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婦人大全良方 熱勞等 上課筆記
    

婦人大全良方教程:熱勞等

婦人熱勞方論第一夫婦人熱勞者,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氣血不調(diào),臟腑壅滯,熱毒積蓄在內(nèi)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干,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昏沉,多臥少起,飲食無味,舉體酸疼;驎r心怔,或時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婦人熱勞方論第一

夫婦人熱勞者,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氣血不調(diào),臟腑壅滯,熱毒積蓄在內(nèi)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干,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昏沉,多臥少起,飲食無味,舉體酸疼;驎r心怔,或時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黃耆

治婦人熱勞羸瘦,四肢煩疼,心躁口干,不欲飲食。

人參 黃芩 當(dāng)歸(各三分) 北柴胡(去苗,兩半) 黃耆 地骨皮茯苓 麥門冬地黃芍藥(各一兩) 甘草(一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五片m.bhskgw.cn/sanji/,煎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半夏

治婦人熱勞,煩渴口干,體瘦無力,四肢疼痛;或時寒熱,痰逆嘔吐,不思飲食。

半夏 知母 苦梗 人參 赤茯苓 秦艽 赤芍藥 麥門冬 烏梅肉(各半兩) 鱉甲(醋炙) 北柴胡 黃耆 (各一兩) 大腹皮(三分) 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豬肚

治婦人熱勞羸瘦。

北柴胡 赤茯苓 人參 黃耆 (各一兩) 黃連(三兩) 地骨皮 木香(各半兩) 仁 鱉甲(各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用好嫩豬肚一枚,凈洗,將藥末入豬肚內(nèi)以線縫合,蒸令爛熟,于砂盆內(nèi)研如膏,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飲下三十丸,午食前再服。

秦艽散

治血經(jīng)有熱,月脈凝滯,五心煩倦。(出《婦人經(jīng)驗方》)

麥門冬 秦艽(各一兩) 生地黃 當(dāng)歸(各半兩) 地骨皮 郁金 蘇木(各一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紅花少許,同煎至七分,溫服。若經(jīng)脈調(diào),不用紅花。忌酒與熱物。此方可服一年。

婦人客熱方論第二

夫婦人有氣血陰陽,臟腑虛實。實則生熱,虛則受邪。邪熱加人,陰陽冷熱自相乘也。

今云客熱者,是體虛而將溫過度,外熱加之,非臟腑自生。故云客熱。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者是也。

麥門冬散

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下飲食。

麥門冬 北柴胡 赤茯苓(各一兩) 羊角屑 赤芍藥 桑白皮 黃耆 (各三分) 生干地黃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犀角

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下飲食。

犀角屑 赤芍藥 地骨皮 紅花 甘草(各半兩) 北柴胡(一兩) 黃耆 (一兩半) 麥門冬 人參 枳殼 赤茯苓(各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無時溫服。

黃耆散

治婦人客熱,心胸壅悶,肢節(jié)煩痛,不思飲食。

生干地黃 黃耆 (各一兩) 犀角屑 甘草 栝蔞子仁 黃芩(各半兩) 人參 茯神(各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淡竹葉五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候。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經(jīng)云∶陽不足則先寒后熱,陰不足則先熱后寒。夫婦人勞傷,氣血虛弱,令陰陽交爭,虛實不調(diào),故令寒熱如瘧也。

地骨皮散

治婦人血風(fēng)氣,體虛,發(fā)歇寒熱。

北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桑白皮 枳殼 前胡 黃耆 (各三分) 白茯苓 加皮 人參甘草 桂心 白芍藥(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生地黃散

治婦人血氣不調(diào),或時寒熱,體痛,不思飲食。

生干地黃 北柴胡(各一兩) 羌活 木香 桂心 防風(fēng)(各半兩) 棗仁 羚羊角屑 白芍藥 白術(shù) 黃耆 川牛膝 白茯苓 當(dāng)歸 枳殼(各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

柴胡散

治婦人寒熱體瘦,肢節(jié)疼痛,口干心煩,不欲飲食。

北柴胡 黃耆 赤茯苓 白術(shù)(各一兩) 人參 地骨皮 枳殼(制) 生干地黃 苦梗桑白皮 赤芍藥(各三分) 鱉甲(炙,二兩) 麥門冬(三兩)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荊芥

