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瘧門第十
    

醫(yī)方考:瘧門第十

敘曰∶瘧之理難言矣。知五運六氣、十四經(jīng)絡,始能粗知其證。知陰陽進退消長之理,然后知夫瘧疾變遷之妙。茍非精研斯道,則所知者膚淺而已,一有問難,猶然袖手解頤。今考名方十八首,說證用藥,可為初學之啟蒙也。麻黃羌活湯麻黃(去節(jié))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三錢)瘧發(fā)時…

敘曰∶瘧之理難言矣。知五運六氣、十四經(jīng)絡,始能粗知其證。知陰陽進退消長之理,然后知夫瘧疾變遷之妙。茍非精研斯道,則所知者膚淺而已,一有問難,猶然袖手解頤。今考名方十八首,說證用藥,可為初學之啟蒙也。

麻黃羌活

麻黃(去節(jié))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三錢)

瘧發(fā)時,頭疼,身熱,脊強,脈浮者,名曰寒瘧,此方主之。

寒熱一日一發(fā),間日一發(fā),三日一發(fā),皆名曰瘧,此云頭疼、身熱、脊強、脈浮,皆太陽證也。太陽乃寒水所化。故《機要》名為寒瘧。麻黃、羌活,太陽經(jīng)之汗藥也。故以為君;防風乃諸風藥之卒徒,故以為佐;甘草能和諸藥而兼解散,故以為使。是方乃攻實之劑,若臨病用藥,則血虛者宜加四物,氣虛者宜加參、術,全在活法,不徒執(zhí)也。

白芷

白芷(二錢) 知母 石膏(各五錢)

瘧發(fā)時,目痛,鼻干,口渴,自汗,不得眠,脈長,有熱無寒,或熱多寒少者,名曰熱瘧,此方主之。

此條皆陽明證也,以其有熱而無寒,或熱多而寒少,故《機要》名為熱瘧。白芷所以解陽明之經(jīng),石膏所以清陽明之腑,知母所以養(yǎng)陽明之陰。虛者宜加人參,質(zhì)實便燥者,此方不足與也,宜下之,用傷寒門大柴胡湯,后以本方調(diào)之。

小柴胡湯

柴胡(去蘆) 黃芩(炒) 人參 甘草 半夏(法制) 生 大棗

瘧發(fā)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喜嘔,脈弦者,名曰風瘧,此方主之。

此條皆少陽證也,以少陽為甲木,在天為風,故《機要》名為風瘧。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jīng)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陽經(jīng)之嘔,人參、甘草能補中氣之虛,補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正考見傷寒門。

清脾飲

青皮(去穣,炒) 濃樸(姜湯炒) 白術(炒) 黃芩(炒) 半夏(制) 柴胡(去蘆) 茯苓(去皮) 草果 甘草

瘧發(fā)時,熱多寒少,口苦咽干,大小赤澀,脈來弦數(shù)者,此方主之。

此條皆太陰證也,太陰脾主濕,濕生痰,痰生熱,故見上件諸證。脈來弦數(shù),弦為痰飲,數(shù)為熱也。方曰清脾者,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一清也。故青皮、濃樸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濕,柴胡、黃芩清去脾中之熱,白術、甘草清去脾臟之虛,而

《機要》云∶瘧在三陰經(jīng),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jīng)論之。此言可謂知要。今即古方審擇而用焉,則本方為切當矣。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去節(jié),四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傷寒例》云∶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yōu)闇丿。溫瘧先熱后寒,宜此方主之?/p>

脈陰陽俱盛者,舊有熱也。重感于寒者,新有寒也。凡瘧寒熱相搏,邪正分爭,并于表,則陽實而陰虛,陰虛生內(nèi)熱,陽實生外熱,中外皆熱,故見其煩渴而身熱,惡熱莫任也;并于里,則陰實而陽虛,陽虛生外寒,陰實生內(nèi)寒,中外皆寒,故見其鼓頷而戰(zhàn)栗,惡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爭,并之未盡,則寒熱交集,鼓頷戰(zhàn)栗,煩渴身熱并至矣。此論常瘧寒熱之理也。溫瘧先熱后寒者,以其先有舊熱而后傷寒也。方中有麻黃、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有

香薷

香薷(二兩) 白扁豆 濃樸(姜汁炒) 茯神(各一兩) 炙甘草(半兩)

瘧發(fā)時,獨熱無寒者,名曰癉瘧,當責之暑,宜此方主之。

暑,陽邪也!秲(nèi)經(jīng)》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曰∶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故獨熱無寒之瘧,責其因于暑也。香薷味薄而氣清,能解表里之暑;扁豆味甘而性平,能解腸胃之暑;濃樸苦辛,破暑飲也;甘草性平,解暑毒也。《易》曰∶火就燥,則暑邪中人,先就于心,茯神之用,乃所以寧心耳;騿栵L亦陽邪也,癉瘧何以不責之風?余曰∶風為少陽,又為厥陰,在六氣猶未純陽,若臨證主方處治,辛熱固不可用,如辛涼發(fā)散之劑,用之未為不可。此在醫(yī)者潛心,初不必泥于一方也。

