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皆可發(fā)疔瘡,現(xiàn)于形體細考詳,若論陰陽分上下,欲知經(jīng)臟辨何方。
疔名火焰發(fā)心經(jīng),往往生于唇指中,心作煩時神恍惚,痛兼麻癢 黃紅。
毒發(fā)肝經(jīng)名紫燕,此患多于筋骨見,破流血水爛串筋,指青舌強神昏亂。
黃鼓由于脾發(fā)毒,多生口角與顴骨, 黃光潤紅色纏,麻癢硬僵兼嘔吐。
毒發(fā)肺經(jīng)名白刃,白 頂硬根突峻,易腐易陷多損腮,咳吐痰涎氣急甚。
從來黑靨發(fā)腎經(jīng),黑斑紫 硬如釘,為毒極甚疼牽骨,驚悸沉昏目露睛。
以上五疔應五臟,又有紅絲疔一樣,初如小瘡漸發(fā)紅,最忌紅絲攻心上。
凡治疔證貴乎早,三陰三陽更宜曉,在下宜灸上宜針,速醫(yī)即愈緩難保。
【注】此數(shù)證俱名曰疔。蓋疔者,如丁釘之狀,其形小,其根深,隨處可生。由恣食濃味,或中蛇蠱之毒,或中疫死牛、馬、豬、羊之毒,或受四時不正疫氣,致生是證。
夫疔瘡者,乃火證也,迅速之病,有朝發(fā)夕死,隨發(fā)隨死,三五日不死,一月半月亦必死,此系臟腑之乖逆,性情之激變,節(jié)候之寒溫肅殺,且毒中有淺深也,若一時失治,立判存亡,有名為火焰疔者,多生于唇、口及手掌指節(jié)間,初生一點紅黃小 ,痛癢麻木;甚則寒熱交作,煩躁舌強,言語疏忽,此屬心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紫燕疔者,多生于手、足、腰、肋、筋骨之間,初生便作紫,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后串筋爛骨,甚則目紅甲青,邪視神昏、睡語驚惕,此屬肝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黃鼓疔者,初生黃 ,光亮明潤,四畔紅色纏繞,多生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發(fā)時便作麻癢,重則惡心嘔吐,肢體木痛,寒熱交作,煩渴干噦,此屬脾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白刃疔者,初生白 ,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痛兼作,多生鼻孔、兩手,易腐易陷,重則腮損咽焦,咳吐痰涎,鼻掀氣急,此屬肺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黑靨疔者,多生耳竅、牙縫、胸腹,腰腎偏僻之處,初生黑斑紫 ,毒串皮膚,漸攻肌肉,頑硬如疔,痛徹骨髓,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睛透露,此屬腎經(jīng)毒火而成也。以上五疔,本于五臟而生。
又有紅絲疔,發(fā)于手掌及骨節(jié)間,初起形似小瘡,漸發(fā)紅絲,上攻手膊,令人寒熱往來,甚則惡心嘔吐,治遲者,紅絲攻心,常能壞人。又有暗疔m.bhskgw.cn/qixie/,末發(fā)而腋下先堅腫無頭,次腫陰囊睪丸,突兀如筋頭,令人寒熱拘急, 熱疼痛。又有內(nèi)疔,先發(fā)寒熱腹痛,數(shù)日間,忽然腫起一塊如積者是也。又有羊毛疔,身發(fā)寒熱,狀類傷寒,但前心,后心有紅點,又如疹形,視其斑點,色紫黑者為老,色淡紅者為嫩。以上諸證,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勢不盡,憎寒壯熱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飲汗之。