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左) 天氣溫和,頭暈輒劇,曾經(jīng)見紅,知系火風(fēng)。甘涼頻進(jìn),以胃藥治肝,火風(fēng)雖得稍殺,而脾陽為之暗損,旋運(yùn)不及,遂致胃中之水濕停留,胃脘痞阻,甚則嘔吐。脈象沉弦。停飲之兆,久恐延膈。
制南星 赤白苓 淡干姜 制半夏 煨天麻 川雅連 白蒺藜 炒枳殼 竹茹(姜汁炒) 白金丸(三分先服)
□
薛(左) 腹中漉漉,飲象也,口吐涎沫。良以胃氣虛寒,津液不能約束,其來也漸,則其愈也難。擬以丸藥緩調(diào)。
陳半六君丸,每m.bhskgw.cn/yaoshi/晨服三錢,益智仁一錢,生姜三片,煎湯送下。
□
楊(左) 停飲內(nèi)阻,火被水抑,不能蒸變,以致谷食不化,涌吐而出。土為火子,命火不治,則脾土不運(yùn),大便頻泄。脈沉細(xì),右尺更甚。宜理中湯。
潞黨參(一錢五分) 炮姜(五分) 制附片(五分) 炒于術(shù)(二錢) 炙甘草(三分) 白茯苓(三錢)煨木香(四分)
□
虞(左) 水飲停留,控之不出,攻之不行,刻下食入倒飽,中脘痞脹, 作酸,欲吐不吐,小溲短少,便不暢行。脈象濡軟。良由久病脾胃氣虛,不能運(yùn)旋,水谷之氣,不能變化,清濁不克分滲。用介賓先生五君子煎,以補(bǔ)脾胃而振中陽,參分化清濁,以觀動(dòng)靜。
吉林參(一錢) 云茯苓(四錢) 炙甘草(七分) 炒于術(shù)(二錢) 淡干姜(七分) 來復(fù)丹(一錢五分藥湯送下)
【二診】 溫運(yùn)脾胃,而厘清濁痛脹不退,欲吐不吐,胸中有窒悶?zāi)疇,大便不行,小溲澀少。脈沉細(xì)微數(shù),舌紅前半少苔。停飲日聚于上,胃液日耗于下,攻之不行,執(zhí)是之故。木為水子,用剛體柔,營液既虛,則木失涵養(yǎng),橫暴之氣,挾痰攻沖。脾胃皆受其困。再養(yǎng)營液,參苦辛酸以制強(qiáng)肝,冀其氣平而痰飲默化。
干蓯蓉(三錢) 炒萸肉(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甘杞子(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土炒二錢)安胃丸(三錢分二次服)
【三診】 痰飲結(jié)聚于上,肝氣縱橫于下,以手探吐,痰出略舒,而仍腹?jié)M作脹。經(jīng)謂濁氣在上,則生 脹又謂在上者因而越之。姑再遵此立方。
炒于術(shù)(二錢) 陳皮(二錢) 石菖蒲(一錢五分) 川樸(二錢) 生熟草(各三分) 廣藿梗(四錢)
六味研末,每服三錢。甜瓜蒂一兩,赤小豆一兩,二味微炒黃色,研細(xì),另服三錢。均開水調(diào)送下。
【四診】 肝氣挾飲內(nèi)阻,吐出痰涎甚多。所有痰涎,當(dāng)從涌出,而胸膈仍然不舒,噫出腐氣。脈象濡弱。良由屢次挖之使嘔,胃中之氣陰安得不虧,谷氣不能變化,釀為腐氣。未可漫投消導(dǎo),用金匱大半夏湯,以通補(bǔ)陽明,而推揚(yáng)谷氣,參重以鎮(zhèn)逆,咸以軟痞。
吉林參(八分) 代赭石(四錢) 蜜炙干姜(三分)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二錢) 旋復(fù)花(三錢包)炒木瓜皮(一錢五分) 橘白(一錢) 南棗(三枚) 白蜜(一錢五分入煎)
