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拼音Q)第六篇
    

中醫(yī)詞典:(拼音Q)第六篇

氣虛耳聾病名!夺t(yī)學準繩六要》:“氣虛耳聾,右脈大而無力,或濡而細,證兼倦怠,口中無味等內傷證者,屬氣虛”。由年老、體弱、病后、勞碌所致者,宜結合全身情況辨證施治之。由氣虛所致者,治宜補益中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氣虛短氣病證名。內傷短氣之一。見《癥…

氣虛耳聾

病名!夺t(yī)學準繩六要》:“氣虛耳聾,右脈大而無力,或濡而細,證兼倦怠,口中無味等內傷證者,屬氣虛”。由年老、體弱、病后、勞碌所致者,宜結合全身情況辨證施治之。由氣虛所致者,治宜補益中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氣虛短氣

病證名。內傷短氣之一。見《癥因脈治》卷二。多由本元素弱,勞倦中氣或大病后元氣耗傷所致。證見氣怯神離,言語輕微,氣不接續(xù)。脈微弱或浮大者,為陽微或真陽外越;脈細數(shù)、芤澀,為陰血不足。治宜補氣為主,氣脫者,急用獨參湯;中氣不足者,用補中益氣湯等;有痰用六君子湯、參橘煎等方。

虛喘

病證名。見《癥因脈治·喘癥論》。即氣虛喘。詳該條。

氣虛喘

病證名。肺氣或元氣不足所致的氣喘。見《證治匯補》卷五。又名氣虛喘逆;蛞虮驹靥,或大病大勞后失于調養(yǎng),或過服克削之劑,元氣大傷,而致氣虛喘逆。證見身倦懶怯,言語輕微,久久漸見氣不接續(xù),喝喝喘急!毒霸廊珪るs病謨》:“氣虛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無風邪,內無實熱而喘者,即皆虛喘之證。如脾肺氣虛,上焦微熱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脈散;如氣虛而無熱者,用獨參湯;若火燥肺金,上焦熱甚,煩渴多汗,宜人參白虎湯!

氣虛不攝

①病證名。泛指臟氣虛統(tǒng)攝失職,可見自汗遺精、泄瀉遺尿、崩漏便血等證。治宜固澀,并補其臟氣。

②病證名。指氣虛不能攝血而見各種出血癥狀。治宜補脾攝血。

氣虛痹

病證名。氣虛陰盛所致的痹癥。《醫(yī)學入門·痹風》:“氣虛痹者,關節(jié)不充,一身如從水中出,陽虛陰盛也。四君子湯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甭槟局刂,用神效黃芪湯加減。

氣虛崩漏

病證名。崩漏證型之一。多因素體虛弱,或憂思不解,或飲食勞倦,以致?lián)p傷脾氣,氣虛下陷,統(tǒng)攝無權,沖任失約,致成崩漏。癥見經(jīng)行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色淡質稀,神疲氣短,不思飲食等。治宜補氣固攝,方用舉元煎或補中益氣湯。血多加阿膠艾葉炭、烏賊骨;若血流不止,兩目昏暗或眩暈跌仆,脈細弱者,用固本止崩湯

氣虛

證名。

①臟腑正氣虛弱!毒霸廊珪髦忆洝罚骸叭心氣虛則神有不明,肺氣虛則治節(jié)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能健,肝氣虛則魂怯而不平,腎氣虛則陽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并及諸經(jīng),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

②指肺氣虛!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

③指脾肺氣衰!峨s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氣虛者,脾肺二經(jīng)虛也;蝻嬍,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于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心溫補中氣。”

心痛

證名。因諸氣郁滯及七情過極而致心痛。痛時隱隱悶結,胸臆相引,得噯覺寬,甚則痛連脅肋,嘔逆惡心,吐不得出,坐臥不安,奔走狂叫。《張氏www.med126.com醫(yī)通·心痛胃脘痛》治氣郁脈沉伏,或結或弦,胸中氣壅,攻刺脹痛者,用沉香降氣散。中氣虛,按之則痛定者,二陳湯加炮。病久服耗氣藥太過,脈大或數(shù)無力,六君子湯加炮姜。

氣瀉

病證名。又稱氣泄。氣機郁滯及七情過極所致泄瀉。見《證治要訣·大小腑門》。每見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等證。治宜行氣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瀉要方、排氣飲、五膈寬中散、震靈丹等方。

