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病機是十分復雜的,單純的寒證或熱證,相對比較容易治療一些,但有時,人體卻會出現(xiàn)寒熱并存的情況,此時,該如何用藥?仲景在《
傷寒論》中,為我們展示了用藥的法度----溫寒并用法。即:將性寒之藥與性熱之藥共組一方,使其各行其事,分解寒熱。
不明傷寒之理者,每見此類方劑,多不可思議。斥之曰:寒藥與熱藥混在一起,不是相互抵消了嗎?殊不知:藥性之寒熱,不同于溫度之寒熱。藥物成份不同,歸經(jīng)氣味不同,進入體內之后,藥氣與經(jīng)氣同性相應,同氣相求,此即物以類聚之理也!“抵消”之說,實乃臆測!
現(xiàn)將《傷寒論》中“溫寒并用”的方劑,分述如下:
1、
梔子干
姜湯:
【組成】梔子
干姜 【功效】上清心膈郁熱,下溫
脾陽虛寒
【條文】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80)
【病機】外邪束表,本當汗解,醫(yī)者誤用瀉下之法,使表邪有向內發(fā)展的趨勢,但尚末入里,故身熱不去,心中微煩。瀉下之法,每傷脾陽,故此方以梔子清解郁熱,以干姜溫補脾陽。
【案例】趙xx,男性,20歲。下利年余,每因進食冷物或油膩之物誘發(fā)加重。自感腹部怕冷,心煩寐差,舌尖紅苔根膩,脈細數(shù)。辨證屬
上熱下寒之證,故投用梔子干姜湯加味:
黃連9克,梔子15克,干姜9克,
白術(炒)10克。7劑下利次數(shù)減少。14劑大便成形,睡眠轉佳。前后共服中藥30余劑,病歸痊愈。(趙進喜醫(yī)案)
2、
附子瀉心湯:
【組成】附子、黃連、
黃芩、
大黃 【功效】上清內陷之熱,下溫腎陽之虛。
【條文】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附子瀉心湯主之。(155)
【病機】心下痞,屬火
熱痞者,本當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之。但此患又兼惡寒、汗出之癥,此乃火熱痞結于上,腎陽虧虛于下也。衛(wèi)陽根于腎陽。腎陽不足,失于溫煦則惡寒,陽不攝陰則汗出,故煎附子以溫復腎陽,泡黃連、黃芩、大黃以消熱痞。凡藥,久煎取其味,輕煎取其氣。此方單煎附子,余藥用沸水浸泡,然后相合服之,雖寒熱并用,藥力卻能各行其事。
【案例】劉渡舟醫(yī)案:李xx,男,30歲。素有胃病。胃
脘痞脹,胃中
嘈雜如火燒灼,心煩不寐,口腔內粘膜及舌體潰爛,全是一派心胃火熱之象。舌質反而淡嫩有齒痕,苔薄白。再詢其證,尚有周身乏力,時時畏寒,精神不振,性欲淡漠,納谷不香,大便稀溏等。切其脈弦而滑。證有寒熱,俱非虛假,當以清火溫陽之法治療。制附子10克(另包單煎) 大黃 黃連 黃芩各6克(沸水泡潰)和汁兌服,六劑。藥后胃脘痞脹及燒灼感均消,口瘡愈合。但仍畏寒,大便每日二三次,續(xù)上方加大附子劑量為15克,又服三劑后,精神大振,體力增加,大便轉常,諸癥隨之而安。
3、
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 黃連 黃芩 干姜
人參 大棗 甘草 【功效】分消寒熱、調和中焦
【條文】傷寒五六日,嘔而
發(fā)熱者,
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
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
半夏瀉心湯。(149)
【病機】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本當用柴胡湯類方治之,醫(yī)者卻誤用瀉下之法。誤治后,心下痞滿,按之不痛,此寒熱之氣混雜于中焦,不相容而相拒,故胃脘膨脹。此膨脹乃雜氣壅滯,中無實物,并非食積之類,治當分消寒熱,調和紛爭。寒熱平則痞自消。方用黃連 、黃芩清解內陷之熱,干姜溫中散寒,人參 、大棗 、甘草調養(yǎng)中氣,半夏滌湯消痞。
【案例】周文祥醫(yī)案:張某,男,27歲,1986年2月5日診。患者因昨晚飲酒發(fā)熱,渴涼水數(shù)杯,早晨
腹痛腹瀉,瀉下如水色黃,腹中轆轆有聲,惡心欲吐,胸中滿悶不舒,口干欲冷飲,舌質紅、苔白膩,脈沉細數(shù)。證屬
胃熱腸寒,治宜寒熱并調、除濕止瀉。予半夏瀉心湯:半夏12克,黃芩、黃連、
黨參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棗4枚。水煎溫服,1劑而愈。
4、
黃連湯:
【組成】半夏 黃連
桂枝 干姜 人參 大棗 甘草
【功效】分消寒熱,降逆止嘔
【條文】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
嘔吐者,黃連湯主之。(173)
【病機】胸中有熱,熱氣上浮則欲嘔吐;脾主腹,脾胃有寒則腹中痛。故用黃連清解胸膈邪熱,干姜溫散脾胃之寒,半夏降逆止嘔,桂枝宣通上下,人參 、大棗 、甘草調養(yǎng)中氣。此方與半夏瀉心湯僅一藥之別(即黃芩易桂枝),而主治有別。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黃連湯證則上見欲嘔,下見腹痛,但不見心下痞。
