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不了
采 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詩經(jīng).王風(fēng)》中的一首情詩,很美,現(xiàn)在人們常常還把“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掛在口頭上。從時代考察,《詩經(jīng)》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前六世紀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即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就地域說,主要產(chǎn)地是黃河流域,也遠及長江、漢水一帶,即包括今甘肅、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
從詩中可以看出,采艾,是當(dāng)時一項非常重要的農(nóng)事活動。艾灸,也是很普遍的治療手段。
下面是關(guān)于
艾葉的本草匯言:
《名醫(yī)別錄》: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
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fēng)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熱。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藥性論》:使。能止崩血,安胎,止
腹痛,醋煎作煎,治癬,止赤白痢,及五藏
痔瀉血。煎葉,主吐血。炒艾作餛飩,吞三、五枚。以飯壓之良。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又搗末和干
姜末為丸,一服三十丸,飯壓,日再服,治一切冷氣,鬼邪毒氣,最去惡氣。
《日華子本草》:止
霍亂轉(zhuǎn)筋,治
心痛,鼻洪,并
帶下,及患痢人后分寒熱急痛和蠟并
訶子燒熏神驗。
《開寶本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fēng)寒,使人有子。
《本草圖經(jīng)》:近世有單服艾者,或用蒸
木瓜和丸,或作湯空腹飲,甚補虛羸。然亦有毒發(fā)則熱氣沖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湯液本草》:氣溫,味苦,陰中之陽,無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辟風(fēng)寒,令人有子。久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時,不語采。
《本草發(fā)揮》:潔古云:艾葉苦,陰中之陽。溫胃。
《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zhuǎn)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jīng),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蘇恭言其性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一則見其熱氣上沖,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蓋不知血隨氣行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固久服致火上沖故爾。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郁帶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有何不可?而乃忘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誰之咎歟,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diào)女人諸病,頗有深功。
膠艾湯治虛痢,收產(chǎn)后妊娠下血,尤著奇效。老
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
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內(nèi)。
苦而辛,生溫,熟熱,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之經(jīng)。
苦酒、
香附為之使。
溫三陰逐冷除濕。
《本草經(jīng)疏》:艾葉稟天地之陽氣以生,故味苦微溫,熟則大熱。可升可降,其氣芳烈,純陽之草也,故無毒。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jīng)。燒則熱氣內(nèi)注,通筋入骨,故灸白病。性能通竅,澼惡殺鬼精,故止鬼擊吐血。芳烈之氣必燥,故主下部匿瘡,若治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者,皆以之導(dǎo)引涼血補血藥為用者也。使人有子,蓋指氣血兩虛之人,風(fēng)寒乘虛入子宮不孕者設(shè)也。澼風(fēng)寒,其性辛溫也。搗汁服止傷血者,生寒而兼辛散也。殺蛔蟲者,辛而苦也。主衄血者,
傷寒邪熱郁而不汗則發(fā)衄也。風(fēng)邪入大腸則下血,濕熱傷脾胃則下痢膿血。煮則上升,故亦止
崩漏也。理金瘡,血熱則行也。胎為風(fēng)寒之氣所犯則不安,風(fēng)寒散則胎自安也?嗑谱骷逯伟_甚良者,殺蟲之功也。治婦人帶下,溫中除濕而升也。止霍亂轉(zhuǎn)筋者,因寒而得也。為治白帶之要藥,調(diào)經(jīng)之妙品,故婦人方多須之。