療時氣風(fēng)溫,寒熱瘴瘧,往來潮熱,并宜服之。

陳皮 麻黃 香附子 甘草(各一兩) 荊芥穗 濃樸(各二兩) 草果仁(三個) 川白芷 桂心(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兩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寡婦寒熱如瘧方論第四

論曰∶寡婦之病,自古未有言者。惟《倉公傳》與褚澄略而論及。言寡者,孟子正謂“無夫曰寡”是也。如師尼、喪夫之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懨懨成病也。《易》曰∶天地,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孤陽獨陰可乎?夫既處閨門,欲心萌而不遂,至陰陽交爭,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則為勞。又有經(jīng)閉、白yin、痰逆、頭風(fēng)、膈氣痞悶,面 、瘦瘠等證,皆寡婦之病。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究其脈源,其疾皆血盛而得。經(jīng)云∶男子精盛則思室,女子血盛則懷胎。觀其經(jīng)血,思過半矣。

生地黃丸

許學(xué)士云∶有一師尼,患惡風(fēng)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yī)見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湯雜進(jìn),數(shù)日病劇。余診視之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余制此方,治之愈。

北柴胡 秦艽 黃芩(各半兩) 生地黃(二兩) 赤芍藥(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烏梅煎湯下三十丸。無時候,日三服。

許學(xué)士云∶嘗讀《史記.倉公傳》載,齊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乍寒乍熱,眾醫(yī)皆以為寒熱病也。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何以知欲男子而不可得?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又有婦人熱入血室,寒熱如瘧一證,在本卷第十論。

婦人惡寒方論第五

論曰∶夫婦人惡寒者,亦有陰陽二證。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shù);發(fā)于陰者宜溫里,脈必沉細(xì)。又有汗后、利后惡寒及背惡寒。以上疾證,方治并載《百問》,不復(fù)繁引。

仆嘗治一婦人,但惡寒別無他證,六脈平靜,遂用敗毒散而安。此藥能去表中風(fēng)邪故也。經(jīng)云∶惡寒家慎不可過當(dāng)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

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jié)聚,針?biāo)幩圆荒苤我印?p>敗毒散。(見《局方》)

婦人血風(fēng)煩悶方論第六

夫婦人血風(fēng)煩悶者,由臟腑勞傷,血氣虛而風(fēng)邪乘之,搏于血,使氣不宣而痞澀,則生瘀熱;蛑(jié)煩疼,口干少臥,皆因虛弱而氣血壅滯,故煩悶也。

治婦人血風(fēng)虛冷,月候不調(diào),或即腳手心煩熱,或即頭面浮腫頑麻。川烏頭丸。

烏頭

川烏頭(一斤,用好清油合四兩一處,于銚內(nèi)炭火炒,不住手?jǐn)。候裂者仍須?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bhskgw.cn/pharm/2009/20090113054650_94163.shtml" target="_blank">桑根色為度,遂旋取出了于新瓦上;虿涣颜卟挥,裂者則去皮、尖、臍) 靈脂(去土石,揀凈,四兩,生)
上為細(xì)末,更入臼中,或乳缽內(nèi)研令停后,將蒸餅水浸后,卻瀝去水,漸漸入臼中和杵,直待丸得,即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二十丸。忌動風(fēng)物。丈夫風(fēng)疾亦治。

治婦人氣血不和,心胸?zé)⿶,不思飲食,四肢少力,頭目昏眩,身體疼痛。赤芍藥散。

赤芍藥散

牡丹皮 白茯苓 赤芍藥 白芷 甘草(各一兩) 柴胡(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后臨臥。

酸棗仁散

治婦人血風(fēng)煩悶,四肢疼痛,心神多躁,吃食減少。

酸棗仁 赤芍藥 當(dāng)歸 羚羊角屑 赤茯苓 紅花 生地黃(各三分) 防風(fēng) 羌活 川牛膝 麥門冬 桂心 川芎 地骨皮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少許,煎七分,溫服。

當(dāng)歸散

治婦人血風(fēng)潮熱。

當(dāng)歸(二兩) 芍藥 延胡不灰木 熟地黃(各一兩) 大黃(三分,蒸) 桂心(半兩) 甘草(一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胭脂一小角子,煎至六分,去滓。如躁時,放冷服,細(xì)呷清者。

