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半夏為調(diào)和陰陽之要藥
    

本草求真:半夏為調(diào)和陰陽之要藥



中國中醫(yī)藥報  2011年8月24日
□ 王昆文 四川自貢怡康中醫(yī)診所
《內(nèi)經(jīng)》十三方,所用藥物大約有三十來味,半夏是其中之一。仲景書中用半夏者共計42次,居第6位。除“出汗”外,凡《本經(jīng)》述半夏主治,仲景皆有相對應的專方。如治“傷寒寒熱”之大、小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治“胸脹咳逆”之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治“頭!敝“胂募茯苓湯;治“咽喉腫痛”之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腸嗚”之半夏瀉心湯;“下氣”之葛根加半夏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概括言之,半夏乃一調(diào)和陰陽之要藥,鄒潤安先生在《本經(jīng)疏證》中用長達4382字的文言對半夏一藥做了精辟的闡釋,用他的話說,就是其功“不容殫述”。
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
《內(nèi)經(jīng)》所謂“衛(wèi)氣行于陽,不得入于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是將半夏用于交通陰陽之最早記載。清代醫(yī)學家鄒潤安進一步地闡釋說:“頭為諸陽之會,陽為陰格則眩;咽喉為群陰之交,陰為陽搏則腫痛。腸鳴者,陽已降而不得入;氣逆者,陽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陽加于陰,陰不與陽和。凡此諸證,不必委瑣求治,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皆可立已!边@就是他認為半夏能治療以上諸證的根本原理,即在于該藥能交通陰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他說:“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陰不格陽,陽和而氣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陽能入陰,陰和而飲不停矣。”所以,那種認為半夏能“散結消痞”、“降逆止嘔”,還僅是停留在認識的表層,還未看到半夏有交通和調(diào)和陰陽的功效。其實,這才是它最值得看重和加以利用的。
半夏主和,可潤可燥
明確提出“半夏主和”這一論點的,是鄒潤安。他是在對以“大、小”命名的12個方劑的闡釋中提出來的。他先解釋了大、小青龍湯,大、小柴胡湯,大、小陷胸湯,大、小承氣湯,大、小建中湯和大、小半夏湯,何以分別以大、小命名的由來,即“夫青龍,興云致雨者也;陷胸,摧堅搜伏者也;承氣,以陰配陽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則當大任者為大,當小任者為小。惟柴胡與半夏則以藥命名。以藥命名,則柴胡主疏,主疏則疏之大者為大,疏之小者為。话胂闹骱,主和則和之大者為大,和之小者為小!逼渲小鞍胂闹骱汀钡囊娊舛嗝椽毜剑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鄒潤安對于大、小半夏湯的比較,從治證、病機,以及半夏所發(fā)揮的作用上,都作了深入的剖折。他說:“小半夏湯是耕耘頑礦而疏通之,使生氣得裕;大半夏湯是沃澤不毛而肥饒之,使生氣得鐘。”因為兩方證雖然俱病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嘔(按:指小半夏湯證),是胃逆有火,可見胃猶有權;至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按:指大半夏湯證),胃幾于無權矣。故小半夏湯劫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湯則將轉(zhuǎn)磽瘠為膏腴,用人參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須使輕揚泛濫,不欲其性急下趨,化半夏之辛燥為宛轉(zhuǎn)滋浥之劑!笨梢娦“胂臏冒胂模侨∑湫猎锝偕,而大半夏湯之用半夏,不是取其燥而是取其潤(即滋浥),目的是要使整個方劑起到一個“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效果。如此,半夏既可燥又可潤,鄒潤安以大、小半夏湯為例作了生動的說明。
另外,鄒潤安還認為,治療腹脹滿的厚樸甘草半夏人參湯“實為和中之劑,其著力處全在小半夏湯。半夏之用,神明變化極矣”。
半夏主中焦氣逆
中焦為陰陽交會之所,“中焦如漚”,司升清降濁之職,所謂脾升胃降也。雖然《本經(jīng)》云半夏主“下氣”,但下氣并不等同于治嘔,它還能治“心下堅、胸脹、咽腫、腸鳴”等。
鄒潤安認為,半夏主中焦氣逆,不治諸氣奔迫于肺,即“半夏下氣之功,斷在中而不在上”,“僅能使氣不自中焦逆”,所以它與杏仁、五味子、射干、菖蒲等主上氣、能使逆氣自上焦而降者有別,不可混同。
氣逆也有虛、實的不同,這就是為什么同樣以姜,夏二味藥組成的方劑,即小半夏湯、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湯三者要區(qū)別運用的原因。這三個方劑都涉及到同為上逆之病的嘔、噦、喘之癥,但小半夏湯證(中宮氣水相忤,欲逆于上)氣逆而實,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姜,且夏倍于姜(以夏之性烈于姜之性);半夏干姜散證則氣逆而虛,故佐以守而不走之干姜,且姜、夏相等,又僅服方寸匕,還用漿水煎之以和其性。而生姜半夏湯證,全在病人意中(即自我感覺,如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等),就不能僅用降逆一法,而須用主于橫散之性的生姜加倍以搗取其汁,并先煎半夏而后納之,如此“使姜之氣銳,夏之氣醇,(姜之)散力迅疾,(夏之)降力優(yōu)柔,其與小半夏湯用意正相胡越(既相反)”。由此可見,同屬于降逆之性的半夏,因裁成輔相之宜而使治證有別。
半夏為治陰邪竊踞陽位之要劑
仲景曰:“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鄒潤安認為,病發(fā)于陰者(非熱)始終不可下。否則,“陰邪自外入內(nèi),其溜于下部者無論己,其窈踞于陽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誰與歸?”所以能降逆消痞的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諸方皆有半夏,這是必不可少的,是由半夏生成時令的特殊性(生于三陽開泰之后,成于一陰才妒之時)所決定的。鄒潤安說:“稟此陰陽相間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從陽入陰,治踞于陽位之邪哉?”(按:陽位,應指中焦以上,包括胸中。)
總之,半夏能降,能散,更能和;不僅能燥,而且能潤!冻煞奖阕x》說它“能和胃而通陰陽”,可謂要言不繁。自《內(nèi)經(jīng)》而下,該藥己被應用了不下兩千年,至今依然療效鑿鑿。藿香正氣丸、保和丸、二陳湯、半硫丸、半夏白術天麻湯等方劑中都少不了它。筆者認為,半夏雖然不屬于補藥,但如果應用得宜,可治療許多種病癥,從而達到如鄒潤安所謂“陽和而氣布”、“陰和而飲不!钡男Ч暗龟幉痪荜枺柲苋腙,陰陽既通,皆可立已”之言絕非虛語。知半夏者,其潤安先生乎!


-----------好文,讀了很歡喜。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