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jié)化膿性感染在全身應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時,徹底清除病灶、充分引流為外科重要原則。閉合灌洗、負壓引流術是在病灶清除以后,將雙管置入傷口,切口完全閉合,選用有效的、含有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溶液持續(xù)灌洗引流,應用于有適應癥者。此法具有下列優(yōu)點:①持續(xù)灌洗可以有效地將膿液稀釋,使壞死組織脫落,通過負壓引流可通暢地排出,使傷口保持潔凈,抑制細菌敏殖,形成無菌環(huán)境,利用肉芽生長及傷口愈合;②減少關節(jié)內粘連;③傷口完全閉合,防止繼發(fā)感染,可以達到一期愈合;④有利于術后功能恢復。臨床應用日廣,不但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有的可用為主要治療方法,故單節(jié)描述。
[適應證]
1.急、慢性骨髓炎的膿腔、死骨、死腔處理后殘留腔洞不能用充填法治療,但傷口必須能被嚴密縫合者。
2.急性化膿性關節(jié)炎有膿液滲出者,早期效果更好。
3.骨關節(jié)結核合并竇道、繼發(fā)感染。
4.骨關節(jié)手術后,內固定術、假體置換術后早發(fā)、晚發(fā)感染。
5.污染嚴重的開放性骨關節(jié)損傷。
[術前準備、麻醉]
同死骨摘除術。
[手術步驟]
以慢性骨髓炎為例。
1.體位、切口、顯露病灶、清除病灶 同死骨摘除術。
2.修整死腔 用骨鑿在死腔周圍將硬化骨分小塊鑿除,直至骨的色澤近乎正常、有較好的血運為止。雖不需鑿成碟狀,但也應修成敞口的骨腔,注意勿鑿除過多的正常骨質,也不要大塊鑿除,以免發(fā)生骨折。然后放開止血帶,用壓迫和熱敷滲血骨面止血。
⑴安放雙管 |
3.安放雙管 一般選用18號導尿管或用3~5mm直徑、30~40cm長的硅膠管2根,根據傷口底部長度將管的一端剪4~5個側孔,平放在傷口的兩側;另一端順方向穿過鄰近肌肉和皮膚小戳口引出皮膚外[圖1 ⑴],用無菌紗布包扎保護。并將管縫扎、固定于戳口皮膚上[圖1 ⑵]。
⑵灌洗、吸引裝置 |
圖1 閉合灌洗、負壓引流術 |
4.縫合 再度沖洗傷口,用鉻制腸線縫合肌層,然后按層縫合。要求縫合嚴密,不致在持續(xù)灌洗時發(fā)生傷口漏水。并應在縫合完畢后以生理鹽水灌洗、吸引檢驗,漏處可加針縫合。
[術中注意事項]
1.如系關節(jié)內灌洗,先切開關節(jié)囊,吸盡膿液或積液,清除所有纖維素、壞死組織,同時取膿液作細菌培養(yǎng)及抗生素敏感試驗。檢查關節(jié)腔內病變情況和相應處理后,用大量鹽水徹底沖洗。安放灌洗和引流管時,灌洗管應放在關節(jié)腔低位,吸引管應放在高位,使關節(jié)腔始終充滿抗生素液。嚴密縫合關節(jié)囊等各層,雙管應分別經肌層穿孔在皮膚上戳口引出,并用絲線固定于皮緣上。
2.選管不應太硬或太軟,太硬易折曲成角,太軟易在吸引過程中管壁癟陷堵塞管腔。
3.引流管穿出皮膚的小戳口應大小適當,正好容納引流管通過,以免術后漏液。并注意勿使引流管扭轉或呈銳角,以免引流受阻。
4.切口縫合前,應徹底止血,仔細沖洗及清除凝血塊、纖維素膜及壞死組織,以防管腔被堵。
[術后處理]
1.回病房后,立即將雙管端各聯(lián)接到灌洗液瓶和負壓吸引器上[圖1 ⑵],根據滲出液的粘稠度決定日灌洗液量3000~6000ml,然后算出每分鐘平均灌洗量。術后24小時內滲血較多,應增加灌洗量。每日應加速呈水柱樣灌洗3~4次,每次100ml,以免滲出物在管內凝固堵塞。沖洗液可混合高敏抗生素,常用0.5‰新霉素或氯霉素溶液,40萬U‰青霉素液,16萬U‰慶大霉素液。
2.定時更換沖洗瓶及引流瓶,注意無菌技術。每周作灌洗液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更換有效的抗生素溶液。
3.注意保持吸引管通暢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堵塞原因多為血凝塊或壞死組織碎屑,應隨時觀察。如有堵塞,應及時用注射器注入鹽水加壓沖洗解決。1周后如碎屑尚多,可每日注入α-糜蛋白酶滯留半小時再灌洗,以溶解和潔凈創(chuàng)面。另外應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壓折曲或脫落,在病人睡眠時尤須注意。
4.一般沖洗應持續(xù)2~4周。拔管指征是:①體溫正常,②切口周圍無炎癥現象,③吸引出液體清晰透明,④細菌培養(yǎng)陰性,⑤如為骨腔病變,容積變小至10ml以下。此時可先拔掉灌洗管,1~2日后再逐步拔出吸引管。
5.體溫正常后全身繼續(xù)應用抗生素2~4周。局部處理如抬高患肢,肢體牽引等根據需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