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蘭室秘藏 飲食勞倦門 上課筆記
    

蘭室秘藏教程:飲食勞倦門

卷上 飲食勞倦門金元.李東垣著飲食所傷論陰陽應象論云: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

卷上 飲食勞倦門

金元.李東垣著


飲食所傷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輕則當發(fā)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生、半夏枳實、白術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于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曲、干姜、三棱、廣術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術、青皮陳皮、麥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圣人之深戒也。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jié),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于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yǎng)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脈大者,熱邪也,極熱者,氣損也。春夏劇者,時助邪也,秋冬瘥者,時勝邪也。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夫上古圣人,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今時之人,去圣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jié),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故病而后藥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wèi)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

治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

其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其證四肢滿悶,肢節(jié)疼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或夏月餐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見血,或便見白膿,胸滿短氣,咽膈不通,痰唾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橘皮(如腹中氣不轉運,加木香一分 如無此證不加) 黃柏(酒洗各二分) 升麻(此一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流,乃補上氣從陰引陽) 柴胡(各三分) 人參(有嗽者去之) 炙甘草 蒼術(各五分) 黃耆 (一錢)
如時顯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fā)也加生地黃(二分) 黃柏(三分)
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常逼迫,皆是血虛血澀,加當歸身(三分)無此證則去之
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黃柏(三分)澤瀉(五分)蒼術(一錢)時 暫從權而去濕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陰已病,其脈亦絡于心中,故顯濕熱相合而生煩亂。
如胃氣不和,加湯洗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有嗽者加生姜、生地黃(二分)以制半夏之毒
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大陰脾邪所作也 如無以上證只服前藥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去渣,稍熱食遠服之,寧心絕慮,靜坐少語,藥必為效耳。
如夏月,須加白芍藥(三分)
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
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藥(五分) 生黃芩(二分),
如惡寒腹痛,加中桂(三分)去黃芩謂之 桂枝芍藥湯亦 于前藥中加之
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大寒之藥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少許制之
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沖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證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至一錢湯洗去苦) 觀厥氣多少而用之,亦于前藥中,作一服服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宜以 黃連(酒洗) 黃柏(酒浸) 知母(酒浸各等分)

上為細末,熟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食壓之,使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沖脈之邪也。

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常宜以甘溫平之甘多辛少,是其治也。

資形氣喜m.bhskgw.cn飲食

木香(五分) 青皮 人參 干姜(各一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白茯苓 澤瀉 檳榔 橘皮 白術(各二錢) 縮砂仁 豬苓(各二錢半) 半夏(七錢) 枳實(四錢) 草豆蔻仁(五錢) 神曲(五錢半炒) 大麥 面(一兩炒)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湯下食遠服

升陽氣,瀉陰火,調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脅,除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

干姜(炮制三分) 巴豆霜(五分) 肉桂(去皮搗一錢) 人參(去蘆一錢) 柴胡(去苗) 白術 小椒(炒去汗子并閉目各一錢五分) 濃樸(去皮炒三錢秋冬加七錢) 苦楝(酒煮) 白茯苓 縮砂仁(各三錢) 知母(四錢 一半酒炒 一半酒洗 春夏用 秋冬去) 川烏(炮制去皮膚四錢五分) 吳茱萸(湯洗七次五錢) 皂角(水洗煨去皮弦) 紫菀(去苗各六錢) 黃連(去須七錢秋冬 減一錢五分)
上除巴豆霜別研外,同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食遠虛實加減。

開胃進飲食

干生姜(二錢五分) 木香(三錢) 人參(三錢五分) 陳皮(四錢) 枳實(一兩炒) 白術 (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食前

破除寒滯氣消寒飲食

木香(三錢) 干姜(五錢炮) 枳實(一兩炒) 白術(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瀉無度飲食不化

干生姜 肉桂(各五分) 干姜 藿香 紅豆(各一錢) 白術 茯苓 橘皮 烏梅訶子皮 炙甘草 半夏(各二錢) 神曲(炒) 大麥 (炒各四錢)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食前 。

補胃進食

人參 干生姜 陳皮(各一錢) 干木瓜(二錢) 炙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食前 。

破滯氣消飲食

炙甘草(一錢) 木香 人參 檳榔(各二錢) 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食前。

治傷生冷硬物不消

京三棱 廣術 青皮 陳皮 丁香皮 益智 川楝子 茴香(各一兩) 巴豆(和皮米炒 焦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溫水生姜、湯送下食前服 。

補胃除濕和血益血滋養(yǎng)元氣

木香(氣通者去之) 藿香葉(各一錢) 當歸(酒洗) 陳皮(各二錢) 人參 澤瀉(各五 錢) 黃耆 (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如欲汗加生姜、煎食遠熱服之 。