如發(fā)熱,口渴,便閉,脈沉實者,邪在里也,宜服黃連解毒湯加生大黃一錢五分,蔥頭五個清之。凡證輕者,宜服化疔內(nèi)消散;若疔毒將欲走黃,急服疔毒復生湯;已走黃者,令人心煩昏憒,急用七星劍湯以救之。若手足冷,六脈暴絕者,系毒瓦斯閉塞,元氣不能宣通,先宜蟾酥丸,隨服木香流氣飲行氣,其脈自見。若疔毒誤灸,煩躁譫語者,乃逼毒內(nèi)攻也,宜服解毒大青湯。若潰后余毒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參清神湯,針后出膿之時,氣虛驚悸者,宜服內(nèi)托安神散。若攻利太過,以致發(fā)渴六脈虛大者,宜服補中益氣湯,若發(fā)汗之后,汗不止,熱不退,瘡不疼,便不利者,此屬里虛,宜服八珍湯加黃 、麥冬治之。凡疔潰后不宜補早,雖見真虛,只可平補,忌用溫補之藥。
疔瘡圖(圖缺)
外治用藥、針灸亦當循其次第。書云∶疔瘡先刺血,內(nèi)毒宜汗瀉,禁灸不禁針,怕綿不怕鐵,初覺貴乎早治,十證十全;稍遲者,十全五六;失治者,十壞八九。初發(fā)項以上者,三陽受毒,必用鈹針刺入瘡心四、五分,挑斷疔根,令出惡血;隨用立馬回疔丹,或蟾酥條插入孔內(nèi),外以巴膏蓋之。如項以下生者,三陰受毒,即當艾灸以殺其勢,灸之不痛,亦須針刺出血,插蟾酥條,旁腫以離宮錠涂之。如旁腫頑硬,推之不動,用針亂刺頑硬之處,令多出惡血,否則必致走黃。挑法,先用針干將毒頂焦皮刮開,針入疔根,堅硬如針者為順;若針刺入綿軟如瓜穣,而不知痛者為逆,百無一生。凡挑疔根,先出紫黑血,再挑刺至鮮血出,以知痛為止;隨填拔疔散令滿,以萬應膏蓋之,過三、四時,撥去舊藥,易以新藥;若藥干無水不痛者,此挑法未斷疔根也,再深挑之,必以上藥知痛,藥入水流為率;三四日后,瘡頂干燥,以琥珀膏貼之,令疔根托出,換九一丹撒之,黃連膏抹之,外蓋白膏藥生肌斂口。若初起失治,或房勞、夢遺損氣,以致毒瓦斯內(nèi)攻,走黃不住者,其瘡必塌陷,急當隨走黃處,按經(jīng)找尋,有一芒刺直豎,即是疔苗,急當用鐵針刺出惡血,即在刺處用艾壯灸三壯,以宣余毒。若身面漫腫,神昏悶亂,干嘔心煩作渴,遍身起 抽搐者,俱為逆證。惟紅絲疔于初起時,急用瓷針于紅絲盡處,砭斷出血;尋至初起瘡上挑破,即用蟾酥條插入,萬應膏蓋之,隨服黃連解毒湯。
再暗、內(nèi)二疔,不用挑法,先以蟾酥丸含化令盡,以冷水漱去毒涎,再用三丸嚼蔥白三寸,裹藥黃酒送下,蓋臥出汗;少時無汗,再飲熱酒催之;仍無汗,系毒熱滯結(jié),急用霹靂火法令汗出,毒熱隨之而解。次用雙解貴金丸下之自效。若暗、內(nèi)二疔初起,牙關(guān)緊急者,用蟾酥丸三、五粒,蔥頭煎湯研化灌之;俟稍蘇,治法如前。
至羊毛疔,先將紫黑斑點,用衣針挑出如羊毛狀,前后心共挑數(shù)處,用黑豆、蕎麥研粉涂之,實時汗出而愈。一法∶用明雄黃末二錢,青布包扎,蘸熱燒酒于前心擦之,自外圈入內(nèi),其毛即奔至后心,再于后心擦之,其羊毛俱拔出于布上,埋之,忌茶水一日。
再諸疔部位、形色,亦有急緩,生于頭項、胸背者最急,生于手、足骨節(jié)之間者稍緩。一疔之外別生一小瘡,名曰應候;四圍赤腫而不散漫者,名曰護場;四旁多生小瘡者,名曰滿天星;有此者緩,無此者急。疔證初起,至四、五日間,由白色而至青紫色,疔頭潰膿,形似蜂窩,內(nèi)無七惡等證者為順;若初起似疔非疔,灰色頂陷,如魚臍,如蠶斑,青紫黑 ,軟陷無膿,內(nèi)見七惡等證者逆。凡疔毒俱由火毒而生,忌服辛熱之藥,恐反助其邪也;忌敷寒涼之藥,恐逼毒攻里也。再膏藥不宜早貼,惟在將潰已潰時貼之,呼膿長肉,以避風寒。初潰時,忌用生肌藥,恐毒未除,反增潰爛。生項以上者,屬三陽經(jīng),不宜灸。若火日生疔,亦禁灸,犯之或為倒陷,或至走黃。俱忌椒、酒、雞、魚、海味、鵝肉、豬首、辛辣、生冷等物,氣怒、房勞、諸香并孝服、經(jīng)婦、僧道、雞犬等項,犯之必致反復,慎之。