氣消

病證名。心肺之氣因悲而消減之證。九氣之一!端貑枴づe痛論》:“悲則氣消!痹斁艢鈼l。

氣陷血崩

病證名。屬血崩癥型之一。為氣虛血崩癥型之發(fā)展。多因素體脾虛,或思慮過度,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脾虛下陷,統(tǒng)攝失司,致沖任不固而致崩漏。癥見下血量多,色淡質稀,困倦乏力,怠惰嗜臥,動則氣短而血下更多,納呆便溏等,治宜補氣升陽為主,方用舉元煎,或補中益氣湯(重用人參、黃芪)加烏賊骨、棕櫚炭、煅牡蠣等,以固澀止血。若見汗出肢冷,昏不知人,脈微欲絕者,為氣陷血脫之危候,急煎獨參湯,或加附子,以回陽救逆。方宜頻服。

氣陷泄瀉

病證名。因中氣虧損,氣虛下陷所致泄瀉。證見食后即瀉,完谷不化,食減,消瘦,困倦,脫肛,自汗等。《醫(yī)略六書·雜病證治》治氣陷泄瀉,用補中益氣湯加羌、防。久瀉脫肛,補中益氣湯加粟殼烏梅、五味、肉果。若大瀉氣脫,口眼俱閉,呼吸欲絕,急灸氣海穴,進大劑參附溫補。

氣下

病證名。因恐懼而致氣下陷。九氣之一!端貑枴づe痛論》:“恐則氣下!薄端貑枴て娌≌摗罚骸捌淠赣兴篌@,氣上而不下!痹斁艢鈼l。

氣郄

經(jīng)穴別名。出《針灸大全》。即長強。見該條。

氣味陰陽

中藥學名詞。指藥物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四氣中的熱、溫屬陽;寒、涼屬陰。五味中的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升、浮屬陽;沉、降屬陰!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靶粮拾l(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氣味

中藥學名詞。即性味。指藥物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屬性,它們直接影響藥物的作用與效能。

氣為血帥

生理學名詞。指氣對血的推動、統(tǒng)攝和化生的作用。氣為陽是動力,血為陰是基礎。氣行血亦行,氣虛血亦虛,氣滯血亦滯,脾氣虛則血失統(tǒng)攝而溢,氣火盛則迫血妄行而泄。《本草綱目》卷五十二:“故曰氣者血之帥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治療上,補氣攝血、行氣活血、益氣固脫等都是這種理論的運用(《血證論》)。

氣痛

病證名。氣滯三焦所致疼痛。出《靈樞·五色》。氣滯上焦,則為心胸痞痛,宜枳橘湯、清膈蒼莎丸;氣滯中焦,則為腹脅刺痛,宜木香破氣散、撞氣阿魏丸;氣滯下焦,則為疝瘕、腰痛,宜四磨湯、木香檳榔丸;氣滯于內,則為癖積疼痛,宜化積丸、三棱散;氣滯于外,則為遍身刺痛,或浮腫,或(月真)脹,宜流氣飲子、木香流氣飲。

氣痰

痰證之一。

①即燥痰!夺t(yī)宗必讀·痰飲》:“在肺經(jīng)者,名曰燥痰。又名氣痰!

②梅核氣類病證。《醫(yī)學入門》卷五:“七情痰滯咽膈,多胸,脅痞滿,名曰氣痰!庇衷唬骸捌咔橛舫桑┏霾怀,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湯;久者換蘇子黃芩山梔、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

③素有痰疾,因氣惱而喘咯咳唾的病證!短┒B(yǎng)生主論》:“氣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皆素抱痰疾者,因風寒氣熱味,而喘咯咳唾。”

氣胎

病名。假孕癥型之!独m(xù)名醫(yī)類案》卷二十四:“因當經(jīng)著氣傷肝,久郁沖于血海,似懷胎而無形,此名氣胎!倍嘁蚱剿匦栽甓嗯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沖任胞脈阻滯所致。癥見經(jīng)閉腹大,狀如懷孕。治宜疏肝理氣行血,方用逍遙散加木香、香附、川芎等。

氣嗽

病證名。肺虛邪氣壅塞所致咳嗽。見《肘后備急方》!短绞セ莘健肪硭氖骸胺沃饔跉,若肺虛,則風寒入于經(jīng)絡,而成咳嗽也。”治用干姜散、五味子散等。亦可由宿熱及飲食傷熱,而致久嗽肺虛!锻馀_秘要》卷九:“肺氣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熱,后因飲食將息傷熱,則常嗽不斷,積年累歲,肺氣衰,便成氣嗽!逼咔橛艚Y,勞傷脾肺亦可引起本病!峨s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病源流》:“氣嗽,七氣積傷成咳也。其脈浮洪滑數(shù),心兼上氣喘急,痰涎凝結,或如敗絮,或如梅核,滯塞咽喉,吐不出,咽不下。多因七情郁結,或勞傷脾肺!敝我藞F參飲子、蘇子降氣湯、星香丸。

氣爍

病證名。指正氣為邪氣所消爍!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捌呛刮幢M,形弱而氣爍!

