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明月論古中醫(yī)系列
    

黃帝內(nèi)經(jīng):明月論古中醫(yī)系列

這里將陸續(xù)貼出明月幾時論古中醫(yī)的貼子,由于大部分內(nèi)容都與《黃帝內(nèi)經(jīng)》有關系,所以就在這個專欄里貼出。本人只是轉貼,不是作者(明月幾時),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1)全息四時理論——大司天理論的天文背景

[ 本帖最后由 小三兒 于 2008/8/27 03:17 編輯 m.bhskgw.cn/shiti/]
-----------以下內(nèi)容原始出處:明月幾時論全息四時理論

不同時空尺度的不同周期的冷熱交替變化,叫做廣義上的“四時”概念。地球自轉與繞太陽公轉,形成地球赤道與繞太陽公轉軌道面(黃道)23.50的黃赤交角,所以有了地球一天24小時的時差與溫差,產(chǎn)生了一個月28~31天的朔望月及弦月,產(chǎn)生了一年365天的春、夏、秋、冬四時和二十四節(jié)氣,產(chǎn)生了以赤道為軸心的向南北兩極對稱分布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極地帶,南北極地極晝與極夜各半年相對稱交替。假如地球不是橢圓形,不是橢圓形公轉軌道,不是23.50黃赤交角,那么就不會有上述的各種周期的冷熱變化。

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表明,宇宙中穩(wěn)定的天體系統(tǒng)大部分都是這種橢圓形結構體(不包括正在爆發(fā)或死亡的星系),子午極軸距小于卯酉赤道距,使赤道帶周圍的引力大于極軸帶,就使得次一級天體大部分都分布在赤道帶周圍,形成天體的公轉軌道帶,而且這個軌道面是橢圓形。這種“類太陽系”模型在宇宙天體的運動演化中具有十分普遍的代表意義,具有全息性,不同時空尺度上的宇宙天體都在自己的系統(tǒng)內(nèi)部圍繞中心進行著公轉與自轉的周期運動,同時又參與更高一級系統(tǒng)的公轉與自轉的周期運動,由于不同強度的熱源距離、輻射角度的變化而形成多種不同周期不同時空尺度的大、中、小四時周期變化,較大四時周期中包含著若干較小四時周期,小周期四時的冷暖程度決定于它所處在較大四時周期的哪一個階段。這個規(guī)律對地球適用,對于整個宇宙其他天體也適用,并由此而引起生物圈周期性的繁衍生息與滅絕。這就是“全息四時理論”的基本概念。

形成宇宙四時全息時空變化的原因是地球所在的天體系統(tǒng)層層連環(huán)套連環(huán)式的自轉與公轉周期運動。地球在不同時空尺度上全息周期系統(tǒng)運動所形成的綜合天體引力作用下,使地球極軸處于23.50傾斜與周期擺動(錢德勒極移周期),從而使地球形成以來不斷經(jīng)歷著大小周期的四時變化。天文、地質(zhì)、化石等各方面大量證據(jù)表明地球上確實存在和經(jīng)歷了許多不同時空尺度不同周期的四時變化規(guī)律,有一年及數(shù)年的小四時,也有500年、2000年、數(shù)萬年的中四時,還有長達500萬年、2600萬年、2.5億年(太陽系繞銀心的運動周期)等多種不同周期的大四時及周期和時空尺度更大、更長的特大四時。

[ 本帖最后由 小三兒 于 2008/8/27 03:20 編輯 m.bhskgw.cn/yishi/]
-----------生物周期突變論(反對達爾文進化論)。

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形成晝夜交替,這是地球有實際意義的周期最小的四時變化;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周為365.2426日,產(chǎn)生地球周期的四時變化;太陽系圍繞本星系團運行一周為12萬年,使地球產(chǎn)生周期性的冰期變化,這是地球在本星系團的太陽系周期的四時變化;本星系團帶著太陽系的行星圍繞銀河系旋轉一周為2.5億年,期間太陽系兩次穿越銀道面附近的星云聚集區(qū),由于星云對太陽光的吸收作用,會給地球帶來2.5億年內(nèi)經(jīng)歷兩次本星系團周期的銀河系四時變化;銀河系圍繞著河外星系團旋轉一周約12億年。如果地球以46億年的壽命計算,上述五種四時變化層層疊加作用于地球,使地球產(chǎn)生平均4億年一時的星系團四時(已歷3.8星系團年),產(chǎn)生625萬年一時的銀系四時(已歷18.4銀系年),產(chǎn)生4萬年一時的本星系四時(已歷3833萬本星系年),它們同時作用于平均365天的地球太陽回歸年時節(jié)變化。此外,地球自轉軸的歲差運動周期為2.6萬年,對地球氣候影響最明顯。