簡誤:艾性純陽,善澼風(fēng)寒濕氣及非時邪氣。然性氣芳裂而燥熱,凡婦人胎動不安由于熱,而不由于寒;妊娠下利膿血由于暑濕,腸
胃熱甚而非單濕為病;崩中由于血虛內(nèi)熱;經(jīng)事先期由于血熱;吐血不由于鬼擊中惡;霍亂轉(zhuǎn)筋不由于寒邪,而由于脾胃虛弱停滯,或
傷暑所致;不孕由于血虛而不由于風(fēng)寒入子宮,法并忌之。
《本草蒙筌》:味苦,氣生寒熟溫。陰中之陽。無毒。煎服宜新鮮,氣則上達;炙火宜陳久,氣仍下行。揉碎入
四物湯,安胎漏腹痛;搗汁攙四生飲,止吐衄唾紅。艾附丸同香附末醋糊丸,開胡結(jié),調(diào)月經(jīng),溫暖子宮,使孕早結(jié)。姜艾丸同
干姜末蜜丸。驅(qū)冷氣,去惡氣,免證久纏。和研細
雄黃,熏下部★疰濕痹及疥癬神效;和蠟片訶子,熏痢后寒熱急痛并帶漏殊功。作炷灸諸經(jīng)穴不差,鑿竅拔風(fēng)濕毒尤驗!侗静莩搜拧罚喊瓷侔猩、止息二義。霜后始枯,所謂大勞已艾,言其止也;望春再發(fā),所謂更歷美艾,言其生也。灸百病者,陷下則灸之,火郁則發(fā)之也。所陳諸證,悉屬火郁于下,而無散大之令,及陰氣承陽,致血衄妄行也。生肌肉者,艾以氣勝。使有子者,亦生息之義也。勿令見風(fēng),恐氣散耳。
《藥性解》:艾葉,味苦,性微溫,無毒,入肝、脾二經(jīng)。主炙百病,溫中理氣,開郁調(diào)經(jīng),安胎種子,止崩漏,除久痢,辟鬼邪,定霍亂。生搗汁理吐衄血。
按:艾之溫能令肝脾疏暢,而無壅瘀之患。夫人之一身,惟茲氣血兩端,今土木既調(diào),則榮衛(wèi)和而病自此卻矣。至于溫中等效,又舉其偏長耳。煎服者宜新鮮,灸火者宜陳久。生用則寒,熟用則熱。
《景岳全書》:味微苦,氣辛,生用微溫,熱用微熱。能通十二經(jīng),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故能安胎,止心腹痛,治帶下血崩,暖腰膝,止吐血、下痢,辟風(fēng)寒寒濕瘴瘧、霍亂轉(zhuǎn)筋,及一切冷氣鬼氣,殺蛔蟲并下部匿瘡;蛏脫v汁,或熟用煎湯;或用久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jīng)絡(luò);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本草備要》:宣,理氣血,燥,逐寒濕。
甘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太、少、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diào)經(jīng)安胎。胎動
腰痛下血,膠艾湯良。
阿膠、艾葉煎服,亦治虛痢。治吐衄崩帶,治帶要藥。腹痛冷痢,霍亂轉(zhuǎn)筋,皆理氣血、逐寒濕之效。殺蛇治癬。醋煎。外科有用干艾作湯,投
白礬二三錢洗瘡,然后敷藥者,蓋人血氣冷,必假艾力以佐陽,而艾性又能殺蟲也。以之灸音九;穑芡钢T經(jīng)而治百病。血熱為病者禁用。灸火則氣下行,入藥則熱上沖,不可過劑!鸬ぬ餁馊酰毟估湔,以熟艾裝袋,兜臍腹甚妙。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內(nèi)。陳者良。揉搗如綿,謂之熟艾。灸火用。婦人丸散,醋煮搗餅,再為末用。入
茯苓數(shù)片同研則易細。香附為使。艾附丸,調(diào)婦人諸病。
《本經(jīng)逢原》:艾性純陽,故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肝、脾、腎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zhuǎn)肅殺之氣為融和。生用則性溫,炒熟則大熱。用以灸火,則透諸經(jīng)而治百病。蘇頌言其有毒,誤矣。夫用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郁帶漏之病,以艾和歸、附諸藥治之,夫何不可!艾附丸調(diào)經(jīng)而溫子宮,兼主心腹諸痛,膠艾湯治虛痢,及胎妊產(chǎn)后下血,雷火針同
丁香、麝臍熨寒痹攣痛。若老人臍腹畏冷,及寒濕腳氣,以熟艾入布兜之。惟
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有人患
風(fēng)瘙癮疹,不時焮發(fā),以絹裹擦之即消,亦取其辛散開發(fā)之力。
《本草求真》:[批]除沉寒痼冷,起陽氣將絕。
艾葉專入肝、脾,兼入腎。辛苦性溫,其氣芳烈純陽,故可用以取火。服之則走肝、脾與腎,能除沉寒痼冷。凡一切病因寒濕而見血衄崩帶,腹痛冷痢,霍亂轉(zhuǎn)筋,胎動腰痛,氣郁經(jīng)水不調(diào),子宮虛冷,蟲動瘡疥者,諸癥俱就寒濕論。服之立能見效。故治亦就寒濕起見。若其陽氣將絕之候,灸之即能回陽,且能通者經(jīng)以治百病。百病亦就寒濕論。汪昂曰:艾用火灸則氣下,入藥則熱氣上沖。故古方有同阿膠以治虛痢,及胎前后下血;同香附制丸,以調(diào)經(jīng)血而溫子宮,兼除心腹諸痛;同干姜以蜜為丸,以除冷惡鬼邪諸氣;亦寒濕陰氣。同白礬為末,以治瘡疥。又熟艾布兜,以治寒濕腳氣及老人臍腹畏冷;用絹裹以擦風(fēng)瘙癮疹,皆取辛溫則散之義。若使癥非寒濕,而用是藥燥烈以治,其失匪輕。每見今人安胎,不審寒熱虛實,輒用艾葉以投,殊為荒謬。是以書載氣虛血熱者禁用。包盡多少病癥。
《得配本草》:苦酒、香附為之使。
辛、苦,溫。走足三陰,通十二經(jīng),兼入奇經(jīng)脈絡(luò)。理氣血,辟諸疫。搜僻處接應(yīng)之蟲,除寒濕不時之痢。
得
生姜,治男女下血;得干姜,驅(qū)冷氣;得
烏梅,治
盜汗。熱在陰分而汗者,不宜用。
配香附,氣以治腹痛。佐阿膠,安胎,兼治虛痢。虛熱而胎不安者,不宜用。搗汁飲,治一切冷氣鬼氣;燒灰,吹鼻血不止。
酒制助其焰,醋炒制其燥.火灸下行,入藥上行。煎服宜鮮,灸火宜陳。
產(chǎn)后血虛生熱,陰虛火動,血燥者,禁用。久服多服,熱氣上沖,并發(fā)內(nèi)毒.
