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缺鐵性貧血(血液內(nèi)科)是指體內(nèi)可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儲存鐵已被耗盡,紅細胞生成受到障礙時所發(fā)生的一種常見的貧血。這種貧血的特點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組織中均缺乏可染色鐵,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zhuǎn)鐵蛋白的飽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的貧血屬于小細胞低色素型的。極嚴重時尚有上皮細胞病變。缺鐵性貧血是常見的貧血,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發(fā)生于各年齡組,尤其多見于生育年齡期的婦女(特別是孕婦)和嬰幼兒。勾蟲流行地區(qū)如桑、棉、麻種植地區(qū)中特別多見,其貧血的程度也較重。而一些貧血程度較輕的病例常被忽視。缺鐵性貧血本身不難治療,預后決定于原發(fā)病是否能治愈.
癥狀表現(xiàn):
1.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頭暈眼花、耳鳴、記憶力減退、活動后心悸氣促、惡心、嘔吐、腹脹、腹瀉、重者吞咽困難等。2.部分病人(大多為兒童)可有嗜食泥土、石子、生米等異食癖。3.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舌痛或萎縮性舌炎、口角炎、皮膚干燥皺縮,毛發(fā)干燥無光澤,易脫落,指(趾)甲變薄、變脆、缺少光澤,重者變平或凹下呈勺狀(反甲)。心率增快,可有心界擴大、心尖區(qū)可聞及Ⅱ級收縮期雜音等。
診斷依據(jù):
1.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婦Hb<100g/Lg,MCV<80fl,MCH<26Pg,MCHC<0.31,紅細胞形態(tài)有明顯低色素表現(xiàn)。2.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和臨床表現(xiàn)。3.血清鐵<8.95umol/L(<50ug/dI),總鐵結(jié)和力>64.44um/L(360ug/dI)。4.運鐵蛋白飽和度<0.15。5.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扇捐F消失,鐵粒幼細胞<15%。6.紅細胞游離原卟琳>0.9umol/L(>50ug/dI)(全血),或血液鋅卟琳(zPP)>60ug/dI(全血),或FEP/Hb>4.5ug/gHb。7.血清鐵蛋白(SF)<14ug/L。8.鐵劑治療有效。符合第1條和2-8條中任何二條以上者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治療:
治療原則 1.病因治療。2.補充鐵劑。3.對癥支持療法。4.胃潰瘍病反復出血者,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藥原則 缺鐵性貧血病人診斷明確,去除病因,補充缺鐵后均能迅速改善貧血癥狀,使用注射鐵劑時,應當計算所需鐵劑總量,當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補充鐵3~6個月,以補足體內(nèi)貯存鐵。
預防常識:
防治寄生蟲病,重視婦幼保健工作,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重要措施。某些農(nóng)村中勾蟲感染是引起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定期檢查,及時驅(qū)蟲。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jīng)過多婦女要額外補給適量的鐵。嬰兒尤其是早產(chǎn)兒、孿生兒,在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由于造血需要,需及時補充富鐵食品,如蛋、肝、菠菜、大豆等。及早根治各種慢性出血疾病,也是預防本病的切實可行的措施。胃切除術后病人、妊娠期婦女、早產(chǎn)兒及雙胞胎等,可給與預防性鐵劑口服。特別對年齡較大男性患有缺鐵性貧血者,一定要追查病因,要警惕惡性腫瘤導致出血,引起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