地球在不同時空尺度上全息四時的作用下,地球生命起源與演化也具有了不同時空尺度的周期性。澳大利亞南部埃迪卡拉動物群化石證據(jù)表明,5.6億年前的生物多為單細胞原核生物,而在我國云南澄江發(fā)現(xiàn)的距今5.4億年前寒武紀地層中的千姿百態(tài)的多門類生物化石:低等植物各種藻類、原始多細胞動物節(jié)水母類、低等底棲管棲生物類、海綿動物類、腔腸動物類、蠕蟲動物類、一種奇特的毛蟲狀生物葉足類、軟體動物軟舌螺類、腕足類、纖毛環(huán)超門類、水母類、節(jié)肢動物類、真節(jié)肢動物類、和較高等脊索動物類等等60余種,尤其是奇蝦、撫仙湖蟲和脊索動物始祖云南蟲的發(fā)現(xiàn),說明了包括魚類、昆蟲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乃至人類都起源于地球上這一最早期的生命組合。地球上的生命從最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經(jīng)過數(shù)10億年的不變和緩慢生存狀態(tài),到5.4億年前的突發(fā)性產(chǎn)生眾多形體多樣、結構復雜的生物類群,這一壯觀的地球生命演化杰作,被地質(zhì)古生物學家稱之為“地球生命首次大爆發(fā)”,中間缺少生物循序演進階段和類型,從開始到結束大約只有250萬年左右,對于堅決反對突變論的達爾文的自然均變進化論來說,這一“生命大爆炸”是一個致命打擊。而這一切都發(fā)生在本星系團四時的夏時。

恐龍生活在全球處在最熱的宇宙大四時的夏天,其以前是生命發(fā)生并演化為恐龍的春天,滅絕于秋天,耐寒的哺乳類靈長類逐漸演化,冬天的后期人類誕生。大體上第16銀系年秋分之后,距今約1000萬年左右類人猿出現(xiàn),500~400萬年間真正的人類出現(xiàn),在后來的300萬年,進入第16銀系年的冬至階段,形成了近200萬年的地球最近一個大冰川世紀。

地質(zhì)證據(jù)表明,地球上的生物呈現(xiàn)周期性大滅絕,就最近一億年來說,曾發(fā)生了4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在9100萬年前,第二次是在6500萬年前,第三次是在3800萬年前,最近一次在1100萬年前。每兩次滅絕周期都是2600萬年左右,顯示了大約650萬年為一時的銀河系大四時周期,從一個夏時到另一個夏時,正好出現(xiàn)2600萬年的周期性生物大滅絕。體現(xiàn)大時空尺度上的“生、長、化、收、藏”的中醫(yī)司天理論。

大量考古學證據(jù)表明,地球經(jīng)過相當大的四時周期的火熱與寒冷造成的生物周期性大滅絕,而在大周期的春天和秋天里,生物圈又重新回到地球,生物物種又開始新的一輪從低級到高級的生物周期突變進化。由于太陽系、本星系團、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等在宇宙中的運轉而形成的大尺度上的大周期的冷熱溫度與能量變化,造成生物物種周期性的大進化與大滅絕,使地球生物物種經(jīng)歷過多次生物有低級向高級周期性循環(huán)性的進化過程,這就是生物周期突變進化論理論。物種的進化并不是象達爾文所說的均變,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誤的。用生物周期突變進化論理論也可以很好的解釋史前文明、地外文明等世界之謎。
-----------地質(zhì)周期升降論(反對大陸板塊學說)

下面簡單敘述一下近10萬年地球氣候及地理、人類滄海桑田的變遷歷史:
冰期時期地球變冷,使海水凝結成冰,極地冰蓋變大變厚,海水大幅度下降,海底裸露變成海灘或平原;大陸架突露為地表,原來沉入海底的山脈或平地高原因此而連成一片;即使有島嶼,水也很淺,很容易渡到對岸。溫暖期的地球,冰蓋融化,高山雪線下移,內(nèi)陸湖海密布,海水回升,海岸線深入內(nèi)陸,陸地被大片淹沒,沉入海底。大約每3萬年海水大進退300米,這是由于章動歲差周期所導致。

距今10~7萬年時的間冰期,全球氣候變暖,使“黃海湖”海平面迅速升高,突破了舟山-濟洲島一線,將其全部淹沒,通過對孔蟲化石的研究,發(fā)現(xiàn)10~7萬年間黃海西岸的海岸線在蘇北平原的南通-鹽城-連云港一帶,以東都被淹沒。這時黃海之濱是潮濕的亞熱帶氣候。

距今7萬年開始,全球氣候變冷,冰川大幅度向南擴展,全球最近的一次冰期來到。在這次冰期中,全球冰川面積擴展到4960萬平方公里,使面積為36000萬平方公里的大洋水位下降了100米。地球上冰雪覆蓋的范圍,其南端到達太行山山尾、秦嶺。海水退去,山東變成一馬平川的黃海大平原。距今7~4萬年間,屬于最近一次冰期早期階段,處在陸地邊緣的陸架淺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臺灣海峽、南海、東南亞海域等都裸漏成陸地,這時的古長江越過濟洲島及男女群島,注入沖繩海槽,比今日長江長1000多里,為14000里。

距今4萬年以后,最近冰期結束,進入間冰期,全球變暖,海水回潮。4~3萬年間,地質(zhì)學上稱為晚更新世中期,黃海海域擴大到蘇北平原的興化-淮陰-灌云一線。在黃海西岸的黃海暖流與現(xiàn)代從東海流過的黑潮暖流相似,溫度高,鹽度大,很可能是4~3萬年間的古黑潮暖流的一部分,它從炎熱的低緯度北上以后,穿過東海進入黃海,拐向黃海西岸,海平面比現(xiàn)代低20~10米。