《本經(jīng)疏證》:積艾三年后燒之,津液下流成
鉛錫。夫是之謂藉陽通陰,又曰削冰令圓,舉以向日,艾承其影則有火。夫是之謂隔陰化陽,藉陽通陰,以艾灸病之法也。隔陰化陽,以艾入湯之例也。異法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者,其治宜灸,病生于內(nèi)者,其治宜毒藥。仲景于陰壅陽微者每用灸法,而湯中入艾必挾寒劑,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可循其緒而推之也。曰脈浮熱盛,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必咽燥唾血;曰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nèi)攻有力,此可見灸之為法,能治陽虛陰蔽,而追虛逐實行血脈中者也。曰吐血不止,曰婦人有漏下,有半產(chǎn)后下血不絕,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為
胞阻,柏葉湯有干姜馬通之溫,柏葉之寒,膠艾湯有阿膠地芍之寒,芎歸之溫,此可見皆以艾隔陰而化其陽矣。雖然,灸法猶易明也。隔陰,而陽奈何?蓋陰蔽而格陽,陽浮而不入陰。斯時也,以陽藥通陰,則助浮陽之焰,以陰藥攝陽,則增陰滯之凝。設(shè)非此交而通之,承而化之,無十全法矣。譬如別錄所列主治吐血婦人漏血,其義既已可識,而下利下部匿瘡,不謂之濕在中而陽不得不下可也。以是參之,然乎否耶?
《本草新編》:艾葉,味苦,氣溫,陰中之陽,無毒。世人俱以
蘄艾為佳,然
野艾佳于蘄艾。蓋蘄艾乃九牛草也,似艾而非艾,唯香過于艾,而功用殊不若野艾。入脾、腎、肺三經(jīng)。祛寒氣而溫濕痹,安疼痛而暖關(guān)元。胎漏可止,胎動可安,月經(jīng)可調(diào),子宮可孕,且炙經(jīng)穴,可愈百病,無如世人舍近而求遠,舍賤求貴,為可嘆耳。
《本草分經(jīng)》:苦、辛,生溫熟熱,純陽香燥。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而尤為肝脾腎之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血溫中,開郁調(diào)經(jīng),殺蛔。以之灸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
-----------廣東人還做艾餅吃,酒樓的早茶里常有這道點心呢。
-----------用曬干的艾葉泡水喝,真正是“艾茶清香,沁人肺腑”啊。
-----------端午節(jié)時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我國端午節(jié)有家家戶戶掛艾葉的習(xí)俗。因為艾葉具有芳香氣味,可驅(qū)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wèi)生。端午前后正是艾葉上市的時候,你不妨買些回去加工成各種菜式和藥膳來保健,這期菜譜向你介紹幾款艾葉食療的做法!
母雞艾葉湯 做法:老母雞1只,艾葉15克。將老母雞洗凈,切塊,同艾葉一起煮湯,分2—3次食用。月經(jīng)期連服2——3劑。
作用:補氣攝血,健脾寧心;適用于體虛不能攝血而致
月經(jīng)過多,
心悸怔仲,
失眠多夢,少腹冷痛等。
艾葉甜湯 做法:艾葉15克,白糖20克,共煮湯飲用。
作用:經(jīng)來煩躁,尿赤
灼痛,口干口苦,喜冷水,
便秘難下,舌紅苔黃,脈數(shù)無力。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艾葉餅 做法:將艾葉打成漿,再用
糯米粉做成一個個艾葉餅,口感上有很香濃的艾葉香,并有少許的艾葉苦味,吃后齒頰留香。
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婦女坐月子理想的點心,還可用于治療
感冒。
艾葉蒜湯 做法:
大蒜50克,生
荷葉20克,生艾葉20克,生
側(cè)柏葉20克,
鮮生地20克,將各種材料混合一起搗成泥,以水煎服。
作用:可平逆氣、止血。
艾葉煎雞蛋 做法:艾葉洗凈后剁碎,加入雞蛋攪勻,加入鹽、
胡椒粉,鍋熱加油,煎熟即可。
作用:健脾開胃。
艾葉阿膠粥 做法:阿膠20克,干艾葉10克,紅糖1大匙。干艾葉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鐘,倒出藥汁。將阿膠搗碎,加入藥汁中煮至完全溶解(邊煮邊攪),加紅糖拌勻。月經(jīng)期間經(jīng)量過多時服用。每日2次。
作用:艾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適用于
痛經(jīng)、小腹冷痛的調(diào)理。
艾葉菜團 做法:將艾葉切碎,放適量面粉,用水、鹽揉成面團,做成大小適中的艾葉菜團,入鍋中蒸熟即可。
作用:能通氣血,還寒濕,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節(jié)前后的艾葉,清嫩味鮮,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欲的功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