水腫

病證名。消腫之一。肺腎不足,水氣留滯皮膚的病證。《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夫腎主水,腎虛則水妄行;肺主氣,肺虛則衛(wèi)氣不能循環(huán)。水之與氣,留滯皮膚,令身體四肢腫滿,故名氣水腫也。”證見腫滿喘急,大小便澀,胸脅煩悶等。治用大腹皮散、豬苓散、木香圓等方。

氣水

古病名。十水之一。見《中藏經(jīng)·論水腫脈證生死候》:“氣水者,其根在大腸,其狀乍來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不下通,關竅不利,氣血痞格,陰陽不調而致之也。”

氣衰嘔吐

病證名。見清·羅應章《經(jīng)驗醫(yī)庫》。脾胃氣虛不化所致。證見嘔吐,面白唇淡,形寒胃冷,口渴不欲飲水。治宜健脾氣,用加減六君子湯。

氣收

病證名。因寒所致衛(wèi)氣、臟氣收聚之證。九氣之一!端貑枴づe痛論》:“寒則氣收!薄峨s病源流犀燭·諸氣源流》:“有氣收、胸寒上喘,腹脹不和者,宜分氣紫蘇飲!眳⒁娋艢鈼l。

氣食泄

病證名!恫痪蛹肪矶唬骸皻馐承梗腹痛下無休時,去如渤者,氣食交并而作泄也!薄妒泪t(yī)得效方》治氣痢泄如蟹渤,用牛乳湯、異香散、木香勻氣散等方。

氣勝形

病證名。指一種形氣相失的病證。人體以元氣為本,元氣充足雖形體瘦小,仍屬健康。若因疾病的緣故,形肉大脫,喘急氣滿,元氣無所依附者,為氣勝形,是垂危之候!鹅`樞·壽夭剛柔》:“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氣舍

①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屬足陽明胃經(jīng)。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前支,舌下神經(jīng)袢肌支及頸前靜脈,深層為頸總動脈。主治咽喉腫痛,頸項強急,咳嗽,氣喘,癭瘤,瘰疬等。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條灸3-5分鐘。

②經(jīng)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躲~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作氣合。即臍中。見該條。

氣少

病證名。亦稱氣短。呼吸無力或淺表、急促的癥狀,病人自感氣的交換不足。由氣虛所致。治宜益氣。

氣上

病證名。氣逆沖上。九氣之一。《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痹斁艢鈼l。

氣疝

病名。指因氣郁而發(fā)疝者。其證約有三,一見《諸病源候論》卷二十,該書所論五疝、七疝內均包含有氣疝。其因“皆由臟腑虛弱,飲食不節(jié),氣血不和,寒溫不調之所生也!薄案怪姓M乍減而痛,名曰氣疝!敝我死須鉃橹,內服用荔香散。二指因氣郁而發(fā)作之陰囊墜痛,或兼有少腹結滯不適,大便秘結、小便澀難,遺尿,腹脹滿等癥狀。此證則治宜疏肝理氣,內服導氣湯,或用天臺烏藥散。若氣虛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三者系指小兒偏氣!度彘T事親》:“或小兒亦有此疾,俗名曰偏氣。”其一可能系一般氣郁所致之腹痛者;其二則含有陰囊、睪丸之疾患所作者;其三或即小兒之腹股溝斜疝者。

氣色門戶

診斷學術語。出《望診遵經(jīng)》。氣色,指五臟的精氣及反映于面部色澤;門戶,指五臟在面部分屬部位。五臟各有主色和分部,前人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從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澤變化,以推測五臟的病變及預后。這種診法,須四診合參,全面分析,才合實際。

氣散腹脹

病證名。真氣耗散所致腹脹。見《癥因脈治》卷三。證見時脹時退,氣怯言微,目慢神清,靜則稍減,動則脹急。多因勞累太過,中氣受傷,或久病纏綿,元氣受損,真氣散亂所致。治宜補氣斂氣為主,氣怯言微,宜生脈散;動作脹急,靜則稍減,宜戊己湯加斂氣藥;氣不歸元,宜都氣丸、納氣丸;氣虛極,宜四君子湯。參見橘煎等方。

氣乳

病證名。見《證治準繩·幼科》。乳母憂思氣結哺兒,令兒致病。因思則傷脾,兒飲其乳,則病吐瀉腹脹,面黃而啼。宜乳母與病兒同治,乳母服逍遙散以解肝郁,病兒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消脹。