□
朱(左) 停飲感寒復(fù)發(fā),由脘痛而致嘔吐,間日必發(fā),發(fā)則脘中不舒,或覺作痛,嘔出涎水,方得暫舒。胃無通降之權(quán),飲食因而降序,股肉因而消瘦。脈象沉弦,舌苔白膩,中心浮濁。水飲不化,陽氣不能旋運(yùn)。
擬分化清濁,兼通胃陽。
制半夏(三錢) 茯苓(五錢) 大腹皮(二錢) 廣皮(一錢) 干姜(鹽水炒五分) 白蔻仁(五分)公丁香(三分) 豬苓(二錢) 來復(fù)丹(一錢五分開水先送下)
【二診】 分化清濁,藥進(jìn)之后,嘔出涎水甚多,此病聚于中,不能不出者。既嘔之后,至今三日,食未反出,藥病不可謂不投。水飲之氣,非溫不化,再參馬元儀法。
上徭桂(五分去粗皮藥汁另煎) 制半夏(二錢) 云茯苓(五錢) 公丁香(三分) 淡干姜(七分)大腹皮(二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淡吳萸(五分) 來復(fù)丹(三錢開水先送下)
【三診】 嘔吐暫定,而水氣不化,中陽不旋,中脘作痛。脈沉細(xì),苔白質(zhì)膩。溫理中陽,固是定局,然水飲盤踞,陽氣何由得宣。再從溫化之中,稍寓攻逐之意。
淡吳萸(五分) 陳皮(一錢) 茯苓(四錢) 大腹皮(二錢) 制半夏(二錢) 公丁香(三分)淡干姜(七分) 白蔻仁(六分研后入) 制香附(二錢) 上沉香(三分) 黑丑(四分二味研細(xì)末生姜湯分二次下)
【四診】 溫理中陽,兼逐飲邪,陽氣轉(zhuǎn)旋,脘痛已止。然正氣暗虧,氣不得化,小溲不暢。再參扶持中氣,以期氣化則水濕亦化。
吉林參(另煎沖八分) 茯苓(四錢) 川桂枝(六分) 白蔻仁(六分研后入) 淡干姜(七分) 澤瀉(一錢五分) 公丁香(五分) 高良姜(五分) 老姜(三片)
改方仍嘔 良姜(七分) 廣皮(一錢) 公丁香(三分) 制半夏(二錢) 制香附(三錢打) 干姜(七分)白蔻仁(六分后入) 茯苓(四錢) 上沉香(三分) 黑丑(三分二味同研細(xì)末先服)
【五診】 飲阻于中,復(fù)經(jīng)吐下,脘痛已止。然小溲未暢,水難外泄。恐飲再停聚。宜分化清濁,再利膀胱以開支道。
制半夏(二錢) 茯苓(四錢) 干姜(六分) 建澤瀉(一錢五分) 臺(tái)白術(shù)(二錢) 陳廣皮(一錢)薄官桂(六分) 公丁香(三分) 木豬苓(二錢) 老姜(一錢) 來復(fù)丹(一錢開水先服)
【六診】 嘔吐未作,胃納漸增。然中脘時(shí)仍作痛,大便六日不行。脈行沉細(xì)。脾為陰土,主健運(yùn)而惡濕,今水久停,則脾土不能運(yùn)旋,腐氣因而阻痹。當(dāng)再通陽。
制半夏(三錢) 白蔻仁(六分) 制香附(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云茯苓(五錢) 丁香(三分)干姜(五分) 豬苓(二錢) 老姜(一錢五分) 半硫丸(一錢五分先服)
【七診】 助陽氣以資鼓舞旋運(yùn),大便通行。然水飲之氣,旋去旋停,皆因脾胃之陽,久為困遏,不克轉(zhuǎn)旋。
溫中蠲飲,參以分利。
制半夏(三錢) 丁香(三分) 白蔻仁(五分) 建澤瀉(一錢五分) 云茯苓(五錢) 淡吳萸(八分)廣橘皮(一錢) 木豬苓(二錢) 老姜片(二錢) 公丁香(二錢另研飯丸姜湯送下)
