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苦皮子。 |
漢語拼音 | ku shu pi |
英文名 | Indian Quassiawood, Bark of Indian Quassiawood |
藥材基原 | 為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ses (D.Don)Benn.的莖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苦木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7-10m。樹皮灰黑色,幼枝發(fā)綠色,無毛,具明顯的黃色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常集生于枝端, 長20-30cm;小葉9-15,卵狀披針形至闊卵形,長4-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兩側(cè)不對稱,邊緣具不整齊鋸齒。二歧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達12cm,密被柔毛;花雜性,黃綠色;萼片4-5,卵形,被毛;花瓣4-5,倒卵形,比萼片長約2倍;雄蕊4-5,著生于4-5裂的花盤基部;雌花較雄花小,子 房卵形,4-5室,花柱4-5,彼此相擁扭轉(zhuǎn),基部連合。核果倒卵形,肉質(zhì),藍至紅色,3-4個并生,基部具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黃河以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濕潤而肥沃的山地、林緣、溪邊、路旁等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剝?nèi)∑,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呈單卷狀、槽狀或長片狀,長20-55cm,寬2-10cm,大多數(shù)已除去栓皮。未去栓皮的幼皮表 面棕綠色,皮孔細小,淡棕色,稍突起;未去栓皮的老皮表面棕褐 色,圓形皮孔縱向排列,中央下凹,四周突起,常附有白色地衣斑 紋。內(nèi)表面黃白色,平滑。質(zhì)脆,易折斷,折斷面略粗糙,可見微 細的纖維。氣微,味苦。 顯微鑒別 皮橫切面:木栓層由10多層細胞組成,壁木栓化,內(nèi)含黃棕色物質(zhì);木栓形成層不明顯;栓內(nèi)層薄壁組織中散布草酸鈣簇晶及單晶,較老的樹皮中尤多,并含少量淀粉粒。中柱鞘纖維束稀疏散列,由20-60個纖維細胞組成,壁木化,胞壁厚6-8μm。韌皮部纖維束很發(fā)達,幼皮約8層左右,治皮可達 30-40層,與篩管群和韌皮薄壁細胞相間排列成長條形,胞壁薄,不木化;篩管群由1-2列皺縮的細胞組成;在纖維束之間常有1種長方形的多壁孔薄壁細胞,在薄壁細胞中有淀粉粒及草酸鈣單晶或簇晶散在,有些薄壁組織中充滿著排列成行的草酸鈣簇晶,包圍著纖維束形成結(jié)晶鞘。射線細胞寬1-5列,徑向延長。 粉末特征:黃棕色。①中柱鞘纖維碎片,胞壁厚,木化,有傾斜的單紋孔,并常有含草酸鈣簇晶的薄壁細胞(結(jié)晶鞘)伴在。②韌皮纖維胞壁薄,不木化,有傾斜的單紋孔。③草酸鈣簇晶及單晶隨處可見,單晶直徑6-25μm,簇晶直徑8-20μm。④淀粉粒細小,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4μm,層紋、臍點均不明顯。⑤多壁孔的韌皮薄壁細胞長方形,有時一端傾斜,長120-230μm,寬20-25μm。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苦木西藏(picrasidine)I、J、K、T。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苦木總生物堿對溶血性乙型鏈球菌816.金黃色葡萄球菌209P、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51334.苦草桿菌6633和八疊球菌有抑菌作用,對變形桿菌OX19.大腸桿菌0111和綠膿桿菌11無抑菌作用。從總生物堿中分出的1-甲氧甲酰-β-咔巴啉、4,5-二甲氧基鐵屎米酮、4-甲氧基-5-羥基鐵屎米酮、1-乙烯基-4,8-二甲氧基-β-咔巴啉為抗菌有效成分。 2.降壓作用:經(jīng)戊巴比妥鈉麻醉后的犬,靜脈注射0.5%總堿5mg/kg,降壓作用非常明顯,由給藥前136±2.3降為100±2.6mmHg,P<0.001,并能持續(xù)96分鐘左右;謴(fù)正常后的血壓仍比給藥前低5-10mmHg,并保持不再升高。給藥劑量減少,降壓作用強度稍有減少。