距今3~1.2萬年間,是全球最近一次次期中極寒冷氣候時期,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世界大洋海平面最大下降150米。到2.5萬年時東海海平面已經(jīng)下降110米,使最大水深只有100米的黃海完全干涸為一望無際的黃海大平原,東海大部分裸露,猛犸象、披毛犀出沒蒙古高原、東北平原、黃海大平原。古人類捕捉野獸,把160萬年~2.8萬年以來華北的細石器傳統(tǒng)帶到日本列島,并由華北平原、山西峙峪(2.8萬年)和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寧夏為東西兩個起點,經(jīng)過蒙古高原、東北平原、東北亞,到阿拉斯加、北美洲。黃海氣溫比今天的溫度低了7.5℃。當時朝鮮海峽、對馬海峽干枯,通往日本列島的路直接相通,生活在華北的動物群(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馬、野、野牛等)通過黃海平原直接進入日本。在東北平原,猛犸象動物群也容易越過枯竭的韃靼海峽、庫頁島、拉比魯茲海峽到達日本?茖W家在日本列島找到了與中國東北猛犸象動物群和華北薩拉烏蘇期動物群相似的哺乳動物化石,證實了這一點。

距今1.2萬年時全球氣候迅速轉暖,延續(xù)了7萬年的大冰期結束,黃海海面上升50米,中國進入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從此海平面迅速上升,原來裸露的海底平原重新成為海洋,到1萬年時海平面又上升30米,陸橋消失。在距今1.2萬年時,剛進入新石器時期的人類遇到了第一次大洪水期,這次洪水期直到距今1萬年的時候才短暫停滯,略有下降。

1.1萬年時中國境內(nèi)第一次大洪水的始發(fā)地在今內(nèi)蒙古海渤灣的烏達。自1.2萬年內(nèi)蒙古高原的冰川迅速融化,冰水蓄積為大大小小的內(nèi)海,中國大陸到1.1萬年時,冰川融化達到高峰期,先前未及劇烈融化的青海高原的冰川和祁連山的冰川巨量融化下泄,蓄積在黃河上游,形成《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所說的“無達”內(nèi)海和泑澤。無達內(nèi)海初時當在今陰山(白道山、無達山)南的河套、銀川、大黑河三平原地帶,其盛時曾擴大到鄂爾多斯高原的低地,以至騰格里沙漠、居延海。山海與底水連成一片,自烏達波及寧夏、陜西、山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持續(xù)19年,主要淹沒淮河流域,迫使當時先民退向山地,直下江南。

10000~7700年間為冰后期的初期階段,此時為盤古伏曦時代,中國進入上古文明時期。

約9200年出現(xiàn)全球性大洪水,中國境內(nèi)發(fā)生了比1.1萬年洪水還大的第二次大洪水。同時伴有地震、火山噴發(fā)、風災。這次大洪水引發(fā)了黃海海浸,黃海大回潮,渤海萊洲灣黃河入?诶蛑疄楹樗搭^,洪水高峰10年,持續(xù)15年,受災區(qū)波及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內(nèi)蒙古和河西走廊的洪水瀉入塔里木盆地,這是毀滅人種的一次大洪水。東夷民族受災最重。

8500~5500年是中國的第二洪水期。大約8500年時出現(xiàn)了中國境內(nèi)的第三次大洪水,這是伏曦氏后期黃河泛濫造成的一次小洪水,始發(fā)地為河南,導致先民遷徙,遷徙路線自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再分兩路,一支入藏進緬甸(創(chuàng)造藏羌文化),一支入川進老撾(創(chuàng)造巴蜀文化、傣泰文化、苗蠻越滇文化)。

7800~5500年間為冰后期的中期階段,世界稱為大西洋期,是氣候最適宜時期,到6000年時,海平面上升到較現(xiàn)在高2~4米,中國內(nèi)陸氣溫比目前高2℃。6000~5500年間,出現(xiàn)溫熱潮濕氣候,黃海沿岸氣溫為15.5℃,與今天蘇州、無錫相似。這時海面隨著氣溫升高而達到冰后期的最高位置,目前在高出海面約5~10米的海岸地段,保存了許多海水侵蝕過的遺跡,這是距今7800~5500年間黃海處于高海面的可靠見證。因此5~10米等高線的沿海陸地,皆淪為海。在這次海浸期,內(nèi)陸湖沼密布,大約7400年的時代,海岸在太行山東麓,山東半島、泰山為海島,華北平原被淹沒,大約7000年后,海平面緩慢下降。

5500~5200年間,出現(xiàn)了中國境內(nèi)第四次小洪峰。洪水始發(fā)地從山西黃河龍門壺口開始,受災區(qū)域主要是共工氏地域和顓頊地域,所謂共工氏布水陣攻擊顓頊氏,顓頊氏命祝融氏誅共工氏之戰(zhàn)就是這一時期。受災地域有山西、陜西、河南、河北,主要在黃河中游。這期間,全球氣候由溫熱潮濕變?yōu)榕稍铮C嫦陆导s5米,原來的近岸海底裸露為陸地。

