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虎掌南星、天南星、狗爪南星、白南星、紅南星、狼毒 |
漢語拼音 | pang xie q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天南星科植物螃蟹七的塊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螃蟹七,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直徑3-5cm,常具多數(shù)小球莖。鱗葉3,褐色,寬2-2.5cm,向上漸狹,最上的長約15cm。葉柄長20-40cm,粗6-7mm,下部1/4具鞘;葉片3深裂至3全裂,裂片全緣,中裂片近菱形,卵狀長圓形至卵形,長17-32cm,寬15-25cm;側(cè)裂片斜橢圓形,長9-23cm,寬6-16cm;中肋背面隆起,側(cè)脈9-10對,集合脈距邊緣約5mm;ㄐ虮热~柄短而細(xì),長18-26cm。佛焰苞紫色,有蒼白色線狀條紋,管部近圓柱形,長4-8cm,直徑1.5-2cm,喉部邊緣耳狀反卷;檐部長圓三角形,拱形下彎或近直立,長6-12cm,寬4-4.5cm,長漸尖,具長1-4cm的尾尖。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2.5-3cm,圓柱形,粗4-5mm,雄花有花藥2-4,藥室卵圓形,基部又開,頂孔開裂;雌花序長約2cm,子房具棱,頂部常圓形,花柱枝極短而粗,柱頭有毛;附屬器粗壯,圓錐狀,長約4.5-9cm,基部驟狹成短柄,上部長漸尖,先端鈍,粗1.5-5mm,近直立或上部略彎;ㄆ5-6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900-1600m的林下或灌叢內(nèi)多石處。我國特有。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后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塊莖多呈扁平皿狀,直徑2-4cm,高5-10mm,亦有呈不規(guī)則半球形。表面淡黃棕色或綠黑色,有的可見未去凈的淡棕色外皮。頂端凹陷(莖痕),周圍有數(shù)個深陷的須根痕,周邊有側(cè)芽,呈長圓形突起,其頂端凹陷。質(zhì)堅(jiān)硬,呈角質(zhì)狀,有的略透明。無臭,味辣而麻。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本品含三十七烷(heptatriacontane),苯甲酸(benzo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D-甘露醇(D-mannitol),D-葡萄糖(D-glu-cose),蔗糖(sucrose)和氯化膽堿(choline chlorid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抗驚厥作用:螃蟹七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具有抗士的寧致小鼠驚厥作用。 2.毒性:螃蟹七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制劑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16.5±2.0g/kg。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溫;有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燥濕;祛風(fēng);化痰;散結(jié) |
功效分類 | 燥濕藥;祛風(fēng)藥;化痰藥;散結(jié)藥 |
主治 | 中風(fēng)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破傷風(fēng)口噤;頸項(xiàng)強(qiáng)直;小兒驚風(fēng);痰咳;癰疽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須經(jīng)炮制后使用);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zama Arisaemae Fargesi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isaema faregesii Buchet[A·Purpureogaleatum auct.non Engl.] |
科屬分類 | 天南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