婦人血風(fēng)攻脾不能食方論第七

夫脾象于土,脾為中州,意智之臟也。其肝、心、肺、腎皆受脾之精氣以榮養(yǎng)焉。脾與胃為表里,脾主化谷納食,胃為水谷之海,故經(jīng)言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也。婦人血氣不調(diào),臟腑勞損,風(fēng)邪冷氣蘊蓄在內(nèi),攻于脾胃。脾胃既虛,為邪所乘,則不能摧伏五谷,故令不能食也。

豆蔻

治婦人血風(fēng)冷氣攻脾胃,嘔逆,不納飲食。

人參(一兩) 草豆蔻仁(面裹煨) 白茯苓 半夏(各三分) 良姜 白術(shù) 縮砂仁 枇杷葉(去毛,炙) 桂心 木香 青皮 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神曲

治婦人血風(fēng)攻脾胃,腹脅氣滿,不思飲食。

白術(shù) 附子(炮) 枳殼(制) 訶子 桂心 人參 木香 吳茱萸(炮) 陳皮(各一兩) 苦梗 干姜(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以酒煮神曲末二兩,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姜湯吞下。

椒紅

治婦人血風(fēng)攻脾胃,臟腑虛冷,全不思食,臍腹多痛,體瘦無力。

椒紅 沉香 附子(炮) 莪術(shù) 訶子 當(dāng)歸 白術(shù)(各一兩) 良姜 白豆蔻丁香(各半兩) 麝香(一分)
上為細(xì)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招,溫酒下三十丸。

進(jìn)食散

李潛云∶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及久病患脾胃虛、全不入食者。只兩服能食(出《蘇沈良方》)。據(jù)愚見,此方既有川烏,治血風(fēng)攻脾不食,豈無良驗。

青皮 陳皮 粉草 良姜 桂心(各一分) 川烏(炮,去皮尖) 草豆蔻仁(各三個)訶子(五個)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二片,煎至七分溫服。

婦人夢與鬼交方論第八

夫人稟五行秀氣而生,承五臟神氣而養(yǎng)。若陰陽調(diào)和,則臟腑強盛,風(fēng)邪鬼魅不能傷之。若攝理失節(jié)而血氣虛衰,則風(fēng)邪乘其虛、鬼邪干其正。然婦人與鬼交通者,由臟腑虛,神不守,故鬼氣得為病也。其狀不欲見人,如有對誤,時獨言笑,或時悲泣是也。脈息遲伏,或如鳥啄,皆鬼邪為病也。又脈來綿綿,不知度數(shù),而顏色不變者,亦是此候也。

茯神散

治婦人風(fēng)虛,與鬼交通,妄有所見聞,言語雜亂。

茯神(一兩半) 茯苓 人參 石菖蒲(各一兩) 赤小豆(半兩)
上 咀,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桃仁

治婦人與鬼魅交通。

辰砂 檳榔 當(dāng)歸 桃仁(各三分) 水銀(一分,棗肉研令星盡) 麝香 阿魏(面裹煨) 沉香(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招,桃仁湯吞下十丸。

又方∶似辟瘟丹。

虎頭骨(二兩) 朱砂 雄黃 雌黃 鬼臼 皂莢 蕪荑鬼箭 蘆(各一兩)
上件生,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臂上。及用一丸,當(dāng)病患戶前燒之,一切邪鬼不敢進(jìn)。

太乙神積丹、蘇合香丸皆可用也。

婦人傷寒傷風(fēng)方論第九

論曰∶古人治病,先論其所主,男子調(diào)其氣,婦人調(diào)其血。血室不蓄,則二氣諧和;血室凝結(jié),則水火相刑。傷寒氣口緊盛,即宜下;人迎緊盛,即宜汗。婦女左關(guān)浮緊不可下,當(dāng)發(fā)其汗以救血室。榮衛(wèi)得和,津液自通,浹然汗出而解。仲景云∶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斷,晝?nèi)彰髁,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無犯胃氣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湯主之。若行湯遲則熱入胃,令津燥中焦。上焦不榮成血結(jié)胸狀,須當(dāng)針期門也。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養(yǎng)于木,水木相生,則榮養(yǎng)血室;血室不蓄,則脾無蘊積;脾無蘊積,則剛燥不生。剛燥既生,若犯胃氣則晝夜譫語喜忘,小腹?jié)M,小便利,屬抵擋湯證也(傷寒胃實,譫語,宜下之;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不可下也)。雖然婦人傷寒與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調(diào)氣,婦人先調(diào)血,此大略之辭耳。要知脈緊無汗名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fēng)。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xì)弱,其證一也。假如中 用白虎,胃實用承氣,豈必調(diào)血而后行湯邪?仲景《傷寒論》所以不分婦人者,良亦在學(xué)人皆可隨病,于男子藥證中以意選用也。