七棗湯

附子(一枚,鹽水煮,去皮臍) 大棗(七枚)

瘧發(fā)時,獨寒無熱,脈遲者,名曰牝瘧,當責之寒,宜此方主之。

牝,陰也。王冰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故獨寒無熱之瘧,用附子之辛以主之,佐以大棗七枚,取其能和附熱,且引之入至陰耳。

蜀漆

蜀漆(燒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 ,各等分)

共為末,于未發(fā)前漿水服下半錢。

此仲景治牝瘧之方也,病原于頑痰 瘕者,此方主之。

牝,陰也,無陽之名。頑痰乃至陰所化, 瘕乃凝結(jié)之陰,故令人有寒無熱。蜀漆、云母、龍骨,既經(jīng)燒煉,則味澀而辛熱,味澀可以固既脫之陽,辛熱可以消固結(jié)之陰。仲景治火劫亡陽之證,于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輩,名曰救逆湯,是二物之為純陽可知。云母燒二日夜,則寒性亦去而純陽矣,宜仲景之用之也。

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 升麻(三分) 甘草(一錢) 黃 (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 當歸 白術 柴胡(各五分)

瘧疾經(jīng)年不愈者,名曰 瘧,宜此方主之。

,老也。經(jīng)年不愈,則氣血皆虛,瘧邪深入矣。氣虛,則有參、 、術、草以補氣;血虛,則有當歸以養(yǎng)血;瘧邪深入,則有柴胡、升麻以升舉之,邪氣可漸出之表也。方內(nèi)有陳皮,可以消痰泄氣,能助升、柴而成功。若瘧發(fā)于夜者,丹溪所謂入陰分、血分也,宜于本方倍入當歸,或兼四物可也。正考見脾胃門,互考見虛損門。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瘧疾,微勞不任,經(jīng)年不瘥,前后復發(fā)者,名曰勞瘧,此方主之。

任事之勞,責之筋力。筋屬肝,少陽膽則其腑也。方中有柴胡、黃芩,可以清少陽之邪熱;有栝蔞根,可以生液養(yǎng)筋;有人參、甘草,可以補虛祛勞;有大棗、生姜,可以調(diào)榮益胃。又曰∶參、草、姜、棗,胃家藥也。能精于肝,yin氣于筋,惟胃能之,故用此方以調(diào)勞瘧。

柴平湯

柴胡 人參 半夏 陳皮 黃芩 甘草 濃樸 蒼術 生姜 大棗

瘧發(fā)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者,名曰濕瘧,此方主之。

上件皆濕證也,故用小柴胡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濕。二方合而為一,故名曰柴平。小柴胡湯正考見傷寒門,平胃散正考見濕門。

紅丸子

莪術三棱(醋煮一伏時,各二兩) 胡椒(一兩) 阿魏(二分,醋化) 青皮(三兩)

共為末,作丸礬紅為衣。

瘧疾,口亡五味,飲食腹痛膨脹者,名曰食瘧,此方主之。

食瘧者,食積成瘧也!秲(nèi)經(jīng)》曰留者攻之,故用蓬術、三棱、阿魏以攻積;積之為患,氣快則行,氣滯則止,得熱則行,得寒則結(jié),故用青皮之辛以快氣,胡椒之溫以散結(jié);復用礬紅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云爾。

人參養(yǎng)胃湯

人參 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蒼術 濃樸 藿香 烏梅 草果

瘧因飲食饑飽傷胃而成者,名曰胃瘧,此方主之。

《內(nèi)經(jīng)》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饑則胃氣弱,而陰無所生;飽則胃氣強,而五宮因以損,是饑飽皆足以傷胃也。胃傷則營衛(wèi)虛而谷氣乖,乖則爭,爭則邪正分,寒熱作,而成瘧矣。方中有人參、茯苓、甘草之甘,可以補胃之不足;有陳皮、蒼術、濃樸之辛,可以平胃之有余;半夏之辛,可使醒脾;藿香之香,可使開胃;烏梅之酸,可

太無神術散

蒼術(泔浸) 濃樸(姜炒,各一兩) 陳皮(三兩,去白) 藿香 石菖蒲 甘草(炙,各一兩五錢)

瘧疾,因感山嵐瘴氣,發(fā)時乍寒乍熱,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瘧,此方主之。

山嵐瘴氣,谷氣也!秲(nèi)經(jīng)》曰∶谷氣通于脾。故此方主以治脾。蒼術、濃樸,平脾家之敦阜也;陳皮、甘草,調(diào)脾家之虛實也;藿香、石蒲,開脾家之障礙也。經(jīng)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謂也。正考見瘟疫門。