氣熱不得臥

病證名。氣分受邪熱所致不寐癥。晝則發(fā)熱,夜則身涼,是陽氣傷于陽分而不得臥;晝則發(fā)熱煩躁,夜亦發(fā)熱煩躁,是氣受邪熱,重陽無陰而不得臥。如左脈浮數(shù),宜羌活敗毒散黃柏、知母;左關數(shù)大,宜柴胡飲子;右關洪數(shù),宜白虎湯;骨節(jié)煩熱,宜地骨皮散。

氣怯

病證名。指膽氣虛怯出現(xiàn)驚慌諸癥,如氣短、心煩、失眠、驚悸不安、口苦、惡心等。因中氣不足,脾虛生痰,或痰濕挾熱,阻礙膽汁疏泄和肝氣生發(fā)所致。治宜補氣安神。

氣迫

病因病理學名詞。指氣候失常,不能應時而至,成為致病因素。《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氣痞

病證名。

①表邪因誤下入里,無形之邪結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癥!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②氣膈。多因憂思郁結所致。證見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六朝時醫(yī)家謂之氣膈。初起理氣和營,解郁消痞,用木香化滯湯等;日久虛中挾實,兼見肢體懶倦,宜健脾行滯,用枳實消痞丸。

氣嘔

病證名。因七情傷感、盛怒氣逆所致嘔吐。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心膈脹滿,氣逆于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治宜降氣和中,可選用茱萸人參湯、薷香湯、丁香透膈散、五膈寬中湯等方。

氣逆失血

病證名。氣逆而致嘔血。多因情志過分激動,肝火隨氣上逆所致。常伴見胸脅滿痛、煩躁而渴等癥。可用小烏沉湯加芍藥、生地丹皮、黃芩、黃連。

氣逆難產

病名。又名氣結難產。見《傅青主女科》卷下“氣逆難產五十九”。指因氣逆造成胎兒不能產出。多因產婦臨蓐心懷恐懼,恐則神怯,怯則氣下而不能升,氣既不升,則上焦閉塞而氣逆,氣逆不行,小兒轉動無力,以致臨蓐數(shù)日,兒頭尚未到產門不能下生。治宜利氣安神,調暢氣機。并應安慰產婦,使其不憂慮焦煩,方用舒氣散(人參、當歸、川芎、白芍、蘇梗、牛膝陳皮、柴胡、蔥白)。

氣逆耳聾

病名。《濟生方》卷五:“大抵氣逆耳聾尚易治!薄蹲C治準繩·雜病》“氣逆耳聾有三,肝與手太陽少陽也,經(jīng)云,肝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手太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也;手少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耳內渾渾焞焞。此皆氣逆而聾也。治宜四物湯龍薈丸降火及復元通氣散調氣是也!眳⒁姸@條。

氣逆

病證名。

①臟腑經(jīng)脈之氣逆亂失和之證。九氣之一。《素問·舉痛論》:“怒則氣逆!痹斠娋艢鈼l。

②火熱之氣逆亂上沖之證!峨s病源流犀燭·諸氣源流》:“氣逆,火病也!薄敖杂苫馃嵘蠜_,氣不得順之所致也。然則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氣,氣降則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睔饽嬉嗫捎商帝、食積、形寒飲冷、上實下虛等因所致。參見氣病等條。

氣納三焦

子午流注針法用語。與血納包絡相對!夺樉拇笕罚骸叭鼓岁枤庵,包絡乃陰血之母!薄瓣柛勺⒏、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于三焦”。意指當陽干的重見時,分別按生成的關系取三焦經(jīng)的五輸穴。如甲日于甲戍時開膽經(jīng)的井穴,至甲申時重見甲,取三焦經(jīng)滎(水)穴。甲屬木,為水生木關系。

氣秘

病證名。氣滯或氣虛所致的便秘。見《濟生方·大便》。多因七情郁結,氣壅大腸,或中氣不足,傳送無力所致。氣滯者證見心腹脹滿,脅肋刺痛,欲便不得便。氣虛者證見言語無力、神思倦怠,大便不出。氣滯者破結導滯,木香、檳榔、枳殼、陳皮、杏仁等類。氣虛者,補而行之,而不宜破。朱丹溪治肺氣不降之氣秘,用枳殼、沉香、訶子、杏仁等;老人虛人津液少者,用胡麻、麻仁、阿膠等!峨s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治氣秘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善噫者,用蘇子降氣湯加枳殼。

