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3歲,每天起床會有一次排便,有點干澀,但到了下午晚上,總覺得又會有便意,感覺腸口發(fā)堵,卻便不出來,癥狀已有兩三天,請問是什么原因?
-----------大
便秘結便秘,以大便秘結不通,或排便時間延長,或經(jīng)常有便意,但排出困難為其主要臨床特點。便秘的形成,多由大腸傳導失職,津血不足,燥屎在腸內(nèi)停留過久所致。
1.燥熱便秘(1)
大承氣湯證 癥見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終日不減,按之疼痛,食則脹甚,苔黃,脈實等。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說:“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痹餆醿(nèi)結,大腸傳道失職,故見大便秘結;燥屎內(nèi)停,腑氣不通,氣機阻滯,故見腹部脹滿,終日不減,按之疼痛;食后則滯增,故食則脹甚;燥熱實邪熏蒸,故見苔黃;脈實亦為實邪內(nèi)盛之象。此乃燥屎內(nèi)結,腑氣不通所致;法當峻下堅結,行氣導滯;治宜大承氣湯:
大黃10克
厚樸10克炒
枳實10克
芒硝15克(烊化)上4味,以適量水先煎2味,然后下大黃微煎,去渣取汁,內(nèi)芒硝于藥汁中溶化,攪勻溫服,日2次。
燥屎內(nèi)結,大腸腑實,大承氣湯取大黃通腑攻下;芒硝軟堅瀉下;厚樸、枳實
行氣散結,消滯除滿。
(2)大
柴胡湯證 癥見大便燥結,心下脹滿急痛,拒按,甚至痛連脅下,惡心,甚則
嘔吐苦汁,苔黃膩,脈沉弦。
膽胃腑實,腑氣不通,故見大便燥結;氣機阻滯不暢,故見心下脹滿急痛,拒按,甚至痛連脅下;胃氣不降而反上逆,故見惡心;膽氣不降而反上逆,故見嘔吐苦汁;胃、膽之氣俱逆于上,故見舌苔黃膩;膽屬甲木,故脈見沉弦。此乃實熱之邪壅遏膽胃而然;法當調(diào)膽和胃,降逆止嘔;治宜
大柴胡湯:
柴胡10克
黃芩10克法
半夏10克
白芍10克生
姜8克炒枳實10克
大棗3枚(擘) 大黃10克上8味,以適量水先煎7昧,湯將成,再加入大黃微煎,去渣取汁溫服,日2次。
方取柴胡、黃芩和解少陽而清
膽熱;取半夏、
生姜降逆和胃;取大黃、枳實攻滯行氣;取白芍除血痹止
腹痛;取大棗扶助正氣。共奏瀉下攻實,和解扶正之功效。
2.寒積便秘(1)
半硫丸證癥見大便秘結,肢冷,小腹部不溫等。
腎開竅于前后二陰,陰寒郁結于內(nèi),陽氣不通,失其溫潤,故見便秘,小腹部不溫;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故見肢涼。此乃陰寒內(nèi)結,腎陽阻滯所致;法當逐寒通陽;治宜半硫丸:
法半夏、倭
硫黃等份 生姜汁適量上3味,先將半夏、硫黃共研為極細末,再加入適量生姜汁及涼開水調(diào)和,做成如
綠豆大藥丸收貯備用。每用時取藥丸10克,溫開水送下。
方中取硫黃大熱之性溫通腎陽以逐寒邪;《素問·臟氣法時論篇》說:“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故取生姜汁、半夏之辛,以殲結潤燥。
(2)
大黃附子湯證癥見大便秘結,脅下偏痛,脈弦緊等。
寒實內(nèi)結、陽氣不通,故見大便秘結;寒氣滯著于一側(cè)脅下,故或見左脅下痛,或見右脅下痛;脈緊為寒象,弦脈為痛征。此乃寒實內(nèi)結,氣滯不行所致。法當溫里通下。治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10克
細辛6克制附片10克上3味,以適量水煎藥,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次。
(3)
三物備急丸證癥見大便秘結不通,心腹脹痛,痛如錐刺,肢冷等。
陰寒內(nèi)結于腸胃,腑氣不通,傳導失職,故見大便秘結不通;寒性收引,氣機阻滯,故見心腹脹痛,甚至痛如錐刺;陽氣不能外達于四末,故見肢冷。此乃寒實內(nèi)結,腑氣不通所致;法當攻逐冷結;治宜三物備急丸:
大黃、
干姜、
巴豆霜各等份上3昧,先將大黃、干姜共研為極細末,再加入巴豆霜搗研均勻,煉蜜為丸如黃豆大收貯備用。每用3~4丸溫開水送下,大便當下,不下再與服,以下為度。
方中取大辛大熱之巴豆峻逐冷結;取干姜佐巴豆溫中散寒,且解巴豆之毒;取大黃通下。三味相合,共奏攻逐寒結之效。
3.牌約便秘
脾約便秘,癥見大便秘結,小便數(shù)多,趺陽脈浮澀。
胃中陽氣過盛,則趺陽脈浮;脾臟津液不足,則趺陽脈澀;脾臟津液不足,失其運化之用,不能輸津于胃,胃中燥熱堅結,水津不濡,則偏流膀胱,故見小便多;大腸滓液不足,故見大便秘結。北乃
胃強脾弱,津少失潤所致;法當潤腸通便;治宜
麻子仁丸:
麻仁50克 白芍30克炒枳實50克 大黃50克厚樸30克
杏仁30克(去皮尖,炒,打)上6味,共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收貯備用。
每用時取藥丸10克,以溫開水送下。
方中取麻子仁、杏仁體潤多脂潤燥滑腸;取白芍、大黃、厚樸、枳實,利氣行滯,泄熱通便;以蜜為丸,甘緩潤下。
4.血虛燥結血虛燥結,癥見便秘,口干,腹?jié)M拒按,面色咣白,唇淡,
心悸等。
血虛不潤,大腸傳導不行,故見大便秘結;燥屎內(nèi)結,故見腹?jié)M拒按;血虛津虧,故見口干;血不上榮,則見面色咣白,唇淡;血不養(yǎng)心,則心悸。此乃陰血不足,失于濡潤而然。法當養(yǎng)血通便。治宜玉燭散: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炙
甘草8克
生地10克
川芎8克大黃10克芒硝10克上7味,以水先煎前5味,湯將成加大黃微煎,去渣取汁,加芒硝于藥汁中烊化,攪勻溫服,日2次。
方中生地、當歸、川芎、白芍是謂
四物湯,以之養(yǎng)血潤燥;取大黃蕩滌腸胃;芒硝軟堅潤燥以通泄大便;取甘草益氣扶正,調(diào)和諸藥。
5.津枯腸燥津枯腸燥,癥見大便秘結,欲解不能,痛苦難忍,口渴,汗出,小便自利等。
津液虧虛,大腸傳導不行,故見大便秘結,欲解不能;津液不能上承,故見口渴;津液外泄則汗出;津液偏流于膀胱則小便自利。此乃津枯煬燥,水干舟停,法當潤腸導下,如蜜煎導法。
食蜜50克上1味,放于銅勺中以微火煎熬,不斷攪拌,當蜜快要凝聚時取出,乘熱作成條狀如指大,插入肛門內(nèi),以手捉定,欲大便時即取出。
6.肺津不布肺燥津少,癥見大便秘結,口鼻干燥,干咳無痰,或腹脹,腹痛等。
肺燥津傷,津少失卻濡潤,故見口鼻干燥;肺氣上逆,則
咳嗽,津液不足,則咳而無痰;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燥津傷,肅降失常,則大腸失其傳導之職,故見大便秘結;燥屎內(nèi)結,氣機阻滯,故見腹脹,腹痛。此乃肺燥津枯,肅降失職而然;法當清燥救肺,潤腸通便;治宜
清燥救肺湯:
冬
桑葉10克
石膏10克
黨參10克炙
枇杷葉10克
麥門冬10克
胡麻仁10克 杏仁10克(去皮尖,炒,打) 甘草8克
阿膠10克(烊化)上9味,以適量水先煎前8味,湯成去渣取汁,納阿膠于藥汁中烊化,攪勻溫服,日2次。
方中取桑葉解肺郁,滋肺燥;取
枇杷葉降肺氣以復肺之肅降功用;取石膏清肺中燥熱;取阿膠、麥門冬潤肺滋液;損其肺者益其氣,故取甘草、黨參益氣生津;取胡麻仁、杏仁體潤多脂而潤腸通便。
-----------樓上,你搞的太復雜了,找到便秘點,刮痧、點按、艾灸就搞定了。
-----------
回復 木炭 的帖子請問便秘點在什么地方
-----------周爾晉的書里有的,其他各家針灸書籍里也有,你可以針對自己的情況辯證取穴。
-----------
回復 木炭 的帖子謝謝
-----------
回復 玩家天下 的帖子有沒有簡單點的,像減肥茶那樣的
-----------
回復 zmd168 的帖子請問便秘點是什么
-----------
回復 木炭 的帖子謝謝,我還是先學習一下怎么找便秘點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