若妊婦傷寒,藥性須涼,慎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藥。小柴胡去半夏名黃龍湯,蓋為妊婦而去也。大抵產(chǎn)前先安胎,產(chǎn)后先補益,次服傷寒藥。若病稍退,則止藥不可盡劑,此為大法。

黃帝問∶婦人重身,毒之奈何?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衰其大半,過其厄。

男子、婦人傷寒,仲景治法別無異議。比見民間有婦人傷寒方書,稱仲景所撰,而王叔和為之序。以法考之,間有可取,疑非古方,特假圣人之名,以信其說于天下。今取《金匱玉函》治婦人傷寒,與俗方中可采者列為一卷。雖不足以盡婦人傷寒之詳,并可以《百問》中參用也。

婦人傷寒,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口燥舌干,經(jīng)脈凝滯,不得往來,宜桂枝紅花湯。

桂枝紅花湯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三兩) 紅花(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四片,棗二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汗出而解。

婦人傷寒,口燥咽干,腹?jié)M不思飲食,黃芩芍藥湯療之。

黃芩芍藥湯

黃芩 白芍藥 白術(shù) 生干地黃
上各一兩,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寒則加生姜。

治婦人傷寒,喘急煩躁,或戰(zhàn)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宜服當(dāng)歸湯。

當(dāng)歸湯

柴胡(三兩) 白術(shù)(二兩) 人參 甘草 赤芍藥 當(dāng)歸(各一兩) 五味子 木通(各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生姜四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

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瓦斯閉塞不得通,宜瀉心三黃湯。

瀉心三黃湯

川大黃 鼠尾黃芩 鷹爪黃連(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取微利。如目赤睛疼,宜加茯苓、嫩竹葉,瀉肝之余氣。

婦人傷寒差后,猶有余氣不去,謂之遺熱,宜干地黃湯。

干地黃湯

干地黃(一兩) 大黃 黃連 黃芩 柴胡 白芍藥 甘草(一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取溏利,汗出解。

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合得病,名曰陽易。其證里急,腰胯及腹內(nèi)痛,身重。宜燒散。

燒散

用男子 襠燒灰為末,以水調(diào)方寸匕服,即愈。

治婦人病未平復(fù),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fēng)狀,宜青竹茹湯。

青竹茹湯

栝蔞根(二兩) 淡青竹茹(半升)
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三服。

婦人病未平復(fù),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fā)熱者。宜當(dāng)歸白術(shù)湯。

當(dāng)歸白術(shù)湯

桂枝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甘草 芍藥 人參 黃耆 (各一分) 生附子(一個,破作八片,各一分) 生姜(半兩)
上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湯盞。食頃再服,溫覆微汗瘥。

婦人熱入血室方論第十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耍簞t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湯。

婦人傷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宜服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柴胡(八錢重) 黃芩 人參 生干地黃 甘草(各三錢) 半夏(二錢重)
上 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局方》四物湯不用熟地黃,只用生干地黃加北柴胡等分煎服,亦療此證。

婦人傷寒,經(jīng)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宜服干姜柴胡湯。

干姜柴胡湯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 栝蔞根(二兩) 牡蠣 干姜 甘草(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

婦人傷寒,血結(jié)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宜海蛤散。婦人血結(jié)胸,法當(dāng)針期門,仲景無藥方。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焉。

海蛤散

海蛤 滑石 甘草(各二兩) 芒硝(一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diào)下。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既壅,則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小便利,血數(shù)行,更宜桂枝紅花湯,發(fā)其汗則愈。

婦人傷風(fēng),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dāng)刺期門穴,隨其實而取之。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凡婦人病,法當(dāng)刺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患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凡針期門,必瀉勿補,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也。