氣門

①解剖結構名。又名鬼門。即汗毛孔。汗孔是陽氣散泄的門戶,故稱。《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②經(jīng)外穴名。見《千金要方》。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旁開3寸處。主治產后惡露不止,崩漏,不孕癥,尿閉等。直刺1.5-3寸。灸3-7壯或5-15分鐘。

③子戶穴別名。出《世醫(yī)得效方》。

厥頭痛

病證名。因情志觸發(fā),氣逆于上所致的頭痛。見《丹溪心法附余·風熱門》。證見頭痛,頭目昏眩,胸腹脹滿,嘔吐酸水等。治宜理氣解郁,用芎烏散加味。

氣厥

①厥證之一。中氣衰竭,或氣機怫郁上逆所致厥證。見《景岳全書·雜癥謨》。氣虛氣實,皆能致厥。氣虛卒倒者,必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為氣脫之證,宜參、芪、歸、術、地黃枸杞、大補元煎之屬,甚者治以回陽飲、獨參湯。氣實而厥者,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為氣逆之證,治宜排氣飲,或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先順其氣,然后隨其虛實而調理之。氣厥亦稱中氣!蹲C治要訣·厥》:“氣厥,即中氣!

②病理名詞。指氣逆!端貑枴庳收摗罚骸澳懸茻嵊谀X,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變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氣絕

病證名。十二經(jīng)臟氣衰竭敗絕的病證。見《難經(jīng)·二十四難》。足少陰氣絕,即骨枯。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絕汗乃出,大如貫珠!秱浼鼻Ы鹨健肺臟》:“扁曰,氣絕不治,喘而汗出,二日死。氣應于手太陰,太陰氣絕,則皮毛焦,氣先死矣!眳⒁姎鈽O、脈絕條。

氣結難產

病名。出《續(xù)廣達生篇》。即氣逆難產。詳參該條。

氣結腹脹

病證名。氣機郁結所致腹脹。見《癥因脈治》卷三。證見胸腹凝結作脹,脹而不休,或胸前飽悶,或小腹脹急。多因惱怒傷肝,肝氣怫郁,或思慮傷脾,脾氣郁結,氣血凝滯所致。治宜理氣解郁為主。若攻沖刺痛,宜四七湯。寒凝結脹,宜厚樸湯。胸前飽悶,宜枳桔平胃散。小腹脹急,宜青皮散。小便澀滯,宜木通飲。

氣結腹痛

病證名。氣滯郁結所致腹痛。亦稱氣滯腹痛。見《癥因脈治·腹痛論》。證見胸腹脹滿,痛應心背,失氣則痛減,氣閉則痛甚。多因七情郁結,氣食相凝,用力迸氣及起居不慎所致。治宜調氣散結為主。心腹脹者,宜枳樸香砂湯、木香調氣散。痛應背心,氣結痰凝者,宜二陳四七湯。氣食相凝,中氣郁結者,宜調氣散。氣結便實,脈數(shù)應下者,宜厚樸大黃湯。脈遲應下者,宜煮黃丸。郁傷肝脾之絡,致敗血瘀留,遇勞役傷怒,腹痛即發(fā)者,宜辛通潤血,用仁、桂枝、薤白、穿山甲等藥。

氣結

病證名。氣分郁結之證。九氣之一!端貑枴づe痛論》:“思則氣結!薄峨s病源流犀燭·諸氣源流》:“有氣結,痰在喉間吞吐不得,膈痞嘔惡者,宜四七湯。”參見九氣條。

氣街

①脈氣所行徑路名。指經(jīng)脈之氣匯聚和流通的共同通道,其范圍超出經(jīng)脈主干之外。分四氣街!鹅`樞·衛(wèi)氣》:“胸有氣街,腹有氣街,頭有氣街,脛有氣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彼雒}氣流經(jīng)頭部的,都通至腦;脈氣流經(jīng)胸部的,都通至胸和背腧;脈氣流經(jīng)腹部的,都通至背腧和沖脈;脈氣流經(jīng)下肢的,都通至腹股溝及承山、踝上下等部。說明了經(jīng)絡在頭面、胸、腹、脛各部的分段聯(lián)系。

②指氣沖部,當股動脈經(jīng)行腹股溝處。如足陽明胃經(jīng)“入氣街”中即指此。

③氣沖穴的別名。見該條。

氣腳

病名。指情志因素或寒熱邪毒所致之腳膝病證!吨胁亟(jīng)·論腳弱狀候不同》:“人之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自內而注入于腳,其狀類諸風、歷節(jié)、偏枯、腫之證,但入于腳膝,則謂之氣腳也!迸c腳氣之病邪從外而入于腳,從足而入于臟者不同。