蟾酥丸
蟾酥(酒化,二錢) 輕粉 銅綠 枯礬 寒水石( ) 膽礬 乳香 沒藥 麝香(各一錢)朱砂(三錢) 雄黃(二錢) 蝸牛(二十一個)
以上各為末,稱準,于端午日午時,在凈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同蟾酥和研稠粘,方入各藥共搗極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用蔥白五寸,令患者嚼爛,吐于手心內(nèi),男用左手,女用右手,將藥丸裹入蔥泥內(nèi),用無灰熱酒一茶盅送下∶被蓋約人行五六里路,病者出汗為度;甚者再用一服。如外用之法,搓條作餅,隨證用之。修合時,忌婦人、雞犬等見之。
【方歌】蟾酥丸治諸疔毒,初起惡瘡皆可逐,外用化腐又消堅,內(nèi)服驅(qū)毒發(fā)汗速。
朱砂輕粉麝雄黃,銅綠枯礬寒水入,膽礬乳沒共蝸牛,丸如綠豆蔥酒服。
金銀花(三錢)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一錢二分)
水二盅,煎八分,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渣如法再煎服,被蓋出汗為度。
【方歌】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發(fā)汗靈。
化疔內(nèi)消散
知母 貝母(去心,研) 穿山甲(炙,研) 蚤休 白芨 乳香 天花粉 皂刺 金銀花當歸 赤芍 甘草(生,各一錢)
酒、水各一盅,煎一盅,去渣,量病上、下服之。
【方歌】化疔內(nèi)消知貝甲,蚤休及乳草天花,皂刺銀花歸芍酒,疔證毒輕服更嘉。
疔毒復生湯
金銀花 梔子(生,研) 地骨皮 牛蒡子(炒,研) 連翹(去心) 木通 牡蠣( ) 生軍 皂刺天花粉 沒藥 乳香(各八分)
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遠服。不能飲者,只用水煎,臨服入酒一杯,和服亦效。
【方歌】疔毒復生欲走黃,頭面腫浮毒內(nèi)傷,銀梔骨蒡翹通蠣,軍刺天花沒乳香。
七星劍
蒼耳頭 野菊花 草 地丁香 半枝蓮(各三錢) 蚤休(二錢) 麻黃(一錢)
用好酒一斤,煎至一碗,澄去渣熱服,被蓋出汗為度。
【方歌】七星劍嘔熱兼寒,疔毒走黃昏憒添,麻黃蒼耳菊 ,地丁香蚤半枝蓮。
木香流氣飲
當歸 白芍(酒炒) 川芎 紫蘇 桔梗 枳實(麩炒) 烏藥 陳皮 半夏(制) 白茯苓黃 防風 青皮(各一錢) 大腹皮 檳榔 枳殼(麩炒) 澤瀉 甘草節(jié) 木香(末,各五分)
【方歌】木香流氣宣氣滯,歸芍芎蘇桔枳實,烏藥二陳 大腹,風榔青枳瀉煎之。
解毒大青湯
大青葉 木通 麥門冬(去心) 人中黃 梔子(生,研) 桔梗 元參 知母 升麻 淡竹葉 石膏( ,各一錢)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大便秘加大黃,悶亂加燒人糞。
【方歌】解毒大青通麥門,中黃梔子桔元參,知升竹葉石膏 ,疔瘡誤灸毒內(nèi)侵。
人參清神湯
人參 陳皮 白茯苓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 當歸 白術(shù)(土炒) 黃 遠志(去心,各一錢) 柴胡 黃連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盅,粳米一撮,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人參清神疔毒潰,陳苓地骨麥冬歸,術(shù) 柴遠黃連草,益氣除煩熱可推。
