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爬山虎、五眼子、泥藤草、雞眼藤、豬糠藤、爬山虎、咸魚頭、大甘草、小葉羊角藤
|
漢語拼音 |
bai yan teng
|
英文名 |
Littleleaf Indianmulberry, Littleleaf Indianmulberry Herb, Root or stem of Littleleaf Indianmulberry
|
藥材基原 |
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細(xì)葉巴戟天的全株。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攀援灌木。小枝頂部被短粗毛。葉對(duì)生;葉柄長4-8mm;托葉膜質(zhì),長2-3mm;葉片倒卵狀橢圓形,稀橢圓形,衡橢圓狀長圓形,長2-6cm,寬1-2(-3)cm,先端急尖或鈍而具小凸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脈腋內(nèi)有短束毛和有時(shí)沿主脈上被短粗毛,紙質(zhì);ㄐ蛴2-6個(gè)小頭狀花序組成傘形花序式頂生,小頭狀花序直徑5-8mm,有花4-8朵,著生于長5-10mm的總花梗上;萼簡半球形,長約1mm;花冠白色或綠白色,長約5mm,裂片4,幾達(dá)基部,長圓狀披針形,近中部以下密被卷絨毛,頂端內(nèi)彎。聚合果扁球形,直徑8-10mm,熟時(shí)紅色。花期夏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我國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野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株含蒽醌類成分:百眼藤醌(morindaparvin)A[1]、B[2],茜草素-1-甲醚(alizarin-1-methyl ether)[1],光澤定-w-乙醚(luicdin-w-ethyl ether),光澤定-w-甲醚(lucidin-w-methyl ether),銹色洋地黃醌醇(digiferruginol),1-羥基-6-或7-羥甲基蒽醌(1-hy-droxy-6-or 7-hydroxymethyl anthraquinone)和2-羥甲基蒽醌(2-hy-droxymethyl anthraquinone)[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本品所含成分百契藤醌A對(duì)BDF;小鼠體內(nèi)P388淋巴細(xì)胞白血病具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1]。在10mg/(dg·d)劑量下,百眼藤醌A抗小鼠P388淋巴細(xì)胞白血病的T/C(治療動(dòng)物生存/對(duì)照動(dòng)物生存率)為129%[2]。體外細(xì)胞培養(yǎng)試驗(yàn)表明,百眼藤醌A和從百眼藤中新分離出的百眼藤醌B抑制P388淋巴細(xì)胞白敵國病組織細(xì)胞生長的ED50分別為1.85μg/ml和10.5μg/ml,抑制鼻咽癌(KB)細(xì)胞生長的ED50分別為10μg/ml和4.0μg/ml。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涼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和胃化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祛濕藥
|
主治 |
感冒咳嗽;百日咳;消化不良;濕疹;跌打損傷,腰肌勞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6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Morindae Parvifoliae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Morinda parvifolia Bartl.ex DC.
|
科屬分類 |
茜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