在距今5000年以后,氣溫出現(xiàn)波動下降趨勢,洪水在總體下降過程中,發(fā)生過距今4700~4000年、3800~3000和2500~1100年等幾次較小的波動和1~2米高海面的存在,直到今天,海平面再沒有發(fā)生過大的起伏。在4700~4000年之間又一次洪水期發(fā)生,洪水最高峰期在距今4200~4100年之間,雖然沒有前兩次規(guī)模大,但此時人口較前兩次洪水期密集,各氏族經(jīng)濟、文化有較大進步,所以這次洪水留給人們的印象也就較前兩次深刻得多,此時正是堯舜禹治水時期。

宇宙全息周期四時造成的氣候、冰川與洪水的進退、升降變化,與上古人類的生息、演化、文明的創(chuàng)造密不可分。這是上古時代文明文化的連續(xù)性與階段性形成的原因?v觀中國上古歷史中記載的著名部落,如燧人、伏曦、神農(nóng)、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舜、禹,以及夏、商、周,甚至秦漢以降,無一不是沿著由西向東、由高向低的路線向河洛中原地區(qū)匯集、融合,創(chuàng)造和接受新文明文化,再向東向南向北遷徙。
-----------中醫(yī)人體科學將五大行星的五體旋機時空系統(tǒng)列為繼日月地三體旋機時空體系之后的又一重大時空體系,即五行時空。她不同于陰陽時空,雖然二者都具有時間與空間的屬性,但是陰陽時空是日月地系統(tǒng),而五行時空是五大行星系統(tǒng)。另外,雖然五大行星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行星都具有自己不同的速度、方向、密度、溫度、質(zhì)量、構成、大小、軌道等等,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圍繞著太陽做相對簡單的旋機運動,不同于日月地系統(tǒng)復雜的時空連環(huán)體系。同時由于我們主要考察研究的是五大行星系統(tǒng)繞日旋轉過程中通過對日月地時空系統(tǒng)的影響,既而影響到地球時空的規(guī)律,所以這個五體周轉時空相對于三體連環(huán)時空要簡單一些。五行時空是陰陽時空的必要補充,二者缺一不可,陰陽五行時空共同決定了自然界萬物各個層次的時間與空間的結構與功能。
………………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tǒng)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七曜指的是日、月與金、木、水、火、土等太陽系五大行星!秲(nèi)經(jīng)》稱木星為歲星,火星為熒惑星,土星為鎮(zhèn)星,金星為太白星,水星為辰星。九星是指北斗九星,7000年以前北斗七星還有玄戈、招搖兩顆星,后來逐漸淡出恒顯圈了(從一個側面也證實中醫(yī)陰陽五行理論的歷史至少萬年)。

五星是太陽系的五大行星,與地球同樣圍繞太陽在公轉,同時自轉。若以地球為靜止參照物。那么五星也伴隨太陽圍繞地球作右旋運動,從而與日月共同對地球產(chǎn)生了綜合時空力學效應,即陰陽五行時空力學系統(tǒng)。所以《史記•律書》說:“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漢書•藝文志》說:“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史記•天官書》正義引張衡說:“五星,五行之精”。五星在天,五行在天,五星產(chǎn)生五行,五行推演五星,故《素問•天元紀大論》說:“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tǒng)坤元”。

五星五行是制造日月地時空系統(tǒng)陰陽災變的決定性、關鍵性時空因素之一。五星的運行規(guī)律如何?《內(nèi)經(jīng)》認為,五星向前的視運動稱為“順”,向后的視運動稱為“逆”,遲緩的視運動稱為“徐”或“遲”,意外的快速視運動稱為“疾”,停在某處視之不動稱為“留”,停留超過20天稱為“守”,逆行轉為順行,在軌道上畫出一圈稱為“環(huán)”。五星的亮度可分為常、常一倍、常二倍、小常一倍、小常二倍五個星等。這種亮度變化與五星距離地球的距離遠近有關,因此,對氣候、物候與人的影響也有“過”與“德”的不同影響,同時認為,五星運行距離地球的遠近可以影響人類的情感與禍福,從地球上看去,內(nèi)地行星在恒星中間出現(xiàn)了順行——守——逆行——又守——又順行的視覺現(xiàn)象。沖前后地外行星逆行,而在合前后地外行星順行,順行與逆行之間轉變經(jīng)過“守”。在“上合”前后,地外行星最亮。五大行星在“留”時對地球的時空力場影響最大最長。
………………………
《五行大義》中說,干支是大撓創(chuàng)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
………………………

地支的時空拓撲定量力學雖然以日地關系為根本,但是它的功能屬性卻取決于五星五行的運行時空。若某年月日時臨某地支(距離某行星的距離近)為該地支對應的某五行之氣(系統(tǒng)時空屬性)旺盛、力學強度大。如月令為巳,表示該月為火氣當令而旺,力學強度大,力學作用大,但是實際上該月30天并不是都是火氣旺盛,巳火之時辰120分鐘也不是火氣持續(xù)旺盛,這是什么原因呢?