氣交

指陰陽二氣的交會!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氣急喘

證名。喘急無痰。見《丹溪心法·喘》:“氣急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

氣極

病證名。以氣虛為主證的勞傷虛損重證。六極之一。因臟氣不足,正虛邪襲所致。見《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逼撜,證見短氣不能言,入晚甚,乏力,皮毛焦,治宜益氣,用訶黎勒丸、鐘乳石散、益氣丸等方。偏實者,證見喘急胸滿,易怒,心腹脹滿,口燥咽干,發(fā)熱,唾血等,用麻黃散、前胡湯等方。

氣積

病證名。九積之一。因氣機郁滯成積。見《儒門事親》卷三:“氣枳,噫氣痞塞,木香、檳榔之類,甚則枳殼、牽牛!币驊n思郁怒,久不得解所致。證見胸悶痞塞,噯氣則舒,脅腹膨脹,或痞塊時隱時現(xiàn),或游走不定等。治宜疏肝理氣為主,方用大七氣湯,或四逆散加香附、郁金、青皮、陳皮。本證可見于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膽囊炎等疾病。

氣機不利

病因病理學術語。泛指臟腑功能活動失調。通常用以說明臟腑氣化過程中,升清降濁機能紊亂,因而產生呃逆、胸脘痞悶、腹脹、腹痛、二便失調等。

氣機

生理學名詞。泛指功能活動,用以概括各臟器官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動。如氣機失調,氣機阻滯等。

氣會

八會穴之一!峨y經(jīng)·四十五難》:“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彼笧殡醒āk形挥趦扇橹g,內部為肺,肺主氣,諸氣皆屬于肺,凡屬氣分病癥,皆可酌情取用。參見八會穴條。

氣黃

病名。三十六黃之一。見《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氣黃者,上氣心悶,腹脅脹痛,兩腳冷疼,睡臥不安,小便淋澀,狀似脾黃!薄妒備洝肪砹唬骸皻恻S,病人初得,先從兩腳黃腫,大小便難,心中戰(zhàn)悸,面目虛黃,不能食。”治用灸烙法,內服葫蘆飲方。

氣緩

心氣舒緩。九氣之一!端貑枴づe痛論》:“喜則氣緩。”詳九氣、喜氣條。

氣化不利

病證名。又稱氣化無權。指由于陽氣不足,不能使體內生化機能暢旺,而致消化、吸收不良,影響氣、血、精、液等的化生和體液代謝產物的排除。狹義的常指由陽虛而引起水液代謝機能障礙,致痰飲內停,水濕不化,小便不利等癥。其中,實證病多在腑,與膀胱m.bhskgw.cn/hushi/、三焦有關;虛證病多在臟,與肺、脾、腎有關。

氣化

生理學名詞。泛指陰陽之氣化生萬物。通常表示生理性的氣機運行變化。如臟腑的功能、氣血的輸布、經(jīng)絡的流注等。又專用于概括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三焦對體液的調節(jié)稱“三焦氣化”,膀胱的排尿功能稱“膀胱氣化”!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膀胱者,……氣化則能出矣。”

氣戶

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屬足陽明胃經(jīng)。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及胸前神經(jīng)的分支和胸肩峰動、靜脈分支,上方為鎖骨下靜脈。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滿,吐血,呃逆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氣喉

解剖學名稱!逗盹L論》:“……喉通天氣,呼吸之道也,俗名氣喉!奔春。詳該條。

氣合

經(jīng)穴別名。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即臍中。見該條。

氣耗

病證名。內氣耗損之證。九氣之一!端貑枴づe痛論》:“勞則氣耗。”詳九氣條。

氣海俞

經(jīng)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二腰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皮支和第二腰動、靜脈后支。主治腰痛,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漏下血,下肢癱瘓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氣海

①人體部位名。有上下之分。膻中為上氣海,是宗氣所聚之處。《靈樞·海論》:“膻中者,為氣之海!钡ぬ餅橄職夂#ā额惤(jīng)附翼》)。

②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別名脖胦、下、下氣海。屬任脈。盲之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主治虛脫,厥逆,腹痛,泄瀉,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崩漏,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腸梗阻等,具有強壯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

氣關

①小兒指紋的診斷部位之一。出《幼科全書》。又名中關。指紋伸延至食指第二節(jié)為氣關,表示病邪較重。

②推拿部位名。指三關之一。位于食指中段指節(jié)的腹面。用揉法可行氣通竅。《保赤推拿法·揉氣關法》:“氣關,在食指正面第二節(jié),揉之,行氣通竅!眳⒁娭溉P條。