【案例】丁帶川醫(yī)案:王某某,男,45歲,1965年8月30日就診。患者于1965年8月29日晚間,突然胃脘疼痛,嘔吐不已,嘔吐物初為食物,后為痰沫,次晨嘔出綠色膽液,飲水則嘔?淘\:按其痛處確在臍上部,脈象弦數(shù),舌尖邊赤,苔黃薄。證屬胸中有熱,胃中有寒,寒熱不調,陰陽升降失常。法當和解,處方:黃連3克,淡干姜2.4克,法半夏9克,潞黨參9克,川桂枝3克,甘草2.4克,大棗3枚。囑服l帖,徐徐飲之,以防將藥嘔出。8月3 1日復診:藥后嘔吐已止,惟脘部尚有微痛。仍宗原方,以鞏固療效。5個月后隨訪,并未復發(fā)。
5、干姜芩連人參湯:
【組成】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
【功效】清上溫下、寒熱平調
【條文】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
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359)
【病機】傷寒且本屬脾胃虛寒下利體質,本當用理中湯或
四逆湯溫其陽,醫(yī)者卻錯用吐下之法,使邪熱內陷,脾陽更虛,以致寒熱錯雜,陰陽格拒,吐瀉交作。此證以吐為主,且即食即吐。飲食入口即吐者,熱滯胸膈較甚也。方用黃芩、黃連清上熱,干姜溫脾寒;吐下之余,中氣必損,故加人參補氣,以復中虛。
【案例】俞長榮醫(yī)案:白葉鄉(xiāng)林某,五十歲,患胃病已久。近來時常嘔吐,胸間痞悶,一見食物便產(chǎn)生惡心感,有時勉強進食少許,有時食下即嘔,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兩三次,脈虛數(shù)。我與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處方:黨參15克,干姜9克,黃芩6克,黃連.4.5克,水煎;煎后待稍涼時分四次服。服1劑后,嘔惡
泄瀉均愈。
6、柴胡桂枝干姜湯:
【組成】柴胡 黃芩 桂枝 干姜二兩
栝樓根
牡蠣 甘草
【功效】肝脾雙調。治
膽熱脾寒、津虛液燥之證。
【條文】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147)
【病機】傷寒五六日,本當發(fā)汗;一汗不愈,還可再汗。但醫(yī)者汗之未解,改用下法,以致邪傳少陽而生寒熱往來、心煩、胸脅滿結之癥。汗而復下之,既傷津液,亦傷脾陽。津傷則口渴而小便短少不利。但頭汗出者,虛熱上浮,津液不足,難以周身作汗而散邪也。方用柴胡、黃芩解少陽之邪,牡蠣消散脅滿,桂枝宣通胸結,干姜溫復脾陽,栝樓根生津潤燥,甘草調和諸藥。
【案例】龔明禮醫(yī)案:祁某,女,61歲,1983年5月2 6日診。胃脘疼痛已有一年余,某醫(yī)院診斷為“
胃下垂”。近一月來疼痛加劇,伴神疲乏力,納少泛惡,口臭口干,胃脘部有振水音。心煩,大便時溏,舌邊尖紅苔薄白,脈細軟無力。此屬熱郁肝膽,
脾氣虛寒,運化無權,水飲停聚胃中。治宜清利肝膽,溫脾化飲,方擬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柴胡10克,黃芩6克,干姜6克,桂枝6克,
炙甘草6克,牡蠣12克,
天花粉12克,
茯苓1O克。上方共進3劑,胃痛已減,口臭已愈,但出現(xiàn)腹中雷鳴。此為肝郁漸疏,脾氣已運,上方加
黃芪12克,服1O劑,諸證果愈。
7、
烏梅丸
【組成】烏梅、附子、干姜、桂枝、
細辛、
蜀椒、黃連、
黃柏、
當歸、人參。
【功效】主治上熱下寒、寒熱錯雜之證。1、治臟厥,2、治蛔厥。
【條文】厥陰之為病,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棕收,
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病機】病至厥陰,則陰氣極盛。然物極必反,陰氣盛極之時,亦是陽氣萌發(fā)之時,故厥陰病,往往厥陰寒凝而少陽燥動,出現(xiàn)陰陽消長,寒熱錯雜之機!皞}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者,臟寒也;“其人躁,無暫安時”者,陰極陽生,陰陽相爭也!方用附子、干姜、桂枝溫陽氣,細辛、蜀椒散寒凝,用黃連、黃柏瀉少陽相火,溫寒并用,分解相爭;另用人參補氣,當歸養(yǎng)血,烏梅味酸入肝以養(yǎng)肝。
【案例】權依經(jīng)醫(yī)案:莫某,男,48歲,1978年10月16日初診。半年來自感頭頂疼痛,伴有視物模糊,勞累后加重,手足心發(fā)熱,煩躁易怒。有
慢性肝炎史,近月來肝功已轉正常。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細,處以
烏梅湯:烏梅15枚,黃柏3克,黃連8克,干姜4.5克,黨參3克"桂枝3克,
川椒2克,細辛3克,附子3克,當歸2克。水煎分2次服,3劑。二診:服上藥后,自感
頭痛減輕,但視物仍模糊。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細。續(xù)服上方3劑。三診:服藥后,巔頂已不痛"視力也大為好轉,自感頭腦較前清爽。繼用上方3劑,以善其后。
按語:厥陰之脈達于巔頂,今肝之陰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頭"故頭痛、視物不清!督饏T要略》云:“夫肝之補,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烏梅丸正符此意,號為厥陰經(jīng)之總方,故以之補肝之體,則諸癥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