實際上這是由于五星五行時空混合交叉作用的結果,五星五行并不是單獨以某星某行作用于地球,它是五星五行同時作用于地球,而使地球周圍時空的時空力學以五星五行的時空混合氣場為真實表現(xiàn)形式。五星五行由于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nèi)對地球時空力學角度不同,而將五星雜氣強調(diào)變化交叉作用在五行時空系統(tǒng)上,但是整個一個月必有一個主要的星體作用于地球參考系的五行時空系統(tǒng),且時間較長,即本氣,傳統(tǒng)中一般忽略了雜氣。一個月中五星對地球的時空力學強度影響的空間(遠近)和時間由五星的公轉角度決定:

水星:4.09度/天                火星:0.52度/天
金星:1.60度/天                木星:0.084度/天
地球:1.0度/天              土星:0.034度/天

正是由于地支雜氣的存在,才出現(xiàn)了地支“生克沖合刑害”等復雜的時空力學效應,其實都是生克時空效應及五星空間與時間力學效應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搞清這些時空力學效應的天象機制,人們將永遠迷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地支五星五行雜氣的時空拓撲分布如下:
十二月(丑月):含水、金、土三氣,其中小寒日至第9日由亥水值旺;第10日至第12日由酉金值旺3天;第13日至第30日由丑土值旺;該月主氣為濕土。
………………………
地支相沖:根據(jù)地支雜氣的五行生克原理,陰陽相同、方位相對、屬性相克。子與午沖(子水克午火,午藏土克子水)、寅與申沖(寅木克申藏土,申金藏水克寅木藏火)、卯與酉沖(酉金克卯木)、巳與亥沖(巳藏金克亥藏木,亥水克巳火)、丑與未沖(丑藏金克未藏木,未土藏火克丑藏金水)、辰與戌沖(辰藏水可戌藏火,戌藏金克辰藏木)。其中子與午、寅與申、卯與酉、巳與亥為沖中帶克,而丑與未、辰與戌只沖不克,以“去皮”論。
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如午與未合,而子來沖午,使未失合無援,即子害未,余類推。
我們知道,地球公轉自轉一周均為360度,由一年12個月和一日12時辰完成,故周天或周期循環(huán)為360度,十二地支分陰陽、五行時空分布期間,以360度除以12,則每一地支時空原有度數(shù)為30度,我們將地支時空的度數(shù)稱作地支時空的含氣量(陰陽之氣與五行之氣的綜合,即節(jié)氣,其計量單位是度數(shù))。由于地支時空含氣渾濁且雜,除本氣外還有雜氣,而時空交叉作用于地球時空系統(tǒng)的變化中,故地支時空的五行本氣不一定是30度,這樣就會對地球時空系統(tǒng)變化造成復雜性、不專性,從而顯現(xiàn)出客觀世界與地球時空的萬千氣象與精彩紛呈。(見地支時空含氣原值表)
……………………
-----------看我中醫(yī)江湖之風云再起!
明月幾時


古中醫(yī)基礎理論測試題
【姓名】:
【職業(yè)】:愛好者、學院中醫(yī)、民間中醫(yī)
【得分】:
【規(guī)則】:1、期限為1個月;
2、滿分為900分,分為5檔,
A檔-現(xiàn)代中醫(yī),A:
0-200
B檔-傳統(tǒng)中醫(yī),B:200-300
C檔-古中醫(yī),
C:300-500

D檔-中醫(yī)大師,D:500-700
E檔-中醫(yī)盟主。E:700-900


3、希望各位中醫(yī)達人暢所欲言,認真思考,去偽存真,給大家一個醍醐灌頂?shù)臋C會。屆時公布各位傷寒網(wǎng)友華山論劍之坐席,排定座次,推舉盟主,看我中醫(yī)江湖之風云再起!


一、名詞解釋(每題10分,共120分)
陰陽、五行、天甲子、地甲子、大間、陽遁、升降、疫癘、溫病、傷寒、刻數(shù)、心腎相交

二、判斷對錯(每題10分,共100分)
1、陰陽平衡是古陰陽學說的核心內(nèi)容。
2、古中醫(yī)的基本特征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3、古中醫(yī)是經(jīng)驗醫(yī)學。
4、古中醫(yī)與古代天文沒有關系。
5、睡眠的基本機制是心腎相交。
6、申子辰正化,寅午戌對化。
7、亥未酉對化,卯巳丑正化。
8、脾為諫議之官,知州出焉。
9、戊寄戌,己寄巳。
10、先天就是無形,后天就是有形。

三、簡述題(每題20分,共100分)
1、簡述天復政的機理?
2、簡述五十營與天度的關系?
3、簡述古中醫(yī)針刺補泄手法?
4、簡述伏氣的形成機理?
5、簡述尸厥的機理及治療方法?

四、理解題(每題30分,共180分)
1、如何理解古中醫(yī)升降出入的易理?
2、如何理解《傷寒論》中的“傷寒例”、“雜病例”?
3、如何理解“傳經(jīng)化熱,伏氣變溫”?
4、如何理解五運六氣理論中的勝復、郁發(fā)、逆從?
5、如何理解“六經(jīng)病”與“六經(jīng)之為病”的不同論述?
6、如何理解“風火相值,燥熱相臨,寒濕相遘”的論述?