婦人咳嗽方論第十一

夫婦人咳嗽者,由肌體虛,外受于寒、熱、風(fēng)、濕所得也。肺為四臟之華蓋,內(nèi)統(tǒng)諸臟之氣,外合于皮毛。若為寒、熱、風(fēng)、濕所傷,邪氣自皮毛而入于肺,中外皆傷,故令咳也。大抵治咳,不可一概,治當(dāng)以脈息辨之。其脈浮而弦者,起于風(fēng);濡而弱者,起于濕;洪而數(shù)者,起于熱;遲而澀者,起于寒。風(fēng)者散之,濕者燥之,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未有不安者也。

婦人咳嗽用溫藥方論第十二

(初虞世)

經(jīng)曰∶微寒為嗽,寒甚為腸癖。古人立方治嗽,未有不本于溫藥,如干姜、桂心、細(xì)辛之屬。以寒氣入里,非辛甘不能發(fā)散。以此推之,未有不因寒而嗽也。又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又實則為肺,虛則為肺痿。此人其始或血不足;或酒色滋味太過;或因服利藥重亡津液。燥氣內(nèi)焚,肺金受邪,脈數(shù)發(fā)熱,咳嗽膿血。病至于此,亦已危矣。古人立方,亦用溫藥,如建中之屬。今人但見發(fā)熱咳嗽,率用柴胡、鱉甲、門冬、葶藶等藥,旋踵受弊而不知非,可為深戒!就使不可進(jìn)以溫藥,亦須妙以湯丸委曲調(diào)治,無為鹵莽,致傷人命。

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苦咽干。黃 散。

黃耆散

黃耆(四兩) 甘草(二兩)
上為細(xì)末,湯點一、二錢服,日三。

一方∶甘草一兩,黃耆六兩,名黃耆六一湯。只 咀,水煎服。

治婦人咳嗽不止,漸成勞氣,宜服蛤蚧丸。

蛤蚧丸

蛤蚧(一對,酥炙) 紫菀 款冬花 鱉甲(炙) 貝母(去心) 皂莢子仁(炒),各一兩) 杏仁(炒,去皮尖,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淡姜湯吞下。

含化丸

昔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服此安。(寇宗 方)

枇杷葉(去毛) 桑白皮 款冬花 木通 紫菀 杏仁(各等分) 大黃(減半)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櫻桃大。食后夜臥含化一丸。

貝母湯

治諸嗽久不瘥。(出《本事方》)

貝母(生姜汁浸半日) 北五味子 黃芩 干姜(熟者減半) 陳皮(各一兩) 半夏 桑白皮 桂心 北柴胡(熟者加一半,各半兩) 木香 甘草(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黃師文云∶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投而瘥。以此治諸嗽,悉能愈)

定喘湯

治丈夫、婦人遠(yuǎn)年日近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并皆治之。

半夏曲(炒) 明阿膠(炒) 甘草(各錢半) 罌粟殼(半兩,制) 北五味子 桑白皮 麻黃(去節(jié)) 人參(各一分)
上 咀,每服三大錢。姜三片,烏梅半個,煎至七分,去滓,漸漸溫服,食后臨臥服。

(方同《和劑》,分兩加減不同,有效)

(滄州李官人宅補肺湯,治狀同前。(又名清金湯)

補肺湯

粟殼(二兩,制) 人參 粉草(各半兩) 陳皮 茯苓 杏仁(制) 白術(shù) 明阿膠(炒) 北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 紫蘇莖(各一兩)
上 咀為末,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三片,棗兩枚,烏梅半個,煎至一盞,臨臥溫服。

仆每用則無效,遂加百合、貝母(去心)、半夏曲、款冬花各一兩,服之良驗。

金不換

治男子、女人肺胃虛寒,久嗽不已,喘促滿悶,咳嗽涎盛,腹脅脹滿,腰背倦痛;或虛勞冷嗽,咳唾紅痰;及遠(yuǎn)年日近一切喘咳疾,諸藥不效者,并治之。

罌粟殼(半兩,制) 杏仁(制) 甘草(各三錢) 枳殼(四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烏梅半個,煎至八分,食后,臨臥漸漸熱服。