內(nèi)托安神散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茯神 黃 白術(shù)(土炒) 元參 陳皮(各一錢) 石菖蒲 甘草(炙)酸棗仁(炒,研) 遠志(去心) 五味子(研,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臨服入朱砂末三分和勻,食遠服。
【方歌】內(nèi)托安神多驚悸,疔瘡針后元氣虛,參麥茯菖 術(shù)草,元參棗遠味陳皮。
立馬回疔丹
輕粉 蟾酥(酒化) 白丁香 砂(各一錢) 乳香(六分) 雄黃 朱砂 麝香(各三分) 蜈蚣(炙一條) 金頂砒(注末卷,五分)
共為細末,面糊搓如麥子大。凡遇疔瘡,以針挑破,用一粒插入孔內(nèi),外以膏蓋,追出膿血疔根為效。
【方歌】立馬回疔輕蟾酥,白丁香乳麝雄朱, 蜈金頂砒研末,疔瘡用此根自除。
九一丹
石膏( ,九錢) 黃靈藥(一錢)
共研極細,撒于患處。
【方歌】九一丹醫(yī)疔破后,根除用此把膿搜, 石膏對黃靈藥,清熱生肌患自瘳。
霹靂火
鵝卵石燒紅,安鐵杓內(nèi),杓安桶內(nèi),以醋淬石,令患者將患處覆桶上,濃衣密蓋,勿令泄氣,熱氣微再添紅石,加醋淬之,瘡頭及腫處,使熱氣熏蒸至汗出,其毒減半。
黃連解毒湯(見耳部黑疔)
補中益氣湯 八珍湯 巴膏 萬應膏 白膏藥 黃靈藥(俱見潰瘍門)
離宮錠 雙解貴金丸(俱見腫瘍門)
拔疔散(見牙齒部牙疔)
琥珀膏(見頭部發(fā)際瘡)
黃連膏(見鼻部鼻瘡)
流注原有證數(shù)般,濕痰瘀風汗后寒,發(fā)無定處連腫漫,潰近骨節(jié)治難痊,此證本由脾胃弱,留結(jié)肌肉骨筋間。
【注】此證名雖無殊,其原各異,蓋人之血氣,每日周身流行,自無停息,或因濕痰,或因瘀血,或因風濕,或因傷寒汗后余毒,或因欲后受寒,稽留于肌肉之中,致令氣血不行,故名流注。
諸家書云∶流者流行,注者住也,發(fā)無定處,隨在可生,初發(fā)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凝結(jié)日久,微熱漸痛,透紅一點,方是膿熟,即宜用針開破,若濕痰化成者,膿色粘白;瘀血化成者,膿色金黃;粘水風濕化成者,膿色稀白如豆汁;汗后八邪化成者,膿色或黃、或黑、稀膿臭穢;以上四證,發(fā)在肉濃處可愈,發(fā)在骨節(jié)及骨空處難痊,yin欲受寒化成者,膿色稀白而腥,其水中有豬脂水油之狀,此為敗漿膿也,諸書雖有治法,終成敗證。初起濕痰所中者,木香流氣飲導之;產(chǎn)后瘀血所中者,通經(jīng)導滯湯通活之;跌撲傷損瘀血所中者,宜散瘀葛根湯逐之;風濕所中者,萬靈丹、五積散加附子溫散之;汗后余邪發(fā)腫者,人參敗毒散散之;房欲后m.bhskgw.cn/xinli/外寒侵襲者,初宜服五積散加附子,次服附子余物湯溫之;又有室女、孀婦郁怒傷肝,思慮傷脾而成者,宜服歸脾湯加香附青皮散之,此皆流注初起將成之法,一服至三四服皆可。外俱用烏龍膏或沖和膏敷貼,皮肉不熱者,雷火神針針之,輕者即消,重者其勢必潰;將潰時俱宜服托里透膿湯,已潰俱服人參養(yǎng)榮湯;久潰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者,俱宜服調(diào)中大成湯,久潰膿水清稀,精神怯少,漸成漏證者,俱宜服先天大造丸。潰后其余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參考。
流注圖(圖缺)
通經(jīng)導滯湯
當歸 熟地 赤芍 川芎 枳殼(麩炒) 紫蘇 香附 陳皮 丹皮 紅花 牛膝(各一錢) 獨活 甘草(節(jié),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入酒一杯,食前服。
【方歌】通經(jīng)導滯產(chǎn)后疾,敗血流瘀腫痛積,四物枳蘇香附陳,丹皮獨草紅花膝。
散瘀葛根湯