氣鼓法

正骨法。用于胸部肋骨個別骨折或錯位手法復位之方法。其法令患者仰臥,背部墊高,命患者用力進行深呼吸,同時手術助手以雙手按壓患者腹部,使患者之胸腔大量充氣,此時手術者則按壓骨折、錯位處突出之骨端。如此,則借“鼓氣”之內力與手術者所加之外力將骨折或錯位而內陷之骨端鼓出與外突之骨端并合,以達到整復原位之目的。然后即可固定治療。

氣鼓

病證名。鼓脹之一。

①氣機郁滯所致鼓脹。見《萬病回春·鼓脹》:“中空無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澀不利,其病膠固,難以治療,用分消湯加減。”

②氣虛所致全身腫脹。見《石室秘錄·內傷門》:“氣臌乃氣虛作腫,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癥一如水鼓之狀,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從腳面腫起,后漸漸腫至上身,于是頭面皆腫者有之!敝我越∑⑿袣饧永帲接孟麣馍。勿以水臌法治之。并禁食鹽。

氣功推拿

推拿方法之一。即運氣按摩。見該條。

氣功

近代養(yǎng)生術語。是運用意識的作用,對人體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從而協(xié)調身心關系,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法。調身、調息、調心為氣功的三要素。《太清調氣經(jīng)》:“服氣功余暇,取靜室無人處散發(fā)脫衣!薄堆恿昃摒B(yǎng)大略》:“此言無可救者,只謂氣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矣。”《中山玉匱服氣經(jīng)》:“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專其精通,則世一、二。”中國傳統(tǒng)氣功淵遠流長,內容極其豐富。古代的導引、吐納、服氣、胎息、存思、守一、內視、坐忘、心齋、內丹、止觀等,都屬于氣功范疇。可分為動功與靜功,以靜功為主。道、釋、儒、醫(yī)等各家對氣功都有深入探索,流派紛呈爭艷,又互為影響融通。

氣膈

五膈之一。見《肘后備急方》卷四。因惱怒太過,肝木乘脾所致膈證!吨T病源候論·五鬲氣候》:“氣鬲之為病,胸脅逆滿,咽塞,胸鬲不通,惡聞食臭!被蛞姶笮便閉澀,不時吐逆等癥。治用七氣湯、四七湯等方。若見脾胃久冷,心腹痞滿,飲食無味,面色萎黃等,可用《圣惠》沉香丸。

氣高

證名。胸滿氣喘不平,義同息高。出《素問·脈要精微論》:“上盛則氣高!鄙鲜⒒蛞虿⌒佰兆瓒路螝饷洕M;或因真陽不固而上浮,見下虛上盛之證。

氣疳

出《小兒藥證直訣》。即肺疳。詳該條。

氣府

經(jīng)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即京門。見該條。

氣分證

病因病理學名詞。指溫熱病的化熱階段。臨床以發(fā)熱不惡寒,舌苔轉黃為特點。多從衛(wèi)分證轉來,或由伏熱內發(fā)。病機以中焦陽明(胃、腸),也包括肺、脾、膽等臟腑。如熱結胃腸則口渴引飲,大便秘結或下利;濕熱交阻中焦脾胃,則胸悶脘滿、舌苔膩滯;熱郁于肺則鼻煽氣促、咳嗽痰黃;或熱毒壅盛;或邪傳少陽等。

氣分寒

病證名。指寒在氣分者,多與素體脾胃陽虛有關。宜桂枝加附子湯,或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之類。

氣分

①泛指氣的范圍及其病證。

②病證名。指溫熱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實熱階段。以中焦陽明為主,包括肺、膽、脾、胃、大腸等臟腑,范圍較大。參見氣分證條。

③病證名。出《金匱要略》。指寒氣乘陽之虛而結于氣分之病。《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夫氣分者,由水飲搏于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于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

氣反

①病因病理學術語。指上下內外之病氣相反!端貑枴の宄U笳摗罚骸皻夥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睆堉韭斪ⅲ骸皻夥凑,謂上下內外之病氣相反也。如下勝而上反病者,當取之下,上勝而下反病者,當取之上,外勝而內反病者,當取之外旁!

