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新中醫(yī)1987,(2):26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牡蠣30g,夏枯草15g,浙貝母15g,玄參15g,白芨15g,天冬15g,北沙參15g,百部10g,甘草6g。 |
加減 | 吐血加生地15g,阿膠(烊)15g,田三七6g;陰虛加百合30g,麥冬15g,淮山藥15g;潮熱盜汗加青蒿15g,地骨皮15g;血瘀加當(dāng)歸10g,丹參20g,赤芍15g;納呆加雞內(nèi)金10g。 |
功效 | |
主治 | 肺結(jié)核。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肺結(jié)核46例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16-60歲?斩葱26例,浸潤型20例。病灶在一側(cè)者30例,兩側(cè)者16例。診斷標準:長期咳嗽,伴吐血、盜汗、低熱乏力、納差消瘦、舌紅絳、苔薄白、脈細數(shù)。以上癥狀不必悉具,以X線胸透或拍片為準。療效標準:40日為1療程,休息1周,進行下1療程,3-4個療程進行復(fù)查。痊愈:肺部一切正常;顯效:空洞愈合,浸潤吸收,尚有少量斑片狀陰影;好轉(zhuǎn);空洞縮小,浸潤部分吸收;無效:治療前后病灶無改變。結(jié)果:痊愈26例,顯效16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2例。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