【八診】 水飲根蒂未除,旋去旋停,得嘔始寬。燥土利濕,可以通陽,而不能撤水,乘元?dú)馕蠢,而為攻逐?/p>
叔濤先生所見相同,即行照用。
川桂枝(七分) 茯苓(六錢) 制半夏(二錢) 橘皮(二錢) 淡干姜(七分) 白術(shù)(二錢)大腹皮(二錢) 生甘草(二分) 控涎丹(一錢姜湯下)
【九診】 水飲既去,中氣不足,旋運(yùn)不及,去者自去,停者自停。病至則攻,病去則補(bǔ)。
川桂枝(七分) 制半夏(二錢) 大腹皮(二錢) 公丁香(二分) 茯苓(三錢) 川樸(一錢)老姜(一錢五分) 控涎丹(五分姜湯先服)又診 水行后,另服補(bǔ)方。
吉林參(一錢五分) 炙上 (二錢) 桂枝(七分) 川椒目(四分) 木豬苓(二錢) 炒于術(shù)(二錢) 干姜(七分) 茯苓(五錢) 赤石脂(一錢研末飯糊為丸先服)
□
毛 向有肝氣舊恙,秋季肢厥,胸悶頭暈,有似發(fā)痧,蓋氣道閉塞,陽氣上升,即肝木勃?jiǎng)又嚷曇。平?fù)未久,忽復(fù)身熱腹痛,右半胸腹尤甚,當(dāng)臍堅(jiān)硬跳動(dòng),纏綿已久,咳嗽痰多,經(jīng)日盈碗。今痛勢雖定,而遍右尚覺不舒,所最甚者,中宮窒塞,谷食難容,大便不解。六脈濡軟,沉候俱弦,右關(guān)尤甚,寸細(xì)尺沉,左尺小澀。此肝木縱橫,挾內(nèi)伏之痰飲,乘于土位,肝臟居左,而土位居右,木既乘土,所以痛甚于右也。中脘屬胃,胃為戊土,臍居一身之中,亦土位也,金匱當(dāng)臍動(dòng)氣,有水邪干土之例,正與痰飲一層吻合。夫土中之木,木即氣也,氣乃無形之物,飲為有質(zhì)之邪,事楚事齊,則是有形者急,無形者緩。欲治有形,可攻可下,可燥可劫,但可施之于壯實(shí)之軀,斷難施之于尺脈小澀之體。今食喜暖熱,舌苔薄白,而色淡質(zhì)膩。長沙云、飲家當(dāng)以溫藥和之差。飲為陰邪,陰霾閉塞,非陽光煦照,安能霧散云收。況胃為陽土,水谷至此,頃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今氣停于是,濕停于是,痰停于是,飲停于是,然則水谷之海,豈是停氣停濕停痰停飲之所。特溫以煦之,其氣既虛,血亦不足,剛燥之品,未免傷陰。擬用長沙栝蔞薤白湯出入,取辛潤滑利,以開胃陽。而辛溫大熱之品,另制為丸,飛渡上焦,免致傷液。藥能應(yīng)手,尚有可為,特氣弱年高,勝負(fù)之?dāng)?shù),不能預(yù)決耳。管窺所見,尚乞高正。
薤白頭(三錢) 制半夏(二錢) 霞天曲(炒一錢五分) 栝蔞仁(五錢姜汁炒研) 廣皮(一錢五分)云茯苓(三錢) 白螺螄殼(二錢) 生姜汁(兩茶匙沖) 上徭桂(三分研細(xì)末飯包丸姜湯送下)服藥前先服白酒一小杯,藥后再服一杯。
【二診】 伐肝通陽,臍腹之痛大減,中脘痞脹略松,稍思納谷,大便暢行,然每至食后,中州仍覺不舒。數(shù)日之間,先寒后熱者再,以膽主開合,為肝之外府,藏病于內(nèi),府應(yīng)于外,則開合為之失度,膽病實(shí)肝病也。高年久病,斷無破泄之理。然食能知味,非無胃也,食入必脹,土中有木也,木在土中則有胃若無胃矣。胃府以通為用。又肝無補(bǔ)法,前人謂瀉肝即所以補(bǔ)肝,則是破泄一層,未便過餒。今右關(guān)弦滑,尺脈較前稍起,左關(guān)仍弦,沉候尚覺有力。伐肝瀉木,雖經(jīng)病久,尚在急需。擬從辛通之中,參以化痰調(diào)氣。正之。
