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陰陽草、旱青苔(陜西)
|
漢語拼音 |
ze xian
|
英文名 |
damp moss
|
藥材基原 |
為珠蘚科植物澤蘚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物體密集叢生,黃綠色,有光澤,色艷。莖高5-8cm,頂端具輪狀茁生枝。葉直傾,基部闊卵狀或心形,漸上成狹長尖,下部具縱褶,葉緣內(nèi)卷,具疣突構成的齒;中肋粗壯,達于葉尖,呈短毛尖狀。葉片細胞長方形,下角具疣,有時兩端具疣。雌雄異株,稀同株。蒴柄紅色,孢蒴球形,深褐紅色,具縱溝狀皺褶;蒴齒兩層;孢子黃褐色,具密疣,20-28μm。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沼澤地、潮濕草原或流水、滴水石上。春季至秋季習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含珠蘚黃酮(philonotisflavone),2,3-二氫珠蘚黃酮(2,3-dihydrophilonotisflavone)等6個雙黃酮。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涼
|
歸經(jīng) |
肺;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咽喉腫痛;感冒;咳嗽;癰腫瘡毒;燒燙傷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的功能。用于扁桃體炎及上呼吸道炎癥。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ilonotis fontana (Hedw.) Brid. [Mnium fontanum Hedw.;Bartramia fontana(Hedw.)Turn.]
|
科屬分類 |
珠蘚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