牡蠣(先煎)30克。14劑。
9月23日二診:服藥后未見發(fā)作,咽中覺有物梗,夜寐不安。脈弦,舌淡,苔薄膩。治以化痰緩急。
處方:淮小麥30克,炙甘草9克,大棗7枚,炒白芍15克,白石英(先煎)15克,女貞子10克,枳殼10克,陳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金丸(分吞)4.5克。14劑。
10月7日三診:病情穩(wěn)定,未見發(fā)作。苔脈同前。再予原方14劑。
10月21日四診:癲癇已停,但夜寐不安、喉中似梗仍然。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滑。治從原法:
淮小麥3O克,炙甘草9克,大棗7枚,炒白芍12克,白石英(先煎)12克,生黃芪18克,太子參15克,遠志4.5克,茯苓10克,石菖蒲4.5克,白金丸(吞)4.5克。
從上述五案,可以初步看出金老用甘麥大棗湯的主要規(guī)律:
1.病情各不相伺,但不離乎“緊張”二字。具體表現(xiàn)為“心神不寧”與“肝苦急”,皆由陰血不足所致。血虛則內(nèi)臟失于滋養(yǎng),陰虛則不足以為陽之守,故心肝之陽氣浮動,而出現(xiàn)“不寧”與“苦急”等現(xiàn)象!秲(nèi)經(jīng)》云:“燥者濡之,急者緩之……驚者平之!惫手芜x甘麥大棗湯用甘緩柔潤之品。金老用本方時,常仿葉天士法加芍藥、石英二味。石英有白、紫兩種,白者人氣分,紫者入血分,性微溫而質(zhì)重,故能鎮(zhèn)納浮陽,以定驚悸、安心神。白芍酸苦微寒,與甘草配伍則酸甘化陰。仲景用芍藥甘草湯治“腳攣急.”,足見緩急之功甚佳。甘麥大棗湯中加石英、白芍二味,增強了安神與緩急的作用。
2.本方治療心神不安為主癥的病人,常需配伍安神藥。本文案1的失眠與案4的心悸病人,金老認為多屬心陰心血不足,故經(jīng)常選用養(yǎng)心安神藥,如棗仁、柏子仁、遠志、茯神、丹參、夜交藤等。龍骨、牡蠣、磁石等重鎮(zhèn)安神藥,則往往要在病人心悸怔忡,出現(xiàn)筋惕或驚厥等癥狀時出才用,即如案5癇證和案3筋惕。朱砂一味常拌燈芯、茯苓等,以強安神。
3.肝臟體柔而用剛。肝藏血,其體柔潤;肝為風臟,其陽易動;又為將軍之官,其性剛而急。肝主筋,若肝之陰血虛虧,不能配陽,肝陽偏亢,其動急,則見拘攣、膶動、抽搐。故治療用甘麥大棗湯常配伍養(yǎng)陰柔肝、熄風舒筋的藥物,重用白芍、甘草,并加阿膠、枸杞子、女貞子、丹參、雞血藤、桑寄生、鉤藤、石決明之類,以增強緩肝之力。本文案3即用此法。
4.本方治療癲狂和梅核氣等癥時,常與化痰藥配伍。本文案2和案5皆用此法。這些病人多由情志所傷、肝氣不舒、氣滯液聚而生痰,繼則痰氣交阻或痰迷心竅而發(fā)病。故金老常在甘麥大棗湯中加枳殼、陳皮、半夏、茯苓、遠志、石菖蒲、指迷茯苓丸、白金丸等行氣、化痰、開竅藥。若見苔黃、口苦等癥,而痰有化熱之勢,可酌加竹茹、黃連等品。
5.案5癲癇證第一診處方,為加味甘麥大棗湯與桂甘龍牡湯的合方。仲景《傷寒論》用桂甘龍牡湯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而未及治癇證。但《金匱要略》風引湯卻用桂甘龍牡合紫石英治癇證,其主治只說能“除熱癱癇”。而《外臺秘要》則敘述較詳,說:“療大人風引,少小驚癇掣疭,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能療,除熱鎮(zhèn)心,紫石湯(即風引湯)方!庇州d,“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fā)倒不能言,或發(fā)熱半身掣縮,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合此散,所療皆愈”?梢钥闯,風引湯所治是發(fā)熱痙厥,且可能有傳染性。方中大黃石膏、滑石、寒水石除熱,桂枝抑肝風,甘草緩筋急,龍骨、牡蠣、石英鎮(zhèn)驚。據(jù)《外臺》記載其療效頗可。本文案5的癇證顯非熱病,所以金老不用風引湯中的除熱藥,而只取鎮(zhèn)驚寧心之品,與甘麥大棗湯配伍,再加白芍以配甘草。重鎮(zhèn)、安神、甘緩三法同用,故收效頗佳。
6.視患者的正氣盛衰而加味用藥。案2病人,精神失常,苔薄膩,服甘麥大棗湯合化痰開竅藥后,情緒自制、舌苔化盡,但出現(xiàn)舌紅開裂、口干等傷陰癥狀,即加生地、麥冬、玉竹、枸杞子、石斛、玄參等養(yǎng)陰之品。案5病例,久病癲癇,而見舌淡、易汗等氣虛征象,故于主方中加參、芪等補氣之品。
7.金老抓主癥、定大法、選主方的同時,隨時注意其兼癥而用藥加減,力求藥證絲絲入扣。如頭痛加川芎,便干加火麻仁,胸悶痛加丹參、瓜蔞皮,肛周濕疹、肛裂出血、苔黃膩,加地榆、黃芩、茯苓、當歸等。(吳敦序撰寫)
注:金壽山,浙江紹興人,生于1921年。家學淵源,自幼攻讀《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學說等中醫(yī)名著。1936年來上海行醫(yī),并執(zhí)教于上海中國醫(yī)學院。1956年起先后任上海中醫(yī)學院傷寒、溫病學教研室主任,中醫(yī)學基礎(chǔ)教研組組長,教務(wù)處副處長,上海中醫(yī)學院副院長,中醫(yī)文獻研究所所長。主要論著有《溫病學講義》、《溫熱論新編》、《續(xù)廣筆記》、《金壽山醫(yī)論選集》,《金匱詮釋》、《溫病釋要》等。
-----------
-----------請問 一般藥店有 淮小麥 嗎?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