許元林先生方。乙卯年七月,仆嘗治一婦人咳嗽不已,服諸藥無效,漸成勞瘵。求余診之,六脈濡弱。以愚考之,此是血弱,又因憂戚太過而成斯疾。合用當(dāng)歸等藥治之必愈。遂先用《古今錄驗》橘皮湯,空心服蘇子降氣湯,后用金釵煎、熟地黃丸、當(dāng)歸丸調(diào)理得安。

又治一婦人,時行感熱咳嗽,遂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姜、棗,只加北五味子,煎服愈。

《古今錄驗》橘皮湯 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作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橘皮湯

陳皮 紫菀 麻黃(去根) 杏仁(制) 當(dāng)歸 桂心 甘草 黃芩(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婦人勞嗽方論第十三

經(jīng)曰∶人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凡咳嗽,五臟六腑皆有之,惟肺先受邪。蓋肺主氣,合于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咳為肺病。五臟則各以治時受邪,六腑則又為五臟所移。古人言,肺病難愈,而善卒死者。肺為嬌臟,怕寒而惡熱,故邪氣易傷而難治,以其湯散逕過、針灸不及故也。十種咳嗽者,肺咳、心咳、脾咳、腎咳、肝咳、風(fēng)咳、寒咳、支飲咳、膽咳、厥陰咳。華佗所謂五嗽者,冷嗽、氣嗽、燥嗽、飲嗽、邪嗽。

孫真人亦有方治寒毒注嗽者,歷代方論著之甚詳。惟今之所謂勞嗽者,無所經(jīng)見,意其華佗所謂邪嗽、真人所謂注嗽者是也。此病蓋酒色過度,勞極傷肺,損動經(jīng)絡(luò)。其重者咯唾膿血;輕者,時發(fā)時差。又有因虛感邪惡之氣,且傳注得之;蛳嘔血而后嗽、或先咳嗽,漸就沉羸。此則非特內(nèi)損肺經(jīng),又挾邪惡傳疰之氣,所以特甚,病之毒害無過此也。真人治注嗽,通氣丸方用蜈蚣四節(jié)。又云∶夢與鬼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锻馀_》方四滿丸治五嗽,亦用蜈蚣。遇世名公能推原其旨意,率用蛤蚧、天靈蓋、桃柳枝、麝香、丹砂、雄黃、安息香之類,以通神明之藥療之,高出古人之意矣。又肺中有蟲如蠶,令人喉癢而咳嗽,湯散逕過,針灸不及,以藥含化,蟲死即嗽止。(見張銳方)深師療五嗽。一上氣嗽、二飲嗽、三燥嗽、四冷嗽、五邪嗽。四滿丸。

四滿丸

干姜 桂心 躑躅花 芎 紫菀 芫花根皮(各二分) 蜈蚣(一枚,去頭、足,炙)細(xì)辛 甘草(炙) 鬼督郵 人參 半夏(洗,各一分)
上十二味為細(xì)末,煉蜜丸如大豆許。每服五丸,米飲下,日三。未知加至七、八丸,服此藥無不瘥。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古今錄驗》四滿丸

療五嗽。一氣嗽,二痹嗽,三燥嗽,四邪嗽,五冷嗽,悉療之方。

蜈蚣(二枚,炙) 芫花根(五分,熬) 躑躅花(炒) 干姜 芎 桂心(各四分)人參 細(xì)辛(各二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一十丸,日三服,加至十五丸。忌生蔥、生菜。