治熱上攻頭目沿身胸背發(fā)熱

歸身(一錢酒洗) 黃耆 (五錢)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食前熱服。

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悶

黃柏(酒浸) 當歸(各二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人參 陳皮 青皮(各五分) 神曲 末(七分) 炙甘草 蒼術(各一錢) 黃耆 (二錢)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食遠服 。

益智和中丸(李秋合)

木香 黃連 生地黃(各二分) 黃耆 人參 麥門冬 神曲末 當歸身 干生姜 陳皮 姜黃(各五分) 縮砂仁(七分) 桂花(一錢) 桂枝(一錢五分) 益智仁(二錢二分) 炙甘草( 二錢五分)麥 面(三錢) 草豆蔻仁(四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細嚼亦當。

治因服寒藥過多,以致脾胃虛損胃脘疼痛

人參 甘草 縮砂仁 濃樸(各二錢) 白豆蔻 姜黃 干生姜 澤瀉(各三錢) 益智仁 (六錢) 黃耆 陳皮(各七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姜、五片煎至一盞,去相食前溫服

脾胃虛損論

易水張先生,常戒不可峻利,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快也所傷之物已去, 若更 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藥峻利必有情性病去之,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當時設下一藥枳實、一兩麩炒黃色為度白術、二兩只此二味荷葉裹燒飯為丸,以白術、甘溫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臍間血,故先補脾胃之弱,過于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一藥下胃,其所傷不能即去,須侍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其虛而后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當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奇矣。荷葉之物,中央空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內經云:履端于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發(fā)也,胃氣、谷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荷葉之體,生于水土之下,出于污穢之中,不為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青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于道者也,更以燒飯和藥與白術,協(xié)力滋養(yǎng)谷氣而補,令胃濃再不至內傷其利廣矣、大矣。若內傷脾胃,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于醫(yī)醫(yī)者,亦不問所傷,敷之集香丸、小丁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則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若傷生冷硬物,世醫(y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薄味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五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傷人尤m.bhskgw.cn/pharm/甚,飲食所傷腸胃,邪當以苦,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用牽牛,大罪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所生病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瀉其氣,其罪二也,且飲食傷之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其罪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曰:塞因塞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腸胃,而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余,故躁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雖不即死,若更旬日之間,必暗損人壽數,謂如人壽應百歲,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不得終其天年,但人不覺耳將為天年已盡,此乃暗里折人壽數,大禁五也,故特著此論。并方庶令四海聞而行之,不至夭橫耳,此老夫之用心也,胃氣不可不養(yǎng),復明養(yǎng)胃之理。內經云:安谷者,昌絕谷者,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wèi)亡,榮散衛(wèi)亡神無所依。仲景云: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yǎng),胃不可不溫,血養(yǎng)胃溫,榮衛(wèi)將行,常有天命,谷者身之大柄也。書與周禮皆云:金木水火土,谷惟修以奉養(yǎng)五臟者也,內傷飲食,固非細事,茍妄服食藥而輕生殞命,其可乎哉?黃帝針經有說: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岐伯曰: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凄愴,暑無出汗,飲食熱無灼,灼寒無凄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寒俱熱之藥,倉卒致?lián)p,與以刃殺人者何異?內經說: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于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 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納惡,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又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fā)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通用因曲而為直,何為曲,內傷胃氣是也,何為直,因而升發(fā)胃氣是也,因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若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一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病患,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乘饑因而傷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勸強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診其脈候傷在何臟,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瀉天真元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物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云: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喻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wèi)之氣,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飲酒而后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jié)次所傷之物,酌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與之,無不取效,自忖所定藥方,未敢便謂能盡藥性之理,姑用指迷辯惑。

治傷肉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枳實(麩炒五錢) 黃連(去須酒洗) 大黃(濕紙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術(各一兩) 黃芩(二兩)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臨時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治傷生冷硬物心腹?jié)M悶疼痛

巴豆霜(五分) 木香(二錢) 升麻 柴胡(各三錢) 草豆蔻(面裹煨熟用仁) 香附子( 炒各五錢) 神曲(炒黃色) 石三棱(去皮煨) 京三棱(煨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溫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白礬(枯三錢) 黃芩(五錢) 橘皮(七錢) 神曲(炒黃色) 半夏(湯洗七次) 白術(各一兩) 枳實(麩炒黃色一兩一錢)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素食多用干姜,故加黃芩以瀉之

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咽膈不通

炒鹽(五分) 干生姜 青皮 橘皮(各二錢) 麥 面(炒黃色) 生黃芩(冬月不用) 半夏 (湯洗七次) 神曲(炒各五錢)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 白術(各一兩) 枳實(麩炒二兩)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點擊查看:<<蘭室秘藏>>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