半夏曲(二錢) 炒枳殼(一錢) 廣皮(一錢) 茯苓(五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白芍(土炒一錢五分) 囫圇砂仁(四分鹽水炒后入) 野薔薇花(七分) 蘇 子(磨沖四分) 薤白頭(三錢)上徭桂(五分研末飯丸姜湯分兩次送下)
□
翁(媼) 痰飲內(nèi)阻,肺氣失降,咳嗽痰多氣逆,臥著尤甚,食入脹滿。脈象沉弦,舌苔白膩。宜溫開飲邪,用重藥輕服法。
麻黃(蜜炙后入三分) 淡干姜(三分) 北細(xì)辛(二分) 長牛膝(鹽水炒三錢) 白芍(酒炒一錢) 桂枝(三分) 五味子(同干姜打四粒) 炙草(三分) 茯苓(三錢)
【二診】 辛溫以開太陽,喘咳稍輕,痰略見少。再用三子養(yǎng)親湯以溫肺蠲飲。
白芥子(五分研) 生萊菔子(二錢) 廣橘紅(一錢) 炒于術(shù)(一錢五分) 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炒蘇子(三錢) 茯苓(三錢) 炒枳殼(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
陳(左) 素體濕盛,日前感受風(fēng)寒,致風(fēng)在于上,濕襲于下,上為咳嗽,下為足腫。茲則寒濕之邪,蔓延及上中脘痞滿,胸中作痛,中州格截,上焦之氣,盡壅于上,不能下降。日來咳甚氣升,不能著臥,痰多成塊,肌膚帶腫,面色黃浮。脈細(xì)沉弦,舌苔薄白。三焦升降之機(jī),悉為寒痰所阻,深恐升降不通而喘甚致脫,不得不為預(yù)告也。勉擬開降上中,作背城之一戰(zhàn)。
甜葶藶 橘紅 蘇子 連皮苓 枳實(shí) 川樸 制半夏 連皮檳 砂仁 沉香(三分) 黑丑(三分) 皂莢子(一分后三味另研末調(diào)服)
□
陳(左) 肺有伏寒,咳綿不止者已經(jīng)兩載,去秋復(fù)感涼燥,咳遂日劇,氣逆不平,不能著枕。數(shù)日以來,更帶中脘作痛,小腹脹滿,大便六日不行。脈形弦滑,苔白口膩。此痰氣交阻,土滯木郁,肝木從而不平。深恐元?dú)怆y支。
薤白頭 制半夏 新會(huì)皮 白蒺藜 縮砂仁 制香附 炒枳殼 云茯苓 栝蔞仁(姜汁炒研) 上徭桂(四分飯丸分兩次服) 沉香化氣丸(四錢絹包入煎)
□
朱(左) 停飲凝痰,聚于胃府,胃府之氣,升多降少,五七日輒嘔粘痰涎水,二便不利。脈象沉弦。夫痰之與津,木屬同類,清氣化、則隨氣布而上供,清氣不化、則液滯為痰而中阻,氣之化與不化,悉視脾陽之轉(zhuǎn)運(yùn)如何,所以金匱有飲家當(dāng)以溫藥和之之例也。然剛燥之藥,多服劫陰,攻逐之劑正虛難任,惟有分其清濁,使清津上升,濁液下降,雖難霍愈,或可減輕耳。
制半夏(二錢) 云茯苓(八錢) 老生姜(一錢) 來復(fù)丹(一錢藥汁送下)
【二診】 用半夏茯苓湯以行水降胃,兼進(jìn)分利清濁之品,清升濁降,所以不治嘔而嘔自止,不攻蕩而便自行。惟中脘時(shí)有上涌之意。痰氣未能悉化,前治稍為擴(kuò)充。
制半夏(三錢) 云茯苓(一兩) 薤白頭(三錢) 老生姜(四錢) 來復(fù)丹(一錢藥汁送下)
□