②《內經(jīng)》取穴法之一。指取穴與病所相反!端貑枴の宄U笳摗罚骸皻夥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薄额惤(jīng)》:“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謂如陽病者治其陰,上壅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謂如陰病者治其陽,下滯者宣其上也;病在中旁取之,謂病生于內而經(jīng)連乎外,則或刺、或灸、或熨、或按而隨其所在也!庇帧鹅`樞·衛(wèi)氣失!罚骸捌錃夥e于胸中者,上取之;積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迸c此說類似。參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各條。

氣呃

病證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呃逆源流》。因氣滯或氣虛所致的呃逆。氣滯而呃者,宜木香調氣散、調氣平胃散、氣郁湯。肺氣郁痹,面冷、頻呃、咽喉不爽者,宜舒展清陽,用枇杷葉、川貝、郁金、射干、通草等藥。中氣虛者,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陽氣欲盡,嘔吐,呃逆,下利,兩脈微澀者,急宜溫陽驅陰,用干姜、吳萸、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附子等。

氣端

經(jīng)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離緣0.1寸,左右共十穴。主治腳氣,足趾麻痹,足背紅腫,并用于急救。直刺0.1-0.2寸。艾炷灸3壯。

氣道

出《靈樞·口問》。即息道。詳該條。

氣單

病名!逗砜谱险浼飞暇恚骸按税Y因受濕熱郁氣,七情所傷而起。初起靠舌根橫生,紅紫色,青筋直現(xiàn)!敝我私庥舫凉,方用逍遙散和二陳湯加減化裁治療。

氣促

證名。呼吸短促。因邪、水飲等所致!额愖C治裁·喘癥》謂呼吸促而不能續(xù),似喘而無痰聲,其證有二:一屬支飲,證見短氣有微飲,治宜苓桂術甘湯、腎氣湯等方。一屬氣虛,證見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芪;腹中氣不轉者,倍甘草;肺氣短促,倍人參,加白芍。若失血后陰火上乘,短氣不足以息,或腎虛發(fā)熱唾廢者,生脈散加當歸、黃芪、生地。

氣喘

病證名。

①各種呼吸困難證候的總稱。包括實喘與虛喘兩類。詳見喘證、實喘、虛喘條。

②七情所傷導致的氣喘。見《醫(yī)學入門·喘》!稄埵厢t(yī)通·喘》:“有因氣而喘者,遇惱便發(fā),脈必沉弦。此氣滯其痰也,蘇子降氣湯。”

氣沖

①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別名氣街。屬足陽明胃經(jīng)。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一說“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針灸資生經(jīng)》)。布有髂股溝神經(jīng),腹壁淺動、靜脈,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主治疝氣,偏墜,睪丸腫痛,小便淋漓,月經(jīng)不調,帶下,難產,遺精,陽痿等。直刺0.5-1寸。艾條灸5-10分鐘。[附注]本穴位置,《針灸甲乙經(jīng)》載:“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薄端貑枴岽唐吠醣⒅^:“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一寸動脈應手。”其與腹正中線距離有2寸(《針灸甲乙經(jīng)》)和3寸(《針灸資生經(jīng)》)二說。今從《針灸甲乙經(jīng)》和《素問》王冰注定位。

②經(jīng)外穴別名。《醫(yī)學綱目》:“氣沖在氣海旁一寸半!彼讣唇(jīng)外穴氣中。見該條。

氣池

小兒頭面部望診部位。見《奇效良方》。眼平視,瞳孔直下1寸處,相當于眶下孔之部。氣池紅,主傷風傳變在臟,三焦有熱之證。

氣不足

病因病理學名詞。指正氣不足。《靈樞·口問》:“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氣病

臟腑經(jīng)絡氣機失調的病證。見《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有虛實之分,虛者由精氣內奪,實者由邪氣偏盛。虛證可見氣耗、氣消、氣脫等;實證可見氣結、氣亂、氣逆等。氣病與情志過極關系密切,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亦與寒熱偏勝有關,如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泄,聚寒則經(jīng)絡凝澀而氣收。又勞損可致元氣虛衰,積聚可使氣機壅阻。古有七氣、九氣等名 。以肺主一身之氣,腎為元氣之根,故氣病與肺腎疾患影響尤深。血病與氣亦有密切聯(lián)系,以氣為血帥,氣病常易導致血疾。參見氣病各條。

氣鱉

病證名。因多氣惱怒所致瘕病。以其瘕塊形狀如鱉,故名。見《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平時多氣,血凝于氣,而成氣鱉。搖頭掉尾,如蟲之行,上侵入咽,下餂入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大則如鱉,小則如錢。宜蕪荑湯!

氣痹

病證名。由情志刺激等因素引發(fā)的痹證。《中藏經(jīng)·論氣痹》:“氣痹者,愁思喜怒過多,則氣結于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勝,留于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則左不遂,沖于右則右不仁,貫于舌則不能言,遺于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宜節(jié)憂思,慎喜怒。不能食者,用蠲痹湯加減;半身不遂,口不能言者,治法參中風、類中風。

氣閉耳聾

病名。見《醫(yī)學準繩六要》。系指耳聾之因于氣閉者。治宜順氣解郁。方用逍遙散加減。參見氣閉條。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