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之中,濕氣在秋。經(jīng)謂:"秋傷于濕"。蓋濕土之氣,內(nèi)應乎脾,脾土受濕,不司運化,內(nèi)濕釀成痰飲,上襲于肺,而成咳嗽者,名曰痰嗽。治宜理脾為主,滲濕為佐。如由秋末傷燥,至冬燥氣內(nèi)侵乎肺,肺失清降而作咳者,名曰干咳。治宜理肺為主,潤肺為佐。此皆秋令之伏氣而發(fā)于冬。至于風寒暑熱皆令咳嗽,已分別于各章闡術(shù)矣。
(總括)
濕土之氣內(nèi)應脾,脾土受溫運化低。
初秋傷濕不及發(fā),久釀成痰上襲肺,
濕為痰嗽燥干咳,癥各有因須分類。
痰嗽理脾佐滲濕,干咳理肺潤燥配。
此皆伏氣入冬發(fā),風寒暑熱咳另匯。
此病由立秋以后秋分以前,先傷于濕,濕氣內(nèi)踞于脾,釀久成痰,痰襲于肺,氣分壅塞,節(jié)制無權(quán),來冬稍感寒氣,初客皮毛,漸入于肺,肺氣上逆,則潛伏之濕痰,隨氣而逆,遂成痰嗽之病。脈弦滑或微緊,舌苔白潤,胸次不舒,痰白而稀,口不作渴,此皆秋濕伏氣之癥也。治當理脾為主,滲濕化痰為佐,宜以加味二陳丸治之。如有感寒發(fā)熱者,加蘇梗、前胡;氣喘加旋覆、蘇子。隨癥損益。
(歌括)
秋分之先前傷濕,濕痰襲肺痰嗽成。
氣分壅塞失節(jié)治,入冬感寒客肺經(jīng)。
潛伏濕痰隨氣逆,弦滑微緊苔白潤。
痰稀胸悶口不渴,此皆秋濕伏氣癥。
治脾為主佐滲化,加味二陳法可循。
倘有寒熱前蘇梗,氣喘旋覆蘇子增。
此因秋分之后,先傷乎燥,燥氣侵肺,當時未發(fā),至交閉藏之令乃發(fā),斯為金寒水冷之咳也,名曰干咳。其癥咳逆乏痰,即有痰亦清稀而少,喉癢咳甚m.bhskgw.cn/shiti/,胸脅引疼,脈沉而勁,苔薄白少津,當用溫潤辛金法治之。如胸脅痛者,加旋覆、橘絡;咳逆艱難者,加松子、款冬。如劇咳震動血絡,喉痛吐紅,脈轉(zhuǎn)沉滑或沉數(shù)者,此燥氣已化為火也,當用清金寧絡法治之。
(歌括)
干咳咳逆秋分后,先傷乎燥肺受侵。
當時未發(fā)閉藏發(fā),金寒水冷干咳成。
咳逆乏痰清稀少,喉癢咳甚胸脅疼。
脈沉而勁苔薄白,溫潤辛金法甚明。
胸脅痛加旋橘絡,痰艱松子與款冬。
劇咳吐血燥化火,沉數(shù)清金寧絡充。
氣短咽干甚有汗,金水相生莫因循。
本篇所舉咳嗽,一為傷于初秋之濕,濕氣內(nèi)踞于脾,脾失運化,濕釀為痰,上襲于肺而成痰嗽;一為傷于秋末之燥,燥氣傷肺,當時未發(fā),至冬令金寒水冷發(fā)為干咳,二者皆伏氣為患也。然而致咳之因,非止一端!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欬論篇》:"五臟六腑皆令人欬,非獨肺也。"又曰:"春夏秋冬六yin之邪均可致欬。"綜觀發(fā)病之由,不外外感、內(nèi)傷兩大途徑。風寒暑濕之感于外者,必自皮毛而入,皮毛為肺之合,故先入于肺,久則傳遞于五臟;七情饑飽之傷于內(nèi)者,陰損于下則火亢于上,肺為中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火上逆而迫肺。"雷氏因時病之限,未言及此?傊,咳嗽之因甚多,癥治亦異,均各有專論,幸勿僅限于伏氣之說,而忽視其他因也。
(一)加味二陳法
(方歌)
加味二陳治痰多,咳嗽頻頻口不渴。
(藥物)
(方解)
此治痰多作嗽,口不作渴之方。苓、陳、夏、草,即二陳湯。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蓋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陳皮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加苡仁助茯苓以利濕;杏仁助陳皮以利氣;生姜助半夏以消痰;飴糖助甘草以和中。凡因痰致嗽者此法均宜。
(二)溫潤辛金法
(方歌)
溫潤辛金治無痰,干咳喉癢脅疼煩。
(藥物)
紫菀、百部、松子、冬花、甜杏、廣陳皮,冰糖為引。
(方解)
治干咳無痰,喉癢脅痛。肺屬辛金,金勝則燥,所以惡寒冷而喜溫潤也。紫菀、百部均溫且潤,能暢上焦之肺,久咳暴咳均宜。更加松子潤肺燥,杏仁降肺氣,款冬冰糖治干咳,蜜炙陳皮去燥以理肺。肺得溫潤,咳逆自止。
(三)清金寧絡法
(方歌)
清金寧絡治咳紅,燥氣化火火刑金。
(方解)
此治燥氣化火,刑金劫絡之法。麥冬、玉竹,清其燥火;沙參、玄參,潤其肺金;生地、旱蓮,寧其血絡。蓋m.bhskgw.cn血藏肝臟,故加桑葉以平其肝;肺氣上逆,故加杷葉以降其肺。使肺氣得降,肝血得藏,則咳逆吐紅,自可就愈矣。
(四)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丹溪咳血方:
(主治)咳嗽痰血。
(服法)蜜丸。
清肺飲:
(主治)痰氣上逆而致咳嗽。
(服法)煎服。
千金久嗽方:
(主治)久嗽不已。
(藥物)白蜜、生姜汗。
(服法)蜜丸。
二陳湯:
(藥物)茯苓、制半夏、陳皮、甘草、生姜,飴糖為引。
(服法)煎服。
瓊玉膏:
(主治)干咳無痰。
(藥物)生地、茯苓、人參、白蜜。
(服法)膏服。
瀉白散:
(主治)肺經(jīng)有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咳氣急等。
(服法)煎服。
景岳六安煎:
(主治)風寒咳嗽,痰滯氣逆等。
(藥物)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杏仁、白芥子、生姜。
(服法)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