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田七、金山田七、土白芷、廣三七、胡蘿卜七、南田七、水田七、土當歸、土田七 |
漢語拼音 | e shen |
英文名 | Root of Woodland Beakchervil |
藥材基原 | 為傘形科植物峨參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1.5m。直根粗大。莖粗壯,多分枝,近無毛或下部有細柔毛;~有長柄,柄長5-20cm,基部有闊鞘;葉片輪子廓呈卵形,二回羽狀分裂,長10-30cm,一回羽片有長柄,卵形至寬卵形,有二回羽片3-4對,二回羽片有短柄,輪廓卵狀披針形,羽狀全裂或深裂,末回裂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有粗鋸狀披針形,羽狀全裂或深裂,末回裂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有粗鋸齒,長1-3cm,寬0.5-1.5cm,背面疏生柔毛;莖上部葉2.5-8cm,傘輻4-15;小總苞片5-8,卵形至披針形,先端尖銳,反折;花白色,通常帶綠或黃色;花柱較花柱基長2倍。果實長圓形至線狀長圓形,長5-10mm,寬1-1.5mm,光滑或疏生小瘤點,先端漸狹成喙狀,合生面明顯收縮,果柄頂端常有五環(huán)白色小剛毛,分生果橫剖面近圓形,油管不明顯,胚乳有深槽;、果期4-5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遼寧、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從低山丘陵至海拔4500m的高山山坡林下或路旁,以及山谷溪 邊石縫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高寒潮濕的環(huán)境,抗寒力強。宜選擇中山或高山陰處和半陰處栽培,土壤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肥沃疏松的夾沙土中生長最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8-9月采收成熟種子,陰干,直播,秋播9-10月,春播3-4月進行,秋播出苗快,發(fā)芽率高,按行窩距各約27cm開穴,每1hm2用種7.5-11.25kg,種子與人畜糞水、草木灰抖勻后點播,再蓋火灰一把。分株繁殖:收獲時選小苗于未萌芽前栽植,每穴栽苗3-4株,栽后施土雜肥。 田間管理 無論直播或分株栽種,每年4、6、10月中耕除草時結合施肥,一般籬人畜糞水,最后1次圈肥或草木灰,施后蓋土越冬。 |
采收和儲藏 | 栽后2-3年收獲,在春、秋季挖取根,剪去須尾,刮去外皮,用沸燙后,曬干,或微火炕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呈圓錐形,略彎曲,多分叉,下部漸細,半透明,長3-12cm,中部粗1-1.5cm。外表黃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上部有細密環(huán)境紋,可見突起的橫長皮孔,有的側面有疔疤。質堅實,沉重,斷面黃色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策辛,微麻。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可見殘留木栓層由數列木栓細胞組成,皮層寬,有多數油管分布。形成層環(huán)明顯。木質部導管多單列,放射狀排列。射線寬廣。部分根中心有裂隙。 粉末特征:淡灰棕色。①導管為網紋、梯紋及環(huán)紋,直徑10-45μm,壁木化。②油管多已破碎,可見油管碎塊;圍繞油管的上皮細胞呈扁長形,壁薄,在其附近可見油滴。③木栓組織碎片細胞多角形,壁淡棕色。④皮層纖維少數,多單個散在,或成斷節(jié),直徑15-20μm,壁不甚厚,木化。 |
中藥化學成分 | 根含峨參內酯(anthricin),異峨參內酯(isoan-thricin),2-(3,4,5,-trimethoxybenzyl)-3-(3,4-methylene-dioxybenzyl)butyro lactone],深黃水芹酮(crocatone),(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酸[(Z)-2-angeloyolxymethyl-2-butenoic acid],O-[(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酰基]-3-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肉桂醇{O-[(Z—)-2-angeloyoxymethyl-2-butenoyl]-3-methoxy-4,5-methylenedioxycinnamyl alcohol}[1].紫花前胡甙(nodakenin),工莨菪甙(scopolin),尿嘧啶(uracil)[2],,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靶香甙(rutin)[3]及α-蒎烯(α-p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d-檸檬烯(d-limo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等地十余種香精油[4]。 根莖含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歐前胡醇(ostruthol),林白芷醇酮(bisabolangelone),園當歸內酯(archangelin),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5]。 莖含峨參樹脂醇(anthriscinol),去氧鬼毒素(deoy-podophyllotoxin),(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酸[(Z)-2-an-geloyolxmethyl-2-buteno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菠菜甾醇(campesterol)[4]。 花的揮發(fā)油中含苯酚,鄰-苯甲酚(o-cresol),丁香油酚(eugenol)等10余種化合物,另外還含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咖啡酸(caffeic acid)。 花中還提取出去氧鬼毒素,豆甾醇,β-谷 甾醇、正-鏈烷烴類(n-paraffins),正-醇類(n-alcohol)[6]。 花、芽的揮發(fā)性成分主要有左旋香檜烯(sabinene)[7]。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以水浸濕,悶潤4小時,切碎曬干。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辛;性溫;胃;肺經 |
歸經 | |
功效 | 益氣健脾;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補益藥 |
主治 | 脾虛腹脹,乏力食少,肺虛咳嗽;體虛自汗;老人夜尿頻數;氣虛水腫;勞傷腰痛;頭痛;痛經;跌打瘀腫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
用藥禁忌 | 《四川中藥志》:凡邪實而正氣未虛者忌用。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四川中藥志》:補中益氣。治脾虛食脹,四肢乏力,肺虛咳喘,老人夜尿,并消水腫。 2.《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胃病,通氣。 3. 治跌打傷吐血。(四川) |
考證 | 出自《峨嵋藥植》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Anthrisci Sylvestr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Chaerophyllum syluestre L.] |
科屬分類 | 傘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