王(左) 昔肥今瘦,病發(fā)則吐嘔痰水,傾盆而出,嘔至竭盡,往往微嘔而帶出紫血。夫飲食不為肌膚,而凝聚痰水,及時(shí)而發(fā),其為蓄飲略見一斑。惟是痰飲之證,都成于中氣虛微,脾陽不運(yùn)。夫既陽虛氣弱,何至嘔輒見紅。若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鄉(xiāng),嘔動(dòng)胃絡(luò),而血從絡(luò)溢,亦頃刻間耳,何至隨動(dòng)隨出之血,而輒變紫瘀哉。先哲有言,人受氣于水谷,水谷之氣,流則為津?yàn)橐海瑴⻊t為飲為痰,蓋流者氣化之流,滯者氣化之滯也。尊體豐偉,斷非陽虛之比,參諸脈象,左部柔和,右部沉弦而滑。此由肝木之氣,失于條達(dá),木郁則土滯,土滯而水濕不行,漸成蓄飲,嘔則胃逆,胃逆則肝藏郁勃之氣,挾火沖胃,胃絡(luò)之血溢出,已經(jīng)火爍,色即變瘀,此實(shí)飲病而兼木郁者也。主治之法金匱云、心下有支飲,小半夏湯主之。又云、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蓋取半夏散結(jié)除濕,茯苓益脾消水,生姜利氣止嘔,今以此方為君。以半夏濃樸湯分其濁氣下出而為之臣。參入橘皮疏胃,合以上諸藥即寓二陳之意,而為之佐。氣降即火降,參入沉香調(diào)和中氣降氣平肝,而為之使。二十劑后則于晚間服本方,清晨服香砂六君子丸三錢,以微顧其本。當(dāng)否正之。
制半夏(二錢) 上川樸(四分) 橘皮(一錢) 云茯苓(四錢) 磨蘇梗(三分沖) 磨沉香(二分) 生姜汁(一茶匙沖)
□
鐘(左) 心下虛悸,脈細(xì)濡而右關(guān)滑,此由痰水聚于胸中,陰濕彌漫于下,則心陽浮越于上,長沙獨(dú)得其旨,故玉函經(jīng)中一則曰心下悸者為有水氣,再則曰水停心下則心下悸。近醫(yī)每以心營不足目之未知圣訓(xùn)耳。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杏仁(三錢) 云茯苓(四錢) 橘皮(一錢五分) 薤白頭(三錢) 栝蔞仁(炒研三錢) 生姜汁(二匙沖)
□
某 胃有停飲,胃陽不展,至暮輒作嘔吐。脈象沉弦?盅臃次钢C。
制半夏 淡吳萸 豬茯苓 橘紅 老生姜 白蔻仁 太乙丹 伏龍肝(煎湯代水)
□
某 中脘漉漉,不為嘔吐,即為泄瀉。飲停胃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制半夏(三錢) 廣陳皮(一錢) 公丁香(三分) 大腹皮(二錢) 淡吳萸(四分) 上徭桂(四分)云茯苓(三錢) 控涎丹(一錢姜湯送下)
【二診】 瀉水甚多,中州稍舒。然仍食入噯氣。再溫中助陽。
上安桂(五分) 橘皮(一錢) 制半夏(一錢) 茯苓(四錢) 豬苓(二錢) 淡干姜(炒黃五分)吳萸(四分) 公丁香(三分) 澤瀉(二錢) 大腹皮(二錢)
□
。ㄗ) 停飲雖未復(fù)發(fā),然胃失通降,上焦之氣火不能下行,以致痰紅鼻衄。欲化其在上之熱,當(dāng)祛其在下之寒。
制半夏(一錢五分) 公丁香(三分) 炒枳實(shí)(一錢) 白蔻仁(研后入七分) 云茯苓(四錢) 陳廣皮(一錢) 大腹皮(二錢) 姜汁炒竹茹(一錢) 伏龍肝(一兩煎湯代水)
□
李(右) 中脘不舒,按之漉漉,于結(jié)聚之處自覺寒冷,肢厥頭面畏風(fēng)。脈象沉弦。此由寒飲停于胃府,陽氣窒塞不宣,陽氣所不到之處,即畏風(fēng)厥逆之處也。癥屬停飲,飲家當(dāng)以溫藥和之。
川桂枝 廣皮 木豬苓 炙黑草 白蒺藜 制半夏 茯苓 淡干姜 焦白術(shù) 大腹皮