五、論述題(每題50分,共250分)
1、論述上古歷元的天文學意義。
2、論述古中醫(yī)藥物配伍的基本規(guī)律。
3、論述天干與地支的天文機制。
4、論述運氣與脈法的對應關系。
5、論述五星的天體運行規(guī)律。

六、翻譯題(每題50分,共150分)

1、司天率數(shù)法:自上古歷元至今(2008年),共積年10155925年,看得幾甲子。先取積年,每12年中取2支(12地支中6個司天之氣,故每氣2個地支),一甲子年中取十(一甲子年即是60甲子循環(huán)數(shù),12年2支,60年即是10支),看得幾個甲子數(shù),即進一位。其甲子未周紀而不滿殘年者,即以年支取之。假令取少陰司天者,于零年(余數(shù))中看得幾個子(或)午年,先于司天率數(shù)。
2、因數(shù)法:次求正對二化也。巳亥厥陰(正化三因,對化八因),子午少陰(正化二因,對化七因),丑未太陰(正化五因,對化十因),寅申少陽(正化二因,對化七因),卯酉陽明(正化四因,對化九因),辰戌太陽(正化一因,對化六因)。求得正對化分作兩位,即正化為上位,次以對化為下位。正化從生數(shù)(寅2、午2、戌1、亥3、未5、酉4),對化從成數(shù)(申7、子7、辰6、卯9、巳8、丑10)。看司天率數(shù),分作兩位,以生數(shù)因率數(shù)也,各得幾何?
3、因數(shù)上下遞相乘法:先安正化因數(shù)于上位,次安對化因數(shù)于下位,次上乘下,遞相乘也。即以下數(shù)看上數(shù),兩相合之道乘起也。先以下合上乘,乘一作十,乘十作百,乘百作千,乘千作萬。如下乘上畢后,以上乘于下,次上下遞相乘畢,即合其數(shù),看得幾何,即別置一位,收其數(shù)也。此化數(shù),上下遞相乘畢也。




[ 本帖最后由 小三兒 于 2008/9/8 13:35 編輯 m.bhskgw.cn/zhuyuan/]
-----------2008-9-24 18:26  

http://www。shanghan。com/bbs/view ... E6%97%B6&page=2

我研究的古中醫(yī)理論是傷寒論以前的運氣理論,運氣理論源于太乙天文理論,而王冰補入的七篇大論(實則九篇)僅是運氣理論中的1/4而已,還有許多復雜的內(nèi)算法沒有披露,我研究的正是這部分理論,當然與九篇大論是一個整體,其中天甲子、地甲子是研究疫癘的關鍵,楊力、田和祿、方藥中、任應秋等人的書籍可以參考,但那些都是七篇以內(nèi)的東西,沒有超出七篇以外,就是說,他們的東西只是整個運氣內(nèi)容的1/4而已,而且還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以訛傳訛,真正的東西并沒有多少,就連古中醫(yī)時間刻度水漏的“刻”的天文含義都不明白,還談什么天人合一呢?所以大家目前能看的也就是這些書了。另外3/4是古中醫(yī)的秘中之秘,也是我目前的研究課題,我也在學習和研究中,談不上精通。總之,對于中國古文化,知曉的越多越好,對于研究古中醫(yī)越有利,這個古中醫(yī)可不是什么李可、劉力紅之流的胡說,他們只是一個中醫(yī)匠而已,治病可以,大家不是,理論與實踐雙磬的才是真正的中醫(yī)大家,中醫(yī)泰斗,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沒有中醫(yī)大家和中醫(yī)泰斗。
-----------2007-12-1 21:03  

http://www。shanghan。com/bbs/view ... E6%97%B6&page=3

陰陽的發(fā)生實際上就是日地運動的關系,熱量的升降出入都在日地遠近及角度和時間的準確性上,根本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五行也不是他們理解的那樣,而是五星運動的力學時空效應,陰陽和五行根本就是兩個體系,單用陰陽也可,單用五行也可,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四柱算命基本上都是五行派的,陰陽派的很少,所謂陰陽五行,實際上也是以五行理論為主。
-----------2007-12-11 19:22  

http://www。shanghan。com/bbs/view ... 8%E5%87%A0%E6%97%B6

首先,在下有一個問題,請各位中醫(yī)同道回答,中醫(yī)治療疾病分幾個層次?
在下以為大的方面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治神,一是治形。治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陰陽,一是五行,具體在中醫(yī)人體上,就是藏象經(jīng)絡,其中心腎水火的既濟是先天一太極;治形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氣血,一是痰、瘀血等等所謂的病理產(chǎn)物,其中脾胃的燥濕升降是后天一太極。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中醫(yī)治病都是什么層次,病機上動輒痰瘀互結、正虛瘀結;治療上動輒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等等。好象中醫(yī)除了這幾個理論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能耐了,嗚呼!古人的工巧神圣標準,拿到今天來評判,幾乎沒有一個學院派中醫(yī)是合格的!全是下工。怪不得現(xiàn)在許多西醫(yī)都說中醫(yī)就是騙子,其實就是這些人敗壞的,中醫(yī)當自強!

再者,現(xiàn)在一提起中醫(yī)的特點,肯定會說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等,其實這就是建國時期的那些近代中醫(yī)的流毒,例如任應秋等等。中醫(yī)不但有辨證論治,而且還有辯病論治,中醫(yī)不但有整體觀念,而且還有格物致之。同樣西醫(yī)也有整體觀念、辨癥論治。這些根本不是什么中醫(yī)的特點!在這些方面,中醫(yī)甚至還不如西醫(yī)!就說整體觀念:中醫(yī)的藏象系統(tǒng)、經(jīng)絡系統(tǒng)、衛(wèi)氣營血系統(tǒng)、三焦系統(tǒng)、運氣系統(tǒng)哪一個不是“原生態(tài)”。西醫(yī)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遺傳系統(tǒng)、基因組系統(tǒng)、蛋白組系統(tǒng),哪一個系統(tǒng)不比中醫(yī)的精確。西醫(yī)治病,完全做到了“有是癥用是藥”,并不是什么簡單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那么簡單。例如我看到AMY超過500IU/L,結合臨床癥狀,我完全可以診斷為急性胰腺炎,可以對癥治療而痊愈。我看到PSA明顯超過4ng/ml,我知道應該立即檢查什么;看到CR明顯超過442mmol/L,我知道應該怎樣去進行下一步的診治方案,這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嗎?不是!說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人都是西醫(yī)的外行!說出來都讓西醫(yī)笑話!

