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實(shí)湯(方見瘧疾門) 昌按∶此方乃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之的藥,原用半夏之辛溫,半兼乎表。今改用栝蔞實(shí)之涼苦,半兼乎里。退而從陰則可,進(jìn)而從陽,不勝其任矣。然不必更求他藥,但于柴胡增一倍二倍用之,允為進(jìn)之之法也。
活人敗毒散(方見三氣門) 昌按∶活人此方,全不因病痢而出。但昌所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蓋借人參之大力,而后能逆挽之耳。《金匱》治下痢,未及小柴胡湯,后來方書不用,猶曰無所祖也。至活人敗毒散,夏秋疫癘諸方,莫不收用之矣。而治下痢,迥不及之者何哉?遍查方書,從無有一用表法者,惟楊子建治痢,廣引運(yùn)氣,自逞狂能、名其方曰萬全護(hù)命湯,采用活人之半,川芎、獨(dú)活、桔梗、防風(fēng)、甘草,而增麻黃、官桂、 本、白芷、細(xì)辛,一派辛溫辛熱之藥,且雜牽牛峻下于內(nèi),百道方中,似此無知妄作,一方言表,不殺人哉。再閱潔古七方,雖為平淡無奇,而老成全不犯手,茲特錄之。其他備用諸方,亦各有取義,以俟臨病采擇。
大黃湯(潔古) 治瀉利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上用大黃一兩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后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術(shù)黃芩湯,盡撤其毒也。
芍藥湯(潔古) 行血調(diào)氣,《經(jīng)》曰∶溲而便膿血,知?dú)庑卸梗醒獎t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 大黃(三錢) 肉桂(二錢半) 甘草(炒) 檳榔(各二錢) 木香(一錢) 如便后臟毒,加黃柏半兩。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后服。
白術(shù)黃芩湯(潔古)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diào)和。 白術(shù)(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黃連阿膠丸(《和劑》) 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去須三兩) 阿膠(碎炒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xì)末,水熬阿膠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湯下。
白頭翁湯(《金匱》)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加減平胃散(潔古) 《經(jīng)》云∶平時皆以胃氣為本。如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于四肢,卻入于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方,以養(yǎng)脾胃。 白術(shù)(一兩) 濃樸 陳皮(各一兩) 木香(一兩) 檳榔(三錢) 甘草(七錢) 桃仁(一兩) 人參 黃連 阿膠(炒) 茯苓(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血多加桃仁。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后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
濕多加白術(shù)。脈洪大加大黃。
蒼術(shù)地榆湯(潔古) 治脾經(jīng)受濕,下血痢。 蒼術(shù)(三兩) 地榆(一兩) 每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槐花散(潔古) 青皮 槐花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犀角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心腹困悶。 犀角屑(一兩) 黃連(去須微炒一兩) 地榆 黃 (各一兩)當(dāng)歸(半兩炒) 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并。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 羚羊角(鎊) 黃柏(去粗皮各一兩半) 赤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xì)末,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yàn)。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生地黃湯 治熱利不止。 生地黃(半兩) 地榆(七錢半) 甘草(二錢半炙) 上 咀,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郁金散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二盞,食前用豆豉湯調(diào)下。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一兩) 地榆(一兩) 生干地黃 當(dāng)歸(炒各一兩www.med126.com) 犀角(屑) 黃芩(各一兩) 梔子(半兩)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上 咀,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十寶湯 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捷。 黃 (四兩) 熟地(酒浸) 白茯苓 人參 當(dāng)歸(酒浸) 白術(shù)半夏 白芍藥 五味子 官桂(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芍藥黃芩湯(東垣) 治泄利腹痛,或后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香連丸(《直指》)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不見火) 上為細(xì)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大承氣湯(方見三氣門)
小承氣湯(方見三氣門)
進(jìn)承氣法,治太陰證不能食是也。當(dāng)先補(bǔ)而后瀉,乃進(jìn)藥法也。先銼濃樸(半兩)姜制,水一盞,煎至半盞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shí)(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服過,泄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后重兼無虛證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濃樸、枳實(shí),大瀉元?dú)庖。退承氣法,治陽明證能食是也。當(dāng)先瀉而后補(bǔ),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根據(jù)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jié)M,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shí)濃樸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安,后服濃樸湯,數(shù)服則已。
地榆芍藥湯(《保命》) 治泄痢膿血脫肛。 蒼術(shù)(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酒炒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敗毒散(方見三氣門) 治壯熱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生姜三片,薄荷五葉煎服。熱多則溫服,寒多則熱服。傷濕加白術(shù)。頭痛加天麻。
參苓白術(shù)散(《和劑》) 治久瀉,及大病后痢后,調(diào)理消渴者尤宜。人參 干山藥 蓮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 白術(shù)(于潛者二斤) 桔梗(炒令黃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米湯調(diào)下,或加姜棗煎服,或棗肉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m.bhskgw.cn/zhuyuan/送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
倉廩湯 治噤口痢有熱,乃毒瓦斯沖心,食即吐出。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dú)活 桔梗柴胡 枳殼 陳倉米(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無時熱服。
蕷蓮飲 蓮肉 干山藥(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生姜茶煎湯調(diào)下三錢。
犀角丸 但是痢病,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文理粗者產(chǎn)后用彌佳) 宣州黃連 苦參(多買輕搗)金州黃柏(赤色堅薄者) 川當(dāng)歸(五味俱取細(xì)末) 各末等分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diào)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膩生菜。
葛根湯 專治酒痢。 葛根 枳殼 半夏 生地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三錢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甘草(炙半錢) 上分作二帖,水二盞,黑豆百粒,生姜五片,白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栝蔞根湯 治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飲水,毒瓦斯更增,煩躁轉(zhuǎn)甚,宜服此藥救之。 栝蔞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二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渣服,不拘時。
陳米湯 治吐痢后大渴,飲水不止。 上用陳倉米二合,水淘凈,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后渴 上用粳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汁空心頓服之。
澤漆湯 治痢后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微炒五兩) 桑根白皮(炙黃)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 陳皮(去白) 白術(shù)(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仁炒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取八分,去渣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黃水?dāng)?shù)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 治痢后遍身微腫。 赤茯苓(去黑皮) 澤漆葉(微炒) 白術(shù)(微炒各一兩) 桑白皮(炙黃) 黃芩射干 防己 澤瀉(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渣,內(nèi)藥煎至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