五神丸塞鼻法

東方∶青黛五錢 麝香二分

西方∶白礬五錢 白芷二錢

南方∶官桂五錢 朱砂一錢

北方∶巴豆四十九粒(去殼) 黑豆三十六粒

中央∶硫黃五錢 雄黃一錢

上件各根據(jù)方位,以瓷盤盛之,于五月初一日,虔誠安于本家侍奉神前,至初五日午時,共研為末,用五家粽角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干,收貯聽用。凡遇患瘧之人,于瘧發(fā)之日清晨,用綿包裹塞于鼻中,男左、女右用之m.bhskgw.cn/kuaiji/。

瘧疾,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者,名曰疫瘧,此法主之神良。

疫者,天地不正之氣也,六位,勝復之氣也。禽蟲,吐毒之氣也。大氣之來,無人不受,壯者、逸者、居者則不病;怯者、勞者、出者遇之,則無形之氣,由鼻而入,藏于分肉之間,與正氣分爭,則成瘧矣。是方也,位按五方,藥按五色,氣按五氣,味按五味,月按五月,日按五日,粽用五家,此醫(yī)流而兼陰陽家之識也。故瘧邪入于肝,則青黛之涼可以清肝,麝香之臊可使直達;瘧邪入于肺,則白芷之辛可以瀉肺,礬石之腥可以清燥;瘧邪干于心,則丹砂之重可以鎮(zhèn)心,官桂之焦可以益火;瘧邪干于腎,則黑豆甘咸可以益腎,巴豆之腐可以瀉邪;瘧邪干于脾,則硫黃之溫可使建中,雄黃之悍可使辟穢。以疫氣無形,由鼻而入,故亦就鼻而塞之。塞其一竅,露其一竅者,圍師必缺之道也。修劑之期,必于五者,病原于陰陽不正之氣,故亦以陰陽之理勝之。蓋曰五者,中宮甲己之數(shù),南面之政也,諸氣之變,雖有勝復、亢制之殊,要皆北面而臣,守位秉命之道也,故率以五數(shù)修劑焉。

三解湯

麻黃(去節(jié)) 柴胡(去蘆) 澤瀉(各三錢)

此治瘧之套劑也,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主之神良。

病有三在∶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也。人在氣交之中,鼻受無形之氣,藏于分肉之間,邪正分爭,并于表則在表,并于里則在里,未有所并,則在半表半里。是方也,麻黃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澤瀉之咸,能引里邪m.bhskgw.cn,由溺而泄;柴胡之溫,能使半表半里之邪,由中以解。則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雖然,此方但可以瀉實耳,虛者猶當辨其氣血而補之,所謂虛者十補,勿一瀉也。

截瘧七寶飲

常山 濃樸 青皮 陳皮 甘草 檳榔 草果(等分)

先期用水、酒各一種煎熟,以絲綿裹之,露一宿,于當發(fā)之早溫服。

瘧疾三、四發(fā)后,寸口脈來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

三、四發(fā)后,可截之時也。脈弦為飲,滑為實,浮為表,大為陽,故在可吐。師云∶無痰不作瘧。瘧痰為患,常山善吐,檳榔善墜,草果善消,濃樸、青皮亦理氣行痰之要藥;陳皮、甘草乃消痰調(diào)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脈來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脈來沉澀細微者,與之則逆矣。慎之。

鱉甲煎丸

鱉甲(十三片) 蜂窠(四分,炙) 蜣螂(炙) 柴胡(各六分) 烏羽 瞿麥 干姜(各二分) 牡丹皮 芍藥 蟲(各五分) 赤硝(十二分) 黃芩 鼠婦(炙) 桂枝 石葦(去毛) 濃樸 紫盛 阿膠(炒) 大黃(各三分) 葶藶(熬) 半夏 人參(各一分)

上二十三味,取 灶下灰一斗,清灑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nèi)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招姆咄。日三。

瘧疾久不愈,內(nèi)結(jié) 瘕,欲成勞瘵者,名曰瘧母,此丸主之。

凡瘧疾寒熱,皆是邪氣與正氣分爭,久之不愈,則邪正之氣結(jié)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瘧母。始雖邪正二氣,及其固結(jié)之久,則頑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為患,或在腸胃之中,或薄腸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處。蓋灰從火化,能消萬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爛藥,其性可知;漬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鱉甲、鼠婦、 蟲、蜣螂、蜂窠者,皆善攻結(jié)而有小毒,以其為血氣之屬,用之以攻血氣之凝結(jié),同氣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濃樸、半夏,皆所以散結(jié)氣;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滯血;水谷之氣結(jié),則大黃、葶藶、石葦、瞿麥可以平之;寒熱之氣交,則干姜、黃芩可以調(diào)之。人參者,所以固元于克伐之場;阿膠、芍藥者,所以養(yǎng)陰于峻厲之隊也。烏羽、赤硝、紫盛,隋唐醫(yī)哲,皆不知之,故以烏羽作烏扇,赤硝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詳四物,亦皆攻頑散結(jié)之品,更之未為不可,然依舊本,仍錄烏羽、赤硝、紫盛者,不欲遽然去之,蓋曰愛禮存羊云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