葛根 川芎 半夏(制) 桔梗 防風 羌活 升麻(各八分) 細辛 甘草(生) 香附紅花 蘇葉 白芷(各六分)
水二盅,蔥三根,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歌】散瘀葛根瘀血凝,皆因跌撲流注成,芎半桔風羌細草,香附紅花蘇芷升。
附子八物湯
附子(制)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酒炒,各一錢) 木香肉桂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紅棗肉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附子八物醫(yī)流注,房欲傷陰外寒入,木香肉桂八珍湯,姜棗水煎食遠服。
調(diào)中大成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 黃 山藥(炒) 丹皮 當歸身 白芍(酒炒) 陳皮(各一錢) 肉桂 附子(制,各八分) 遠志(去心) 藿香 縮砂仁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盅,煨姜三片,紅棗肉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調(diào)中大成四君 ,山藥丹皮歸芍宜,遠藿縮砂陳桂附,能醫(yī)流注潰膿稀。
木香流氣飲(見疔瘡門)
萬靈丹 烏龍膏 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五積散(見內(nèi)癰部腎癰)
歸脾湯(見乳部乳中結(jié)核)
雷火神針(見股部附骨疽)
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人參養(yǎng)榮湯(見潰瘍門)
先天大造丸(見臀部鸛口疽)
五癭屬陽六瘤陰,癭別血氣肉石筋,瘤氣血肉脂筋骨,惟脂開潰不傷身,癭蒂細小紅不緊,瘤根漫大亮白新,證由內(nèi)外嵐水氣,療治須當戒怒嗔。
【注】癭瘤二證,發(fā)于皮膚血肉筋骨之處,癭者,如纓絡之狀;瘤者,隨氣留住,故有是名也。多外因六邪,榮衛(wèi)氣血凝郁;內(nèi)因七情,憂恚怒氣,濕痰瘀滯山嵐水氣而成,皆不痛癢,癭證屬陽,色紅而高突,皮寬不急,蒂小而下垂;瘤證屬陰,色白而漫腫,皮嫩而光亮,頂小而根大。癭有五種∶肉色不變者為肉癭;其筋脈現(xiàn)露者,名筋癭;若赤脈交絡者,名血癭;隨喜怒消長者,名氣癭;堅硬推之不移者,名石癭。五癭皆不可破,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傷生。瘤有六種∶堅硬紫色,累累青筋,盤曲若蚯蚓狀者,名筋瘤,又名石瘤;微紫微紅,軟硬間雜,皮膚中隱隱若紅絲糾纏,時時牽痛,誤有觸破,而血流不止者,名血瘤;或軟如綿,或硬如饅,皮色如常,不緊不寬,始終只似覆肝,名肉瘤;軟而不堅,皮色如常,隨喜怒消長,無寒無熱者,名氣瘤;日久化膿流出,又名膿瘤也;形色紫黑,堅硬如石,疙瘩疊起,推之不移,昂昂堅貼于骨者,名骨瘤;軟而不硬,皮色淡紅者,名脂瘤,即粉瘤也。六瘤之形色如此。
凡癭多生于肩項兩頤,瘤則隨處有之。夫肝統(tǒng)筋,怒氣動肝,則火盛血燥,致生筋癭、筋瘤,宜清肝解郁,養(yǎng)血舒筋,清肝蘆薈丸主之,心主血,暴戾太甚,則火旺逼血沸騰,復被外邪所搏,致生血癭、血瘤,宜養(yǎng)血涼血、抑火滋陰、安斂心神、調(diào)和血脈,芩連二母丸主之。脾主肌肉,郁結(jié)傷脾,肌肉淺薄,土氣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癭、肉瘤,宜理脾寬中、疏通戊土、開郁行痰、調(diào)理飲食,加味歸脾丸主之。