□
劉(左) 痰飲根深,脾陽不運(yùn),津液凝滯釀痰,阻于肺下發(fā),則喘咳。肺氣不降甲木上逆,眉棱骨痛。脈象沉細(xì)濡軟。飲家本當(dāng)以溫藥和之,但本質(zhì)既虧,未便過投猛劑,疏理痰氣,取其減輕,勿期霍愈可耳。
制半夏(三錢) 炒蘇子(三錢) 陳膽星(四分) 炒枳殼(一錢) 白金丸(三分) 廣橘皮(一錢)煨天麻(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白前胡(一錢五分) 旋復(fù)花(包一錢五分)
□
江(左) 三瘧之后,脾陽損傷,以致運(yùn)旋不及,釀濕生痰,蘊(yùn)于胃府,水火交通之道阻,而為脘痞不寐。肺氣欲降不得,時(shí)易氣逆,肢體疲軟少力。治宜化痰和中。
制半夏(三錢) 枳實(shí)(八分) 澤瀉(一錢五分) 杏仁泥(三錢) 白蒺藜(三錢) 野于術(shù)(一錢五分)茯苓(四錢) 廣陳皮(一錢) 姜汁炒竹茹(一錢二分)
□
王(左) 久咳痰多,數(shù)日來中脘結(jié)聚有形,食入痞阻,痰喘氣逆。脈象沉弦,舌苔淡白。此帶病感寒。寒濕痰交阻肺胃。大節(jié)在邇,有喘脫之虞。用金匱桂枝加濃樸杏子湯。
川桂枝(五分) 川樸(一錢) 海蛤殼(一兩) 炒蘇子(三錢) 橘紅(一錢) 白芥子(三分)砂仁(四粒) 磨沉香(四分) 白茯苓(四錢) 枳殼(四分) 杏仁泥(三錢) 杭白芍(一錢炙草二分炒入)
□
薛(左) 迭經(jīng)溫化痰飲,咳逆已止,然脈象尚帶沉弦。脾為生痰之源,以陽為運(yùn)。再補(bǔ)其氣而助其鼓舞運(yùn)旋。
制半夏(一錢五分) 川桂枝(四分) 茯苓(四錢) 野于術(shù)(一錢五分) 人參須(六分) 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淡干姜(炒黃四分) 廣橘紅(一錢) 炙黑草(三分)
□
某 痰飲而致咯血,中州痞滿不舒,噫出腐氣。脈象沉弦。此脾土為濕痰困乏,不能統(tǒng)血?謸p而難復(fù)。
川雅連 茯苓 橘皮 焦白術(shù) 廣郁金 制半夏 炮姜 枳實(shí) 炒竹茹 沉香曲
□
某 痰飲已久,向則每發(fā)必喘,茲則不時(shí)嘔吐,吐后神始清爽。脈象沉弦。此飲邪泛逆,駕熟走輕,勢難杜截,惟有相機(jī)行事而已。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旋復(fù)花(一錢五分) 控涎丹(八分) 白芥子(三分研) 橘皮(一錢)老生姜(一錢五分) 野于術(shù) 煨牡蠣 赤石脂(上三味為末蜜丸服三錢)
□
陸(左) 痰飲化燥,經(jīng)治漸愈。而屢飲蔗汁甘寒,胃陽阻遏,以致痰濕阻肺氣,逆而痰不易出,濕痰蒙蔽,氣火郁而不宣,自覺胸腹之間,熾熱難受。是誰之過,試細(xì)思之。
冬瓜子 杏仁泥 栝蔞霜 蜜炙橘紅 黑山梔 炒竹茹 生薏仁 海蛤粉 炒黃川貝 枇杷葉
□
某 六腑以通為用,胃有濕痰,則陽氣痞塞。辛溫以開其痰之結(jié),如鼓應(yīng)桴,再從前法進(jìn)治。
人參須(七分) 濃杜仲(三錢) 茯苓(三錢) 野于術(shù)(一錢) 制香附(二錢) 川斷肉(三錢)廣皮(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砂仁(七分后入) 上徭桂(二分研末飯為丸)
