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山姜、小發(fā)散、行桿、竹節(jié)風 |
漢語拼音 | jian gan feng |
英文名 | Rhizome of Dwarf Galangal |
藥材基原 | 為姜科植物花葉山姜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花葉山姜,多年生草本。根莖平臥。無地上莖。葉2-3片一叢自根莖生出;葉柄長約2cm;葉舌短,2裂;葉鞘紅褐色;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達15cm,寬約7cm,先端漸尖,基部急尖,上面綠色,葉脈處顏色較深,其他部位較淺,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總狀花序自葉鞘間抽出,苞片遲落;花萼管狀,長1.3-1.5cm,先端具3齒,紫紅色,被短柔毛;花冠白色,管長約1cm,裂片長圓形,鈍,較花冠管稍長,側(cè)生退化雄蕊鉆狀,長3-4m;唇瓣卵形,長約1.2cm,先端短2裂,反折,邊緣具粗鋸齒,白色,有紅色脈紋;花藥長5-8mm;花絲長5-10mm;腺體2枚,披針形,長2mm,先端急尖;子房被絹毛。果球形,徑約枚,披針形,長2mm,先端急尖;子房被絹毛。果球形,徑張1cm,先端有長約1cm的花被殘跡;ㄆ4-6月,果期6-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和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1100m的山谷陰濕之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除去莖葉,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微苦;性溫 |
歸經(jīng) | 脾;胃經(jīng) |
功效 | 祛風除濕;行氣止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風濕獸痛;腹瀉;胃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洽產(chǎn)后風痛:箭桿風、過江龍、擯榔鉆、血風藤、血黨、五指牛奶、石菖蒲、小鉆(各適量),煎水熏洗患處。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Alpiniae Pumil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pinia pumila Hook.f. |
科屬分類 | 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