肺主氣,勞傷元氣,腠里不密,外寒搏之,致生氣癭、氣瘤,宜清肺氣,調(diào)經(jīng)脈、理勞傷、和榮衛(wèi),通氣散堅丸主之。腎主骨,恣欲傷腎,腎火郁遏,骨無榮養(yǎng),致生石癭、骨瘤,石癭海藻玉壺湯主之,骨瘤尤宜補腎散堅、行瘀利竅,調(diào)元腎氣丸主之。癭瘤諸證,用藥緩緩消磨,自然縮小;若久而膿血崩潰,滲漏不已者,皆為逆證不可輕用刀針決破,以致出血不止,立見危殆。惟粉瘤可破,其色粉紅,多生耳項前后,亦有生于下體者,全系痰凝氣結(jié)而成,治宜鈹針破去脂粉,以白降丹捻子插入,數(shù)次將內(nèi)膜化凈,用生肌玉紅膏貼之自愈。
癭瘤圖(圖缺)
又有一種黑砂瘤,多生臀腿,腫突大小不一,以手攝起,內(nèi)有黑色即是,亦用針刺出黑砂有聲,軟硬不一。又有發(fā)瘤,多生耳后發(fā)下寸許,軟小高突,按之不痛,亦用針刺之,粉發(fā)齊出。又有虱瘤,發(fā)后其癢徹骨,開破出虱無數(shù),內(nèi)有極大一虱出,其虱方盡。
黑砂、發(fā)、虱三瘤,外治皆同粉瘤之法,其口方收。又有蟲瘤,每生脅下,治法當按癰疽腫瘍、潰瘍門,但本憂思化成,每難獲效。諸證形狀各異,皆五臟濕熱邪火濁瘀,各有所感而成,總非正氣之所化也。
清肝蘆薈丸
當歸 生地(酒浸,搗膏) 白芍(酒炒) 川芎(各二兩) 黃連 青皮 海粉 牙皂 甘草節(jié)昆布(酒炒) 蘆薈(各五錢)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滾水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方歌】清肝蘆薈怒傷肝,筋結(jié)癭瘤血燥原,四物黃連青海粉,牙皂甘昆曲糊丸。
黃芩二母丸
黃芩 黃連 知母 貝母(去心) 當歸 白芍(酒炒) 羚羊角(鎊) 生地 熟地 蒲黃地骨皮 川芎(各一兩) 甘草(生,五錢)
上為末,側(cè)柏葉煎湯,打寒食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燈心煎湯送下。
【方歌】芩連二母血瘤癭,血沸寒凝微紫紅,歸芍羚羊生熟地,蒲黃地骨草川芎。
加味歸脾丸
香附 人參 酸棗仁(炒) 遠志(去心) 當歸 黃 烏藥 陳皮 茯神 白術(shù)(土炒)
貝母(去心,各一兩) 木香 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細末,合歡樹根皮四兩煎湯,煮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食遠,白滾水送下。
【方歌】加味歸脾香附參,棗遠歸 烏藥陳,茯神術(shù)草木香貝,消癭除瘤脾郁伸。
通氣散堅丸
人參 桔梗 川芎 當歸 花粉 黃芩(酒炒) 枳實(麩炒) 陳皮 半夏(制) 白茯苓膽星 貝母(去心) 海藻(洗) 香附 石菖蒲 甘草(生,各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煎湯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錢,食遠,燈心,生姜煎湯送下。
【方歌】通氣散堅氣癭瘤,參桔芎歸花粉投,芩枳二陳星貝藻,香附石菖患漸瘳。
海藻(洗) 陳皮 貝母(去,心連翹去心) 昆布 半夏(制) 青皮 獨活 川芎 當歸甘草(節(jié)各一錢) 海帶(洗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方歌】海藻玉壺湯石癭,陳貝連翹昆半青,獨活芎歸甘海帶,化硬消堅最有靈。
調(diào)元腎氣丸
生地(酒煮,搗膏,四兩) 山萸肉 山藥(炒) 丹皮 白茯苓(各二兩) 澤瀉 麥冬(去心,搗膏)