□
胡(左) 脈緩有力,頗得充和,惟右關(guān)部稍見滑象,是得天獨(dú)濃,痰濕亦屬有余。大便常帶溏行,是中氣足以鼓舞,不能僭踞,與火衰脾泄迥殊。至于陽道不與,花甲之年,已不為病,而況古稀者乎。津液二字,俗每并稱,殊不知濁中之清者,上升而為津,清中之濁者,下行而為液。寐醒輒覺口渴,然并不引飲,片刻即回,若以清津有虧,何以不飲而渴自解,亦何以除寐醒之余,并無燥渴之見象。蓋濕隨氣化,臥則氣閉而濕聚,阻遏清氣,不能上升,雖有清津,無從供給,醒則氣行濕散,濁者不阻,清者自得上行矣。宜補(bǔ)氣運(yùn)濕,以杜其濕盛生痰。痰熱生風(fēng)之漸,然古稀之年,陰分亦不能不預(yù)為之地。仿古匱藥法上下分治。即請(qǐng)指正。
龜板膠(一兩蛤粉拌炒松) 大生地(三兩姜汁拌炒松) 鹿角膠(一兩牡蠣粉炒) 炒杞子(一兩) 炒白芍(七錢) 真阿膠(一兩蛤粉拌炒松)
上藥研極細(xì)蜜水泛作小丸,如痧藥大候干,用制半夏(三兩) 野山別直參(三兩) 枳實(shí)(一兩五錢) 炒于術(shù)(一兩五錢) 云茯苓(三兩)廣皮(一兩五錢) 澤瀉(一兩五錢) 豬苓(一兩五錢)
共研為細(xì)末,蜜水將小丸灑濕,照泛丸法,以后項(xiàng)藥漸漸包上,如梧子大為度,每日服二三錢,清晨開水送下。
□
王(左) 經(jīng)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津,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此于后天生化之機(jī),宛然如繪者也。脈象濡細(xì),而右部軟滑。其平時(shí)伏有痰飲,發(fā)必致喘,投金匱苓桂術(shù)甘湯,屢如鼓桴,是內(nèi)飲治脾之主方,自必投之輒效。特辛溫之品,久恐傷陰,則必有和平中正之方,為先事預(yù)防之計(jì)。竊維精神氣血,所以奉生,其次則津與液焉。何為津,濁中之清而上升者也,何為液,清中之濁而下降者也。然津不自生,得氣化而口鼻濡潤,液不自降,得氣化而水道宣通,氣化者,足太陰脾氣、手太陰肺氣也。體豐則中虛,中虛則氣弱,氣弱則脾土少鼓旋之力,肺金乏清肅之權(quán),于是而向之流布為津?yàn)橐赫,遂凝滯而釀濕為痰,隱匿于中,乘機(jī)而發(fā)。雖喘咳不過偶作,未必為目前之累,實(shí)足為后日之憂也。調(diào)理之策,維有補(bǔ)脾降胃,鼓動(dòng)氣機(jī),使氣得流化,則不治痰而痰默消,不理濕而濕胥化,經(jīng)旨之上輸于脾而歸于肺者,即此意也。茲從外臺(tái)茯苓湯六君資生等參合丸劑,當(dāng)否政之。
野山別直參(另研一兩五錢) 白蔻仁(另研八錢) 鹽水炒棗仁(一兩五錢) 制半夏(三兩) 鹽水炙大有黃 (二兩) 木豬苓(一兩五錢) 鹽水炒菟絲子(二兩) 遠(yuǎn)志肉(六錢生甘草三錢煎汁收入)炒范志曲(二兩) 枳實(shí)(一兩五錢) 廣藿香(二兩) 甜杏仁霜(二兩) 杜仲(三兩) 澤瀉(一兩五錢)廣皮(一兩五錢) 廣木香(七錢) 浙茯苓(三兩) 土炒野于術(shù)(二兩)
上藥如法研為細(xì)末,用生姜五錢,焦谷芽四兩,煎濃湯泛丸,如小梧桐子大,上午半饑時(shí)用橘紅湯過下,每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