婦人喘滿方論第十四

夫喘之為病,黃帝問岐伯,岐伯對曰∶夜行則喘出于腎,yin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yin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yin氣傷心。度水跌撲,喘出于腎與骨,當(dāng)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原疾之由,雖曰皆本于肺與氣,然感外邪,則有太陽證,脈浮無汗而喘者,宜麻黃湯。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宜承氣湯。若表邪未解,誤服下利藥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若微喘者,桂枝濃樸杏子湯。汗出而喘,若無大熱者,宜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若表邪未解,心下停水,發(fā)熱而喘或嘔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主之。若陰證喘促者,四肢逆冷,脈息沉細(xì),或寸大尺小,或六脈促疾;或心下脹滿結(jié)硬,或冷汗自出,或大便頻數(shù)、上氣喘促,或咽喉不利者,此是本氣極虛,內(nèi)外挾寒冷所致。使陰寒內(nèi)消、陽氣得復(fù)則愈,宜返陰丹主之(以上方并見《百問》,不復(fù)錄)。仆且以大概而言之,諸臟相乘而喘者,以杏子散。如感寒伏熱而喘者,以華蓋散、九寶湯。若暴寒、向火覆衣被過當(dāng),傷熱肺實而喘促者,其狀多有熱證,宜洗心散,冷水調(diào)服。若因氣宇不調(diào),痰盛喘促者,宜四七湯兼官局桔梗湯,姜煎服。若涎多而喘者,宜千緡湯、橘皮半夏湯。若不得臥,臥即喘者,此由水氣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則浮而升,使氣不得通流,其脈沉大,宜神秘湯。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惡寒,喘咳,發(fā)癰疽,宜棗膏丸。若上氣喘者,神授湯。若上盛下弱而喘促者,宜蘇子降氣湯吞黑錫丹。若尊年之人,素來稟賦太濃,不任熱藥者,不可輕投丹劑及諸熱藥,但以秘傳降氣湯、分心氣飲論之,梗概不出于此矣。若素有腳氣而喘者,當(dāng)作腳氣治之。又有骨蒸勞喘,自有專門,不敢濫及。

神秘湯

治水氣乘肺而喘,兼療支飲而喘。

陳橘皮(洗,去白) 蘇葉 人參 桑白皮 生姜(等分)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去滓溫服。

杏子散

治諸臟相乘喘急。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細(xì)研如膏) 麻黃根(為細(xì)末,等分)
上和煎,橘皮湯調(diào)下二錢,無時候。

千緡湯

齊州半夏(七枚,炮制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炙,一寸) 甘草(炙,一寸) 生姜(如指大)
上同以水一碗,煮去半,頓服。沈興宗待制,嘗病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數(shù)日,客有見之曰∶我曾如此,得良藥一服瘥,我以千緡酬之,謂之千緡湯,可試為之。興宗得湯,一服而瘥。

棗膏丸

療息賁。

葶藶(研細(xì)) 陳皮 苦梗(各等分)
上后二味為末,入葶藶令停,煮肥棗肉,研為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

許學(xué)士云∶余嘗患停飲,水積肺經(jīng),食已必嚏,漸喘,覺肺系急,服此良驗。

神授湯

治上氣喘急,不得臥。

橘紅 苦梗 紫蘇 人參 北五味子(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服。

九寶湯

治感風(fēng)伏熱,一切咳嗽喘息,不問高年、小兒、室女、產(chǎn)前、產(chǎn)后皆可服,惟虛勞自汗不可服。

荷葉 紫蘇 大腹皮(洗) 麻黃(去根節(jié),各四兩) 桑白皮 桂心 杏仁(去皮尖) 陳橘皮 甘草(各二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姜十片,烏梅一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

有兩浙張大夫,病喘二十年,每至秋冬輒劇,不可坐臥,百方不瘥。后得臨平僧法本方,服之遂瘥。法本凡病三十年,服此藥半年,乃絕根本,永不復(fù)m.bhskgw.cn/shiti/發(fā)。凡服此藥,須久乃瘥。

官局桔梗湯、橘皮半夏湯、洗心散、華蓋散(并見《局方》,不復(fù)贅錄)、四七湯(見本卷、二十卷)。

仆嘗療羅安人,年近六十。遇秋冬之交,上氣喘促,不能坐臥,六脈洪實,服諸藥無效。問疾之源,少年自川中任所服餌丹砂,又恐是丹毒為害。遂服洗心散,皆無效。仆以華蓋散數(shù)服而愈,謾記之。

婦人風(fēng)痰方論第十五

夫婦人風(fēng)痰者,由臟腑風(fēng)冷,水飲停積在于胸膈所成也。人皆有痰,少者不能為妨,多者成患。但胸膈有痰飲,漬于五臟,則令眼暈,亦令頭眩、頭痛也。

評曰∶夫痰之為害,多因外感五邪(五邪者∶寒、暑、燥、濕、風(fēng)),內(nèi)傷七氣(七氣者∶喜、怒、憂、思、驚、恐、恚)。因五邪而得者,得風(fēng)為風(fēng)痰,得寒為寒痰,得冷為冷痰,得熱為熱痰,得暑為暑痰。因七氣所傷者,多因婦人情性執(zhí)著,不能容忍,而有此證。

