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豆 蔻(《名醫(yī)別錄》)
草
豆蔻為
姜科植物
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種。均系野生。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濕地、疏林、河邊以及林緣濕處。喜溫暖濕潤氣候以及蔭蔽環(huán)境,以疏林下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經(jīng)。功效燥濕健脾、溫胃止嘔。臨床用名草豆蔻。
【本草匯言】
《名醫(yī)別錄》: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
腹痛,
嘔吐,去口臭氣!端幮哉摗罚嚎蓡斡茫苤饕磺欣錃!堕_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衍義》:性溫而調(diào)散冷氣,力甚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
治風(fēng)寒邪客在于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浮也,陽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
《湯液本草》: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入足太陰經(jīng)、陽明經(jīng)。
《象》云:治風(fēng)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與胃痛。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脹滿短氣,消酒進(jìn)食,止
霍亂,治一切冷氣,調(diào)中補(bǔ)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義》云:性溫,而調(diào)散冷氣力甚速。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
木瓜、
烏梅、
縮砂、益智、曲、蘗、鹽、草姜也。
《本草衍義補(bǔ)遺》:氣熱,味辛,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治風(fēng)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面裹煨用!堆芰x》云:虛弱不能食者宜此。
《本草發(fā)揮》:潔古云:治風(fēng)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訣》云:純陽,益脾胃去寒。
《本草綱目》:草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陽、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腦損目。或云:與
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
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治瘴疬寒瘧,
傷暑吐下泄痢,
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
積聚,婦人惡阻
帶下,除寒燥濕,開郁破氣,殺魚肉毒。
《本草經(jīng)疏》:草豆蔻得地二之火氣而有金,復(fù)兼感乎夏末秋初之令以生。故《別錄》謂其味辛,氣溫,而性無毒。海藏又云:大辛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蓋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zé)崮莒詈餄,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也。脾開竅于口,脾家有積滯則瘀而為熱,故發(fā)口臭,醒脾導(dǎo)滯則口氣不臭矣。辛散溫行,故下氣。寒客中焦,飲良不消,氣因閉滯則霍亂,又散一切冷氣,消酒毒者,亦燥濕,破滯,行氣,健脾,開胃之功也。產(chǎn)閩之建寧者,氣芳烈,類
白豆蔻,善散冷氣,療
胃脘痛,理中焦。產(chǎn)滇、貴、南粵者,氣猛而濁,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癘,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滯作脹悶及痛。
簡誤:豆蔻性溫?zé),味大辛,本是祛寒破滯,消食除瘴之藥。凡瘧不由于瘴氣?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bhskgw.cn/tcm/2009/20090113023401_77574.shtml" target="_blank">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里急后重,及
泄瀉暴注,口渴;濕熱貧寒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咸屬暑氣濕熱,皆不當(dāng)用,犯之增劇。
《本草蒙筌》:味辛,氣溫。陽也,無毒。入劑剝殼取子,行經(jīng)惟胃與脾,去膈下寒,止霍亂吐逆;驅(qū)臍上痛,逐客忤邪傷。酒毒尤消,口臭即解。
《本草乘雅》:草實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異。入足太陽、陽明府藏,手少陽三焦則一也。氣味辛大溫,充腎間生陽,鼓肺氣呼吸,宣五谷味,主納主出者,白豆蔻也。氣味辛溫,秉剛 之用,溫中化食,宣五欲五畜味,為養(yǎng)為充者,
肉豆蔻也。氣味辛澀溫,宣攝中氣,溫中,益上焦,受納水谷,治心腹痛,嘔吐,去臭氣,宣五谷五果五菜味,為養(yǎng)為為益者,豆蔻也。豆蔻,輔中益上,以宣為體,以攝為用。綴實在莖下,亦具有密義,雖與縮砂密同歸于退藏,至體用則迥別矣?s砂密,以攝為體,以宣為用,順時序之升沉,故用舍自徭。豆蔻,效降肅之聚斂,終屬勉強(qiáng),設(shè)久服盡劑,恐反亟奪其生陽,有余于用,不足于體。故爾,唯白豆蔻三緣合和,體用平均,堪為匹配。但縮砂密專司于下,遍及上中;白豆蔻專司于中,遍及上下。
《藥性解》:草豆蔻,味辛,性熱,無毒,入脾、胃二經(jīng)。主風(fēng)寒客邪在胃。其余與白者同功,而性燥急,不及
白蔻有清高之氣。
按:草蔻辛溫發(fā)散,故入脾胃而主風(fēng)寒。多食大損脾胃,《衍義》謂其虛弱不食者宜此,恐非。胃火者大忌。
《藥鑒》:氣熱味辛,浮也,陽也,無毒。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藥也。
惟其氣熱,故能治風(fēng)寒客邪,一切冷氣,及哎吐諸癥。惟其味辛,故能散滯氣,除胃脘之刺痛,及兩脅之氣逆。大都熱則能行,辛則能散。故經(jīng)曰:寒者熱之,滯者散之。此之謂也。
《本草備要》:一名草果,燥濕,祛寒,除痰,截瘧。
辛熱香散。暖胃健脾,破氣開郁,燥濕祛寒,除痰化食。治瘴癘寒瘧,佐
常山能截瘧,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寒客胃痛,散滯氣,利膈痰。因滯因寒者多效;魜y瀉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解口臭氣,酒
毒魚肉毒。故食料用之。過劑助脾熱,耗氣損目。忌鐵。
《本經(jīng)逢原》:辛澀溫?zé)o毒。
草豆蔻性溫,入脾、胃二經(jīng)。東垣曰:風(fēng)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dāng)心疼痛者宜之。丹溪曰: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或濕郁成病者,用之神效;若熱郁者不可用,恐積溫成熱也。然多用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故陰虛血燥者忌之。
《本草求真》:[批]逐胃口上風(fēng)寒,止當(dāng)心疼痛。
草豆蔻專入脾、胃。辛熱香散,功與
肉蔻相似,但此辛熱,燥濕除寒,性兼有澀,不似肉蔻澀性居多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又功與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風(fēng)寒客在胃口之上,癥見當(dāng)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熱浮散專治瘴癘寒瘧也。故凡濕郁成病而見胃脘作疼,服之最為有效。若使郁熱內(nèi)成,及陰虛血燥者,服之為大忌耳。時珍曰:草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故食療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蛟婆c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助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得配本草》:味辛,微香,性溫。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達(dá)膜原,破郁結(jié),除寒燥濕,消積化痰。治瘴癘寒瘧,殺諸魚肉毒。同知母,治寒熱瘴瘧。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太陰獨勝之熱。同熟
附子、姜、棗,治脾寒
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瘧于由于瘴癘,氣不實、邪不盛者,禁用。
《本草分經(jīng)》:辛,溫。香散。暖胃健脾,祛寒燥濕。辛燥,犯血忌。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草豆蔻10%浸出液可使
胃蛋白酶的活力顯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