我最近總結了偽中醫(yī)的十大特點,這是其中的兩點而已。

說到這,又想起了《圓運動••••••》一書,單純論書來說,書本身的基本理論大體上沒有什么錯誤,但是劉力紅、李可兩位“高人”認為本書是“中醫(yī)的靈魂,價值幾乎超過了所有的中醫(yī)書”,這就有些過了,這本書無非說了一下天地氣機的升降而已,而且用二十四節(jié)氣做了形象生動的寓意,提出了“軸輪”說法,難道這些就是所有中醫(yī)書都比不上了嗎?起碼《傷寒論》里還有《傷寒例》吧,傷寒例說什么了,就是說的天地二十四節(jié)氣的升降出入規(guī)律,而“圓運動”也沒有什么新奇的玩意,這樣一本書成了中醫(yī)的所謂“經(jīng)典”,不是這本書本身的錯,錯就錯在推薦的人身上了,因為他們的學識和中醫(yī)理論功底實在是太淺了,我20年前學習中醫(yī)的時候,開始的時候就是僵化的死記硬背條條框框,后來無意中看到了兩本中醫(yī)古籍《醫(yī)學求是》、《醫(yī)原》,一下子打開了我的中醫(yī)之門,有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再回過頭來看我以前背的一些根本就不懂的中醫(yī)理論,全都活了:一切都在天地與中醫(yī)人體的升降出入之中。自此才真正入了中醫(yī)的門!后來用這個“神機氣立”的理論看一切中醫(yī)問題,無非陰陽之升降而已。如此說來,《圓運動••••••》一書就是一本中醫(yī)的科普書而已。現(xiàn)在在農(nóng)村的一些地方,有流行性出血熱,有興趣的網(wǎng)友何不用那個“烏梅”理論去驗證一下他的溫病理論正確與否?其實給我的感覺,這本書好象是一本食療+藥膳的書。
-----------2007-12-11 19:23  

http://www。shanghan。com/bbs/view ... 8%E5%87%A0%E6%97%B6

下面是我15年前對升降的認識,還很幼稚,現(xiàn)在帖出來,請各位高人評判:

中醫(yī)藏象的升降出入和理論。

中醫(yī)藏象理論精髓在于五藏神機的升降出入和運動。內(nèi)傷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
升降是中醫(yī)人體內(nèi)部神機的陰陽五行氣血運行規(guī)律。以脾胃居中,心腎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藏象模型,象天道而左升右降。心腎是升降的根本,腎是升降的源動力?碴柊l(fā)動,腎水上濟心火,則脾轉肝升;心火下溫腎水,則胃轉肺降,于是水升火降,坎離交泰,從而完成左陰升,右陽降,左溫升,右涼降的氣化過程。即在腎陽命火的發(fā)動下,中土樞軸轉動,致使肝脾腎溫升而心肺胃涼降。腎陽為坎中之陽,乃一陽陷于二陰之中,即三昧真火,左溫升全賴此火種;心陰為離中之陰,乃一陰舍于二火,為人體真水,得坎水之濟而下蔭,右涼降全賴于此,心腎水火升降為先天一太極。脾胃是升降之樞紐,升降化源在于脾胃,一為陰土本濕,一為陽土性燥,燥濕調(diào)停,中氣得以化源;元陽發(fā)動,樞軸始運轉,脾升肝才升,胃降肺始降,脾胃升降為后天一太極。肝肺是升降的翼佐,肝藏血,肺藏氣,肝肺升降實為氣血的升降,一左一右如兩翼,肝主疏泄,以升為主,肺主宣降,以降為主,故溫升賴肝木,涼降靠肺金?梢姡梭w藏象的升降平衡取決于心腎水火的既濟,脾胃燥濕的調(diào)停,及肝肺氣血的協(xié)調(diào)。而經(jīng)絡、營衛(wèi)之氣也是陰陽相襲,首尾相貫的升降循環(huán)。
雖然藏象升降總的旋機是肝脾腎主升,心肺胃主降,但是每一藏象自身也包含著升降出入運動。如肺主宣發(fā)和肅降,即主升又主降,以降為主;肝主疏泄,即主升又主降,以升為主;心主血脈,心氣驅(qū)動血液循環(huán)周身,上達頭面而供養(yǎng)神明,具有升的一面,同時又下溫腎水;腎主潛藏、納氣,又上濟心火。五藏出入的通道是五藏本身及與其相表里的六腑吐故納新的過程。可見,五藏中每一藏都同時具有五藏的升降出入和功能,這是五行互藏的全息理論所決定的。