豈特只因風(fēng)冷而成哉!所以外感五邪、內(nèi)傷七氣。則一身之中,血、液、淚、汗、涕、唾,身中濕者,則濁變而則成痰,乘間而為害也。經(jīng)云∶清則運為精華,濁則凝為痰飲,此之謂也。然有痰、涎、飲、沫四種相類,宜仔細(xì)詳辨調(diào)治。因風(fēng)而生痰者,宜服三生飲、星香飲、青州白丸子、化痰丸(方見《局方》)因寒冷而得者,宜服降氣湯、黑錫丹、養(yǎng)正丹。(并見《局方》)因熱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因暑而得者,消暑丸。(并見《局方》)因氣宇不調(diào),郁結(jié)而成者,宜服參蘇飲、四七湯、二陳湯。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切記不宜痛系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

三生飲、星香飲、參蘇飲。(方并見第三卷第一論)控涎丹。(方見第三卷第六論)養(yǎng)正丹。(方見第四卷第四論)

旋復(fù)花

治婦人風(fēng)痰,嘔逆不下飲食,頭目昏悶。

旋復(fù)花(去蒂) 枇杷葉(去毛,炙) 川芎 北細(xì)辛 藿香 桂心 枳殼(去穣,麩炒) 前胡 人參(去蘆) 羌活 半夏(各半兩) 甘草 羚羊角(屑) 赤茯苓(各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婦人風(fēng)痰,心膈壅滯。南星丸。

天南星丸

天南星 白附子(并炮) 皂莢仁(炒黃) 半夏曲(各一兩) 晉礬(半兩,枯)
上為細(xì)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薄荷湯吞下。

又方∶半夏 天南星(各二兩) 肥皂莢(五挺,銼) 生姜(三兩)
上以水五升,一同煮令水盡,去皂莢、生姜;只用半夏、南星,焙干為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生姜薄荷湯下七丸。

柴胡半夏湯

治痰熱頭痛,利膈、除煩悶,手足煩熱,榮衛(wèi)不調(diào),肢節(jié)拘倦,身體疼痛,嗜臥少力,飲食無味。兼治五嗽、痰癖。

柴胡(八兩) 半夏(三兩半) 人參(去蘆) 甘草 黃芩 麥門冬(各三兩) 白術(shù)(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服。

金沸草散

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筋緊急,時發(fā)寒熱,皆類傷風(fēng)。

荊芥穗(四兩) 半夏 甘草 北細(xì)辛(各一兩) 赤茯苓(二兩) 前胡 旋復(fù)花(各三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六分,熱服。未知再服。(《局方》有麻黃、赤芍藥,無細(xì)辛、茯苓)

瓜蒂散

療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痰也。當(dāng)吐之,宜服此。

瓜蒂(炒黃) 赤小豆(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取一錢匕,豉一合,湯七合,先漬之,須臾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脈微,大忌令人吐)

大半夏湯

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 白茯苓 生姜(各一分)
上 咀,作一服。每遇膈間有寒痰,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臨臥溫呷。如有熱痰,加炙甘草一分。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加陳橘皮一分同煎。此即二陳湯加減得理。

四七湯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蛑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節(jié),嘔逆惡心,并宜服之。婦人情性執(zhí)著,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傷,遂致氣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滿悶欲絕,產(chǎn)婦尤多此證,宜服此劑,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切不可謂紫蘇耗氣,且謂新產(chǎn)氣血俱虛不肯多服。用之效驗,不可具述。

紫蘇葉(二兩) 濃樸(三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五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無時候。若因思憂過當(dāng),小便白濁,用此藥吞青州白丸子極妙。

婦人心胸嘈雜方論第十六

夫心胸嘈雜,婦人多有此證。原疾之由,多是痰也。皆血、液、淚、汗變成;蛟剖茄。今人多用豬余血炒而食之則愈。詳其此理,是以血導(dǎo)血歸源爾。恰如以鹽梅下涎之義,不若用許學(xué)士旋復(fù)花湯。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滿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遲弦細(xì),是其證也。

旋復(fù)花湯方

旋復(fù)花 北細(xì)辛 橘紅 桂心 人參 甘草 苦梗 白芍藥 半夏(各半兩) 赤茯苓(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局方》治惡阻,半夏茯苓湯主亦妙。(見惡阻論中)


點擊查看:<<婦人大全良方>>目錄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