在給藥過程中未見麻醉犬呼吸有明顯改變。給大鼠以0.2g/kg總堿灌胃,對照組動脈血壓為140±2.6mmHg,而給藥組為110±4.27mmHg,P<0.001,降壓作用非常明顯。 3.對心臟的作用:經(jīng)硫噴妥鈉麻醉的犬,分別從股靜脈注射總堿5、7.5、10、15、20、30、50、100mg/kg,均有不同程度的減慢心率作用,一般在開始給藥后15秒左右即逐漸有所顯示。當(dāng)劑量為5mg/kg時,給藥后2秒即達減慢高峰,而后逐漸恢復(fù),8-10分鐘恢復(fù)正常。當(dāng)劑量逐漸增大時,心率減慢明顯,高峰出現(xiàn)時間亦后移至4-10分鐘,并可持續(xù)15分鐘以上,然后逐漸恢復(fù)。總堿在減慢心率的同時,伴隨有一定程度的延長P-R間期及減慢房室傳導(dǎo)作用?倝A對麻醉犬靜脈注射劑量為5-10mg/kg,未見到ST-T明顯改變,在劑量為15mg/kg以上,則實驗狗心電圖出現(xiàn)因血壓極度下降而導(dǎo)致的心肌缺血現(xiàn)象,例如T波雙向、倒置及ST段呈弓背向上的單向曲線等,亦有出現(xiàn)室上性早搏者。Q-T間期在不同劑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長,劑量愈大,延長程度愈大。一方面為心率減慢之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較大劑量時的心肌供血不足。 4.對正常家免及高SGPT家免的影響:總堿對正常家兔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未見明顯影響,但對CCl4嚴(yán)重中毒性肝炎家兔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卻有非常明顯的降低作用,實驗組為503±22單位/100ml血清,P<0.001,對照組為661±17單位/100ml血清,對CCl4嚴(yán)重中毒的家兔能明顯地減少死亡,實驗組的百分死亡率為11%,P<0.001,對照組為44%。 5.抗蛇毒作用:苦木注射液(每1ml相當(dāng)于生藥2g)對銀環(huán)蛇毒中毒的小白鼠和犬有非常顯著的保護作用,小白鼠保護率為75.6%,犬保護率為100%。對眼鏡蛇毒和五步蛇毒中毒小白鼠無明顯保護作用?嗄咀⑸湟簩︺y環(huán)蛇毒中毒的犬保護給藥劑量為1.6g/kg,為臨床一般治療劑量0.16g/kg的10倍。 |
藥理學(xué) | 急性毒性實驗,小鼠灌胃總堿LD50為1.971g/kg,約相當(dāng)于成人每日每lkg用量的6570倍。給予較大劑量總堿后,小鼠出現(xiàn)活動降低、站立不穩(wěn)、閉眼伏下不動、呼吸平穩(wěn),一般在給總堿4小時內(nèi)中毒死亡。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小毒 |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濕疹;瘡毒;疥癬;蛔蟲病;急性胃腸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每次1.5-3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孕婦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苦木,有毒部位:根皮、樹皮及葉。中毒癥狀:食多量,引起咽喉、胃部疼痛,嘔吐、下瀉,眩暈、抽搐,嚴(yán)重者休克。解救方法:洗胃,服蛋清或面糊;飲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腹劇痛時可注射阿托品或復(fù)方樟腦酊;抽搐時給鎮(zhèn)靜劑;如休克則給興奮劑等對癥治療。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瀉濕熱,殺蛔蟲,治疥癬。 2.《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治痧氣及胃腸炎,肺炎,惡性瘧疾。 3.《四川中藥志》:洗瘡毒,治蟲瘡。 4.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去濕止癢。治毒蛇咬傷,燒傷,皮膚濕疹。 |
考證 | 出自《中國藥植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icrasma quassioses (D.Don)Benn.[Rhus ailanthoides Bunge;Picrasma ailanthoides(Bunge)Planch.] |
科屬分類 | 苦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