出入是指中醫(yī)人體與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立的氣化運動。
•••••••••••••••••••••••••••••••••
升降出入和理論在病機中的意義。

藏象系統(tǒng)升降出入運動失常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根本機制。人體藏象升降失常主要有三大病機特點:一是水寒土濕木郁證,即脾土陰濕,肝木郁滯,證屬腎陽衰微導致中寒脾濕,已土不升,水木俱陷之病機。水寒系命火不足,導致氣機升降失去源動力。土濕為火不暖土,脾濕陽陷,中軸失運。木郁則肝失升發(fā),膽火不降。木郁是水寒土濕的結果,水寒土濕木郁則導致肝脾腎氣機失常,其特點是先后出現(xiàn)腎陽衰微、脾濕水泛及肝郁氣滯之證,可采用暖水燥土疏木方法治療。二是火炎胃燥金逆證,即心火上炎,胃土燥,肺氣上逆。證屬心火上炎、心液暗耗,導致中焦胃燥,戊土不降,火金皆逆病癥;鹧紫敌年幉蛔阈年枱o靠,不能下溫胃土及蔭潤肺金,導致肺胃失降。胃燥為胃津液不足,胃氣不降。胃雖燥土,然本性喜潤惡燥,胃為燥土是與脾為濕土相對而言,過于燥化則胃氣上逆,進而影響肺膽下降。金逆為肺氣不降,因心火上炎之故。胃燥金逆則導致升降失常,主要表現(xiàn)為心肺胃降機失職,其特點是先后證見心陰虧損、胃燥上逆及肺氣不降之證,采用清心潤土涼金法。三是上熱下寒證,腎水不能上升既濟心火,心火不能下降溫煦腎水,各自為政,則表現(xiàn)上焦火勝,下焦寒勝的病機特點,采用清上溫下,升清降濁法。
某一藏象升降出入運動的失常也是疾病發(fā)生的主要機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升之不及多虛,降之不及多實。指升降當升不升,當降不降,源于藏氣的勝衰,如肝氣虛疏泄無力,脾氣虛清陽不升、甚則氣陷,心氣虛則血運無力神弱等等,可見升之不及多導致虛證,也可導致本虛標實證,如脾虛濕困證等。而降之不及多產(chǎn)生實證,如肺失清肅,氣不得降,肺失通調(diào),水道不腸;心火不降,擾亂神明等等。二是升之太過偏實,降之太過偏虛。指升降之度超過正常,升之太過多為臟腑機能偏亢引起,常導致陰陽氣血逆亂,與各種實性厥證和血證有關。降之太過多為臟腑功能虛衰之故,如肺氣降之太過,失于治節(jié),可產(chǎn)生高源無制水液下趨的遺尿等證,膽虛降之太過,不能主肝的正常疏泄,使疏泄無度,氣血耗散?梢娊抵^多產(chǎn)生虛證。然而升之太過也并非全屬實證,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證,屬下虛上實證。三是升降反作,多虛實夾雜,指升降不順其常,當升反降,當降反升,形成了臟腑之間升降紊亂,故表現(xiàn)癥狀復雜,多為虛實夾雜證侯,往往導致清濁相干病機。所謂清濁相干,《靈樞•陰陽清濁》說:“清濁相干,命曰亂氣”,所謂亂氣,張景岳說:“濁之清者,自內(nèi)而出,故上行;清之濁者,自外而入,故下行,一上一下,氣必交并,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則亂氣出乎其中”,這是由于臟腑升降反作導致的病機,各臟腑之間均可發(fā)生。主要有脾胃清濁相干和肺腎清濁相干兩種。脾胃升降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形成清濁相干病理最為典型,如《素問》中的飧泄、月真    脹;《靈樞》中的大惋、霍亂等;如李東垣發(fā)現(xiàn)“陰火”正是由于清濁相干病機所致,可見脾胃清濁相干可產(chǎn)生各種病機變化。肺腎清濁相干主要表現(xiàn)呼吸吐納的障礙。清濁相干病機還可內(nèi)涉五臟六腑,外累四肢九竅,輕則營衛(wèi)不利,水液失調(diào),重則危及生命。

升降出入和理論在論治中的意義。

影響到氣機的病證分為氣亢于上(升太過、降不及)、氣陷于下(降太過、升不及)、氣郁于內(nèi)(入太過、出不及)、氣散于外(出太過、入不及)四大類,以虛實為綱分為八個證候類型,制定相應的治則治法,間有一兩個證候為代表,如自汗。不可徑行直升、直降、直斂、直散。不可太過。不可急升急降。升降出入辨證宗旨是給邪以出路,其方法是辨病機。治則是矯乎病機和因勢利導。

升降立法在治療上可分為“上下分治”、“上下反治”及“上下同治”三種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辯機論治的精神實質(zhì)。在脾胃方面,注意燥濕和調(diào),溫升脾及涼降胃的關系;在肝肺方面注意氣血和調(diào),條達氣機;在心腎方面注意水火既濟;在方藥上注意權衡寒熱升降的比例、藥量;在配伍上利用藏象生克規(guī)律調(diào)節(jié)升降出入和,還要注意性味、歸經(jīng)以提高升降出入的力量,此外還應利用天時、地利、人情的升降出入機制以提高療效。總之,藏象的升降出入和必須注意調(diào)整陰陽,這是辯機論治的根本所在。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