人參 當歸身 龍骨( ) 地骨皮(各一兩) 知母(童便炒) 黃柏(鹽水炒,各五錢) 縮砂仁(炒)
木香(各三錢)
共研細末,鹿角膠四兩,老酒化稠,加蜂蜜四兩同煎,滴水成珠,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忌蘿卜、火酒,房事。
【方歌】調(diào)元腎氣縮砂仁,六味地黃知麥參,歸柏木香龍地骨,骨瘤服此又滋陰。
白降丹 生肌玉龍膏(俱見潰瘍門)
多骨疽由腎虛源,瘡久腫潰復受寒,落草患此胎元結(jié),名為骨脹治一般。
【注】此證一名剩骨,一名朽骨,無論老少,皆有生者,多在腮 牙床、眼胞頦下手足、腿膊等處,有因腎虛之人,生瘡久潰,腫硬不退,口不收斂,外被寒邪襲入,與膿毒凝結(jié),借人之氣血化成多骨者;又有初生落草,身肉之中,按之有如脆骨,由胎元受之精血交錯而致,迨其人長大后,必于脆骨所生之處,突然發(fā)腫生疽,及潰破后,多骨脫出,其口方收。有多骨出之不休者,名曰骨脹,難愈。以上二因,治法皆同,俱宜隔附子餅艾灸,以宣寒凝,令骨速脫。蓋骨屬腎,遇寒則凝,故從熱治也。若朽骨內(nèi)含,或出臭膿,或出涎泡,宜撒黃靈藥,陀僧膏蓋貼,令朽骨出盡,其口始易斂也,腎虛微寒者,服六味地黃丸;虛而寒甚者,桂附地黃丸常服可愈。由胎元結(jié)成者,稟賦身虛,不可強取多骨,候自破則取之。
多骨疽圖(圖缺)
附子餅灸法(貝首卷灸法)
黃靈藥 陀僧膏(俱見潰瘍門)
六味地黃丸(見面部雀斑)
桂附地黃丸(見面部頰瘍)
結(jié)核即同果核形,皮里膜外結(jié)凝成,或由風火氣郁致,或因怒火濕痰生。
【注】此證生于皮里膜外,結(jié)如果核,堅而不痛,由風火氣郁,結(jié)聚而生,初發(fā)令人寒熱往來,有表證者,荊防敗毒散解之;表既解,即服連翹消毒飲,若濕痰氣郁凝結(jié)者,宜行氣化痰,以五香流氣飲、《千金》指迷丸辛涼之藥治之,其核自消;若誤投苦寒之劑,必至潰破,或服之而反甚者,其勢將潰,不可強消,以耗其氣,宜用透膿散。潰而不愈者,屬氣虛,宜用補中益氣湯平補之。外治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結(jié)核圖(圖缺)
《千金》指迷丸
半夏(制,四兩) 白茯苓 枳殼(麩炒,各三兩) 風化硝(三錢)
共研為末,河水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白滾水送下。
【方歌】《千金》指迷丸半夏,茯苓枳殼硝同砑,河水煮糊作成丸,消堅去核結(jié)痰化。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連翹消毒飲(見背部酒毒發(fā))
五香流氣飲(見脛部黃鰍癰)
透膿散(見腫瘍門)
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
痼發(fā)皆由外感生,伸縮動處每成形,漫腫無頭寒熱作,四肢沉重渴煩增。
【注】此證體虛之人,感受天地不正之厲氣而生,非由內(nèi)作也。多生于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伸縮動處,疼如痛風,而兼漫腫無頭,其色淡紅,憎寒發(fā)熱,四肢沉重。
煩渴初起,宜服萬靈丹發(fā)汗解表,腫仍不消,必欲作膿者,宜托里消毒散,兼琥珀蠟礬丸間服;已潰者,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痼發(fā)圖(圖缺)
萬靈丹 托里消毒散 琥珀蠟礬丸(俱見腫瘍門)
瘭疽本由煙瘴起,小如粟豆大梅李,初發(fā)紅點次變黑,腐爛筋骨疼無已。
【注】此證一名蛇瘴,起川、廣煙瘴地面有之,初起紅點,次變黑色,其形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隨處可生,疼痛應心不止,腐爛筋骨,潰破膿如豆汁,今日拭凈,次日膿汁復滿,愈而復發(fā),初起宜貼蟾酥餅,寒熱交作,宜服黍米寸金丹,或奪命丹亦可,紅腫游走不定者,離宮錠涂之,兼神燈照熏照之。破后脾虛,食少作嘔者,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麥冬;補而不應,或出稀水穢汁者逆。
瘭疽圖(圖缺)
蟾酥餅(見疔瘡)
黍米寸金丹 離宮錠(俱見腫瘍門)
奪命丹(見背部陰陽二氣疽)
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
神燈照法(見首卷)
烏白癩由中惡風,犯解忌害亦能成,麻癢徹骨刺不痛,除風養(yǎng)血即收功。
【注】此二證,俱由惡風侵襲皮膚血分之間,火郁耗血,及犯觸忌害而成。有烏、白二種∶烏者初覺皮毛變黑,發(fā)若癮疹,癢若蟲行,手足頑麻,針刺不痛,目視物若垂絲,心常驚而妄語,凡飲食言語之時,開口出氣而鳴,宜服 皮丸,外擦大黑神膏;白癩皮色漸變白斑,語聲嘶嗄,目視不明,四肢頑疼,身體大熱,心常懊惱,手腳緩縱,背膂拘急,肉如針刺,鼻生息肉,瞳生白沫,宜服白花蛇散,外擦斑蝥膏,二證俱常飲苦參酒。白癩便秘者,先宜服醉仙散,次服通天再造散,利下惡物即效。
烏白癩圖(圖缺)
皮丸
皮(燒,存性) 蚺蛇頭(燒,存性) 魁蛤(各一枚) 紅娘子(去頭、足、翅) 蠐螬(焙干)虻蟲(去頭、足、翅) 水蛭(糯米炒熟) 蜘蛛(焙) 斑蝥(去頭、足、翅,各三個) 桂心大黃 黃連 龍骨( 研) 麝香(研) 汞(即水銀) 川椒(炒,各五錢) 芒硝 石膏( ,各一兩) 穿山甲(炙,三片) 枯白礬 滑石(研、水飛) 甘遂(與胡麻同炒,以胡麻熟為度,去麻用甘遂,各二錢五分) 蜈蚣(炙,一條半) 附子(泡,去皮臍,二枚) 巴豆(去皮、膜、心、油) 雷丸(各五十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滾白水送下,空心臨臥各一服。如未覺,每服加一丸;如莖中痛,即有蟲下,細觀形狀皆死矣。痛多減一丸,痛少服二丸,以瘥為度。此藥乃攻毒取蟲之峻劑,非灼知臟腑有蟲及精神可勝攻下者,不可輕服。
【方歌】 皮膚黑成烏癩,心驚視物若垂毫,癢似蟲行手足痹,紅娘魁蛤汞礬螬,螬桂硝黃虻蛭甲,黃連龍骨麝蜘膏,川椒滑附蜈巴豆,雪丸甘遂共斑蝥。
大黑神膏
頭發(fā)(雞子大一團) 川芎 黃連 黃柏 防己(去皮) 川烏 升麻 藜蘆(各五錢) 巴豆杏仁(各十四粒)
用豬脂油二斤,將藥炸至頭發(fā)化盡為度,撈去渣;再用雌黃、雄黃,白礬、鉛粉各五錢,松脂一塊如雞子大,同研末,入油內(nèi)攪勻。先以熱鹽湯洗凈患處,次擦藥,日三次,勿令入口。
【方歌】大黑神膏烏癩涂,發(fā)芎連柏己川烏,雌雄巴豆礬松脂,鉛粉升麻杏藜蘆。
白花蛇散
白花蛇(酒浸,炙) 槐子 天麻 枳殼(麩炒) 蔓荊子 防風 羌活 威靈仙 白鮮皮晚蠶鵝(去頭、足、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時用二服。
【方歌】白花蛇散體多熱,刺痛聲嘶白癲 ,槐子天麻鮮積蔓,風羌威草晚蠶蛾。
斑蝥膏
斑蝥(十四枚) 大蝮蛇(頭尾全者,曬干,一條)
黃酒七碗,同藥入瓶內(nèi),用糠火煨酒至一碗,濾去渣收貯。每用薄薄涂于患上。
【方歌】斑蝥膏搽白癩風,蝮蛇黃酒入瓶中,糠火煨酒取涂患,以毒攻惡癩自平。
苦參酒
苦參(五斤) 露蜂房(五兩) 刺 皮(酥炙一具)
共研粗末,用水三斗,煎湯至一斗,去渣,浸細曲五斤、炊黍米三斗,拌如常醞法,酒熟,壓去糟,每于食前,溫飲一小盞。
【方歌】苦參酒治烏白癩,露蜂房與刺 皮,煎湯浸曲炊黍米,釀酒飲之惡疾離。
醉仙散 通天再造散(俱見大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